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八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八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八校联盟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典型特点在于宗族严格区分嫡庶,并且由此出发而形成了严密的大宗与小宗的体系。关于西周的宗法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B.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 C. 姬姓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内则为大宗 D. 根据宗法制的基本原则,周公被分封于宋地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国属于先代贵族微子的封地,D选项符合题意。 ABC选项表述正确,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 ‎ 2. 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同时有所不同,有学者说汉初采用的是一种混合体,“混合体”指的是(  )‎ A. 郡县制 B. 皇帝制 C. 刺史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D ‎【解析】爵错学知识可知汉初采用的是一种混合体制度是,郡国并行制,故D正确。 ABC不符合题干“混合体”的要求,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是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词是:有学者说汉初采用的是一种混合体。 本题主要是考查汉朝的统治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 3.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较早地走向完备和成熟,如表所列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相关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中朝;司隶校尉;御史大夫 ‎②‎ 北门学士;政事堂;鸿胪寺 ‎③‎ 枢密院;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④‎ 监察御史;宣政院;中书省 A. ②③①④ B. ②④③① C. ①②③④ D. ④②①③‎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朝;司隶校尉;御史大夫”可判断①是汉朝的制度 材料“北门学士;政事堂;鸿胪寺”可得出②是唐朝。 材料“枢密院;同平章事;参知政事”可判断③是宋朝。 材料“监察御史;宣政院;中书省”可判断④是元朝。 故排列顺序是①②③④,故C正确。 故选:C ‎。 本题主要是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各朝的政治制度。 本题主要是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1895 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开放四个城市为商埠,其中一个商埠属于浙江,它是 (  )‎ A. 杭州 B. 宁波 C. 温 州 D. 台 州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开放了,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其中在浙江境内的只有杭州。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结果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2.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辛亥革命(  )‎ A.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B.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 完成了中国的近代化 D. 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可以看出作者肯定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故D正确; 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故A错误; 辛亥革命并未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故B错误; 辛亥革命并未完成中国的近代化,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辛亥革命实现了制度的变革,但是新的制度并未在中国建立,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此他们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 3. ‎1933 年 1 月,日军进犯榆关,东北军奋起还击,安德馨率全营 300 名官兵力战殉国。“榆关”即(  )‎ A. 山海关 B. 嘉峪关 C. 玉门关 D. 雁门关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30年代,日本从东北地区向华北地区进攻的表现,当时东北军奋力抗击在山海关地区阻击了日本的进攻,材料中的榆关,应该是指华北和东北地区连接的山海关。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3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的表现,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1. 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到:“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掌握了领导权,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  )‎ A. 国民革 的开展 B. 遵义会议的召开 C. 八七会议的召开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毛泽东开始掌握中国革命领导权,应该是在遵义会议上,这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故选:B。 本题主要考察遵义会议,要求学生结合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义勇军进行曲》自 1935 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作用,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将其确定为国歌的会议是(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C.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第一届政协会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读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从这时起至1954年期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 3.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  ) 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④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故 ①②③正确。 ④是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内容,排除,故B项正确。 故选:B ‎。 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识记。 本题考查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 1. 今年两会期间,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表示,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  周年,中央层面和澳门特区政府都将举行一系列活动,隆重庆祝这一盛事和喜事。      处应是(  )‎ A. 10 B. 20 C. 30 D. 40‎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澳门是在1999年回归祖国,到今年是20周年,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错误,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澳门回归。考查澳门回归的时间。解题的关键是对澳门回归时间的识记。 本题考查对澳门回归的时间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 2. 在民主制时期,雅典公民代表大会由 500 人会议中一专门委员会召集,每年分为 10 期,每期召开一次,二十岁以上雅典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成为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公民代表大会”即公民大会 ②“500 人会议”是“公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 ③外邦人可参加“公民代表大会” ④“公民代表大会”此时已经经常化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城邦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是其常设机构,故①②正确。 依据材料“雅典公民代表大会由 500 人会议中一专门委员会召集,每年分为 10 期,每期召开一次,二十岁以上雅典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可以看出“公民代表大会”已经经常化,故④正确。 参加公民大会的是雅典公民,外邦人不是公民,不能参加公民大会,故③错误,故A项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考查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以及雅典公民的含义。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的特点以及雅典公民的含义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以及雅典公民的含义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它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它”指的是(  )‎ A. 习惯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可以看出这是万民法的特点,故C项正确。 A项强调的是以贵族利益为依据,排除。 B项注重政治,而且注重形式主义,排除。 D项是法律观念,排除。 故选:C ‎。 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万民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万民法的特点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万民法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 1. 它遏制了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它”指的是(  )‎ A. 美国的独立战争 B. 英国的“光荣革命” C. 中国的辛亥革命 D. 法国的“热月政变”‎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遏制了君主专制的趋势,改变了政治制度的方向,但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和平的革命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英国的光荣革命反映了这一特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光荣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光荣革命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英国光荣革命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2. ‎1961年9月,在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五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共有25个国家的首脑参与了会议并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下列有关“不结盟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 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 B. 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C. 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的两极国际关系格局 D. 第十次不结盟首脑会议上中国成为成员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ABC三项符合不结盟的史实,不符合题意。 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只是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列席相关会议,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考查对不结盟运动的评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迁移、运用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不结盟运动相关知识的识记。因此在复习中应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和掌握。 ‎ 3. 以下为德国版图变化示意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 A. ③②④① B. ④③①② C. ①④③② D. ④①②③‎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图片①反映的是一战结束之后的欧洲格局特征。②反映的应该是1938年慕尼黑阴谋时期的欧洲政治格局,③反映的应该是二战结束后对德国分区占领的情况。④反映的是一战之前的欧洲政治格局特征。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要求,学生结合二战的结果以及战后格局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一战和二战前后欧洲政治格局变化的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1. 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说,历史研究是一种因果关系的研究,历史是要把过去的事件整理为有先后次序的因果关系。下表中不符合这一说法的是因 果(  )‎ A. 经济大危机 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B. 苏联解体 两极对峙结束 C. 工业革命 鸦片战争 D. 武昌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 ‎【答案】B ‎【解析】A.材料是强调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1929年经济危机是德日让法西斯道路的重要原因。 B.苏联解体是两极对峙结束的标志二者不是因果关系。 C.英国由于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所以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二者存在因果关系。 D.四川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背景条件,二者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B ‎。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解体,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苏联解体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1. 二战后初期美苏形成的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不利影响。下列史实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朝鲜战争的爆发 ③“古巴导弹危机” 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A. ①②④③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④①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是1947年;②是1950年;③是1962年;④是1949年,因此先后顺序是①④②③,故B项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考查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的事件的先后顺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迁移、运用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的事件的时间的识记。因此在复习中应注重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 2. 德军以机枪、火炮构成壕沟战强大的防御火力,使英军耗损大量步兵,大部分的士兵在到达战壕前线之前就已伤亡倒下,英军首次使用的坦克虽对德国步兵产生了心理震撼,但由于技术与装备的不够完善,收效不大。上述材料描绘的战役是(  )‎ A. 索姆河战役 B. 马恩河战役 C. 凡尔登战役 D. 不列颠之战 ‎【答案】A ‎【解析】材料明显可以看出,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结合一战的基本事实,我们可知这是在索姆河战役中出现的。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一战,要求学生结合一战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一战重大战役的表现,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3. 丘吉尔发表演讲指出:“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而是满意于被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我们不要再对此视而不见了。”其演讲针对的事件是(  )‎ A.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B. 慕尼黑协定签订 C. 德国法西斯全面进攻法国 D.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答案】C ‎【解析】结合二战的过程我们可知,当时是丘吉尔发表演说,应该是在当时德国像西线英法发动进攻的时候,在这之前德国是对周边的国家一步一步的蚕食,而对法国发动进攻的时候,当时英国的张伯伦内阁倒台,丘吉尔后来组成了战时内阁。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要求学生结合二战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二战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4. 二战后期的某次会议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和《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因此被称为一次“炒冷饭”的会议,该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如图中的(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和《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因此被称为一次“炒冷饭”的会议”可知,该会议是波茨坦会议,依据图示可知,①是波茨坦,正确。 ②是开罗,排除。 ③是德黑兰,排除。 ④雅尔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考查波茨坦会议及其地点,解题的关键是对“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和《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因此被称为一次“炒冷饭”的会议”的分析判断出是波茨坦会议,结合波茨坦会议地点和图示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波茨坦会议及其地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图示、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关于这场战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它标志着苏德战场局势开始出现转折 B. 战后德国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C. 该战役中德国陆军遭遇第一次重大失败 D. 该战役发生在1941年 ‎【答案】B ‎【解析】A.苏德战场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B.库尔斯克战役还是德国主动发起德国还想夺回战争的主动权,但是库尔斯克会战以后,德国永远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 C.德国陆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是在莫斯科战役中。 D.库尔斯克会战是在1943年。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二战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唐太宗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他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圈套、牢笼)矣。”这反映了(  )‎ A. 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B. 科举制选拔的多是缺乏创造意识的人 C. 科举制使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 D. 科举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天下英雄,入吾彀(圈套、牢笼)矣。”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以才能学识为选拔依据,使大量人才为专制统治服务,扩大了统治基础,故C项正确。 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B项,为科举制的局限,排除。 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 故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关键信息:“天下英雄,入吾彀(圈套、牢笼)矣。”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本题应结合科举制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进行解答。 ‎ 1.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是(  )‎ A. 德 治 B. 仁 C. 礼 D. 中庸 ‎【答案】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由此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庸思想,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考查孔子中庸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孔子中庸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美国某总统说:“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我们则没有,或关系甚疏远。因此欧洲必定经常忙于争执,其起因实际上与我们的利害无关。因此,在我们这方面通过人为的纽带把自己卷入欧洲政治,与欧洲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都是不明智的。”这一政策被称之为(  )‎ A. 杜鲁门主义 B. 严守中立 C. 大陆均势 D. 大陆封锁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通过人为的纽带把自己卷入欧洲政治的诡谲风雨,与欧洲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都是不明智的”可以看出华盛顿主张中立自守的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美国的霸权主义。需要掌握华盛顿的外交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对“在我们这方面通过人为的纽带把自己卷入欧洲政治,与欧洲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都是不明智的。”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华盛顿的外交政策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3. 李大钊在 1919 年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说:“社会主义的理论,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马克思著作中,对这三种理论的阐述,对应正确的是(  )‎ A. 政策论--《共产党宣言》 B. 历史论--《资本论》 C. 经济论--《德意志意识形态》 D. 经济论--《神圣家族》‎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李大钊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文章,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特征,我们可知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是主张无产阶级建立专政统治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政策观点,《共产党宣言》正好就包括了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符合材料的特征。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传播,要求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特征,还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现。 ‎ 1.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是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于是有所谓历史哲学者出焉。历史与历史哲学虽殊科,要之,苟无哲学之理想者,必不能为良史,有断然也。”该观点主要表明(  )‎ A. 历史与历史哲学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B. 史学家要善于发现并阐明历史规律 C. 历史学的研究目的是探求客观史实 D. 历史哲学都是从客观史实出发的认识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历史(撰述)与历史哲学虽殊科”可知历史与历史哲学是有区别的,故A项错误、 由题干中“是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可知作者强调史学家要善于发现并阐明历史规律,故B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对史学家的要求,没有体现历史学是研究目的,故排除C。 D项“都是”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研究历史的相关方法,关键信息有:是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2. 某学者认为,在泰山中轴线上下往复的索道,破坏了从岱庙、中天门到南天门的三重空间一条轴线、逐步升天的意境,这不仅是一般意义的对泰山机体的破坏,而是对泰山灵魂的亵渎。该学者旨在强调索道的修建 (  )‎ A. 破坏了遗产“范围上的完整性” B. 破坏了遗产“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 C. 破坏了遗产的旅游价值 D. 破坏了遗产的真实性 ‎【答案】B ‎【解析】“在泰山中轴线上下往复的索道,破坏了从岱庙、中天门到南天门的三重空间一条轴线、逐步升天的意境,这不仅是一般意义的对泰山机体的破坏,而是对泰山灵魂的亵渎”表明该学者旨在强调索道的修建破坏了遗产“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解题的关键是“在泰山中轴线上下往复的索道,破坏了从岱庙、中天门到南天门的三重空间一条轴线、逐步升天的意境,这不仅是一般意义的对泰山机体的破坏,而是对泰山灵魂的亵渎”。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1471 年完工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被称为“新时代的报春花”,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理由是 (  ) ①它体现了公民精神 ②它彰显了人类的勤勉和力量 ③它与城市世俗建筑相协调 ④它是最大的天主教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主要体现在它体现了公民精神,彰显了人类的勤勉和力量,与城市世俗建筑相协调,故①②③正确。 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是圣彼得大教堂,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考查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特点对选项的分析。 本题考查对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 1. 殿试是封建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考中的成为进士。清朝举行殿试的地方是(  )‎ A. 太和殿 B. 中和殿 C. 保和殿 D. 乾清宫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殿试自顺治三年开始举行。殿试的地点,清初在天安门外,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在太和殿丹墀前,雍正元年因天气寒冷又移到殿内进行,乾隆以后殿试改在保和殿内进行,故C项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演变,结合所学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演变,本题结合清代科举制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 2. 以下两幅平面图所展示的文化遗产的共同特征是(  )‎ ‎ A. 前朝后寝的设计格局 B. 东西、南北两条中轴线贯穿 C.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设计原则 D. 不同园林建筑形制的和谐统一非选择题部分 ‎【答案】B ‎【解析】依据图示可以看出故宫和颐和园东西、南北两条中轴线贯穿,故B项正确。 AC两项只符合故宫,排除。 D项只符合颐和园,排除。 故选:B ‎。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故宫和颐和的相同点。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分析,结合故宫和颐和的特点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故宫和颐和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 ‎【加试题】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的法律和法学思想达到了古代世界高峰……罗马法学家将罗马法分为公法和私法……罗马法确定的概念和原则具有措词确切和结论明确的特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近代法学发展的基础。当今资本主义法律三大基本原则,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和产权不可侵犯,均发端于罗马法。罗马人确立的诉讼程序、律师制度、陪审制度等也为后世所承袭。 19 世纪拿玻仑制定《民法典》主要是参照罗马法制定的,以后欧美各国又借鉴拿破仑法典制定本国法律。 --摘自《世界丈化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评价《拿破仑法典》。 材料二罗马建筑是古罗马文化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的一页。公元前 2世纪罗马称霸地中海,国势强盛,奴隶制经济繁荣。物质基地雄厚,罗马建筑得到空前发展。从罗马共和国到帝国初期。罗马建筑创造了它的最高成就。……罗马建筑成就是多方面的,以宗教圣地、公共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最为突出。 --摘自《世界文化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罗马“宗教圣地和纪念性建筑”各一例,并概括古罗马建筑群的建筑特色。‎ ‎【答案】‎ ‎【小题1】(1)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罗马法确定的概念和原则具有措词确切和结论明确的特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近代法学发展的基础”得出。第二小问,依据“19世纪拿玻仑制定《民法典》主要是参照罗马法制定的,以后欧美各国又借鉴拿破仑法典制定本国法律”进行归纳。 (2)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1)观点:罗马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近代法学发展的基础。 评价:继承发展了罗马法的精神;把革命时期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成果,用法律条文确定下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传播到欧洲人陆和世界其他地区。 (2)举例:万神殿;图拉真纪功柱。 特色:宏伟壮观;集希腊柱式和罗马圆顶式建筑风格于一体;首次出现大跨度大空间的圆形穹顶建筑。‎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拿破仑法典》,继承发展了罗马法的精神;把革命时期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成果,用法律条文确定下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传播到欧洲人陆和世界其他地区。 (2)本题考查古罗马建筑群的建筑特色,宏伟壮观;集希腊柱式和罗马圆顶式建筑风格于一体;首次出现大跨度大空间的圆形穹顶建筑。 罗马法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奴隶被当作私人的财产,没有任何权利,不能体现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现代的法制有明显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妇女权利受限。 ‎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五四运动过程简表 ‎ 时间 事件 ‎5 月 4 日 北京学生 3 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高呼口号,举行示威游行。北京政府派 军警镇压,捕去学生 32 人。‎ ‎5 月 7 日 天津、济南等城市群众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北京政府释放全部被捕学生。‎ ‎5 月 8 日 北京政府再次颁布镇压学生运动的命令。‎ ‎5 月 9 日 南京、无锡等地及巴黎华人开国耻纪念大会。苏州、嘉兴等地发生学生游行。 武汉学商两界集会,商议支持北京五四运动的办法。‎ ‎6 月 3 日 北京学生在街头讲演,被捕 170 余人;4 日,又被捕 700 余人。‎ ‎6 月 4 日 上海、天津学生联合会分别急电全国,援救北京被捕学生。‎ ‎6 月 5 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6 月 10 日 天津工人酝酿大罢工。徐世昌被迫下令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3 人辞职。‎ ‎6 月 28 日 在海内外各界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摘编自“五四运动纪念馆”之“五四运动前后大事记”材料二: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五四运动所取得的成果及取得成果的原因。‎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近代其它国家政权的本质差异。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的作用。‎ ‎【答案】【小题1】(1)从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五四运动取得成果的表现主要是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给北洋政府强大压力。 (2)从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近代其他国家政权相比较真正具有独立主权;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关于新中国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的作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主要是起到奠基作用。 故答案为: (1)成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原因: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给北洋政府强大压力。 (2)差异:真正具有独立主权;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作用: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小题2】‎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五四运动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和背景,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 临时大总统揽政务,公布法律……受参议院弹劾后……特别法庭审判之。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根据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体现的民主原则。结合所学,分析说明《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斥的三对主要矛盾。并概述1787年宪法中协调这些矛盾的相关规定。‎ ‎【答案】【小题1】(1)从材料一明显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这些基本原则,他颁布的意义结合书本知识来说就可以。 (2)美国宪法中的三对主要矛盾主要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关于1787年宪法调节这些矛盾的相关规定,结合书本知识来说就可以。 故答案为: (1)原则:人民民主(或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任意两点) 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矛盾:中央和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 规定:中央与地方:实行联邦制,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各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大州与小州:参议员每州2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南方与北方: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数。‎ ‎【小题2】‎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时期法制建设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宪法,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宪法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时期法制建设的表现,还要搞清楚美国宪法的特征和影响。 ‎ 1. 秦朝不但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且还确定了一套与皇帝地位相适应的陵园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注:秩千石指官员俸禄),受公卿奏事,举劾按幸。监御史,秦官,掌监郡。……自秦代确立监察制度以来,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就初具规模。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的相对独立与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监察官员的高效行使权力。 --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材料二兵马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从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个陶俑、陶马来看,几乎无一雷同。……总体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整理 写出与材料一直接关联的秦朝监察制度的官员名称。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秦以来的古代监察制度。‎ 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陵的建造原则。‎ ‎【答案】‎ ‎【小题1】(1)第一小问的名称,依据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监御史,秦官,掌监郡”可归纳出官员名称。第二小问的评价,根据材料一“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监察官员的高效行使权力”可得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监察制度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度而设的,故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2)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二“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可归纳出神态逼真,色彩绚丽,个性鲜明;并可分析出它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一朵奇葩。第二小问的原则,依据材料“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可得出具有栩栩如生的原则。 故答案为: (1)名称: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2)特点:神态逼真,色彩绚丽,个性鲜明;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一朵奇葩。 原则:栩栩如生。‎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考查秦朝监察制度的官员名称以及对秦以来的古代监察制度的评价;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秦始皇陵的建造原则。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需要掌握秦朝监察制度的内容和秦朝的文化艺术的特点和原则。 本题考查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措施和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