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随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在答题卡中正确填涂)‎ ‎1.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A. 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 B. 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 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 D.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朝是敬畏神灵的时代,周朝比商朝有了进步,周朝统治者意识到了人的力量,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荀子更加重视人,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故答案为D项。A项,敬天保民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而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B项,儒家天命观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不能反映材料中商代、周朝的情况,排除;C项,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是为了教化百姓,排除。‎ ‎【点睛】选择题的一般解题技巧:‎ a.确定时间、空间范围。明确时限,弄清历史现象在历史空间和阶段中的特征,明确题目考查的时间、空间范围。‎ b.确定做题“导向”关键词。这类词一般从设问中寻找。根据条件限定词,要特别注意提取隐性信息——现象的本质特征。‎ c.根据“导向”要求,分析材料提供信息的本质特征。‎ d.分析、推敲备选项。通过比较,掌握备选项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间的关系。‎ ‎2.约翰·霍布森认为,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理论的形成间接地受到了中国某一传统思想的影响。这里的“中国某一传统思想”指的是 A. 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 B. 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 C. 道家的无为而冶思想 D. 墨家的节俭苦行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市场理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是受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故答案为C项。ABD项,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墨家的节俭苦行思想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3.韩非子认为人类利益的需要尤其是私利乃是推动历史转变的原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的历史观 A. 正确阐述了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源 B. 体现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 C. 有利于民众摆脱儒家思想的東缚 D. 揭示了道德败坏任性堕落的现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韩非子对历史阶段所作的划分“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不同于“厚古”的儒、道、墨之家,法家提倡因时制宜,主张相应于不同时代而采取适宜的制度和政策,体现了唯物主义;材料中“认为人类利益的需要尤其是私利乃是推动历史转变的原因”,反映了韩非子要求追求功利的观点。故答案为B项。A项,韩非子反对墨守陈规,不思改变的做法,主张变革,论证了历史发展与革新的必然性,但没有阐述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源,排除;CD项,材料主旨是认为应该追求功利,主张变法革新,不能反映是否有利于民众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也没有揭示道德是否败坏,排除。‎ ‎【点睛】文言文选择题,这类题目往往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的,是最难做对、很难拿到分数的。其实,解答这类题目也是有一定技巧的。不管出题人如何选择古文的语句,都会隐约说明所选句子的用意。方法是:①分析题目的主题,到底是研究什么;②分析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③通过这些分析再回过来研究文言文句子,这些句子是证明主题的证据,因此可以猜测到其隐含的意思了;④分析文言文的句子大意即可。‎ ‎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道:“唯天之施而施其时,法天之命而循诸人,法天之数以起事,治天之道而出法。”据材料判断,董仲舒意在 A. 宣扬君权神授 B. 解释天人感应 C. 劝君主行仁政 D. 强调教化民众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唯天之施而施其时,法天之命而循诸人,法天之数以起事,治天之道而出法”可知,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以神权来强化君权的思想。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重在强调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意,并不是解释天人感应,排除;C项,“行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对民众的教化,排除。‎ ‎5.下图是某教师对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做出的脉络图。其中③处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仁政民本思想备受重视 B. 焚书坑儒受到沉重打击 C. 三教融合趋势不断强化 D. 三教并立丧失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观察图片发现③处是儒学衰落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因为佛教和道教不断传播,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趋势不断强化,造成这一时期儒学的衰落。故答案为C项。A项,仁政民本思想备受重视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是在秦朝,即在②处,排除;D项,儒家思想自汉代确立为正统思想之后并没有因为魏晋隋唐时期三教并立而丧失其正统地位,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6.宋明理学的出现,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上体地位。儒、释、道的分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由此可见,宋明理学 A. 使中国思想发展到成熟时期 B. 极大地推动传统儒学的发展 C. 涵盖了儒、释、道三派思想 D. 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宋明理学的出现,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可知,宋明理学的出现促进了传统儒学的发展,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故答案为B项。A项,宋明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但是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宋明理学涵盖了儒、释、道三派思想,排除;D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体”与材料中“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不符,排除。‎ ‎7.下表是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对李贽的评价,这反映出 A. 历史评价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历史评价目的在于阐明历史事实 C. 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D. 历史评价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中不同时期的四位中外学者对晚明李贽其人及其思想的解读不尽相同。本题用不同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历史解释是历史叙述的一部分,基于同一历史事实,历史解释由于学者所处时代、所持立场以及学识等各方面的原因会呈现多元化。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中四位中外不同学者对晚明李贽的评价无法得出历史评价应当尊重历史事实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评价人物时由于评价者学识差异、所处时代、所持立场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而不是论述历史评价的目的,排除;D项,材料中中外四位学者对晚明李贽的评价,不是揭示历史的本质,排除。‎ ‎【点睛】评价历史人物,要把对象放到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中去,看他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及其大小,看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还是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对社会前进起阻碍作用。前一种是进步的、正面的历史人物,后一种是反动的、反面的历史人物。‎ ‎8.苏格拉底主张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考查一切已有见解,从而确立普遍公认的、绝对的真善美。他的这种认识基于 A. 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 B. 雅典道德沦丧,政治腐败 C. 教育可以发现人的内在美德 D. 辨证的逻辑方式具有科学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确立普遍公认的、绝对的真善美”并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修正普罗泰戈拉的箴言,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强调的是“确立普遍公认的、绝对的真善美”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强调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教育的作用,该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辩证的逻辑方式,排除。‎ ‎9.14世纪时,意大利的新锐作家多以“教会活动”和“教士生活”为背景进行创作。到了16世纪,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地从“市民纠纷”“市场交易”等场景展开叙事。该变化说明人文主义日益 A. 减少传统约束 B. 融入市井生活 C. 助推商品经济 D. 推动物质追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意大利的作家作品创作的背景由“14世纪时”“以‘教会活动’和‘教士生活’为背景”变为“16世纪”时“从‘市民纠纷’‘市场交易’等场景展开叙事”,这种变化是体现了人文主义从社会上层下移到普通市民。故答案为B项。A项,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由于在精神和文化上对传统中世纪观念形成巨大冲击,而14世纪时意大利时局动荡,新思想、新作品不得不在追求新价值时寻找安全的遮挡形式掩盖其过于激进的锋芒,故而会出现材料中作家作品“以‘教会活动’和‘教士生活’为背景”;而且此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借助宗教的题材来展示自己的主张,减少传统约束的表述仅能解释14世纪作家作品背景,与材料中“该变化”不符,排除;C项,文艺复兴运动产生其本身就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有了文艺复兴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排除。‎ ‎【点睛】探究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解题一般分两步进行:‎ a.阅读探究情境,明确主题。充分挖掘探究情境所蕴含的有效情境,明确探究主题。‎ b.利用史实支撑法等分析备选项,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0.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材料表明 A. 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 新教伦理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 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D. 新教提倡的克制享乐违背了人文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可知,新教伦理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故答案为A项。B项,新教伦理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的表述过于绝对,禁欲苦行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问题,排除;D项,新教提倡的克制享乐并没有违背人文主义思想,克制享乐是为了积累财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 ‎11.下图是根据相关数据整理而成的《启蒙思想家国别分布图》。这说明启蒙运动 A. 远远超过欧洲范围 B. 与政治变革相促进 C. 鼓励民族独立运动 D. 因多元发展而兴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在17世纪中后期的影响主要在英国,因为当时的英国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中后期主要影响在法国,当时的法国正在进行法国大革命;19世纪中后期主要影响在日本和俄国,当时的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所以启蒙运动的传播与政治变革相促进。故答案为B项。AD项,材料反映了思想家的国别在启蒙运动不同时段内的主要分布不同,并不是在强调启蒙运动波及的范围是否超出了欧洲,也不是在论述启蒙运动是否是多元发展的,排除;C项,鼓励民族独立运动是启蒙运动的主张之一,与材料中启蒙思想家的国别分布无关,排除。‎ ‎【点睛】数据图表作为考查考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一种载体,是表达信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趋势的一种重要形式。做此类题需注意:‎ a.防止孤立考查数据,要将整个数据串联起来进行整体的、宏观的综合分析。‎ b.发掘和利用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每一个数据都对应着相应的一个时间,时间能提示我们相对应的时代背景。‎ ‎12.伏尔泰曾说中国“文人的信仰(儒学)令人赞叹,既无迷信,亦无荒谬的传说,更没有诅咒理性和自然的教条……四千年来,他们始终把最简单的信仰视为最佳信仰。”以下对伏尔泰推崇儒学说法正确的是 A. 启蒙思想与儒学一脉相承 B. 通过宣扬儒学构筑平等社会 C. 借助儒学批判基督教神学 D. 中法交流频繁促进文化融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文人的信仰(儒学)令人赞叹,既无迷信,亦无荒谬的传说,更没有诅咒理性和自然的教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借助儒学批判基督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故答案为C项。A项,启蒙思想属于欧洲近代的思想解放,儒学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二者之间有本质区别,不是一脉相承的,排除;B项,“通过宣扬儒学构筑平等社会”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中法之间的交流是否频繁,排除。‎ ‎13.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列举了两宋书坊名称22个。这些机构开始在所刊书之首尾、序后、目录后登出,或盖本坊印章,或刊本坊之名称,如“闽山阮仲猷种德堂刊”,该现象表明 A. 两宋已有版权保护意识 B. 活字印刷术的推广普及 C. 商品经济促进书房繁荣 D. 技术革新推动文化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这些机构开始在所刊书之首尾、序后、目录后登出,或盖本坊印章,或刊本坊之名称”说明书商已经有了版权意识。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体现是否运用活字印刷技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多个“书坊”有了“本坊印章”或“本坊之名称”,以便于与其他书坊区别开,反映的不是书坊的繁荣,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技术革新,排除。‎ ‎14.徐光启称颂西方传教士是“实心、实行、实学”(《泰西水法·序》),李之藻说西学是“真修实学”(《请译西洋历法等书疏》)。方以智认为西学具有“详于质测”的实证精神(《物理小识·自序》),这反应了明清之际 A. 西学中源说的盛行 B. 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 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D. 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的普遍认可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实心、实行、实学”“真修实学”“详于质测”可知,徐光启等人认为西方传教士和西学非常注重实用,反映了徐光启等人注重经世致用的精神,这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了徐光启等人对西学的认识,没有反映西学中源说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排除;D项,材料中只是徐光启等几个人对西学的认识,不能代表士大夫普遍的认可,排除。‎ ‎15.明朝冯梦龙所著“三言”中仁、文、礼、智、信、忠、孝、悌等美好品质不再是君子的专利,在书中刻画的市井小民身上也有体现。材料表明 A. 市民文学融入儒家伦理 B. 商品经济冲击儒家地位 C. 小说动摇了传统价值观 D. 晚明出现启蒙进步思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美好品质不再是君子的专利,在书中刻画的市井小民身上也有体现”可知,明朝在小说中融入了儒家伦理。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对儒家地位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巩固传统价值观,而不是动摇了传统价值观,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启蒙思潮,排除。‎ ‎16.《国家宝藏》栏目曾介绍过故宫博物院藏品《上阳台帖》,它是唐朝诗人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作品,全卷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法度不拘一格,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境相似。与该作品风格类似的书法作品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全卷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法度不拘一格”等信息可知,李白的《上阳台帖》是草书。张旭的《肚痛帖》是草书,与材料信息相符。故答案为C项。ABD项,李斯的《会稽石刻》是篆书,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是楷书,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行书,与材料信息都不符,排除。‎ ‎【点睛】图片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a.一“审”‎ 首先审图,要认清图片包含的要素和表达的意思;其次审注,注的内容对图起补充或解释的作用,有助于理解图的深层意。‎ b.二“联”‎ 抓住图片中的文字、数据等关键信息,将题目与教材相关内容相联系,以准确判断答题的重点和方向。‎ c.三“甄别”‎ 一些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并不完全待合历史事实,甚至与历史事实相背,因此审图和解读时要注意瓶别,以免产生错误的认识。‎ ‎17.2018年3月14日,斯蒂芬·霍金去世,他生前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被认为是可以与广义相对论提出者爱因斯坦比肩的科学家。霍金的科学发现 A. 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B. 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新的视角和方式 C. 与量子论共同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D. 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斯蒂芬·霍金”“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新的视角和方式。故答案为B项。A项,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是伽利略,排除;CD项,与量子论共同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及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排除。‎ ‎18.《物种起源》发表以后,进化论很快被绝大部分生物学家所接受,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之后,进化论传导开来,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推动了近代政治革命。这说明进化论被提出之后 A. 人类更加自信 B. 理性主义进一步升级 C. 宗教更为脆弱 D. 政体形式获得了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进化论很快被绝大部分生物学家所接受,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并结合所学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明确指出了生物演变的历程,把生物学放在了科学的基础上。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类自信的问题,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宗教更为脆弱,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政体形式的优化,排除。‎ ‎19.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官办译书局,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为例,所翻译的自然科学类书籍占80%,社会科学类仅占20%。翻译著作的差异性表明 A. “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萌芽 B. 洋务运动培养大量翻译人才 C. 摆脱了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 D. 学习侧重西方的实用性技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为例,所翻译的自然科学类书籍占80%”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学习西方的实用性科技。故答案为D项。​A项,向西方学习思想萌芽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译书局翻译书籍中不同类别书籍所占比例情况,不是谁(翻译人才)翻译了这些书籍,排除;C项,材料中译书局翻译的不同类别书籍所占比例情况,不能说明当时的中国是否摆脱了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排除。‎ ‎【点睛】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a.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比较分析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b.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20.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以下属于“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的主张是 A.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B.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十万豪商,胜有百万劲卒。”‎ C. “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扶驭之反耳。”‎ D.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以抵御西方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扶驭之反耳”出自姚莹的《康輶纪行》,是“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的体现。故答案为C项。ABD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属于进化论思想,“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十万豪商,胜有百万劲卒”属于早期维新思想,“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属于洋务运动时期顽固派的思想,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21.近代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愈”“温和进补”“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对应以上四种疗法的思潮是 A. 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B.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C. 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D.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答案】D ‎【解析】‎ ‎【详解】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知,与中国前期各种近代化的方案中“自我疗愈”、“温和进补”、“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据此,分别涉及的是思潮依次是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故答案为D项。ABC项,综合以上分析,此三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22.国民党一大宣言中写道“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此外如养老之制、育儿之制、周恤废疾者之制,普及教育之制,有相辅而行之性质者,皆当努力以求其实现。”材料反映了国民党 A. 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 B. 采取多项措施“扶助农工”‎ C. 主张节制资本发展民生主义 D. 呼吁平均地权解决土地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反映了孙中山主张改善工人的境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孙中山将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故答案为B项。A项,国民党“一大”召开时国民党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的政治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节制资本,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改良工人之生活”,并不是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排除。‎ ‎23.《新青年》杂志在创刊初期,每期印1000本,只发行了6期,就停刊了半年。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新青年》宣传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尚未深入人心 B. 北洋军阀政府严格限制进步杂志报刊的公开发行 C. 《新青年》杂志所传播思想缺乏广泛的读者群体 D. 《新青年》创办初期尚未在思想界引发广泛关注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因为《新青年》与传统观点冲突,但当时社会思想禁锢,人们不敢关注、批驳《新青年》的观点,所以造成了“《新青年》杂志”“只发行了6期,就停刊了半年”的结果。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中是《新青年》创刊初期为新文化运动前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排除;B项,《新青年》杂志在当时已经创刊,故该项表述与材料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中“每期印1000本”说明《新青年》有一定的读者群体,排除。‎ ‎24.1926年6月,毛泽东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时特别提到,国民党宣传工作的重点是城市。他断言:只有把农民的潜力发挥出来,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义的力量。这反映了毛泽东 A. 帮助中共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B. 从理论上指导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C. 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 D. 强调依靠农民阶级进行革命斗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1926年”“国民党的宣传工作特别重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只有把农民的潜力发挥出来,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义的力量”反映出毛泽东在国民革命时期认识到发动农民对推动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的重要性,表明强调依靠农民阶级进行革命斗争。故答案为D项。A项,1927年底以来,随着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革命工作的重心转移至农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不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927年的南昌起义是创建无产阶级革命武装的开端,排除。‎ ‎25.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认为当前“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研究,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这种态度是错误的”。该论断有利于 A. 反思真理标准 B. 荡涤教条主义 C. 确立指导思想 D. 推动改革开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5月11‎ 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故答案为A项。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教条主义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指导思想的确立,排除;D项,推动改革开放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 ‎26.2018年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在京揭晓,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获得生命科学奖,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开始于“南优2号”的培育成功,以下成就与该成就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A. “东方红一号”‎ B. “神舟5号”‎ C.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D. “银河-Ⅰ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南优2号,这是“文革”时期的成就。“东方红一号”是1970年发射成功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BCD项,2003年,“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于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中国于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一亿次的“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系统,都不属于“文革”时期,排除。‎ ‎27.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层出不穷,而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也受到重视。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史学界完全摆脱“左”倾束缚 B. 反映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C. 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双百方针”‎ D. 导致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学术界的繁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并提出了“二为”方向,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故答案为C项。A项,“完全摆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史学研究方面,属于学术问题,是“百家争鸣”的表现,不是“百花齐放”的反映,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史学研究的趋势,排除。‎ ‎28.据统计,从1950年到1953年,中国共向苏联派遣了1700余名留学生,而他们之中,有2/3的人学的是工科。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 经济建设急需专业人才 C. 受苏美两极格局的影响 D.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建国之初,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工业和国防建设急需人才,所以出现了材料中“向苏联派遣了1700余名留学生,而他们之中,有2/3的人学的是工科”。故答案为B项。A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与材料时间“1950年到1953年”不符,排除;C项,1950年到1953年,苏美两极格局尚未完全形成,而且此项表述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9.黑格尔(1770-1831)曾经这样评价某种文学流派:“其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属于该文学流派的作品 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C. 《母亲》‎ D. 《老人与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可知,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品。故答案为A项。BCD项,高尔基的《母亲》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之作(或者说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人间喜剧》 是法国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老人与海》 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30.1936年,卓别林自导自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映之后,招致国际资本势力的群体反击。这主要是因为该电影 A. 通过行为语言揭露经济危机 B. 借助艺术手法否定工业革命 C. 假借影视艺术阻碍经济新政 D. 利用现代科技解读社会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卓别林自导自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映之后,招致国际资本势力的群体反击”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丑化了资本所有者的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后和经济大危机带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危机。故答案为B项。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摩登时代》整部电影没有一句台词,而且还是黑白片,只能单凭主人公肢体语言和具有喜剧效果和强烈叙事功能的音乐作背景,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假借影视艺术阻碍经济新政,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利用现代科技,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義(1610-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限制君权,首先得明辨君臣之间的关系。“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都是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其次是设立丞相,以防止君权过分膨胀;再次设立学校,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在教育上提出“使治天下之具(人才)皆出于学校”。他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主张“均田”、“齐税”而又不排斥富民占田的“井田制”构想。故此黄宗羲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材料二: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在经济上,他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在政治上,他提出“天赋人权说”,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歌德称赞“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1794年卢校的遗体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1)依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卢梭与黄宗羲思想的异同点。‎ ‎(2)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对其所处时代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请分别指出其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答案】(1)相同点:都反对专制或提倡民主;都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写商品经济或资本主义萌芽不给分);两者的经济思想都不排斥(反对)私有制;都重视学校教育,重视人才;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以上任意一条照抄材料均不给分)‎ 不同点:卢梭的思想属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而黄宗羲思想本质上没有脱离儒家思想范畴;(或卢梭思想属于资产阶级主张,黄宗羲思想属于地主阶级主张);卢梭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黄宗羲主张学校教育目的应和政治密切结合(或教育服务于政治);卢梭的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而黄宗羲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不大。‎ ‎(2)政治上:欧洲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与封建统治者矛盾尖锐;中国工商业阶层力量薄弱,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思想上:欧洲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或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思想不断解放,为启蒙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空间;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或理学,或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人们的思想,先进的思想主张难以被接受。(或欧洲启蒙思想体系完整;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未构建完整的体系)‎ ‎【解析】‎ ‎【详解】(1)相同点:从材料一“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材料二“他提出‘天赋人权说’,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专制、暴政”可得出:都反对专制或提倡民主;从材料一“提出了‘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材料二“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都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都不反对私有制;从材料一“提出‘使治天下之具(人才)皆出于学校’”,材料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可得出:都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回顾所学知识分析两者的影响可得出: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不同点:联系黄宗羲时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及其阶级成分并对比当时法国经济状况及卢梭所代表的阶级成分可得出:黄宗羲本质上没有脱离儒家思想范畴,而卢梭的思想属于资产阶级启蒙;从材料一“使治天下之具(人才)皆出于学校”和材料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可得出教育上的不同;回顾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的影响可得出他们思想主张影响的不同。‎ ‎(2)从二者各自所处时代中法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统治特点、阶级力量、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他与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合译《几何原本》,将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奠定了我国近代数学的基础。其著作《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该书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1629年明政府以徐光启为监督编纂《崇祯历书》,书中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然而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知识分子对哥白尼的学说持否定意见,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引起重视。‎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主要科学成就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引起重视的原因。‎ ‎【答案】(1)成就:介绍西方科技思想(或翻译《几何原本》,推动中国数学发展或介绍哥白尼的学说或在《农政全书》中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编写《农政全书》总结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只写《农政全书》算第二条);修订历法(或编纂《崇祯历书》)。‎ 特点:涉及领域广;注重(经验)总结;实用性强(或指导农业生产,或体现农业文明特征);融合中西方科学文化。‎ ‎(2)经济:自然经济占主体,缺乏对科学的迫切需求。思想:理学思想的束缚(或文化专制、八股取士),限制了人们的视野。科技:中国自然科学缺乏理论性(或科学自身的局限性),难以向近代科学转型。社会:学而优则仕(或重道轻器)的社会氛围,知识分子鄙弃科学研究。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成就”,紧扣材料信息“他与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合译《几何原本》,将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归纳、概括,把握到“介绍西方科技思想”的结论;紧扣材料信息“其著作《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归纳、概括,把握到“编写《农政全书》总结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生产”的结论;紧扣材料信息“1629年明政府以徐光启为监督编纂《崇祯历书》”,归纳、概括,把握到“修订历法(或编纂《崇祯历书》)”的结论。第二小问“特点”,紧扣材料信息“他与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合译《几何原本》,将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农政全书》)该书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崇祯历书》)书中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涉及领域广、注重(经验)总结、实用性强、融合中西方科学文化等。‎ ‎(2‎ ‎)紧扣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占主体)、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强化)、思想(思想文化专制)、科技(中国自然科学缺乏理论性)和社会(重道轻器的社会氛围)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只要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材料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a.阅读的顺序。正确的阅读顺序是从后往前读。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因为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 b.读材料要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c.注意三个关联点:一是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二是材料与教材之间的相联点,三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有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子张受此义,故因三世而推问十世,欲知太平世之后如何也。孔子之道有三统三世,此盖藉三统以明三世,因推三世而及百世也。……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漸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为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此为孔子微言,可与《春秋》三世、《礼运》大同之微旨合观,而见神圣及运世之远。‎ ‎——康有为《论语注》‎ 材料二: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惟自汉武以来,学尚一尊,百家废黜,吾族聪明,因之锢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又孔子祖述儒说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斯二者。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相背驰,不于报章上词而辟之,则人智不张,国力浸削,吾恐其敝将只有孔子而无中国也。即以国粹论,旧说九流并美,倘尚一尊,不独神州学术,不放光辉,即孔学亦以独尊之故,而日形衰落也。‎ ‎——陈独秀《通信》(《新青年》第2卷6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思想与儒学的关系,该思想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对儒学的态度,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和陈独秀对儒学持不同态度的原因。‎ ‎【答案】(1)关系:改造利用(或借用、借鉴;继承发展不给分)。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2)态度:彻底(或全盘)否定(反对不给分)。评价: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必须有这句话才给分),解放了人们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的倾向,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3)原因:康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借孔子的名望减轻变法的阻力。‎ 陈独秀——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壮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关系”,根据材料一“此为孔子微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是改造利用儒家思想。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2)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二“惟自汉武以来,学尚一尊,百家废黜,吾族聪明,因之锢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等信息,概括陈独秀对儒学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所学知识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3)分别从康有为、陈独秀两人所处的政治、经济、思想背景方面进行概括分析不同的原因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