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临川二中临川二中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临川二中临川二中实验学校 高三年级2019—2020学年度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 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D.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说明了“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也成为了“中国”的祖先,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故D项正确;宗法制遭到破坏主要体现为嫡长子继承制到破坏,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礼乐制度的世俗化是指“礼”教与“乐”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族权”与“王权”的关系,故C项错误。 2.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 A. 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 B. 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 C. “工商食官”制度己被打破 D. 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私营手工业的出现,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A 项错误;材料中无法得出这是国家规范的结果,故B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晚期”“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表明这些陶器、陶片属于个人独立生产,说明具有独立经营性的小手工业者在当时出现,从而说明“工商食官”制度已经被打破,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工商业种类的多少,因而无法说明经营范围的扩大,故D项错误。 点睛:重视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提升和汇总,对材料中反复出现的信息要重视。材料是虽然……但是……结构,强调的是但是的内容。 3.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A. 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 B. 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 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 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爵位是贵族政治的重要特征,秦汉都在不同程度保留了爵位制度,表明贵族政治的影响仍然存在,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选官用人制度,该项说法与材料内容无关,A选项排除。自郡县制实行开始,官僚政治就取代了贵族政治,B选项排除。“爵级”表明封建等级制度依然存在,C选项排除。 4.西汉时继承秦制,将百姓按什伍乡里划分,名列户籍。“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这一措施 A. 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B. 利于城乡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C. 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 D. 大大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西汉户籍管理制度 作用。依据材料可知,西汉户籍制度将百姓按照什伍乡里划分,依据百姓生死进行变动,使政府可以有效掌握基层百姓的信息,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的是商鞅变法;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城乡问题;D选项错误,户籍制度与提高妇女地位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A. 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B. 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 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D.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依据材料中东汉时期“尊儒成风”,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反映了从东汉到魏晋时期对儒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之中,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学思想开始产生了怀疑。这说明了时代的变迁影响着价值观念的选择。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门阀士族喜好对世风的转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无法起决定作用;B选项错误,从汉朝到清朝古代中国正统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并没有随王朝兴替而变化;D选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佛道思想对儒学地位的冲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有学者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家大族,到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这反映出唐宋时期 A. 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 B. 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 科举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 D.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造成唐宋之际这种显著社会转型的核心因素,是科举制度在宋代的深入推广,故C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7.明末清初的鉴赏指南列举了许多值得收藏的外国商品,西方的时钟、眼镜、烟草瓶和西洋缎子等在上层社会很受欢迎。到了18世纪,来自俄国和北美洲的毛皮制品在中国也风靡一时。这种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 受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影响 B. 手工业水平被西方超越 C. 政府并不排斥民间的外贸往来 D. 朝贡贸易重新焕发生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欧美等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情况,说明明清时期中国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手工业水平情况,不能得出中国手工业水平被西方超越,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政府对民间外贸的态度,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朝贡贸易,排除D。 8.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 时间阶段 数量(单位) 出身 所在 结果 唐玄宗(44年间) 8 多科举制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 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 代天子巡边 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 36 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 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 形成大量强藩 唐僖宗—唐哀帝(34年间) 67 强薄霸臣推荐 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 藩镇之间频繁征战 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A. 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B. 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C. 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 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 形成大量强藩”“藩镇之间频繁征战”等信息,可以看出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A项正确;B项逻辑关系错误,应该是使相出现是藩镇割据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使相主要在地方,并没有涉及分割相权,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是使相导致战争不断,这样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9.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概况(部分)。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 年份 人口(百万) 粮食种植面积(百万公顷) 粮食单产(千克) 1400 72 19.8 1036 1650 123 32.0 1095 1750 260 48.0 1544 1820 381 59.0 1840 A. 成为中国经济领先世界的基础 B. 生产力取得了质的突破 C. 支撑起了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 D. 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较为迅速,虽然人口大量增长,但农业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故选C项。A项夸大了明清时期农业生产进步的意义和当时中国的国力,排除;生产力取得质的突破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环境恶化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故排除D项。 【点睛】解答表格类选择题要注意表格中同一类数据的多少变化,通过数据的变化得出相关结论。 10.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评价李贽时说“少数评论者,竟说李贽站到了下层民众的立场上,批判了剥削农民的地主阶级。这种论调自然更属于无稽。……如果在某些地方批判了他的地方官僚朋友,那也只是着眼在私人的性格和品德,而从没有提到经济立场。”这表明作者 A. 完全否定李贽的思想精神 B. 认为李贽的思想仍属于旧思想体系 C. 认为李贽的思想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关系 D. 李贽思想不具有批判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少数评论者,竟说李贽站到了下层民众的立场上,批判了剥削农民的地主阶级。这种论调自然更属于无稽。……如果在某些地方批判了他的地方官僚朋友,那也只是着眼在私人的性格和品德,而从没有提到经济立场。”可知李贽依然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并未批判地主阶级,这说明李贽的思想仍然属于旧思想体系,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黄仁宇认为李贽从私人性格和品德的角度批判了地主官僚,他并非完全否定李贽的思想精神;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李贽思想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黄仁宇认为李贽从私人性格和品德的角度批判了地主官僚,他的思想具有批判精神。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辛亥革命后,川军因军阀割据和派系互斗,军纪涣散、装备拙劣,被认为是“最糟糕的军队”。然而,从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开始,川军40万人出川抗战,此后8年中,加上各种支援人员共计350万人,伤亡64万人之多,居全国之首,足迹遍布主要抗日战场,赢得“无川不成军”的赞誉!这有力地证明了 A. 四川已经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B. 四川为抗战付出了惨重代价 C. 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D. 川军已成为各战场抗战主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抗日战争。抗战爆发使“最糟糕的军队”转变为积极出川抗战、赢得“无川不成军”的赞誉,反映出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空前增强,故C项正确;四川军民出川抗战,四川不是抗战主战场,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意识,而非对川军的同情,B项不是材料主旨,错误;川军足迹遍布主要抗日战场,不能说明川军是各战场主力,故D错误。 12.1921年1月1日起,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开会,就学会的共同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这个目标等问题进行讨论。经过三天的激烈讨论,与会十八人中“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十二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 赞同立即成立工人阶级政党 B. 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 C. 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主张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与会十八人中‘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十二人’”可知,绝大多数人拥护选择马克思主义,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党”的信息,故A项错误;“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材料无关,当时的焦点是选择革命指导思想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是“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十二人”,无法体现主张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与会十八人中‘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十二人’”,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3.下图为1855-1858年江西人口变化情况统计。出现下表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经济的解体 B. 列强入侵的破坏 C. 经济重心的转移 D. 江南战乱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表格中的时间1855-1858年正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江南地区战乱,促使人口的蜕变,故D正确;自然经济解体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影响,A错误;列强入侵的破坏没有大规模深入内地导致人口的迅速下降,B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促进南方人口的增加,C错误。 14.李鸿章在《复陈招商局务片》中说“遵查轮船招商局之设,系由各商集股作本,按照贸易规程自行经理。……惟因此举为收回中国利权起见,事体重大,有裨国计民生,故须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这表明 A. 轮船招商局为政府出资的官营企业 B. 轮船招商局为商人自筹股资,具体经营 C. 清政府开始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D. 清政府大力支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遵查轮船招商局之设,系由各商集股作本,按照贸易规程自行经理。”可知轮船招商局是商人自筹认股,具体经营,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遵查轮船招商局之设,系由各商集股作本,按照贸易规程自行经理。”可知轮船招商局是商人集资创办的企业,不是政府出资的官营企业;C选项错误,轮船招商局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创建的,而清政府开始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李鸿章的建议,并未表明清政府的态度,依据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才开始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5.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于内忧外患的国情之下,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即从186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晚清现代化运动,从1911年到1949年的中华民国时期的现代化运动和从1949年至今的现代化运动。纵观三个阶段的中国现代化运动,呈现出的特点是 A. 自始至终都与救亡图存的政治主题相伴随 B. 西方道路和经验一直是学习模仿的对象 C. 学习主题经历器物到文化再到制度的过程 D. 从学习模仿走别人的路到开辟自己的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1949年开始学习苏联模式,1978年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材料说明从学习模仿走别人的路到开辟自己的路,故D正确。新中国成立后不再是救亡图存,故A排除;B项只符合1860到1911年的史实,排除;学习主题变化历程应该是经历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过程,故C排除。 16.196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际经济委员会党组《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批准在全国试办12个托拉斯。之后,建立了如同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等一批专业性大公司。到1965年,全国工业产值比1962年增长了8.5%,成本降低了9.5%,这表明中共中央意在 A. 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失误 B. 缓解因经济困难带来的严重损失 C. 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专业市场 D. 利用有利国际形势发展外向型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现代经济。1964年,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相对立,当时党和国家试办托拉斯的目的是缓解三年经济困难带来的巨大损失,故B项正确,排除C、D两项;工业、交通与农村工作无关,排除A项。 17.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虽然在客现上推动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启蒙,但它只能算作是一支意韵朦胧的启蒙前奏曲。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 A. 坚持“中体西用”的立场 B. 大力引入西方先进技术 C. 消除了“夏夷之防”观念 D. 推动了中国军事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思想上,洋务派始终坚持“中体西用”的基本立场,强调在不变更“中学”的前提下,采用西方先进科技,从文化启蒙的角度来看,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文化启蒙前奏曲,A项正确。大力引入西方先进技术不是从文化角度陈述,A错误;洋务运动并未能消除“夏夷之防”观念,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中国文化启蒙,不是从军事角度论述,D错误。 18.下面是民国初年一学者笔下描述的“中国”与“西方”的一些特征的对比。这些特征 中国 西方 专制独裁、野蛮 民主、文明 非理性、愚昧 理性、开明 迷信、死气沉沉 科学、活跃 虚弱、黑暗 强壮、光明 以家族为本位、以感情为本位 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本位 A. 是对当时中西方国情的正确认识 B. 推动中国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C. 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内容的丰富性 D. 是推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重要诱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民国初年人们对中国社会状况的负面看法,以及对东西方文化的偏激认知,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激进派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故答案为D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偏激的一面,排除A项;材料内容是民国初年,此时已经推翻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C项中的“决定”表述绝对,排除。 19.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农民)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A. 联合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B. 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 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 明确了农民阶级应掌握革命领导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土地革命。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在此基础上,中共领导并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C项正确;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制定于1922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中国革命领导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中,故A、B、D错误。 20.在雅典,公民大会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以讨论国家重大问题。学者研究发现,由于公民大会历时短,每次能讨论的问题数量和能进行辩论的人数极其有限,这与雅典“重大问题要获得充分讨论之后才付诸投票表决”的初衷是相违背的。这反映出公民大会的决策方式 A. 没有真正体现主权在民原则 B. 未将轮番而治落实在实践中 C. 不利于民主政治良性发展 D. 使辩论成为重大决策的关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讨论问题的数量和发言人数受限等制约条件说明雅典重大决策不具备严谨性,不利于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公民大会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可以看出,当时雅典主权在民原则,排除A;材料未涉及轮番而治和辩论等内容,故B、D错误。 21.“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法也不是一天确立的。最高裁判官审理案件时颁布的‘告示’,被国家授予特权的法学家撰写的法律及其对法律的解答,均是罗马法的重要表现形式。”这说明罗马法的基本特征是 A. 卷帙浩繁规模巨大 B. 立法形式多元灵活 C. 立法随意主观性强 D. 阶段性强体系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最高裁判官审理案件时颁布的“告示”,被国家授予特权的法学家撰写的法律及其对法律的解答,均是罗马法的重要表现形式。这反映出罗马法形式多样,具有多元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罗马法卷帙浩繁规模巨大;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形式多样,多元灵活,不是立法随意主观性强;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罗马法的阶段性特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2.190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张伯伦第一次正式建立反对党内阁,并使用了“影子内阁”这个形象的叫法。选民在下次议会选举中,不仅要看执政党执政的成绩与表现,还要看反对党是否尽到了反对的责任。“影子内阁”的设置( ) A. 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最终形成 B. 降低了政党政治运行的效率 C. 不利于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D. 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1907年”“影子内阁”“不仅要看执政党执政的成绩与表现,还要看反对党是否尽到了反对的责任”中可以看出,“影子内阁”的设置有效监督执政党执政,推动了代议制民主的发展和完善,故D项正确,C项错误;18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形成,故A项错误;成员与执政党内阁成员对应,职责分明,提高了效率,故B项错误。 23.1871年,德意志帝国联邦议会的职权包括审查法案及其调整各邦与帝国间的关系,并作为最高的上诉机关。其议员共有58人,其中普鲁士代表占17席。依照帝国宪法规定,在联邦议会中只要有14票反对,就可以否决任何一个议案。这一制度设计 A. 削弱了联邦议会立法权威 B. 破坏了联邦制的政治框架 C. 体现了国内政治力量格局 D. 违背了民主法治发展潮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联邦议会中,由于普鲁士拥有17名联邦议会代表,而联邦议会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这就突出了普鲁士的地位,体现了德意志帝国内部以普鲁士为主导的政治力量格局,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联邦议会仍然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这一制度设计不能削弱联邦议会的立法权威;B选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并未被破坏;D选项错误,相对于普鲁士绝对的君主专制传统而言,这一制度设计符合民主政治发展的潮流。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4.从19世纪70—80年代开始,英国形成了“从美国和德国进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制成品,对外出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制成品”的工业贸易结构。这反映出当时 A. 英国企业创新精神相对滞后 B. 美德综合国力已经超过了英国 C. 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D. 英国贸易政策促进贸易自由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从美国和德国进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制成品,对外出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制成品”等信息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两国积极进行技术创新,而英国更多依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说明当时的英国企业创新精神相对滞后,故答案为A项;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美德综合国力已经超过英国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是反映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状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工业贸易结构与贸易自由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25.有人认为,罗斯福的农业管理方案并没有创造奇迹,实际上,负担被转嫁给了消费者和低收入农业工人。还有人认为,农业法规并非针对贫困线以下的农业穷州,而是针对收人相对较高但因危机陷入萧条的农业州。由此可以看出罗斯福的农业“新政” A. 调整了农业结构 B. 只是救急而非扶贫 C. 加剧了贫富分化 D. 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认为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只是单纯的补贴与救济,有利于缓解危机,但并不能帮助农业穷州得到发展,即只是救急而非扶贫,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调整农业结构,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罗斯福新政加剧农村的贫富分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一政策对农民购买力的影响,排除D项。 26.1981年里根说:“我打算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与权力,并要求诸位认识到联邦政府的权力与保留给各州和人民的权力之间的区别。大家都必须牢记不是联邦政府创立了各州,而是各州创立了联邦政府。”里根的主旨是 A. 赞成凯恩斯经济学 B.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D. 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我打算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与权力”等信息可知,里根的主旨是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答案为B项;凯恩斯经济学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进行干预,与材料反映的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符,排除A项;C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里根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传统的自由主义不同,排除D项。 【点睛】20世纪70年代初期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使整个世界陷入了滞胀的困境,凯恩斯主义政策束手无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将其归结为国家干预过度、政府开支过大、人们的理性预期导致政府政策失灵所致。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实行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27.苏联在实施斯大林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没有居民证及相关的证明文件,苏联公民就不能异地流动;居民证只发给城镇居民,农民则没有居民证。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强化城市政权以镇压反革命 B. 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 加大劳动力的计划管理力度 D. 杜绝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农民没有居民证……不能异地流动”说明苏联希望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以支援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生产,故选B项。强化城市政权以镇压反革命的做法与优先发展重工业无关,A项排除;CD项错误,都属于手段,而不是目的,排除。 28.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明确反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自由贸易协定,并表示会对一些美国现在的主要贸易伙伴如中国和墨西哥征收高关税以促进美国国内工业和就业增长。这样会 A. 增加反经济全球化讨论 B. 使环太平洋国家普遍受益 C. 大幅增加美国贸易总量 D. 大大加快经济全球化速度 【答案】A 【解析】 材料“明确反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自由贸易协定”特朗普的做法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导致反经济全球化形式的高涨,A符合题意;材料的做法不利于环太平洋国家经济的发展,B不正确;增加关税,设置关税壁垒不利于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CD不正确。 29.“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这种诉求的历史背景是 A. 美国南北战争 B. 法国启蒙运动 C. 欧洲宗教改革 D. 英国光荣革命 【答案】B 【解析】 “ 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是说要想结束国王的独裁就一定要放弃对上帝的信仰,结合所学可知,法国的启蒙运动将这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故选B;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这种诉求早已经有了,故排除A;欧洲宗教改革和英国光荣革命时对上帝的信仰还处于比较盛行的时代,故排除CD。 30.历史学家在分析西方思想史时指出,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绝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的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由此可见,这种分析体现的史观是 A. 文明史观 B. 唯物史观 C. 整体史观 D. 革命史观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它们显然是由各自的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可知体现的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符合唯物史观的观点,B项正确。文明史观强调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但与题干中“它们显然是由各自的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不符,排除A。整体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革命史观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与题干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31.“历史”这个术语,经常可以令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其他人感到一些困惑,因为“历史”不仅是往昔的事实,而且也是被历史考察者设想为往昔发生过的事实,且他们在考察这类被设想发生过的事实时,还自觉不自觉地抱着具有塑造性影响的现今目的、现今理念和现今情感,它们尤其影响了历史考察者对于历史的筛选、解释和从中引出的对于当今的教益。《国际先导报》在谈到东亚区域合作问题时发表了上述观点,并配发了下图的漫画,这说明 A. 澄清历史细节是东亚合作的前提 B. 历史共识促进了东亚合作进程 C. 东亚合作无法跨过历史这道门槛 D. 东亚一体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答案】D 【解析】 【详解】漫画显示东亚各国都在拿着放大镜考察历史,都在从历史上寻求能为自己所用的“历史”,这当然不利于达成历史共识,这就需要各国进一步协调,D项正确。东亚合作需要各国就历史问题达成共识,“共识”是通过求同存异取得,而不是通过澄清历史细节,排除A项;依据材料与漫画,尤其是现实,东亚各国特别是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上仍存在着巨大分歧,排除B项;历史分歧的存在是事实,但分歧并非无法解决,欧洲合作进程中法国和德国就历史问题的处理,可作为例证,排除C项。 【点睛】根据文字材料可知,人们在认识与解读历史的时候,往往受到主观目的、理念和情感的影响,因此,就不能保证对历史的认定能够还原历史真相,也不能保证对历史进行公正的评价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32.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以一位象征自由女神的形象为主体,女神赤着脚,左手拿枪,右手高举三色旗,领导人们在硝烟弥漫、尸横遍地的街道上迎风前进。前景是横七竖八倒在地上的保皇党人,中景后景是林立如墙的各阶层百姓,空中还飘扬看鲜艳的三色旗。据此判断,该画作体现的艺术特点是 A. 鼓吹理性主义,追求严谨造型 B. 关注社会现实,讴歌劳动创造 C. 强调主观感情,表现内心世界 D. 表达绝望情绪,色彩反差强烈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它以法国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为背景,歌颂了民主和自由,热情鼓励人们为了争取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强调主观感情,表现内心世界,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艺术特征;B选项是现实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D选项是现代主义美术的艺术特征。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二、非选择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社会防反贪腐,并无新招,只是一些常见办法:政企严格分开,官员在岗期间,只从政不沾钱物,只掌政权而无经济特权。这就能从土壤和源头上对贪污腐败的滋生进行有效遏制;联邦调查与议会弹劾,两只眼睛死盯官员,分头监督,官员难有贪腐良机;官员一旦出现越轨行为,媒体就会蜂踊而至,口诛笔伐,无所不用其极。更为厉害的是,官员若有不良行为,将官员劣迹录入电脑,随时备查,迫使官员为了未来的生活和前途不得不好自为之;官员们都以洁身自好为荣,以贪污腐败为耻。 ——摘自牛牧《美国社会怎样防贪反贪?》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都强调反腐,秦朝建立完备监察机构(御史台),官员称“御史大夫”,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西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中国古代反腐败措施》 材料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等对人民的监督权利予以保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保障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机构,如江西瑞金苏维埃政府的控告局、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专门监督机构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 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党员干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1951年开始到1954年结束,在党的正确政策指导下,整党建党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清除了党内严重的贪污腐化分子。之后,开展了“三反”运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共产党还建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相互监督……)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建设》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近现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从目的角度对比材料一、二哪个监察制度更具进步性,并简要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三,归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中共监督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1)特点:国家制度遏制官员贪腐;监督机制威慑官员贪腐;媒体舆论压力迫使官员不敢轻举妄动;社会风气和官场道德约束。 进步:美国的更具进步性理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以强化皇权为出发点、狭窄的监督机制;美国近现代监察制度以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目的,较充分地体现了民意和法律意志。 (2)特点:监督法制化;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实施监督;加强党的建设,从源头上根治腐败;开展群众运动,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充分利用民主党派进行监督。 作用:形成了依法反腐的有效机制;为建立(或)巩固政权赢得了保障;涤荡了社会风气,澄清了吏治,树立了廉洁朴素的社会风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美国近现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监督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美国近现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就能从土壤和源头上对贪污腐败的滋生进行有效遏制”“联邦调查与议会弹劾,两只眼睛死盯官员,分头监督,官员难有贪腐良机”“官员一旦出现越轨行为,媒体就会蜂踊而至,口诛笔伐,无所不用其极”“官员们都以洁身自好为荣,以贪污腐败为耻”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美国监察制度更具进步性。其原因可以联系所学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以强化皇权为出发点的狭隘的监督机制,美国近现代监察制度以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目的、较充分地体现民意和法律意志的监督机制来回答。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中共监督制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等对人民的监督权利予以保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保障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机构”“从1951年开始到1954年结束,在党的正确政策指导下,整党建党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清除了党内严重的贪污腐化分子”“中国共产党还建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历史作用应当联系所学,从形成有效机制、巩固政权、涤荡社会风气、澄清吏治、树立廉洁朴素的社会风尚等方面来回答。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不说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结合材料围绕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提炼作者的观点,并结合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当中华民族遇到亡国灭种的危机时,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是一种爱国行为。关天培、邓世昌及抗战时期抵御外侮、为国捐躯的将士,就是爱国英雄。 其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而义和团运动却盲目排外,仇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守护已经陈腐的旧观念、旧制度,其“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所以,近代爱国主义还要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 综上,只有将反抗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学习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或反抗西方侵略和学习西方先进事物的统一),才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任意割裂两者,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解析】 【详解】论述:根据材料陈旭麓对爱国的定义“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可以确定论述的主题为爱国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过时的,但是爱国不能违背社会进步的原则。在具体论述过程中结合近代民族英雄关天培、邓世昌等英勇反抗外敌入侵,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而义和团运动在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同时却盲目排外,仇视近代工业文明,违背了近代化的历史潮流。最后综合论述只有将反抗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学习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或反抗西方侵略和学习西方先进事物的统一),才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任意割裂两者,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点睛】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对材料中表述的观点准确概括、归纳,言简意赅;第二,对提炼出来的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要充分;第三,在论证完后,要有总结性的,点评性的结论;第四,评论的过程,要言之成文。 35.【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5年~1804年)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宪法的起草人之一,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 材料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当时,英国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对新生的美国进行了打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建国者讨论的焦点。在美国出现了两条道路,分别是以托马斯·杰斐逊为代表的农业立国政策,以及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鼓吹的发展制造业政策。 杰斐逊的观点与南部种植园园主不谋而合。种植园主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同时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1791年12月,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著名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他指出,美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绝对不能走小农经济之路、执行重农主义政策,一定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建成一个工业国。而且美国当时的工业属于“幼稚工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所以必须采取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然而汉密尔顿的提议并未得到重视。1789年,美国《关税法案》规定进口税率仅为9%,远不足以保护新生的制造业。 ——摘编自唐逸如《美国制造业的崛起之路》 (1)根据材料,指出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立国方略的不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汉密尔顿关于发展“制造业”的观点 【答案】(1)不同:汉密尔顿:工业立国,政府干预经济(贸易保护);杰斐逊:农业立国,自由贸易。 (2)评价:汉密尔顿主张发展制造业,符合美国当时国情,利于增强美国国防力量和经济实力但他采取贸易保护方式发展制造业 做法具有时效性特点,从长期看不利于自由贸易的发展,不符合全球化贸易进程,其实质是民族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反映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杰斐逊的观点与南部种植园园主不谋而合。主张自由贸易,同时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美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绝对不能走小农经济之路、执行重农主义政策,一定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建成一个工业国”可归纳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立国方略的不同。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美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绝对不能走小农经济之路、执行重农主义政策,一定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建成一个工业国”可知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有利于美国的工业化发展;但是“所以必须采取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等政策却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实质是民族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反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