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 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 第17天 古代中国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7天 古代中国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普通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模块检测)郑板桥在画作《墨竹图》上题诗一首:“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该作品 A.体现了浓厚的民间风情 B.是中国画诗画结合的开端 C.着重反映个人思想情感 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述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郑板桥的画作《墨竹图》属于文人画,注重事情达意,不是民间画,排除A,选C;中国画诗画结合早就存在,故“开端”不当,故排除B;《墨竹图》作为文人画,并非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述,故排除D。 【解题必备】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 (1)起源及发展 ①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 ②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③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2)演变: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3)总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 (1)发展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2)主要书体 7 特点 书法家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的字体,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魏晋:钟繇、王羲之。唐代: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素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 北宋:苏轼。元朝:赵孟。 明朝:文征明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1.中国画的特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2.起源与演变 (1)先秦时期 ①远古: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②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2)魏晋时期 ①成就: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②代表:东晋画家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3)隋唐时期 ①成就: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②代表: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 (4)两宋时期 ①成就: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②代表作: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5)元明清时期 ①成就: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而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7 ②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③代表作: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古代中国戏曲的演变 (1)起源: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优伶。 (3)元代: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4)明朝: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2.京剧的形成 (1)原因: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2)形成 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②徽剧、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 (3)发展: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4)传播: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 3.地方戏曲:除京剧外,清朝各地还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戏曲剧种,如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 1.“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这表明 A.汉字有利于国家统一 B.文字是可以用来记录社会现象的 C.汉字推动了经济发展 D.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交流 2.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 7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3.南朝画家张僧繇善画佛道人物,下图是其作品(梁令瓒临摹),画面凹凸,有立体感,画中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这反映了当时 A.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B.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 C.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汇 D.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4.唐代传奇、北宋风俗画、宋词、元曲出现的社会条件相同的是 A.长安、东京、大都的繁荣 B.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固有的文化传统 5.“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里描述的是 A.戏剧艺术的象征虚拟 B.诗词歌赋对仗工整 C.思想与科技成就显著 D.文人绘画抒情达意 6.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7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王安石的新学和以张载、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岳金波《和谐国策》 材料三 文学方面,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代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摘编自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列举宋代应用科学发展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的文化特征,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文字统一的作用。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以来,国家采取了统一文字的措施,从而使通晓文字的读书人突破了不同地区方言的限制,能够阅读同样的书籍,可见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故选D。A、C两项说法明显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2.【答案】D 【解析】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故选D;A、B、C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3.【答案】C 【解析】画“佛道”人物体现的是中外宗教的交流融汇,“画面凹凸,有立体感” 7 说明了已接受了外来的绘画技法,体现的是艺术交流融汇,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也不能直接体现出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所以选项A、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是在魏晋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戏曲、宋词、风俗画以及明清小说主要是为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不准确,无法体现这几个朝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倾向于市民生活;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民生活水平,故C项排除;材料中的文学体裁并非强调文学底蕴高,而是贴近民众生活,故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起源和书画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文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文信息“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述的就是戏剧艺术的象征虚拟效果。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6.【答案】(1)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巅峰。表现: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和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 (2)原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历史影响: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升华抽象思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3)文化特征: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说明:宋词繁荣,风俗画流行,出现话本、瓦子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即可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应用科学”,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应用科学发展的主要表现为四大发明中的三个发明。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的“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可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通俗艺术”“平民趣味”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的文学艺术成就,如出现宋词、瓦子、话本等。 7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