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案
第27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 (2)新三民主义实际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3)井冈山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毛泽东思想得到新的发展。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它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知能强化Ⅰ 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1)背景: 政治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 阶级 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 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的思想 (2)提出: ①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纲领。 ②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统称为“三民主义”。 (3)内容: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关系 前提 核心 补充发展 来源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范畴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含义 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推翻专制帝制,建立共和国 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实质 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夺取政权 资产阶级的经济纲领 进步性 把推翻清朝统治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加速了清朝的瓦解 解决了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 认识到了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反映了孙中山维护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 局限性 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 没有触动专制政体存在的社会基础 没有反映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没有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4)评价: ①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描绘的振兴中华的蓝图,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 ③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④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作用。 2.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从时代背景看 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从纲领内容看 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从民生意识看 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从民主政治看 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从时代发展看 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3.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 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3)评价: ①进步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②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4.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 名称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由不反帝到反帝;由反满到民族平等(联俄) 民权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到平民共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联共) 民生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更加关注工农的利益(扶助农工) 5.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推动民主革命发展的表现 (1)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的统治秩序再也不能稳定下来。 (2)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也使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3)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开展了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收回了部分国家权益。 1.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也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从思想渊源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经历有关,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上述评论都旨在强调( ) A.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B.外部因素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C.时代潮流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D.社会环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解析:选D 根据题干材料中“孙中山民族主义提出的社会根源”“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等信息可知,两种评论都旨在强调社会环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故选D项。A、B、C三项都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 2.1924年1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 A.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 C.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D.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解析:选D 据材料“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故 D项正确。 3.(2018·惠州二模)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直接民权”或“全民政治”,才能“济代议政治之穷”,“矫选举制度之弊”。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 ) A.实行直接民主才能确保民主政体 B.全民政治是实现三民主义的核心 C.应当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D.民权主义者应学习借鉴西方民主 解析:选C 代议制民主本身也是民主政体的一种重要形式,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故B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的观点是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说明他认为应当实现全民直接的民权,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了孙中山的个人认识,并未涉及学习西方的问题,故D项错误。 4.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先生说:“至共产主义之实行,并非创自俄国,我国数十年前,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已经实行(‘圣库制度’),且其功效较俄国尤大。”孙中山对“圣库制度”的认识表明( ) A.俄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B.“联俄”未必要全盘学习俄国 C.共产主义和“圣库制度”一脉相承 D.民生主义是对“圣库制度”的补充 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国民党“一大”是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转折点,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由向欧美学习转为向俄国学习,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孙中山并未完全学习俄国,故B项正确;孙中山是在与共产主义的对比中谈“圣库制度”,并非一脉相承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民生主义,故D项错误。 5.孙中山主张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认为建立合作经济是“地方自治团体”之“要事”,是避免“商家垄断”的有效办法。还主张“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这体现了孙中山( ) A.节制资本的思想 B.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C.关注工农的利益 D.提倡建立公私合营经济 解析:选A 由材料内容可知孙中山主张建立合作经济以避免“商家垄断”,对资本家多征税,体现了“节制资本”的思想,故A项正确;体现孙中山思想受中共影响的内容应是“扶助农工”,故B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与关注工农利益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的合作社经济并不一定是公私合营经济,故D项错误。 6.孙中山在1924年说:“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在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他认为( ) A.提倡实业实现共同富裕 B.提倡实业实现平均大同的理想 C.倡导国共合作实现社会主义 D.实业是实现富强的不二选择 解析:选A 提倡实业实现共同富裕与材料中“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同享安乐之幸福”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不等于实现平均,故B项错误;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故C项错误;孙中山主张通过三民主义实现富强,故D项错误。 知能强化Ⅱ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1)背景: ①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下,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②资产阶级改良的方法及革命的办法,都没能挽救中国的危亡。 ③十月革命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线光明,“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和追求。 (2)诞生的过程:1921年7月,毛泽东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一大;在国民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形成标志: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2.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毛泽东撰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2)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①标志: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 ②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③意义:既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体现,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它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3.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创造性地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理论和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等。 (2)《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邓小平理论 (1)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 ②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左”倾错误及个人崇拜的影响使国家前进艰难。 (2)发展历程: ①提出:1978年,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②标志: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 ③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④深化: 南方谈话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等 中共十四大 1992年召开,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中共十五大 1997年召开,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2.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从思想路线上看 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从道路选择上看 正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邓小平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符合中国的国情 从统一战线上看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同样,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确立: ①2000年春,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 (2)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意义: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重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的根本指针。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强国之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3)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1.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材料主要阐明( ) A.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一致性 B.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C.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 D.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 解析:选B 据材料可得主要比较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在革命目标、领导阶级、革命性质、未来前途上的不同,故B项正确。 2.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 A.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指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C.说明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反映的是湖南暴动,因此当时并未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A项错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材料并未强调,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武装斗争和“上山”体现了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故C项错误,D项正确。 3.有学者说,《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产物,科学地揭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这次“结合”的主要特点是( ) A.学习国外经验 B.坚持独立自主 C.突出制度变革 D.侧重理论探索 解析:选B 《论十大关系》是结合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可见这次“ 结合”的主要特点是坚持独立自主,故B项正确。 4.海外有媒体曾这样形容邓小平——他是“中国的梦想家”,为中国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开拓了一片新天地。该媒体称赞的是,邓小平( ) A.带领中国走进改革开放新时代 B.打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 C.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D.提出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构想 解析:选A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走进改革开放新时代,为实现中国富强的梦想而奋斗,因此海外媒体形容他是“中国的梦想家”,故A项正确。 5.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话( )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选D 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学习世界先进的科研成果,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需要,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D项正确。 6.有学者指出,之所以说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这两大科学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这里的“理论前提”主要是指( ) A.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 B.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 C.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 D.革命伟人的特殊经历 解析:选A 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主要是指两者都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认为“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这段对话说明( ) A.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 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 D.严复主张君主立宪 解析:选A 材料反映在救亡图存方面,严复主张维新,教育立国,孙中山主张革命,实业救国,说明救国路径多元化,故A项正确。 2.孙中山1895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 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追求建立与美国相同的政治体制 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 解析:选D 从材料“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可知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和固有的制度中寻找有用之处,以建立新制度,故D项正确。 3.孙中山接受了维新派把民族独立与社会变革密切联系起来的观念,但摒弃了政治上君主立宪的妥协倾向。这表明孙中山( ) A.不注重中西思想的融合 B.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借鉴 C.缺乏对西方政治的关注 D.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 解析:选D 孙中山“摒弃了政治上君主立宪的妥协倾向”表明其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故D项正确;A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4.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熔铸。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 B.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 D.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 解析:选D 材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这是孙中山推崇“博爱”的目的,故D项正确。 5.(2018·湖北四市七校联考)1921年,孙中山在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时认为“马克思主义里面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中国的经典学说早在两千年前就都已经说过了”,而自己的三民主义才是“造成新世界之工具”,“共产之在苏俄行之,而在中国断乎不能”。此言论表明孙中山( ) A.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坚持用资产阶级纲领来改造中国 C.不愿联俄联共 D.主张发展三民主义 解析:选B 据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并不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是坚持用资产阶级纲领来改造中国,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6.国民党改组后,有日本记者问及孙(中山)“所主倡之三民主义”是否“再制列宁”,“踏袭列宁等之所说”时,他明确表示“决非如此”,并详细解释说,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据此,孙中山认为自己的思想( ) A.直接从传统思想发展而来 B.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 C.没有受到西方的任何影响 D.仍依从中国文化传统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三民主义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可知,孙中山认为自己的思想首先是从传统思想中汲取有益成分发展而来的,故D项正确。 7.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了新的进攻”。毛泽东这一主张反映了( ) A.民族矛盾的冲突加剧 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 D.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 解析:选B 根据题目关键信息“国民革命失败后”“从城市的退却”“向农村的进攻”可知,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此时期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故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8.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于2016年11月11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缅怀孙中山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本质遗产是( ) A.领导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B.发展三民主义,实行三大政策 C.改组中国国民党,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向前进 D.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艰苦奋斗精神 解析:选D 孙中山的本质遗产是他留下的思想,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2018·保定模拟)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一时期( ) A.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逐渐探索出来 B.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特点 C.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明确提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 解析:选A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10.“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是( ) 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制定了灵活的方针政策 C.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 解析:选C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共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故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但不是“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故A项错误;B、D两项只是“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一个方面,排除。 11.《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 A.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D.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解析:选D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所以说,“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D项符合题意。 12.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说:“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材料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的共同认识是( ) A.主动融入国际大家庭 B.淡化意识形态的差异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解析:选A 材料中毛泽东所说体现了主动融入世界的意向;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政策则更加充分地体现了主动融入国际大家庭的意向,故答案为A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民同乐”“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他认为先民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思想十分称道,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等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并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孙中山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并分析其影响。(1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为政以德”“民贵君轻”“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政治、经济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省略号前后的信息分别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 答案:(1)重点:重民;仁政;富民。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纷争,各国统治者为争夺霸主地位寻求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随着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儒家深化和发展了前人的民本思想。 (2)发展:人民要有参政权;主权在民;提出三民主义。 影响: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他们因此不顾孙中山的反对,情愿同袁这种毫无原则的人进行妥协。至于三民主义,他们完全抛弃了民权和民生主义,只接受了民族主义的部分内容。他们并未意识到在民国建立后,必须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抗争。他们也无视孙中山三阶段的革命方略,而只是乐于同遗老遗少合作,并优待废帝,这些都为以后军阀割据及复辟帝制的企图铺平了道路。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革命设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归纳出一个论题,比如“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葬送了革命成果”,论述时主要是结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分析。 答案:论题: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葬送了革命成果。 阐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设计了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但是,革命派的多数成员未认识到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认为推翻清政府即完成了革命任务;袁世凯掌权后走上复辟帝制的独裁道路并废除《临时约法》,袁世凯及北洋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的代理人,资产阶级革命派向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妥协。 所以,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暂时失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