-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0分) 1. 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 B. 专制影响评判问题的客观性 C. 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 D. 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先秦时期的孔子儒学主张“克己复礼”,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在文化上的体现就是诸侯地位的不断攀升,这与孔子儒学的观点和主张出现了尖锐的对立,故C项正确; 根据史实,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恰恰是中国古代史中思想文化最为繁荣和璀璨的一个时期,故A项错误; 先秦儒学并不主张政治专制,故B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的是新旧文化的矛盾与冲突,而并未有对二者融合与发展的提及,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 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王”即周天子。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 ) A. 诸侯国都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 B. 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 C. 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 D. 分封制度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 【答案】B 【解析】孔子的《春秋》描写的是鲁国的历史,因而材料仅体现鲁国的周年纪年,故A项错误; 由“王(周天子)正月”可知,孔子依然强调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故B项正确; 孔子属于春秋时期,此时还不存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故C项错误; 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瓦解,因而不可能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元年春,王正月”。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孔子的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3. 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 A. “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 B.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 C. 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 D. 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倾向,故可直接排除; 六千多年前,我国就已出现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文字,所以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故可排除B; 材料反映了随着殷墟大量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成为“信史时代”得以证明,这就填补史书缺载,故C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汉字的形成演变,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最早在龙骨上发现,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汉字的形成演变,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1. 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两汉私人讲学的历史叙述。 记述 出处 (吴章)治尚书经,……教授尤盛,弟子千余人 《汉书•云敞传》 (疏广)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 《汉书•疏广传》 (夏恭)习韩诗、孟氏易,讲授门徒常千余人 《后汉书•文苑列传》 (刘茂)习礼经,教授常数百人 《后汉书•独行列传》 由此可见,当时( ) A. 官学制度遭到一定破坏 B. 重学风气推动士人阶层壮大 C. 经学世族传承中华文脉 D. 四书五经的社会影响力扩大 【答案】B 【解析】题干叙述的是私人讲学内容,但并不能说明官学制度遭到破坏,排除A;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在汉代时期学习人数增多,说明士人阶层的扩大,故B正确; 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经学氏族传承中华文脉,排除C; 四书五经的说法出现在宋代,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两汉时期教育的发展。主要考察两汉时期士人阶层的扩大。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正确分析材料中所蕴含的信息。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2. 如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 ) A. 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 B. 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C. 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 D. 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汉武帝初年儒家学者参政非常少,而到汉宣帝末年,儒家参政学者已经非常多占据主导,由于汉武帝时期用儒学来垄断了教育,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系统。所以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教育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汉朝儒家思想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 “驿使图”(如图 )为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墓葬壁画,该画绘于公元 3 世纪左右,画面是 一个驿使头戴黑帽,身着短衫,一手持缰,一手拿“邮件”,驿使面部五官缺少嘴巴。对该文物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 是研究西汉邮驿制度的第一手史料 B. 能够说明当时西北边境军情紧急 C. 其史料价值主要在于信息的完整性 D. 体现了真实而又写意的绘画手法 【答案】D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艺术作品,不是第一手史料。 B.看不出军情紧急。 C.看不出材料信息的完整性特征。 D.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既有写实,又有写意的特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要求学生结合古代绘画发展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 图1和图2是龚启圣和马驰骋对山东107县在144-1911年间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的统计。据此可知儒家文化( ) A. 兼有墨家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之风 B. 对山东的影响比全国其他地区要深 C. 在清代民间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下降 D. 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 【答案】D 【解析】两张图片对比来看,拥有孔庙的县一般来说爆发农民起义的几率要小,这体现出儒家思想对社会稳定有一定的作用,故D正确; A选项错误,孔庙代表的是儒家,而不是墨家,排除; B选项错误,我们无法得知对全国的影响,故排除; 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清代这一个时期的内容,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答本题需要对比来分析问题,首先要看图片中究竟反映出的是什么内容,先从表面现象分析,之后继续深入,层层递进,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另外,本题没有给出的信息(如全国、清朝)我们就可以直接排除这个选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儒家文化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指导人们崇尚和平、追求自强、实现自我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发掘儒家文化,对于现今时代有着重要意义。 1. 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据此可以推知( ) A. 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 B. 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 C. 中医临床固守封建桎梏 D. 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可知,体现的是专制思想;“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体现的是专制思想阻碍了医学的发明创造。故B项正确。 理学出现于宋代,A项与题干的时间“唐代”不符,应排除。 CD两项材料未体现,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考查专制体制阻碍医学的发展。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解读,获取有效信息。 2. 史载,唐代的公主中改嫁者即有27人,其中有2人甚至3嫁。皇室如此,民间更为普遍,如大儒生韩愈的女儿就曾改嫁。这一现象说明该时期( ) A. 打破儒家的伦理规范 B. 封建统治思想得不到认可 C. 儒家思想受佛道冲击 D. 社会风气开放和民族融合 【答案】D 【解析】A.改嫁现象并不能说明打破了儒家伦理规范。 B.封建统治思想得不到认可,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 C.材料看不出,受到佛教道教冲击。 D.从材料可以看出改嫁现象比较正常,说明复制会风气比较开放,这与当时的社会思想,民族融合有一定的关系。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唐朝的社会习俗,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时期社会思想和民族关系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唐朝时期社会习俗的特征,还要搞清楚当时社会思想变化的特点。 3. 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 ) A. 主张改造理学 B. 重书本轻实践 C. 注重道统权威 D. 强调学术创新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了圣人之道、圣人之学等的重要性,这是在注重、维护道的统权威,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改造理学、重书本轻实践的信息,故AB两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传统的继承而非学术创新,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对宋明理学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 元代修史,朱熹及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列入《儒林传》.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B. 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 C. 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 D. 明代理学取得突出的成就 【答案】D 【解析】“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列入《儒林传》”表明明代理学取得突出的成就,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 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 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 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与宋明理学人性论相比,明清时期思想家对人本身更加注重,与西方西方人文主义有相似之处,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受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明清时期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对个体的价值与地位有所要求,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的思想不能说明是社会风气败坏,是一种进步思想,故A项错误。 明清时期西方思想还没有传入中国,故B项错误。 明清时期思想控制在加强,没有放松,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需要掌握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出现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明清进步思想出现的原因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进步思想出现的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方镇自治”“君臣共治”;顾炎武提出一分权众治n据此可知,两人均主张( ) A. 批判传统儒家思想 B. 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C. 废除君主专制政体 D. 反思国家传统治理 【答案】D 【解析】A材料未体现,排除; 关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观点,建立民主政治,废除君主专制的程度都过重,可排除BC; 由材料“方镇自治”“君臣共治”“分权众治”可推出黄宗羲、顾炎武两人对以前国家政治体制弊端进行反思,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方镇自治”“君臣共治”“分权众治”。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是民主思想产生的政治原因。 2. 《清实录》载:“礼部奏,请准先儒江苏昆山顾炎武、湖南衡阳王夫之、浙江余姚黄宗羲、从祀先师孔子庙廷。从之。”这表明清政府( ) A. 肯定了晚明思潮的进步性 B. 推行了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C. 放弃了“尊满抑汉”的国策 D. 继承了中华文明正统历史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把具有反清复明思想和经历晚明儒学大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祀孔庙,主要是因为统治者认识到,只有继承中华文明正统史观,才能从根本上巩固清王朝统治,D项正确。 由材料可知,清政府的做法并非肯定晚明思潮的进步性,而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对待文化的态度,而是强调清政府的做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B项错误。 清政府不会放弃“尊满抑汉”的国策,清政府这一做法具有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的目的,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先儒江苏昆山顾炎武、湖南衡阳王夫之、浙江余姚黄宗羲、从祀先师孔子庙廷”的理解。 3. 19世纪30、40年代,中国一些开明的文人学士或撰写政论时文批评时政,或研求兵农漕盐等治国实政,或潜心于舆地术数。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 努力营造救亡图存的社会舆论 B. 谋求为现实的危机寻找出路 C. 试图冲破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 D. 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世纪30、40年代,中国一些开明的文人学士已经有了危机感,其主张主要是关注时政寻找出路,故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这些文人学士在寻找解决现实危机的出路,并非只是营造社会舆论,排除。 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些文人学士研求兵农漕盐等治国实政,或潜心于舆地术数,并未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排除。 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一些开明的文人学士的认识,不能说明倡导变革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排除。 故选:B 。 本题考查新思想的萌发。考查新思想的背景和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新思想的背景和内容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新思想的背景和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据此可知( ) A. .世俗理性的觉醒只存在于西方社会 B. .社会环境差异造成中西方不同的理性观 C. .民族危机延缓国人追求理性的步伐 D. 儒家的思想意识扼杀了近代国人的理性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近代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说明中国也存在世俗理性,排除A; 通过材料“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可知,中国的世俗理性和西方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民族危机而形成的,故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危机延缓国人追求理性的步伐,而是说产生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排除C; 材料叙述的主旨不是说儒家思想扼杀国人理性,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对近代的影响。 解答本题关键是“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的理解,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和运用能力。 2. 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其版面内容排序首先是每天的“上谕”,其次是路透社电报,再次是报馆主笔(严复)的文章。《国闻报》这样排版的主要意图是( ) A. 上传下达以推进改革 B. 表达强烈的参政意识 C. 介绍西学以启迪民智 D. 增强宣传变法权威性 【答案】D 【解析】《国闻报》排序首先是每天的“上谕”,可能“上谕”与变法无关,但必须排第一位,以赋予变法权威名义,增强变法的权威性,减少变法阻力,排除A,所以正确选项为D; 设问强调的这样排版,即排序,与意图是什么,BC关系不大,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主要考查维新思想的特点。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思想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与清政府彻底割裂,《国闻报》的排版方式,实际上说明变法依靠皇权进行。 3. 1897年,山西举人刘大鹏得知省城都会的士子读的多是“时务书”,遂指定了一批书目:“御篡七经共十六套,御批通鉴辑览两大套,皇朝经世文编四套,皇朝经世文续编二套,康熙字典一部”,托人从京城买回,有心钻研时务。这一现象说明( ) A. 维新变法思想影响遍达全国 B. 社会精英积极投身救亡运动 C. 思想变革中区域发展不平衡 D. 科举制度废除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御篡七经共十六套,御批通鉴辑览两大套”可知刘大鹏研究的不是维新思想,排除A。 依据材料“山西举人刘大鹏得知省城都会的士子读的多是‘时务书’”可知刘大鹏的作为是为应试并非投身救亡运动,排除B。 依据材料“山西举人刘大鹏得知省城都会的士子读的多是‘时务书’”、“皇朝经世文续编二套,康熙字典一部”可知思想变革中区域发展不平衡,故C正确。 依据材料“山西举人刘大鹏得知省城都会的士子”可知科举制并未废除,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和知识再现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 1918年8月,陈独秀指出:“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他呼吁于: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该言论在当时( ) A. 动摇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 B. 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 C. 标志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 D. 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 【答案】B 【解析】根据“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并结合当时的背景可得出这一言论是要解放民众的思想,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B项正确。 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排除A项。 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是指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 D项是指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应梁启超之邀访问中国,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实用主义哲学和以实验主义方法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热烈讨论。这一讨论( ) A. 使民主与科学成为主流思想 B. 导致激进派与改良派汇流 C. 推动了哲学研究的国际合作 D.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中国知识分子对欧美思想及方法进行讨论,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故D正确; 民主与科学在近代中国始终未成为主流思想,故A错误; B与史实不符,排除; 材料只是体现了欧美的思想与方法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并未体现国际合作,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题的关键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应梁启超之邀访问中国,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实用主义哲学和以实验主义方法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热烈讨论”。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1.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指出:“共产主义者在现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毛泽东该主张( ) A. 回归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B. 利于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C. 消除了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 D.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答案】B 【解析】A.材料是强调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没有冲突,但并不是说要回归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B.之所以强调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没有冲突,主要是由于当时全面抗战爆发,要团结国民党进行抗日。 C.两党思想分歧不可能消除。 D.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应该是七大召开时间是1945年。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发展特点,还要搞清楚当时中国社会环境特征。 2. 下面为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1952-1955年 1956-1957年 1958年8月1目至9月10日 数据 科研项目100项 科研项目400项 科研成果3406项 A. “一五”计划实施激发了科研热情 B. “左”倾错误已经波及科研领域 C. “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科研腾飞 D. 新中国逐步迈入了“科技的春天”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一五计划期间科研项目从100项到400项,反映了科研成果发展迅速,但在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一个多月的科研成果却是1952~1957年5年的近7倍,这充分说明科技领域出现了盲目的“大跃进”,因而材料通过对比主要说明科技领域存在的“左”倾问题,故排除A项,B项符合题意; “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时间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中国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时间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左”倾错误,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58年8月1目至9月10日科研成果3406项”。 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查了“左”倾错误,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 新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 C. 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 D. 美苏两极格局完全形成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新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据此依据材料“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种”可知B正确。 A出现在1956年,排除。 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与“一五”的实施关系密切,排除C。 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美苏两极格局完全形成,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种。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 据统计,197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2836个,1980年增加到3566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2224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文艺领域的发展布局趋于平衡 B. 文化体制改革已深入开展 C. 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 D. “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艺术表演团体类型占比,传统类绝对主导,西式类很小。这是非正常现象,是不合理的。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左”倾思想影响仍然存在。C选项正确。 文艺领域的发展布局趋于平衡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发展不平衡,A选项排除。 材料信息反映了文化体制改革尚未深入开展,B选项排除。 过于注重发展本国传统类的文艺团体,出现极端不平衡,说明“双百”方针尚未得到全面贯彻,D选项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于材料分析和相关知识的准确运用,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掌握。 2. 1979 年 2 月,四川省价值规律理论讨论会在成都召开,以下为部分与会代表的观点: 代表① “国家不仅通过计划来管理经济,……更要按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经济活 动。” 代表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是计划经济的必要补充。” 代表③ 应该对经济体制和计划方法来一个大改革,但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结合,会导致资本主义。” 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 发展市场经济已是人心所向 B. “姓资”“姓社”问题得以厘清 C. 改革传统经济体制成为共识 D. 全面系统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答案】B 【解析】“国家不仅通过计划来管理经济,……更要按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经济活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是计划经济的必要补充”“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结合,会导致资本主义”表明“姓资”“姓社”问题得以厘清,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是看懂表的内容。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1. 雅典公民大会只能讨论由五百人议事会所提出的议案,任何人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与事先准备的议案无关的其他问题,都会受到严惩。但公民大会可以有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这是唯一可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这说明( ) A. 民主政治无制衡机制 B. 五百人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C. 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D. 公民大会的议事内容不可改变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是唯一可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从而可知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故C正确; 雅典民主政治有制衡机制,故A错误;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故B错误; 从材料中可知公民大会可以讨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的临时提议,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公民大会可以有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这是唯一可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是以城邦为中心的城邦民主制。 2. 雅典人认为,无视法律的专制政体是坏的政体,因为它剥夺了人民的自治权,抛开公认的法律,依自己的主观任性行使权力。这种权力是任性的、不负责任的、不受制约、不受监督的。这反映出古代雅典主张( ) A. 法律至上,杜绝人情 B. 平民政体,中央集权 C. 实行法治,防止人治 D. 权力平等,社会契约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是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代雅典主张实行法治,防止人治的特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和希腊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政治制度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的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3. 16 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 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 的演说家征服。这种现象( ) A. 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B. 直接推动自然科学的产生 C. 强化了罗马教皇的宗教地位 D. 有利于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印刷术等技术的进步,使书籍推广范围扩大,欧洲人可以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从而推动人文主义的发展,故D项正确。 可以直接阅读书籍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这种现象与宗教改革运动无关,欧洲直接阅读的书籍不一定是宗教书籍,故A项错误。 BC项在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D 。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影响。考查印刷术等技术对欧洲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印刷术等技术对欧洲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如表为一些思想家的主张。 时间 人物 有关理性主义的观点 公元前 5 世纪 苏格拉底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13 世纪 阿奎那 认为真理只在理智之中,除了人类理智中的真理之外,还需要有 上帝理智中的真理。 17 世纪 笛卡尔 相信只要运用人类的理性,就可以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不 管是人、自由还是上帝。 18 世纪 康德 人身上具有一种独立于感性冲动的强迫而自行规定自己的能力。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 A. 人对真理的探究结果产生理性 B. 理性与宗教实现了并行不悖 C. 理性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D. 人类能够利用理性认识自己 【答案】D 【解析】“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认为真理只在理智之中,除了人类理智中的真理之外,还需要有上帝理智中的真理”“相信只要运用人类的理性,就可以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不管是人、自由还是上帝”“人身上具有一种独立于感性冲动的强迫而自行规定自己的能力”表明人类能够利用理性认识自己,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苏格拉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看懂表的内容。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苏格拉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18世纪60年代,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多数大学的标准课程。尽管学生在早期教育中被灌输进顺从和正统的观念,但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近代大学成为了新思想的摇篮 C. 近代自然科学常识逐渐普及 D. 人文精神与科学观念相互交融 【答案】D 【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启蒙思想的广泛基础。 B.材料是说新思想进入大学,并没有说大学是新思想的摇篮。 C.材料没有反映出科学常识逐渐普及。 D.材料只是说人们接受自然科学观念,并且用这个来衡量人类社会事务,说明促进了思想的发展,体现了当时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观念的相互交融。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现代科技发展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整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 “后印象主义”兴起于 19 世纪晚期。其代表人物塞尚反对盲目复制现实,探索“从结构的 观点描绘对象”;凡•高的画更是被认为“都是他的自画像”。这说明后印象派( ) A. 着力表现自然光色 B. 为现代美术开辟了新的路径 C. 轻视艺术表现形式 D. 将西方现代艺术推向了极致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反对盲目复制现实,探索‘从结构的观点描绘对象’”和凡•高的画被认为“都是他的自画像”等信息可以看出,后印象派为现代美术开辟了新的路径,故B正确。 A、C、D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西方的美术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反对盲目复制现实,探索‘从结构的观点描绘对象’”;凡•高的画更是被认为“都是他的自画像”。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后印象主义从印象主义的用光与用色中获得了诸多启示,但与之有本质区别,他是第一个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后印象派艺术家将绘画的形和色发挥到极致,几乎不顾及任何题材和内容,用主观感受去塑造客观现象。 2. 工业4.0是德国政府首先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应用物联网、智能化等技术来提高制造业水平。于是,有人用下图形象地概括了二个多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历程。对r如图理解正确的是( ) A. 工业1.0开创了蒸汽时代,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 工业2.0采用流水线模式,人们普赞工业王国 C. 工业3.0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现端倪 D. 工业4.0产生了第三产业,改变了生产经营方式 【答案】C 【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A项错误;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采用了流水线模式,但是“工业王国”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 C.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出现,故C项正确; D.第三产业出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过程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三次工业革命的过程特点,特别是要搞清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 【小题1】(1)本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一的内容,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解答即可。 (2)第一小问的相同之处,依据材料一“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和材料二“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和维新思想的内容解答即可。第二小问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一“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依据材料二“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结合启蒙运动的背景和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分析即可。第三小问的原因,结合启蒙运动和维新思想的背景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1)作用:否定神学国家观念;阐释了新的国家观念,如国家社会契约,国家归属: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三权分立,国家职能:保护人权;构建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两类国家政体。 (2)相同之处: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 不同之处: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 原因: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社会发展,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通过学习西方转变国家观念,探索强国之路。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考查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以及不同之处及其原因。需要掌握启蒙运动的内容、背景;维新思想的内容和背景。 本题考查对启蒙运动和维新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在向清廷上奏的《学务纲要》中强调: '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端士风”,奏文得到批准。这些戒用的“外国无谓名词”被称为“新名词”。有的学者指出,当时的“新名词”实际是“现代性”导入中国的具体征象,这些“新名词”或者直接反映了现代性物质文明的成果(如“蒸汽船”“火车”等等),或是直接反映了现代性的制度及其实践,或者凝聚了做为现代性之核心的某些价值观念,亦或是现代学科知识和成果的学术术语。当时“新名词”如涌泉而来,其势头根本抵遏不了;即便对'新名词”没有好感的人,也不得不感慨言之:“学者非用新词,几不能开口动笔。没有了“新名词”作为“概念工具”,一些人居然就失去了发声创言的能力。即使痛斥“新名词”的人,到头来还是逃离不了“新名词”的“魔障”,张之洞在奏文中也大量引用了日本宪法中“民权”“义务”等新名词。市面上还出现了诸如《新尔雅》等专门介绍“新名词”的专书。各式各样的“新名词”,已然在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日常用语里,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影响深远。 --摘编自潘光哲《从“新名词”到关键词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视角》材料反映了一种中国近代文化现象,蕴含了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新名词的流行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反映。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名词,如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蒸汽船”“火车”等新名词的出现;再如在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宪法”“民权”“民主”等新名词。这些新名词的出现,反映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开启了民众智慧,是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反映,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反映。 故答案为: 启示:新名词的流行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反映。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名词,如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蒸汽船”“火车”等新名词的出现;再如在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宪法”“民权”“民主”等新名词。这些新名词的出现,反映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开启了民众智慧,是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反映,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反映。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新名词,需结合中国近代史来解答。 本题为难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材料自武周末年以来,贵族及地方豪强兼并有所发展,他们在均田制以外,大量地侵占农民的小块土地,称为“籍外占田”。失掉土地的农民背井离乡,因而出现了大量的佃户、浮户、流民,他们逐渐沦为依附于大地主的“私属”,总称为客户。开元九年( 721 年),玄宗任命监察御史宇文融为复田劝农使,具体主持检查土地和搜括户口事宜。后颁布了《置劝农使安抚户口诏》,号召在农村组织“农社”,使“贫富相恤,耕耘以时”,并规定,“雨泽之后,种获忙日,州县常务,一切停减”,以使“丁壮就田”“人无遗力”。这次检括土地和户口,历时四年,共括得客户八十余万,年终征得客户钱数百万,并括得众多的籍外田分给贫民耕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玄宗检田括户改革的背景及策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玄宗检田括户改革的意义。 【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自武周末年以来,贵族及地方豪强兼并有所发展,他们在均田制以外,大量地侵占农 民的小块土地,称为“籍外占田”。失掉土地的农民背井离乡,因而出现了大量的佃户、浮户、流民,他们逐渐沦为依附于大地主的“私属”,总称为客户”,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破产,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贵族及地方豪强势力增强;为了稳定农业、增加财政收入,巩固统治。第二小问的策略,依据材料“玄宗任命监 察御史宇文融为复田劝农使,具体主持检查土地和搜括户口事宜。后颁布了《置劝农使安抚户 口诏》,号召在农村组织“农社”,使“贫富相恤,耕耘以时”,并规定,“雨泽之后,种获 忙日,州县常务,一切停减”,以使“丁壮就田”“人无遗力”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意义是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复田劝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打击贵族及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 (1)背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破产,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贵族及地方豪强势力增强;为了稳定农业、增加财政收入,巩固统治。 策略:设立官员专管核田户籍;颁布法令规范复田劝农;达到“丁壮就田”“人无遗力”的目的。 (2)意义: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复田劝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打击贵族及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唐玄宗检田括户改革的背景、策略以及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唐玄宗检田括户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