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11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学案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二) 真题速递 1.(2019·江苏高考·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 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 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 【答案】C 【解析】“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表明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这个应该发生在民国成立之后,抗战胜利之前,故C项正确;1840—1894年是在清末,在民国成立前,故A项错误;1895—1911年是在清末,民国成立前,故B项错误;1946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日本战败,上海不再有材料中类似日本人的活动,故D项错误。 2.(2019·北京高考·17)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它( ) A.是八路军正面战场的战区之一 B.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 C.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 D.是敌后战场的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故选D项;正面战场由国民党领导,排除A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壮大了八路军的力量,不是新四军,排除B项;延安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排除C项。 3.(2019·天津高考·9)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对于日寇对我国的领土侵略和内政干涉,表示激烈的反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反映了( ) A.日本全面侵华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 B.国共两党有合作抗日的意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 D.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可以推知该宣言发布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前,再结合题干中“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可知该宣言为1935年8月1日在长征途中所发表的《八一宣言》,在该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号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故选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在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国民党对抗日的态度,排除B项;在1945年4月所召开的中共七大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排除D项。 4.(2019.4·浙江高考·13)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地说:“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这场“仗”指的是( ) A.太原会战 B.百团大战 C.枣宜会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台儿庄大捷又称鲁南会战,以山东枣庄台儿庄为中心,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故选D项;太原会战是中国军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排除A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排除B项;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与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在湖北枣阳和宜昌的一场战斗,排除C项。 5.(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 说明毛泽东意在强调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故选 C项;材料“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可见其意不在借鉴俄国经验,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排除B项;材料“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说明主张联合资产阶级,批判左倾不是右倾,排除 D项。 6.(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答案】B 【解析】由材料“1948年10月底”、“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可知在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战略决战之际,通过人才培养做好工作重心转移,统治全国的准备,故选B项;土地改革关注的是农民,而材料强调的是干部群体,排除A项;1948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重视科技推动工业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举措,排除C项;1948年的国共阶级矛盾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提高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目的,排除D项。 7.(2018·天津高考·9)“(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右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①为河北平山县西柏坡,1948年党中央移驻西柏坡,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并在1949年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故A项错误;②为陕北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至1948年的根据地,被视为“革命圣地”,故B项错误;③为井冈山,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以宁冈县为中心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故C项错误;④为江西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定都,直到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为中共根据地,故D项正确。 8.(2018.4·浙江高考·11)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 A.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B.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 【答案】C 【解析】A项出现在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B项开始于1937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材料中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群众运动参与者的身份,故D项错误。 9.(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可知政治权利的提高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故A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且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农民的民主权利而非土地制度,故B项错误;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得以实现”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民主权利而非国民党的影响,故D项错误。 10.(2018·北京高考·18)图8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答案】D 【解析】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45年8月重庆谈判,到10月通过了《双十协定》,决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题干因果倒置,故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9月,重庆谈判是1945年8月,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的图片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国共合作,建立民主政府的期盼,故D项正确。 11.(2018·江苏高考·10)右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答案】C 【解析】全面内战爆发是1946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A项错误;战略反攻是1947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B项错误;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材料中“1948年11月”相符,故C项正确;渡江战役是1949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D项错误。 1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A 【解析】西方国家试探与中共将要成立的新中国建交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既可以积极争取承认又不急于争取承认,因为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A正确。西方国家只是试探建交可能性,不能说明放弃支持国民党,B错误。C选项无法体现,新中国同苏联等17国建交,标志着冲破了美国外交孤立。新中国积极争取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支持,不急于获取西方国家的支持,D项错误。 考纲解读 考点 内容 说明 1.国共十年对峙 2.抗日战争 3.解放战争 1.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的过程;土地革命的内容、影响;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 3.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意义。 是高考必考点之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知识梳理 考点一 国共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2.土地革命 (1)方针确定:1927年8月7日,召开汉口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3)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根据地建设 (1)理论: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实践 (3)成就: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十几块,红军达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 4.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经过 ①开始: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②转折——遵义会议 a.内容 b.意义 (3)胜利 (4)意义 考点二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一 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 (1)局部侵华 (2)全面侵华 (3)侵华罪行 2.全民族的抗战 (1)旗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2)敌后战场 ①史实 ②作用: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3)正面战场 (4)国外战场:为了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 3.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 二 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①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②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2.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进程 阶段 时间 概况及意义 战略 防御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 战略 反攻 1947年6月~ 1948年9月 ①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 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战略 决战 1948年9月~ 1949年1月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最后 胜利 1949年4月 ①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②国共北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③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④随后,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3)意义 ①国内: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世界: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考点精讲 考点一 国共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的含义及历史意义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包括三个方面: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核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根据地是革命基地。 (2)历史意义 ①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实践基础,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 ②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工农武装割据政权属于工农民主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雏形,为在中国建立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典例.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据所学1927~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江西瑞金是中共中央所在地,结合“1930年……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和“江西的南昌、赣州”的信息可知,材料现象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实践的结果,故B项正确。 [概念解读]土地革命 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指1927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争。 2.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革命纲领: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任务),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2)革命力量: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3)革命领导: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独立领导革命。南昌起义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和革命的开始。 (4)革命道路:1927年三大起义失败,共产党认识到照搬苏联革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毛泽东把马列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5)纠正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独立自主解决了内部矛盾,1936年胜利完成长征。 (6)主要矛盾: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协调国内阶级矛盾,抓主要矛盾一致对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 典例.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A 【解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还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这些措施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粮食增产增收,故A项正确;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指的是通过武装斗争,粉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进攻,与粮食增产增收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根据地经济建设只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之一,不能说明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故C项错误;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是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革命根据地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带来的结果,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 抓关键,判定时空:“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理清两个变化:“产量增加”“一元一斗”与“一元只能买四五升”。清误区:本题属于因果关系类选择题,难度较小。考生片面认为:在近代特殊的环境下,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而实际上真正调动农民农业增产积极性的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措施。 考点精练 1.(2019·齐鲁名校科研协作体冲刺模拟,29)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积极推行反苏方针,使中苏关系严重恶化,但1932年6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与苏联复交,并愿与之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国民政府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积极抵抗日本侵略 B.为“剿共”创造有利环境 C.顺应美英远东政策 D.压制东北抗日义勇军 【答案】B 【解析】此阶段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故A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与苏联友好往来是为“剿共”创造条件,故B项正确;英美主张与苏联对峙,故C项错误;国民政府主张抗日,故D项错误。 2.(2019·天津河北区模拟)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分构成变化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C.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D.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导致共产党员绝对值锐减,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工人比例下降而农民比例陡增,与毛泽东等深入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相关,故B项正确;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是解放战争时期与1950~1952年,故C项错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故D项错误。 3. 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指出:中国国内的革命形势正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这一路线的确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致力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将工作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C.坚持苏联城市中心的道路 D.独立自主逐步的走向成熟 【答案】B 【解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国民大革命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和所学知识可知,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符合中国的国情,团结工农,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故B项正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说明中共的工作中心在农村展开,与坚持苏联城市中心的道路不符,故C项错误;中共六大是在莫斯科召开,或多或少受苏联影响,无法体现独立自主,故D项错误。 4.《苏维埃乡村追求》一文中说:“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中国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故C项正确。 5.(2019·德阳模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或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间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情况。这一规定( ) A.旨在推进根据地的工业化 B.表明共和国政府关注民生 C.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状况 D.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答案】B 【解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社会保险的内容与工业化无关,故A项错误;表明共和国政府关注民生,故B项正确;规定的内容表明政府关注民生,与适应社会生产力状况无关,故C项错误;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与材料的内容表明政府关注民生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二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1.中共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政权建设: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所谓“三三制”是指:在抗日民主政权中,中共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进行“精兵简政”。到1941年,由于日军的“大扫荡”,根据地面临严重物质困难,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根据地实行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 (2)经济建设:从1940年初到1941年底,各根据地普遍贯彻“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从1941年前后,由于日军在军事上反复“扫荡”并实行“三光”政策,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此,中共中央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 (3)根据地的这些建设措施调动了各阶级、各党派的抗日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典例.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等可知,中共此举是为了扩大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A、C两项所提到的历史事件与这一时间不符,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概念解读]“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 (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3)“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结局及其不同的原因 (1)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局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 ①战争领导: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②民众动员: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没有发动群众;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战略战术: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典例.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为瓦解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投放了大量歪曲真相的宣传画。某种意义上,此类宣传画里也隐含着一些历史信息,是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材料。下面两幅宣传画从侧面说明了( ) A.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成员 B.日本侵华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蒋介石牺牲民众利益来换取英美援助 D.中国甘愿充当英国抗击日本的炮灰 【答案】A 【解析】从图1和图2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中国和英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结成了同盟,故A项正确;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而不是日本侵华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故B项错误;“蒋介石牺牲民众利益来换取英美援助”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国,故D项错误。 考点精练 1.(2018·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大刀进行曲》创作于1937年7月,歌词第二句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这一变化表明( ) A.国民党改变“攘外安内”的政策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基本化解 【答案】C 【解析】歌词由“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这说明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故C项正确。 2.台儿庄战役前,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曾请周恩来、叶剑英商谈作战方针。战役爆发后,李宗仁采取“固守据点,各个击破,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把敌人歼灭在台儿庄”的作战方针。张云逸所率新四军一部积极配合淮河沿岸的国军部队,阻击日军北犯。这表明当时(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揭开国共军队协同抗战的序幕 C.正面战场战略战术运用灵活 D.抗日战争由此进入了相持阶段 【答案】C 【解析】“‘固守据点,各个击破,要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把敌人歼灭在台儿庄’的作战方针”体现了战略战术的灵活性,故C项正确。 3.(2019·安徽“皖南八校”调研)毛泽东说:“从中国革命的将来看,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而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这一战略思路的提出( ) A.适应了国民革命的需要 B.促进了土地革命的结束 C.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反攻 D.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D 【解析】解放战争之前,东北地区是我们党在兵力和实力方面唯一超越国民党的战区并以东北解放区为战略基地逐步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故D项正确。 4.(2018·广东揭阳调研)1948年7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一封电文的部分内容“徐向前、周士第诸同志及华北和晋绥人民解放军全体同志们:……晋中战役,在向前、士第两同志直接指挥之下,由于全军奋战,……获得如此辉煌战绩,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是指( ) A.有利于百团大战取得胜利 B.为战略决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C.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D.为准备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 【答案】B 【解析】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战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48年是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反攻阶段,从“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可知材料战役为战略反攻后的战略决战提供了有力支持,故B项正确;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三大战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渡江战役是在1949年出现的,故D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