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总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指道家,道家提倡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指的是法家,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是墨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指的是儒家,儒家主张“仁”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思想。本题抓住题干中对各思想流派描述的关键词,结合各流派思想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 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提出求理的方法是 A. 格物政知 B. 心即理也 C. 发明本心 D. 致良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强调内心的反省,故排除B,C项正确。格物致知是朱熹求理的方法,排除A项。致良知是王阳明的求理方法,排除D项。 3. 明代思想家顾炎式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人也。”其中“败坏”的主要含义是指 A. 学术研究脱离实际 B. 人们思想受到严格限制和禁铜 C. 涉猎范围空前狭小 D. 读书人的游手好闲,不学无术 【答案】B .............................. 4.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体现了我国 A.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B. 古代科学的实用性特点 C.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D. 古代宗教迷信色彩浓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故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故B项正确。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发展的成果有效转化应用,A项说法因果倒置,排除。材料反映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手工业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没有体现宗教迷信色彩,排除D项。 5. 《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功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A. 因地制宜 B. 多种经营 C. 商品生产 D. 重农抑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选项可知,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与材料“顺应天时,裁量地利,根据规律办事,那么用力少而成功却多”相符合,故A项正确。多种经营指生产活动涉及多种领域,与材料强调因地制宜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没有涉及商品生产,排除C项。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商业、抑制农业,与材料强调因地制宜不符,排除D项。 6. 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图体现了汉字 A. 形象化的发展方向 B. 逐渐走向繁复化 C. 将写意发挥到极致 D. 实用性不断增强 【答案】D 【解析】材料显示古代书法字体由繁到简演变,故B错误;实际上体现出古代字体逐渐有欣赏到实用性,故D正确;C是草书特点。A是甲骨文的特点。 7. 在敦煤壁画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批性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D. 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对佛教思想的描述各不一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时代艺术是对不同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故艺术内容具有时代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佛教文化融合的内容,而是强调艺术内容具有时代性,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艺术形式的多样性,而是强调艺术内容具有时代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文化的交融,而是强调艺术内容具有时代性,排除D项。 8. 有人称,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 A. 追求浪漫神秘的宏大气势 B. 注重铺陈排比的修阵手法 C. 适应了早期城市资产阶级 D. 休现了走向平民化的趋势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商业生活”“瓦舍勾栏”等信息可知,宋代文化走向平民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宋代文化走向平民化的趋势,与追求浪漫神秘的宏大气势的艺术特点不符,排除A项。注重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应是汉赋的特点,与材料强调宋代文化走向平民化的趋势不符,排除C项。宋代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排除D项。 9.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念奴娇•亦壁怀古》中的名句。它反映出作者的词风是 A. 刚健豪放 B. 清新婉约 C. 通俗易懂 D. 沉郁悲壮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轼《念奴娇•亦壁怀古》着重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词风气势豪迈,刚健豪放,故A 项正确。词风清新婉约是婉约派的特点,与材料豪放派的特点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词风是气势豪迈,刚健豪放,与通俗易懂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词风是气势豪迈,刚健豪放,与沉郁悲壮不符,排除D项。 10. 宋以后是戏曲的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微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渭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A. 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 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 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 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广为流传的戏剧不自觉地起到道德规范、内化的功能,也就是发挥了教化的功能,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教化功能而非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儒道佛的合流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戏曲具有教化功能。 11. 京剧研究学者刘老君在《浅谈京剧的发展——京剧与城市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戒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则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这说明京剧产生的重要前提是 A. 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B. 各地商人纷纷在北京建立会馆 C. 北京地区的贵族、官员十分多 D. 四大徽班相继到北京汇报演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剧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可知,北京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故A项正确。BCD项也是京剧产生的原因之一,但属于A项的具体表现,与题意和设问不符,排除。 12. 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向不注意智悲和真理。”这说明苏格拉底 A. 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 B. 反对雅典的直按民主 C. 提倡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D. 颂扬格物致知的意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人必须具有知识,认为道德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A项正确。苏格拉底没有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而是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排除B项。材料反映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而不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排除C项。格物致知不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排除D项。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苏格拉底的思想,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3.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闸述了基督教徙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大凡受过教育”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也位 D.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白由和独立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基督教徙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可知,马丁•路德的主张使人们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实际上是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故D项正确。宗教改革时期尚未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而是启蒙运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大凡受过教育”,而是强调马丁•路德的主张使人们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排除B项。宗教改革时期,人们依然信仰上帝,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 14. 恩格所说:“和启蒙学者的作关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这段话揭示了下列哪一文学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 A. 古典主义文学 B. 启蒙运动文学 C. 浪漫主义文学 D. 现实主义文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可知,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故C项正确。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与材料强调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不符,排除A项。启蒙文学强调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反映启蒙作家的理性崇拜和渴望参加现实斗争的倾向,与材料强调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不符,排除B项。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与材料强调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不符,排除D项。 15. 哥白尼认为:“太阳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各行垦都绕太阳转动”,这一学说被当时人们视为一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 撼动了中业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 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 概括了宁宙运动规律,指引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 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神学所宣扬的“地心说”,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故A项正确。“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与哥白尼无关,排除B项。CD项属于英国科学家牛顿的成就,与材料哥白尼无关,排除。 16. 15世纪欢洲学者曼内带认为:“人来到世界,并非是为了经受芹难,而是为了享受快乐,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但是,世界形成之后的一切,则是人类自己努力的结果”。这句话集中包含的思想是 A. 民主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理性主义 D. 人文主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享受快乐……是人类自己努力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故D项正确。 民主主义与专制主义相对,材料未涉及民主主义,排除A项。浪漫主义,属于文学艺术风格,材料也未涉及,排除B项。理性主义,属于启蒙运动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点睛:本题以人文主义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人来到世界……是为了享受快乐……是人类自己努力的结果”,结合人文主义的概念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7. 某些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革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祸色调子,并直接面对自然风景写生,将光色瞬间变换的效果记录下来。这一绘画流派是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印象派 D. 现代主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旨在考查对主要画派创作风格的识记,联系教材可知题干所述,画家对光色原理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瞬间的效果记录下来,这是印象主义画派的创作特点,故正确答案是C。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印象主义 18. 位同学的研究性学才报告中,有以卜儿个小标题:“默片时代”“有声时代”“黑白时代”“彩色时代”。该同学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A.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B. 电影的发展历程 C.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D. 电视的发展历程 【答案】B 【解析】根据几个标题“默片时代”、“有声时代”、“黑白时代”、“彩色时代”可推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最可能是电影的发展历程,B项正确。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中没有涉及“默片时代”、“有声时代”等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电影的发展历程,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无关,排除C项。电视的发展历程与材料信息“默片时代”“有声时代”不符,排除D项。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默片时代”、“有声时代”、“黑白时代”、“彩色时代”等,结合电影的发展历程分析即可知道答案。 19. “中体西用”是对中西文化的一种重新审视,企图化解中西文化的冲突,实现一种中西文化的结合模式。此“模式” A. 宣传了西万先进科学技术 B. 消除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C. 动探了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D. 意在建立君主立光制度 【答案】A 【解析】“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其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据此可直接选出答案A,排除CD;B的说法明显错误。 20. 梁启超在1901年发表的《中国积弱溯源论》中认为,中国积弱的根源是国人“不知国家与天下之差别“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不知国家与国民之关系”。梁启超分析中国积弱的根源,其目的在于 A. 唤起国人现代国家意识 B. 表达实业教国的紧迫性 C. 动员国民参加民主革命 D. 为推翻满清作思想准备 【答案】A 21. 中国近代有人认为:“无上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上者权得其平。”可知这位人士的政治倾向是 A. 维护君主专制 B. 废除封建制度 C. 主张君主立宪 D. 倡导民主共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可知,该人物主张在中国保留有君主且实现民主政治,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故C项正确。维护君主制与材料信息“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矛盾,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推翻君主专制,废除封建制度,而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排除B项。材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没有体现倡导民主共和,排除D项。 点睛:理解“君民共主”是解题关键,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近代中国君主立宪思想的表现形式,即通过设立议院实现人民和君主共同决定国家事务,故可知正确答案。 22. 从1903年开始,一股“黄帝热”在中国蔓延:越米越多的刊物采用黄帝纪年、不同版本黄帝肖像画的出现及流传、不断增多的有关黄帝事应论说的出版等。其反映出的社会思潮是 A. 物竞天择 B. 驱除鞑虏 C. 民主共和 D. 君主立宪 【答案】B 【解析】“黄帝热”反映了当时中国正在重塑炎黄子孙的形象,这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现实需要,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黄帝热”和物竞天择、民主共和、君主立宪均无关联,所以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黄帝热”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需要。 23.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 实行三民主义 B. 实行君主立宪 C. 推动民主进程 D. 建立共和政体 【答案】C 【解析】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AD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B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因此答案为C。 24. 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民国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与此改变有关的事件是 A. 国民大革命 B. 中共成立 C. 新文化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20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有关,故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共成立于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该现象的出现与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有关,与辛亥革命无关,排除D项。 25. 1928年,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表明当时共产党人致力于 A. 将革命重心放在国民党统治区 B. 探索工农武装制据的革命道路 C. 保1和巩固红色的抗日根据地 D. 改变国共两党力量悬殊的局面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有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体现,表明当时共产党人致力于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故B项正确。建立工农的武装割据政权远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位于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排除A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生在全面抗战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2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十分薄弱,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26. 下图统计数据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中的 A. 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局势 B. 科教兴国的战略 C. 解放发展生产力的阐述 D. 经济特区的构想 【答案】C 【解析】从表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数据可以知道,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数据均呈上升趋势,阐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C选项是正确的。题干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排除AB;题干没有体现对外开放政策,排除D。 27.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曾在中山大学说:上业纪20年代物理学“遍地黄金”,爱因斯坦26岁时一年写出三篇震惊世界的文章,“因为物理学几大原则问题正在等待破解”。爱因斯坦的贡献是 A. 经典力学体系,描述了宇宙运行的法则 B. 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角度 C. 量子论对微观世界认识有革命性进步 D. 以太说,否定了传统以来光的传播理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相对论指出了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故B项正确。经典力学体系是牛顿力学的内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量子论是普朗克提出的,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以太说是17世纪笛卡儿的成就,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上世纪20年代物理学‘遍地黄金’”,二是紧扣设问要求“爱因斯坦的贡献”,结合物理学的相关成就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8. 毛泽东在1958年6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工夫完全可能。”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的国际因素是 A. 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C. 美苏等国家对原于弹的垄断 D.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56年”“原子弹”“人家就说你不算数”等信息可知,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美敌对,而美苏对核武器的技术垄断增加了我国的国防压力,故C项正确。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与材料强调中国研究原子弹的国际因素不符,排除A项。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是中国研究原子弹技术的客观原因,与材料“人家就说你不算数”等信息不符,排除B项。D项属于国内因素,排除。 29. 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A. 短时期实现全民普及 B. 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 C. 义务教育取得新突破 D. 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悖改革 【答案】B 【解析】由材料1977年的4.8%的录取率,到2011年的72.3%的录取率,说明我国在恢复高考制度以后高校录取率越来越高,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都能升入高等学校学习,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故B项正确。全民普及尚未达到,排除A项;C项是表格内容,不是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排除D项。 点睛:表格型选择题在解答时,对表格要“三看”:一看表格中的时间(1977年、2011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表格反映的问题(录取率),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中的关键信息(录取率的变化),特别是表格数据变化所反映出的问题;结合所学新中国的教育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争奇斗艳,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发展,科学文化领域生机勃勃。这是因为 A. 制定了“星火计划” B. 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 C. 提出了“三个面向” D. 重新贯彻了“双百”方针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坚持贯彻“双百”方针,我国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学术科研领域也取得巨大成就,故D项正确。星火计划是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科教兴国是指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以振兴国家,并用科技和教育使国家强大、振兴起来,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三个面向”是指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3分,,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司,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伐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的价值。 【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为政以德);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原因: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董仲舒的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原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3)促进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的建立,强化了中华民族气节和德操,增强了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解析】(1)根据材料一“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从以德治民方面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方面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关于孔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方面回答社会效果;可从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环境方面回答原因。关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方面回答社会效果;可从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方面回答原因。 (3)关于儒学的价值,根据材料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的建立、强化了中华民族气节和德操、增强了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方面回答儒学的价值即可。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孔子思想、董仲舒新儒学、儒学的价值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的出名主要是由于他的学说。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保罗·富尔《文艺复兴》 材料三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是封建制度的批判者,是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的“他”及其学说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文艺复兴“是一次精神的新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和卢梭对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的设想,并说明近代资产阶级践行他们设想的实践活动。 【答案】(1)普罗塔哥拉。他的学说树立了人的尊严。 (2)《十日谈》体现了作者反对教会禁欲、讴歌人性的思想,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最后的晚餐》,用写实的绘画揭示人性的罪恶。米开朗基罗塑造的雕像,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气质。等等。(答出一例,言之成理即可) (3)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 卢梭阐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论等思想。 实践活动:北美资产阶级领导人民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或者: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人是万物的尺度”可以判断文中的“他”指的是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可从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方面回答其学说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挑选文艺复兴时期一部文学作品(如《十日谈》、《最后的晚餐》等),说明其如何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反对教会禁欲、讴歌人性)的方面来回答即可。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卢梭的“社会契约”等方面来回答对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的设想。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美国建立民主共和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等方面来回答实践活动;可从中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方面来回答实践活动。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人是万物的尺度”“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智者学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33.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破解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月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往也能被掌握。 ——《大国崛起》 材料二霍布斯鲍姆在其《革命的年代》一书中着重表现了19世纪的历史。他认为,19世纪是近代科学的鼎盛期,这一对期的时代特征是,技术进步开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科学革命的种子在这一世纪获得了丰收。技术取得了辉煌胜利。 ——《英国工业革命的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有益启迪》 材料三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诸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描述的世界”的理论依据及其对当时思想领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世纪“科学革命种子获得了丰收”和“技术取得辉煌胜利”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答案】(1)经典力学(牛顿力学体系)。有力地冲击封建神学,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2)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技术上,发明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等。 (3)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18世纪中期,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工业革命,英国拥有最广阔的海外市场,首先发生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解析】(1)根据材料“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可从经典力学体系方面回答“牛顿描述的世界”的理论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冲击了封建神学、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方面回答其对当时思想领域的影响即可。 (2)结合19 世纪的科技发展表现可知,在理论上出现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法拉利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技术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了发电机电动机和内燃机等等。 (3)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社会需要促进了科技的巨大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正是由于社会市场的需要,所以催生了生产领域的一次革命,当时英国拥有最广阔的海外市场,所以最先爆发工业革命,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比如研制出了珍妮纺纱机,瓦特的蒸汽机,还可以列举其他的一些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发展表现,总之史论正确,逻辑严密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