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年11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其分封的对象不包括 A. 王族 B. 功臣 C. 古代帝王的后代 D. 平民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周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有三种,分别是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故ABC不符合题意;分封对象不包括平民,故选D。 【点睛】新课程的课标要求中,关于历史史实是最需要学生通过记忆来掌握的,其他的诸如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意义、影响和经验教训、启示之类的东西都离不开史实,而这些东西都是史实推论或者概括总结得出的,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识记的任务只有史实,结论性的东西都不用死记硬背了,等于减轻了考生的记忆负担,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历史学科其他能力的要求在新课标下等于提高了,需要考生提高到一定程度才可以从容应对高考。同时,即使是识记的知识,也不会考查直接的死记硬背,而是考查在新情境下能否灵活运用。 2.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家国一体 B. 血缘纽带 C. 等级严格 D. 地方分权 【答案】A 【解析】 分封制下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长,体现家国一体的特点,故A正确;B只是血缘关系,属于一个方面信息;C和D材料不符合。 3.“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可以远溯到 A. 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 B. 周朝开启的“家天下”时代 C.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 D. 汉朝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等信息可知,题干描述了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所形成的宗法观念,故A项正确;‚家天下‛时代开启于夏朝,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形成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是宋明时期的理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4.下图白色部分是中国古代某朝代的统治区域。该朝代应是 A. 秦朝 B. 西汉 C. 唐朝 D. 明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地图中的地名“咸阳”可知,这一朝代的都城是咸阳,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朝代是秦朝,故选A;西汉都城是长安,唐朝的都城也是长安,明朝的都城在北京,根据都城所在地就可以排除掉BCD。 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统一度量衡 B. 嬴政自称始皇帝 C. 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 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题考察学生对秦朝灭亡后影响的理解,题目中关键信息是“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根据所学知识,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政治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了度量衡,文化上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虽死犹存是指秦朝虽然灭亡了但他/她创立的政治制度却保存下来。本题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 6.《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国后期分封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D项错误。 【点睛】三公九卿据史记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7.如图是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一体制 A. 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 B. 吸取前朝教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一致,巩固了刘姓王朝统治 D.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容易造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朝的郡国并行制,旨在考查解读图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在地方上采用的是郡国并行制度,但后来造成了“七国之乱”,威胁到中央集权,所以说是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背离,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既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又实行了分封制;汉初推行分封制,实际上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汉初推行分封制意在借助诸侯势力巩固行啊封建统治,“八王之乱”与刘邦实行分封制的初衷相违背,排除C。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8.一位晚清在华的美国传教士在提到中国某一制度时指出:“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此制度是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世官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设考试以取人才”“为学优则仕之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故C项正确;A项是以品行为标准的;B项是以门第的高低为标准;D项是以血缘为基础。 点睛:材料“设考试以取人才”“为学优则仕之举”是解题的关键。 9.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 A. 废除了丞相制度 B. 设置了军机处 C. 扩大了六部权限 D. 推行了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措施。注意提取材料中明太祖这一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丞相设六部,正是因为废除了丞相,才如此辛苦。军机处是清朝设置的,排除B;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排除D。C说法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措施。 10.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 ③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 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 两对基本矛盾”才是本题的题眼,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有两对矛盾,一对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另一对是皇帝和宰相的矛盾,符合这一论述的只有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和②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所以本题答案是A.①②。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的两对基本矛盾 11.以下是我国古代三个不同时期的“中央机构示意图”。对以下三幅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三幅图呈现的核心制度都是皇帝制 B. 图3反映的是宋代的中央官制 C. 图1至图3呈现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D. 目的都是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三幅图是中国古代秦朝、唐朝和北宋时期的中枢机构示意图,最高统治者和权力的核心都是皇帝,所以A符合史实,故排除;由图3中的“三司”、“参知政事”、“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等可以知道,这是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制,故排除B;由图1中的三公可知是三公九卿制,到图2中的三省六部制,再到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制,可知C是符合史实的,故排除;图示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示意图,没有地方机构,所以目的不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D。 【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也叫否定式选择题),即选择不符合史实或者不正确的说法,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中的“不”或“错误”,判定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或者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这是最重要的;另外,看全选项再选择,也是防止审题错误或者看不清题目导致错选的手段,就是把题目设置的ABCD四个选项都看完,才可以作答,这样就会发现选项中会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没看清题目只看了一个选项就感觉表述正确而仓促选择,最终错选而失分的结果。 12.古代雅典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一规定 A. 体现了轮番而治的原则 B. 限制了雅典人的生活自由 C.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以法律形式规范公民参政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允许、不能、不得中立”等字眼是在强调以法律形式规范公民参政, D正确;在古代雅典只有公民才能参政,而不是必须人人参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平等意识方面的信息,启蒙运动才宣扬平等意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雅典还未达到依法治国的程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3.柏拉图曾这样评论雅典民主:“在这种国家里自由到了极点。……这里什么东西都充满了自由精神……只要有谁建议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此现象 A.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B. 凸显了间接民主制存在的弊端 C. 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 D. 导致了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可见雅典的民主政治导致了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选D;材料“在这种国家里自由到了极点”说明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而非草创,排除A;雅典民主政治属于直接民主,排除B;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14.梭伦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其中“两方”是指 A. 地主、平民 B. 平民、奴隶 C. 贵族、平民 D. 奴隶主、奴隶 【答案】C 【解析】 【详解】梭伦改革是为了缓和平民和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所以题干中的两方应该是指贵族和平民,故选C;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处于奴隶制时代,当时不存在地主,故排除A;平民和奴隶之间的矛盾相对较小,所以不是引发改革的原因,故排除B;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不是引发梭伦改革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 15.罗马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这反映了罗马法 A.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 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 保护平民利益 D. 使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强调人为的变更自然水流导致私人财产受到损害会要求赔偿受害人,这体现的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选B;题干中的他人财产并不一定是奴隶主贵族的,也不一定是平民的,故AC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AC;题干中的罗马法条文并没有体现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故D不是必然的影响,故排除D。 16.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写道:“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只有一个词,他们不会争,争到也不受用。他静静安居在并不明亮的位置上,留给那唯一的一个城市……这个词叫“伟大”,这个城市叫“罗马”。罗马文明对世界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 建筑 B. 法律 C. 文学 D. 史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欧洲发展的英国法律和英美法系,也都根据罗马法的自然法思想来制定,在私法方面参照了罗马法的某些规定。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都是以罗马法为基础,故B符合题意;罗马的建筑、文学和史学虽然也有较大影响,但是与法律相比,其程度要差得多,故排除ACD。 【点睛】这一题属于最佳选择题,也就是题目中的选项不只有一项符合题意,但是题目要求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所以考生需要比较各个选项,从中选出最优答案。 17.“其留下的最深刻的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渐进的改革成为其历史发展的特色。”材料中的“其”指 A. 英国的“光荣革命” B. 美国的独立战争 C. 法国大革命 D. 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渐进的改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英国光荣革命之后的现实写照,故选A;美国的独立战争是以暴力冲突的方式体现的,故排除B;法国大革命之后还是政局动荡,所以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C;德意志帝国统一是靠“铁血政策”完成的,所以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18.2004年11月2日至4日,伊丽莎白女王出访德国,到柏林亡者纪念堂里向所有战争死难者献花圈,并在柏林交响乐厅举办大型音乐会,邀请名流1850人为修建德累斯顿圣女教堂募捐。女王的这趟舟车劳顿没有白费,德国媒体称其为“抚平了英德二战恩怨的和解之行”。由此可见,女王的这趟“舟车劳顿”表明其在英国国家政治生活中 A. 不管内部事务,但可以处理一定的外交事务 B. 女王无实权,却可以代表英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C. 女王无所事事,只是其个人行为 D. 作为国家元首,可以处理国家大事 【答案】B 【解析】 【详解】2004年的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在君主立宪制下,英国的国王是无实权的,但是对外代表英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故选B;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不管是内部事务还是外交事务,都没有实权,故A的表达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由于英国女王代表英国,所以其行为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家行为,故C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英国女王是国家元首,但由于没有实权,是并不能处理国家大事的,故排除D。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所有的概念都需要放到特定的时空去理解,这一题的两个概念就需要结合所处的时代来理解。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准确理解和表达。 19.1789年,美国举行了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总统的产生办法是 A.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 B. 全国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C. 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D. 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 【答案】B 【解析】 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可知美国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对宪法负责的,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的;C项是英国首相的产生办法;D项不符合史实。 20."每个州都印刷了自己的钞票,制定了自己的法规,并且起草了自己的宪法。每个州都开始自己征税……国会没有权力通过征税来筹集资金."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宪法规定实行 A. 共和制 B. 联邦制 C. 两党制 D. 总统制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独立初期实行邦联制带来的现象。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反映的解决中央和地方之间关系无关,排除A、C、D项。 点睛:在联邦制下联邦地位高于各州。合众国的宪法、法律和同外国缔结的条约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州必须遵守。州可以有自己的宪法或法律,但是,凡同联邦宪法、法律和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联邦和州之间依据宪法划定不同的权力范围,有关全国的外交、军事、财政等事务由联邦政府管辖,各州在不违反联邦宪法的前提下制定本地区的宪法和法律,管辖本地区的财政、经济、文化教育等具体事务。美国通过联邦制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1.孟德斯鸠说:“如果同一个人或是……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这一思想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体现为 A. 实行君主立宪 B. 确立三权分立 C. 实行地方分权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分别指的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这三个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享有,这是三权分立原则的体现,体现了孟德斯鸠的主张,故选B;A不符合美国的史实,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CD。 22.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反映出 A. 总统行政权受到议会干涉 B. 欧洲邻国对法国政体干涉 C. 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D.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时法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议会中的君主派与共和派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由于议会中君主派势力强大,因而宪法没有明确宣布法国为共和政体,这也能说明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艰难,故选D;题干没有显示出法国总统的行政权受到了议会干涉,故排除A;之所以没有明确宣布政体,是由于共和派是以微弱优势战胜了君主派,而不是由于邻国干涉,故排除B;最终法国确立的是共和政体,所以不能反映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故排除C。 23.下图是1890年英国杂志刊登的题为《放下方向舵》的时事漫画,讲述的是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辞职的大事。根据当时德国政治体制,你认为最有可能让他辞职是 A. 皇帝 B. 内阁 C. 帝国议会 D. 联邦议会 【答案】A 【解析】 1890年的德国保留了封建残余,皇帝的权力大,皇帝能让首相辞职,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俾斯麦就是内阁的首相,内阁不会让自己的首相辞职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帝国议会、联邦议会权利都小皇帝,均不可能让首相辞职,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德国皇帝的权力大。 24.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 领事裁判权 B. 开放通商口岸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居住及租地权 【答案】A 【解析】 题干大概意思是说,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规定,如果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该交给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25.下表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据此分析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例 中国 3.6亿 人均0.75便士 1 洪都拉斯 14600人 人均934.5便士 1246 A.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 在中国投资设厂 C. 进一步控制满清政府 D. 从中国获取原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分析材料表格可知,中国人口众多,棉纺织品的消费量与人口小国洪都拉斯相比却成反比,说明了中国的市场没有打开,故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便于其倾销商品,A项符合题意,故A正确;此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故B错误;C、D两项都不符材料主旨,故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26.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 A. 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 B. 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 C. 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 D. 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围绕鸦片战争的性质问题,不同人的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鸦片战争,会得出不同的历史阐释,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的性质已经定论,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排除A。一般来说,历史结论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判断、总结和认识,而不是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排除C。D项说法错误,史料充足、准确的历史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真相,排除D。 27.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 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 B. 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 C. 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 D. 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中“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在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反映出当时清政府认为英法并没有违背国家平等原则,故A项排除;“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领事裁判权会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可知清政府仍然在维护其天朝上国的形象,故D项正确。 28.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材料只涉及到广州一个地方的情况,不能体现整个全国的对外贸易都是下降的,故也得不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这一结论,所以A项是错误的;鸦片战争以后,广州不再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其垄断地位被打破,其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故选B;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是增长的,而不是缩减,故C项的说法违背史实,所以可以排除;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不可能出现“限制广州对外贸易”的情况,故D项说法违背史实。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29.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6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000 江苏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 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 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 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 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答案】A 【解析】 表格表明,从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到清政府从各省调兵增援东南沿海、各省执行,存在着时间长、兵力人员不足、距离偏远等体制僵化落后等问题,故选A项。清政府害怕人民群众力量的壮大,不可能采取全民动员抗敌的方式,故排除B项;C、D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 30.某中学历史教师组织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课堂讨论。同学们对其先后颁布的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做了评价,其中正确的是 A. 甲同学:两个纲领都体现了农民的诉求 B. 乙同学:二者都否定了封建剥削制度 C. 丙同学:纲领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 丁同学:两个纲领都不符合时代潮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中《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内容的比较,寻找两者的共同点。《资政新编》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A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小农经济的要求,C项错误;《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潮流,D项错误;故B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0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趋势. 【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 【详解】(1)西周:由材料一中的“周之失在于制”再结合周代的政治制度可知,这里指的是分封制;秦朝:由材料一中的“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并结合所学秦朝的制度可知,这里指的是郡县制;汉初:由材料一中的“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和所学汉承秦制的相关知识可知,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 (2)作用:题目要求“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材料二中的“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可以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由材料二中的“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可以得出郡县制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结合所学郡县制的作用可以知道,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也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 原因:题目要求“据材料三”说明。由材料三中的“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行省权力大而不专;由材料三中的“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可以得出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趋势:由上述材料可知,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点睛】从设问角度看,主观题的审题应该包括四部分:一是答题依据,也就是答案来源于哪里,这一题涉及到了三种,即“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根据材料”,这为考生提供了思考答案的来源;二是答题要求,这一题里有“概括”、“说明”等要求;三是答题内容,这一题涉及到了“制度”、“作用”、“趋势”、“原因”等;四是答题条件,即修饰答题内容的部分。这些方面明确了,才可以算审题清楚明确了。 32.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以下二个历史片段试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文明。 片段一:(罗马法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 (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恩格斯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罗马法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是什么?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法律文件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片段二: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2)材料反映出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政治原则是什么?该宪法规定美国的政体是什么?该宪法的实施对美国有何积极作用? (3)近代英国、法国、德国分别通过什么法律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答案】(1)法律:《十二铜表法》;文件:《民法大全》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内容:保护私有财产。 (2)原则: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主权在民原则。政体:民主共和制。积极作用: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也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英国: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法国:民主共和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国: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宪法》。 【解析】 【详解】(1)法律:根据所学罗马法的相关知识可知,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文件:结合所学可知,《民法大全》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成熟的法律文件;内容:由材料中的“(罗马法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保护私有财产是罗马法的核心内容。 (2)原则:由材料中的“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可以得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由“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可以得出主权在民原则。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的政体是民主共和制政体。积极作用:可以从宪法的地位和对美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去思考作答,具体来说,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政治上看,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经济上,它也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需要结合所学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相关知识作答。英国:在光荣革命之后,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通过议会的投票,法国共和派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德国:德国在实现统一之后,制定了《德意志帝国宪法》,从而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