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安庆市某中学2020届高三三模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东周时期,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上,周王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为他们(周王朝)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周王朝还起到了高级祭司的作用。”依据作者的观点,周天子的名号能够存在到战国时期是因为( ) A. 中国统一民族的逐渐形成 B. 封建礼教力量的作用 C. 诸侯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 D. 周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 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 A. 生产力水平低下 B.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 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 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3. “兰台序九流,儒家但居一。诸师自有真,未肯附儒术。后代儒亦尊,儒者颜亦厚。洋洋朝野间,流亦不止九。不知古九流,存亡今孰多?或言儒先亡,此语又如何?”这是清代学者龚自珍表达对儒学地位看法的诗。下列观点与他相近的是( ) 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 “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 C. “孔子为教化之主,而一切道德之源也。” D.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4. “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时,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官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即位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说明( ) A. 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B. 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 清朝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镇压 5. 针对洋务运动,一位清朝官员写道:“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退,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俱,自然专心致志……以期驾乎西制之上。”这位官员意在强调( ) A. 放开民间设厂限制,容易导致人人争利 B. 政府应“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 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依托民办企业 D. 洋务运动有望实现全面地超越西方 6. “必须想到,那个‘鲍罗廷(苏联人,1923年,苏联政府派遣他任中国国民党的首席政治顾问)’……,他对中国的情况不够了解--也不可能有足够了解--不能要求他任何时候都会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中国共产党尽管发展迅速,(但)它终究只有六年历史,很不成熟。”(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这段论述可用于解释( ) A. 国民大革命兴起的必要性 B.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C.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根源 D.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1. 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 A. 淞沪会战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平型关战役 2. 如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 1949-1951年 B. 1953-1955年 C. 1958-1960年 D. 1979-1981年 3. 普罗泰格拉出生于公元前480年前后,他曾与雅典民主派政治家伯利克里结为至友,一生旅居各地,收徒传授修辞和论辩知识。晚年因“不敬神灵”被控,著作《论神》被焚,本人被逐出雅典,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沉船失事。结合材料,关于普罗泰格拉的表述,下列正确的是( ) A. 生活于雅典民主制的奠基时期 B. 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人文思想 C. 否定了神的权威,受到神的报复 D. 他的思想体现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4. 《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认为:“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不包括( ) A.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工厂的出现 C. 圈地运动的开展 D. 海外市场的扩大 5.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 A. 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 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 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 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6.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费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 A. 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主张完全一致 B. 指导了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干预政策的实施 C. 是为解决美国的经济衰退而提出的 D. 促使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弗兰克的《白银帝国》在中国风靡一时,其主要观点认为:自古以来,这个世界便存在着一个贸易圈:非洲一亚欧贸易圈,新航路的开辟只是为这个古老存在的贸易圈带去了白银并形成了资本,从而开拓并形成了世界市场。而中国由于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吸纳国家,全球大概最终有1/3-1/2的白银最终流入中国,这个数字大概是7000-10000吨。而欧洲则因为参与了亚洲的贸易而获利,最终而兴起。就明朝前期的情形来说,无论是从生产力水平还是人均实力,中国显然已经是“世界的中心”,带动着世界市场的发展。但最终“东方的衰落先于欧洲的兴起。” 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弗兰克关于白银的观点。(要求:围绕作者的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2.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材料二: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材料三: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市场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新中国成立“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又是怎样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 1. 材料一 1850年英国驻福州代理领事金执尔替两名英国传教士租赁南门内乌石山上神光寺2间房屋居住,得到候官县知县兴廉批准。当时闺浙总督规定只允许领事馆设在城内,其他外国侨民只能居住在城外。这时,退休官员林则徐联合福州地方士绅,写信质问兴廉和英国领事,要求强行驱逐传教士,而福建巡抚徐继畲则认为应劝说传教士自行搬到城外以平息此事。不久,在京的一些福建籍的官僚先后上书成丰皇帝,称福州为省会,不可让外国人居住城内,并指责徐继畲偏袒外人,丧失民心,有汉奸嫌疑。于是咸丰下旨,1851年初两名英国人被迫迁出神光寺,搬至鸟石山道山观英国翻译官住地,事件遂告平息。徐继畲因“身膺疆寄,抚驭之道,岂竞毫无主见,任令滋扰”的理由被革职。此即近代史上著名的“神先寺事件”。(注:中英双方关于“通商口岸”的范围一直有争议。) --改编自《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二》材料二 徐继畲在回顾往昔岁月时说过:“在闽藩任内,偶著《瀛环志略》一书,甫经付梓,即腾谤议。……旋因夷人租屋一事坚守成见,不敢启衅边隅,遂致弹章迭上,万矢环攻。”这大约都是徐继畲始料所不及的:前者使他享誉后世,后者却令他至今仍被人称为“妥协投降”。 --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林则徐和徐继畲在“神光寺事件”中对待传教士态度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试对徐继畲作一简要评价。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观点认为,东周时,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虽然他们仍履行某些宗教职责,并受到某种形式上的尊敬,但拥有的土地比其名义上的诸侯们要少,所以他们的势力更弱了。实际上,周王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为他们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周正朝还起了高级祭士的作用,而且,周王朝本身就被当作民族统一的象征,故A项正确; 西周、东周属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礼教力量作用无关,故B项错误; 战国时期诸侯国实力增强,纷纷争霸,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说法不正确,故C项错误; 周初实行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形成,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时也居主导地位。 2.【答案】D 【解析】“这反映了汉代”中的“这”指的是材料中的男子23岁才服兵役,与生产力水平和加强专制无关,所以排除AB; C材料中没有体现; 男子23岁才服兵役,考虑的是农业生产效益不高,“期限一年”,是对农民的同情和保护,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切入,结合汉代的农业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汉代的兵役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较大. 3.【答案】D 【解析】“兰台序九流,儒家但居一。诸师自有真,未肯附儒术。后代儒亦尊,儒者颜亦厚。洋洋朝野间,流亦不止九。不知古九流,存亡今孰多?或言儒先亡,此语又如何“表明龚自珍对儒学儒学独尊地位提出挑战。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 BC尊崇儒家思想,排除; D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符合题意,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李贽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李贽的思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4.【答案】A 【解析】密折表面上看是皇帝对少数官员的信任而采用的告密制度,实际上皇帝通过此举可以进一步了解地方官的情况,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央政治权力加强的表现。故A项符合; 材料并没有反映出皇帝先接受各级官吏的建议再作出决策,不能表明决策的开放性,故B不正确; 据所学可知,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故C不正确; 皇帝通过“密折”是对地方官员管理的了解,是对地方官员控制加强的表现,其目的不能说是对人民控制镇压的表现,故D不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从而起到巩固统治、加强中央权力的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能力,关键是从巩固统治的角度理解统治者措施的根本目的、实质,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5.【答案】C 【解析】从材料“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机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可知,洋务派想依托民办企业,解决其发展中的困难,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6.【答案】B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鲍罗廷不可能做出正确的,中共也不成熟,所以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可能失败,并没有强调大革命兴起的必要性。 B.由于共产国际的错误领导和中共的幼稚,所以会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C.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应该是在1934年。 D.井冈山根据地开辟,应该是在1928年。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合作,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和日军展开、一次大规模的阵地战,是正面大交锋,可以排除A; 百团大战是八路军针对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而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性战役,主要作战意图是破坏华北日军的交通线,故B不符合题干要求; 平型关战役是抗战初期,八路军一一五师为了阻止日军进攻而展开的一次伏击战,也不符合题干体现的战术,可以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这四次战役特征的认识,符合“引敌深入”、“予敌主力以打击”等特征的是台儿庄战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事情重大战役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8.【答案】D 【解析】图表反映出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均衡,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因为那时刚刚解放的新中国一穷二白,重工业根本无从发展,故A错误; 在B段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比重一直较高,故B错误; C段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运动,“以钢为纲”的全面跃进,重工业更是畸形发展,故C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获得发展,轻工业也得到发展,才可能出现上述局面,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本题属于中档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获得发展,轻工业也得到发展,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均衡. 9.【答案】D 【解析】伯利克里把雅典民主制推向“黄金时代”,故A错误; 苏格拉底在普罗泰格拉之后,排除B; “受到神的报复”说法不妥,沉船失事属于意外事故,排除C; “他曾与雅典民主派政治家伯利克里结为至友,一生旅居各地,收徒传授修辞和论辩知识。晚年因“不敬神灵”被控,著作《论神》被焚,本人被逐出雅典,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沉船失事”表明他的思想体现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故D正确。 故选:D 。 本题考查智者学派,解题的关键是“他曾与雅典民主派政治家伯利克里结为至友,一生旅居各地,收徒传授修辞和论辩知识。晚年因“不敬神灵”被控,著作《论神》被焚,本人被逐出雅典,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沉船失事”。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10.【答案】B 【解析】题干中“种种有利力量”是指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条件。A项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不符合题意。 B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不是开展的条件,符合题意。 C项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资本,不符合题意。 D项是工业革命的市场条件,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考查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迁移能力和对英国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①前提:英国已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②条件: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长期的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的财富用于投资;工场手工业阶段技术的积累并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随着殖民扩展的步伐,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③必要性:工厂手工业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直接原因 11.【答案】C 【解析】18世纪的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分别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影响了欧洲及整个世界。法国政治革命中的启蒙思想传播到亚洲,鼓舞那里的仁人志士为争取独立而奋斗;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通过对外扩张最终确立对全世界的统治。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可以看出他反对政府过分干预经济,但其理论又不同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故D正确; A太过绝对,排除; 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解题的关键是“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在经济与社会职能上,各国普遍采取了积极干预的职能模式。 13.【答案】本小问的论证,首先归纳观点,依据材料可以得出观点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由此也导致白银大量流向中国,中国成为世界的中心,但最终却落后于西方世界的崛起,然后从自然经济的抵制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论证中国大量吸纳白银的原因,从中国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人文主义精神不断发展推动社会转型,对比分析欧洲最终取代了东方成为新的世界的中心的原因,最后从全球史观角度评价作者观点. 故答案为: 观点: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由此也导致白银大量流向中国,中国成为世界的中心,但最终却落后于西方世界的崛起. 论证:中国自然经济的盛行,抑制了对外国商品的需求;中国的手工业品质优价廉,因此处于国际贸易的出超地位;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需要白银.这成为中国大量吸纳白银的原因,但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并未将白银转化为资本,所以导致最终的衰落. 相比之下,欧洲通过白银的流动获取了大量资本,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人文主义精神不断发展;欧洲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转入近代社会,也最终取代了东方成为新的世界的中心. 总结:作者利用全球史观,从白银的流动这个角度考查了明清时期东西方世界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对弗兰克关于白银的观点的认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得出观点,然后对观点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即可.需要掌握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等知识. 14.【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新变化,依据材料一“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可以得出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人积累了雄厚的商业资本,多用于投资,经营活动遍及全国各地。 (2)第一小问的新现象,依据材料二“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可以得出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第二小问的实质,依据第一小问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表现。 (3)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德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的结果。第二小问的过程,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故答案为: (1)明代: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人积累了雄厚的商业资本,多用于投资,经营活动遍及全国各地。 (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 实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主要原因:计划经济。 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经济发展。考查明代市场出现的新变化;近代中国市场出现的新现象以及反映的实质;新中国成立“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和20世纪90 年代以来市场又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过程。需要掌握明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本题考查对明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1)第一小问,”写信质问兴廉和英国领事,要求强行驱逐传教士“林则徐代表的传统的士大夫,对传教士采取排斥和强硬的态度,要求强行驱逐传教士;“旋因夷人租屋一事坚守成见,不敢启衅边隅,遂致弹章迭上,万矢环攻”徐继畬对传教士采取的态度比较温和,希望通过劝说的方式让传教士离开.“不可让外国人居住城内”都认为传教士不能在福州城内居住,应搬至城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林则徐外代表的福州士绅受中国传统的“华夷之变”观念的影响,对外国人采取排斥态度;徐继畬由于熟悉外务,在处理对外事务上采取比较务实的态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主要结合徐继畬处理“神光寺事件”上的态度和编纂《瀛寰志略》两事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做出相关评论.论述时,应先明确表明态度,然后以“神光寺事件”和《瀛寰志略》为主要论据,史论结合;最后应加以总结. 故答案为: (1)异:①林则徐代表的传统的士大夫,对传教士采取排斥和强硬的态度,要求强行驱逐传教士; ②徐继畬对传教士采取的态度比较温和,希望通过劝说的方式让传教士离开. 同:都认为传教士不能在福州城内居住,应搬至城外. 原因:①以林则徐外代表的福州士绅受中国传统的“华夷之变”观念的影响,对外国人采取排斥态度; ②徐继畬由于熟悉外务,在处理对外事务上采取比较务实的态度. (2)评价:应主要结合徐继畬处理“神光寺事件”上的态度和编纂《瀛寰志略》两事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做出相关评论.论述时,应先明确表明态度,然后以“神光寺事件”和《瀛寰志略》为主要论据,史论结合;最后应加以总结. 【解析】(1)本题考查林则徐和徐继畲在“神光寺事件”中对待传教士态度的异同,都认为传教士不能在福州城内居住,应搬至城外. (2)本题考查对徐继畲作一简要评价,应主要结合徐继畬处理“神光寺事件”上的态度和编纂《瀛寰志略》两事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做出相关评论. 本题难度不大,以对待传教士态度为切入点,考查新思想的萌发,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林则徐等封建士大夫开始面对现实,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