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东山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月考一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4小题,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选项。)‎ ‎1.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说明 A. 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 B. 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 C. 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 D. 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孙武主张军事手段谋国,前者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统治者需要,后者符合统治者争霸的内在需求,故A项正确;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片面理解材料,故B项错误;材料“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不等于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游说某官是主要的做官途径,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社会剧烈变革时期,需要的是能够对国家增强实力的学说,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道德理论,故不能体现用人的无理性,故D项错误。‎ ‎2.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 A. 因材施教的原则 B. 有教无类的思想 C. 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D. 循循善诱的说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说明孔子不在意弟子的出身,因此体现出的是一种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A.因材施教的原则和D.循循善诱的说教材料中体现不出来;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这一说法错误,故选B项 考点:孔子的教育思想 点评: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较有代表性的有:①教育原则:有教无类;②教育方法:因材施教;③学习态度:实事求是;④学习方法:反复温习; 学思结合; 坚持真理;等等 ‎3.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至今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影响的是 ‎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兼相爱,交相利”‎ ‎④人贵贱有“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和谐社会需要“仁义”,更需要平等,因此备选项中“绝仁弃义”和贵贱有序不符合要求,要排除。‎ ‎4. 先秦时期儒家认为父子之间应是“父慈子孝”,仅体现在道德层面;而汉代以后则变成了法定义务,强调“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这种变化 A. 强化了儒学独尊地位 B. 反映了家庭关系的不断紧张 C. 淡化了家庭伦理关系 D. 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则变成了“法”定义务意在强调这种变化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的,体现的是法家的“法治”思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种变化反映了外儒内法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淡化而非强化了儒学独尊地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未反映家庭关系的不断紧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通过法律强化了而非淡化了家庭伦理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法家思想 ‎5.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这反映了当时 A. 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 B. 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限 C. 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 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诗经》和《楚辞》所反映出的社会状况有较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根本上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造成的。北方经济发展较为成熟,人们会去考虑一些爱情、婚姻或者徭役、风俗方面的事情;南方经济较落后,人们生活也较为原始,所以会有更多的巫术、自然崇拜。故D项正确。根据题干,《诗经》和《楚辞》表现的社会内容十分多样,并未集中于祖先崇拜和宗法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表现北方社会政治情况,动荡之说无从得到。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经济重心完成转移之前,总体上来讲北方的经济发展程度比南方的更高。故C项错误。‎ ‎6.中庸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北宋理学家程伊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据此可知,“中庸”的含义是 A. 坚守正道 B. 不偏不倚 C. 以和为贵 D. 偏听偏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者,天下之正道”可知,中庸是指坚守正道,故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主旨“‎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符合,故排除CD两项。‎ ‎7.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 佛教的因果循环 B. 儒家的天人感应 C. 道家的无为而治 D. 法家的严刑峻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窦娥受冤而天降大雪,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理论,故B项正确;《窦娥冤》并没有体现因果循环,排除A项;窦娥受冤而天降大雪与道家无为无关,也没有体现法家的理论,故排除CD两项。‎ ‎8.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 A. 工商皆本 B. 重农抑商 C. 经世致用 D. 民主科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体现的是经世致用的主张,C项正确;工商皆本强调的是经济方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重农抑商不是明末清初的思想成果,排除B项;明末清初没有民主思想,排除D项。‎ ‎9.吴鑫幸运地被选中参加CCTV的《开心辞典》节目,主持人问她“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于一体的国画应属哪种题材?”她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如打电话向你求助,你的判断应该是 A. 人物画 B. 花鸟画 C. 文人画 D. 山水画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画又称“国画”,按其题材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A项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题;B项花鸟画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D项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 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 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集中体现。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10.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 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B. 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D. 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可知,郭嵩焘对西方的认识及其主张都超越了当时国人的认识水平,不符合主流的价值观,故A项正确;郭嵩焘只是主张扩大留学的范围,并没有体现他对西方体制的推崇,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李鸿章的态度,故C项错误;清廷的对外政策并没有发生改变,D项排除。‎ ‎11.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甲午中日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 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 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C. 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D. 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甲午战败,‎ 标志着中国洋务运动失败,学习西方器物的救国之路失败,因此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日本制度的优越性,故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故B项正确;民众的反侵略斗争在甲午战争之前已经开始,故A项错误;C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甲午战争后,知识分子并没有开展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故排除D项。‎ ‎12.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分人“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这部分人“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是 A. 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维护传统思想及制度的需要 C. 对西方传统的难以接受 D. 中西文化传统的迥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只能是因为他们的目的是维护传统思想及制度的需要,当然也就不能挣脱传统了,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难以挣脱传统 ‎13.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在梁看来,中国之“大患”在于 A. 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 B. 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 C. 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统治危机加剧 D. 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严重缺失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材料中不仅看到了专制政治的影响,还看到了人的因素,故 A 项排除;“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的表述有误,阻碍中国民主化发展的因素是中国的专制政治,故 B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问题,故 C 项排除;梁启超强调我国的最大问题是“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即无公民意识,“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所以面对中国近代沦亡之时,民众不关心此事,可见民族意识缺失,故 D 项正确。‎ ‎14.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 探索 B. 抗争 C. 屈辱 D. 复兴 ‎【答案】A ‎【解析】‎ ‎【详解】《海国图志》为魏源所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孔子改制考》是维新变法康有为为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所著,强调托古改制;《民报》是同盟会刊物,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因此,图中所示著作或刊物都是近代具有先进思想的进步人士为救亡图存、改造中国而进行的探索。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立宪救国、革命救国等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兴起,这反映出 ‎①民族危机的加剧 ‎②救国思想的成熟 ‎③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共和观念的普及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立宪救国、革命救国等各种社会思潮都是在民族危机之下产生的,都体现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故①③正确,答案为B项;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并不能说明救国思想已经成熟了,故②错误;共和观念只与革命救国思潮有关,与其它的思潮并没有关系,故④错误;因此排除ACD三项。‎ ‎1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 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 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 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 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答案】C ‎【解析】‎ 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交织,中国人学习西方为为了寻找反封建反侵略的武器,故答案为C项。A项只看到了否定封建制度的一面,没有看到抵抗外来侵略的一面,排除;发展民族资本主义需要向西方学习,B项逻辑关系错误,排除;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糅合了反侵略求民主的的愿望,而不单单是发展资本主义,排除D项。‎ 点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既要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又要完成反侵略的任务。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 ‎17.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是“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 实行三民主义 B. 实行君主立宪 C. 建立共和政体 D. 推动民主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维新派与革命派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要求进行变革,促进了中国民主的进程。故D项正确。实行三民主义是革命派主张。故A项错误。实行君主立宪是维新派主张。故B项错误。建立共和政体的是革命派的主张。故C项错误。‎ ‎18.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应该是思想方面,“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说明并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根据“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应该指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打败西方侵略者,A项符合; B项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的产生,这个时期并未出现民族危机的问题,排除;C项并非最初觉醒的阶段,而是把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排除;D项明显错误,在20世纪初,排除。所以选A ‎19.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从材料中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 首倡民主与科学 B. 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 C. 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 D. 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说明鲁迅用白话文批判封建礼教,故C项正确;A是陈独秀;B是陈独秀;D是李大钊。‎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鲁迅思想 ‎20.前期新文化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 B.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 D.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戊戌变法维护皇权,只是希望改变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并未彻底反对封建正统思想;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向封建主义妥协,也并未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而新文化运动提出要“打倒孔家店”,彻底反对封建思想。故C项正确。维新派与革命派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发动的戊戌变法与革命派所发动的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有所传播;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的“民主”“科学”的旗帜,也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并非“新”的内容。故A项错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传播出现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并没有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进步性,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提倡向西方学习,但这并非是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故D项错误。‎ ‎21.孙中山“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三大政策 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意思是即使是欧洲等富强民主的先进国,也没有让国民幸福,因此欧洲才会发起社会革命运动。即孙中山意识到民生主义的重要性,平均地权,保障国民经济利益。故D项正确;A项是民族主义,C项是民权主义,与材料的民生主义的主旨无关,排除AC两项;三大政策是实现三民主义的方法与手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22.“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A. 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 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C. 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D. 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孙中山晚年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并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由题干中“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可知,孙中山认识到革命的依靠力量是中国人民,对象为帝国主义。故答案为B项。革命的领导权没有变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革命进程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革命道路发生变化,排除D项。‎ ‎23.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 A.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B. 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C. 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D. 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旧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指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故A项正确;B项是旧三民主义民权的内容;C项是新三民主义民生的内容;D项是新三民主义民族的内容;故排除BCD三项。‎ ‎24.“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以上出自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此时的中国 A. 国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 B. 革命根据地成燎原之势 C. 抗日民主运动蓬勃发展 D. 工农红军正在战略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源”可知,这是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正确解决了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这一时期是毛泽东在处延安时期,因此正处于抗战时期,C项符合题意;A项是国民革命时期,B项是土地革命时期,D项是土地革命时期,都与材料的延安时期不符合,故排除ABD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三段有关儒学的言论:‎ 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材料三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 ‎(3)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答案】(1)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朱熹,“三纲五常”即是天理;三、李贽,否定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权威。‎ ‎(2)态度:利用儒家思想。意图:宣传维新思想;减少变法阻力。‎ ‎(3)态度:全盘否定传统儒学。作用:维护共和政体;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可判断这是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根据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可知,这是朱熹提出的关于“理”的主张,结合所学概括即可。根据材料“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可判断出这是李贽的主张,他否定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权威。‎ ‎(2)材料二中“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认为将孔子奉为改制的代表。其目的上,可从减少变法阻力上来回答。‎ ‎(3)材料三中明确指出“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认为儒学和共和政体不能相容,全盘否定儒学;作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思想解放、宣传及维护共和、冲击儒学地位等角度概括。‎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其著作《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对古代中国与世界发明进行了统计,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三 ‎ ‎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请回答: ‎ ‎(1)认真分析材料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发明统计表,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有何变化?‎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3)为什么明清时期“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 ‎【答案】(1)地位:明清(1500年)以前,中国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时期(1501-1840年),中国科技成就远远落后于西方。‎ ‎(2)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科举制度的束缚等。(答出其中4点即可得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以公元1501—1840年为分界,也就是大致中国的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在明清以前所占世界比重在57%以上,而明清以后迅速下降到只有4%,从而以此为分界概括得出其变化所在。‎ ‎(2)根据材料“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结合所学,从火药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指南针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印刷术对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角度概括。‎ ‎(3)结合所学,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等方面概括其阻碍中国古代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材料二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材料三 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推崇文艺的人,虽喜欢说文艺足以煽起风波来,但在事实上,却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 ‎——鲁迅《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3)明清时期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请结合明清史实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答案】(1)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2)社会作用: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 ‎(3)观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 史实: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小说繁荣。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腐朽,社会矛盾尖锐,出现批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小说。(举一例即可)‎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并结合所学,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文化生活的需求、印刷术的发展等方面概括。‎ ‎(2)根据材料“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可以看出小说在当时满足的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结合所学可从小说的教化功能方面、推动文化发展方面概括。‎ ‎(3)根据材料“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得出其观点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政治的腐化等内容,论证材料的观点。‎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的一次谈话 材料二 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的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他在这一时期先后撰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主要文章。‎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 材料三 ‎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独特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核心问题?‎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答案】(1)观点: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 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密切结合。(本问题包括“党的正确领导、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四个得分点)‎ ‎(3)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得出其主张是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 ‎(2)根据材料信息“井冈山时期”,可知这条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结合所学可知这条道路主要是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内容包括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坚持党的领导等方面。‎ ‎(3)根据时间“中共十二大上”,结合所学可得出邓小平提出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据所学,得出南方谈话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根据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内容可得出,三者的思想都在其形成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