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安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河北安平中学高一年级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分值: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40×1.5分=60分) 1. 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双重身份。这说明( ) 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 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 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 2. 1902年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但是规定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在此情形下,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其训练的新军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中国警察从此诞生。袁世凯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天津混乱的治安局面 B.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 C.趁机扩大北洋军阀的势力 D.捍卫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3. 梁启超曾如此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独立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2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6. 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 ) A.推动了文化认同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孕育了宗法制度 7. 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 A.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8. 秦国君主的继承方式在春秋初年以前以(兄终)弟及为主,自秦穆公后,秦国也采取了子继代替弟及的承继制度,但它的子继不分嫡庶,“择勇猛者而立”。秦国继承制度的变化( ) A.确保了君主血统的纯正 B.利于秦国贵族内部的稳定 C.有利于树立国君的威信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9. 汉代士人心目中,周公是忠、义的完美的化身,是理想政治人物的典范。但唐太宗却将周公逐出国子监的圣堂,流传汉晋八百年的“周孔之道”也被取消支配意识形态的表征地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佛道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B.君主权威强化的需要 C.科举制度完善的要求 D.儒学复兴运动影响 10. 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 ) 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 B.汉初丞相位望隆重,皇帝也礼让三分 C.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 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 11.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全国登记在册的户数有890余万,到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8年),全国登记在册的仅有360多万户。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隋末战乱频繁导致各地人口锐减 B.唐初土地兼并剧烈农民大量逃亡 C.户籍登记制度不完善,逃户众多 D.需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 12. 明成祖时期,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务,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阁臣,但阁臣“裨益不在尚书下”“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 A.逐步上升为法定行政中枢 B.发展趋势是逐步控制国家决策大权 C.阁臣的参政权力不断增大 D.化解了皇帝集权与内阁分权的矛盾 13. 钱穆认为,中国政制之演进,约得三级。第一级,“由封建而跻统一”;第二级,“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第三级,“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从演进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 A.政权统治基础逐步扩大化和民众化 B.推行科举制是士人政府形成的标志 C.共同趋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儒家思想正统化影响三级政制演变 14.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15.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指出:“共产主义者在现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毛泽东的该主张( ) A.回归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B.利于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C.消除了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6. 上海的《申报》受台民爱国精神的感召及反割台舆论的影响,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这反映了( ) A.清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反割台斗争 B.反割台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报刊的关注推动反割台运动的兴起 D.舆论对割台的关注和对台民的支持 17. 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到:“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道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把总。”这段描写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 A.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成功 B.中华民国成立 C.辛亥革命后一些封建官僚投机革命 D.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18.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19.“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 )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流域 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20. 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21. 《刘公连仁祭>中写到:“平民刘公,在乡农耕,祸从天降,被抓劳工。在高密,逃跑未成遭痛打。经青岛,轮船押运北海道。……终日挖煤,劳动繁重。……穴居林中,苦苦挣扎,十三暑寒”。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侵华日军的罪行 B.军阀混战下的民生 C.国共内战影响 D.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动荡 22. 1943年1月,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上述史实说明( ) ①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②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 ③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平起平坐的大国④中华民族的抗战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 毛泽东在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抗日战争的进行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中,国民党居于领导与基干的地位……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为基础,而两党中又以国民党为主干,我们承认这个事实”。对以上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共承认和拥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 B.中共放弃了在抗战中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权 C.相持阶段的到来促使中共加紧和国民党全面合作 D.中共这一政策消除了国共两党的矛盾 24. 清政府于1912年2月12日发布一则诏书如下:“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予(隆裕皇太后)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对该诏书解读正确的是( ) A.南昌起义是“民军起事”的序幕 B.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C.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 D.南京国民政府实现统一 25. 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工商业发展促进报纸产业多元化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26. 近代以来,一方面,要救亡图存,首先要反对西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另一方面,要使中国富强,实现现代化,又要向西方学习,进行思想启蒙,这“一反一学”,使近代中国人面临着二律背反的两难选择。这一现象( ) A.导致中国民族解放异常艰难 B.说明中国深受启蒙运动影响 C.是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D.表明中国民族危机异常严重 27.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 C.促进了社会移风易俗 D.激发了民主平等意识 28. 1900年“庚子赔款”之后,举国上下形成了一股负笈留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但到1910年前后,已经开始有一批在海外的留学生主动弃理从文,从科学主义走向了人文主义,如周作人从土木工程转为希腊语,鲁迅、郭沫若则直接放弃了在日本学医的机会。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表明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民众的思想 C.反映开启民智和唤醒民众成为潮流 D.说明实业救国思潮遭到国人的摒弃 29.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庞大的军政费用靠攻占城市所得到的库存的金银、没收官绅地主的浮财、各地人民的“进贡”等收入来维持,但收入并不稳定。后杨秀清等建议“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被洪秀全所采纳。这( ) A.反映了太平天国的政权性质有所改变 B.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有利于巩固当时的太平天国革命政权 D.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实施的灵活性 30. 晚清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政府对军队采取湘军战时临时征用,战完就地解散回家的方法,成本低效率高。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遇列经过德式训练的日本军队却吃了大败仗。这本质上反映了( ) A.湘军的发展方向和军事近代化的方向背道而驰 B.湘军的编练方法不能提升清政府军队的战斗力 C.清政府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是失败关键 D.清政府政治腐败导致军队训练方法落后 31.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 )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 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 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 32. 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十周年的演讲中指出,“我觉得这十年间的中华民国,除了政治一项外,没有哪一样事情不是可以乐观的……乐观的总根源,还是刚才所说那句老话:‘国民自觉心之发现。’因为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作者认为辛亥革命( ) A.造成当时中国政局动荡不安 B.造就国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C.推动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 D.使自主自立思想深入人心 33. 在下列辛亥革命的成果中,能全面反映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走上新台阶的是( ) A.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B.颁布《临时约法》,开始民主宪政的历程 C.按“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建立新的政权机构 D.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34. “虽训练尤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竟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 A.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 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 C.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 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35. 据吕思勉《中国近代史》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英兵既逼江宁,清廷战守俱穷,与英使订立条约许英商任意与华人贸易,进出口税则订明秉公议定。”这一“条约”( ) A.迫使中国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 B.使西方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C.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 D.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6. 有学者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大的战斗有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材料可以说明( ) A.相持阶段,国民党积极抗战 B.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37. 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 A.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B.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 38.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给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主要体现了( ) A.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 B.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 C.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 D.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 39.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写道:“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这场“悲壮的斗争”( ) A.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制度 B.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试图构建一种西方宗教文化 40. 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二、材料题(第41题16分、第42题24分,共40分) 4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发展的进程,就是一个不断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改革调整的过程。 材料一:《史记》中记载,“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宋史》中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请回答: (1) 结合史实,说明“汉”对“秦”制以及“宋”对“唐”制的继承与发展情况。(10分) (2) 结合具体史实对材料中所体现的汉代政治制度进行评价。(6分) 42. (24分)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这两次战争都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新一轮对殖民地更加激烈的争夺。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猎物。……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建立新政,充实国力,汲取西方文化之精髓,摒弃不合时宜之思维,提出“开拓万里波涛”,“耀皇威于海外”的口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材料二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会场,曾做长篇演说,其中明言:“此次战争,实获两个好的结果: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族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材料三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场战争的战败对中国造成的危害。(6分) (2) 材料二李鸿章认为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4分) (3) 材料三中“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6分)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8分) 河北安平中学高一年级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题1-20 ABACC ACCBB DCAAB DCDBD 21-40 ABACB CDCCA DDBBA ACBBD 主观题 41.(16分)(1)汉朝:继承——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发展——郡国并行制、(汉武帝)中朝制度宋朝:继承——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发展——设“二府三司制”,建禁军,派文臣做知州管行政,转运使管财政,设通判监察地方官员。(10分) (2)汉高祖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因此刘邦建汉后恢复了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评价:分封制的恢复,在建汉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汉初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势力的发展,出现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发生了“七国之乱”。(6分) 42.(24分)(1)主要原因: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且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必然对外扩张。 危害:①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②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6分) (2)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4分) (3)表现: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实行全民族抗战。(如答国共合作、两个战场可酌情给分)成果:抗战胜利。(6分) (4)评价:①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打击了大部分日军,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③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④抗战胜利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⑤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8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