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跟踪检测:第13课 辛亥革命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跟踪检测: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 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 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B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解析:B 正确,根据材料“近代四川”“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 ……也有官的商的款……怕的是外国占路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保路运动。保路运动爆发后,清政府急调 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革命党人趁机发动革命,加速了 清政府的垮台。A 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 1851 年,而保路运动 发生于 1911 年。C 错误,促使五四爱国运动发生的事件是巴黎和会 上中国外交的失败。D 错误,推动国民革命兴起的是第一次国共两党 合作的实现。 2.下图为发表于 1911 年 12 月 14 日《神州日报》的时事漫画《万 目一的》。此漫画反映民众 ( B ) A.触发武昌起义 B.反对君主专制 C.欢庆民国成立 D.声讨帝制复辟 解析:1911 年是武昌起义之后时局,“万目一的”的目标是共 和,说明民众反对君主专制,渴望共和,B 正确;武昌起义是 1911 年 10 月 10 日,A 错误;民国成立是 1912 年 1 月,C 错误;1915 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D 错误。 3.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曾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 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 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 事。”在林老看来,辛亥革命( C ) A.政治意义常被低估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在反封建方面意义重大 D.因群众基础薄弱而失败 解析:根据材料“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 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可知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意义重大,故 C 项正确。A 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主要强调辛亥革命的 政治意义,B 项侧重思想意义,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失 败,故 D 项错误。 4.“中华民族”概念是在 20 世纪初出现的,最初只是指代汉族。 但在 1913 年初各蒙古王公及其代表发表声明:“我蒙同系中华民族, 自宜一体出力,维护民国。”“中华民族”内容的变化反映出 ( D ) A.辛亥革命使各民族间真正实现了平等 B.中华民国的建立有助于现代国家认同 C.《临时约法》使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 D.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中华民族意识形成 解析:依据材料“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护民国”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提出“五族共和”的 口号,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又迅速建构具有现代内涵、使国内民族融为 一体的“中华民族”概念,在宪法中规定“民族平等”,团结了包括 满族在内的各族人民,使国内民族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对强化中华民 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材料正是这种表现, 故 D 项说法正确;B 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C 项明显夸大其词, 故排除;A 项“真正实现了平等”说法错误,故排除。 5.下图是辛亥革命期间的漫画,下列选项中符合漫画主题的是 ( B ) A.武昌起义的爆发 B.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C.清帝退位 D.清朝的强大,光芒四射 解析:材料漫画反映了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故 B 项正确;漫画 并未涉及清朝统治瓦解的原因是武昌起义的爆发,故 A 项错误;漫 画也没有反映清帝退位,故 C 项错误;漫画主旨显然不是反映清朝 的强大,光芒四射,故 D 项错误。 6.1905 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但是,1907 年,部分会员 联合会党成立共进会,宣扬反满的民族主义。1910 年,部分对孙中 山不满的同盟会会员在东京重建光复会。1911 年 7 月,同盟会中部 总会成立,其宗旨放弃了“平均地权”。20 世纪初同盟会的分化 ( D ) A.迟滞了反清革命的爆发 B.放弃了暴力革命的主张 C.导致了革命队伍的瓦解 D.隐藏了革命失败的危机 解析:根据题干共进会、光复会、中部总会等信息可知,这些团 体或组织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同盟会的团结,不利于革命运动的 发展,故同盟会的分化隐藏了革命失败的危机,D 项正确。A 项说法 错误,且与题干信息“宣扬反满的民族主义”不符,排除。题干没有 体现同盟会放弃革命的主张,排除 B。C 项“瓦解”说法错误,排除。 7.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让我们更形象、 更贴切的感受历史。观察下图,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C ) A.同盟会成立 B.湖北军政府成立 C.中华民国成立 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五色旗”均 是和中华民国成立密切相关的,五色旗又称五族共和旗,红、黄、蓝、 白、黑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选项 C 符合题意, 正确;图片不涉及同盟会成立,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不 涉及湖北军政府,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和南京临时政府 有关,而和南京国民政府无关,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 8.鲍明钤认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体结构内, 如果议会强大有力,内阁将被引向对议会负责的方向,否则就要对总 统负责。这主要是因为( D ) A.内阁总理由议会选举的多数党产生 B.约法特别规定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 C.内阁总理同时要对总统和议会负责 D.双重行政体制中权力划分含糊不清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的三权分立 的政治体制,同时又实行责任内阁制,由此看来,题干材料出现的原 因是双重行政体制中权力划分含糊不清,D 项正确;内阁总理由议会 选举的多数党产生不能成为内阁对总统负责的原因,A 项错误;约法 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B 项错误;材料表明内阁总理对议会或总 统负责,C 项错误。 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 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通 信、信教等自由;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 这些规定( C ) A.使人民真正获得了自由民主 B.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否定了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D.确立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人民不可能真正获得自 由民主,也不可能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 A、B 两项;材 料没有涉及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排除 D 项;由材料“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可见材料否定了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故选 C 项。 10.辛亥革命“在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基础上重建统一的政治 共同体。从此,中国的政治发展不再依托以臣民政治文化为载体的消 极被动的政治认同”。这是指辛亥革命( B ) A.结束了 2 000 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解析:材料“政治发展不再依托以臣民政治文化为载体的消极被 动的政治认同”,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臣 民政治文化,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 B 项正确;辛亥革 命结束了 2 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 A 项错误;C、D 两项 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但与材料“政治发展不再依托以臣民政治文化为 载体的消极被动的政治认同”不符,排除。 11.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立宪派首领汤化龙起草通电以咨议 局、商会、教育会名义请各地响应。各省宣布独立时,很多省是新军 起事,咨议局服从,立宪派主政。革命派依赖新军的实力,立宪派凭 借社会声望。这可以佐证( A ) A.辛亥革命的成功是立宪派和革命派共同努力的结果 B.新军是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体力量 C.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共同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各省独立是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合奏 解析: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分歧是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两种模 式、请愿斗争和武装起义两种方式的选择之争,而救亡图存、发展资 本主义则是共同目标。1911 年,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这两 派都主张结束清王朝的统治。根据题干所述史实可知,立宪派是革命 派的同路人,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叙述不准确,排除。 12.下表反映了中华民国成立之初两大政党的情况。据此推断, 两党斗争的焦点应体现在( D ) 自称 党员来源 被对方称呼 国权党 由原同盟会下的一些团体“分化”出来,与非同 盟会团体逐渐“化合”,由张謇(原立宪派)、章 炳麟等人成立,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御用党 国民党 由原同盟会“化合”改组成立、坚决反对总统 暴民党 A.是否拥护君主专制 B.是否实行政党政治 C.是否拥护民主政治 D.是否拥护袁世凯 解析: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君主专制的拥护。B 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对政党政治的态度。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是否拥 护民主政治。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斗争的主要焦点是是否拥护 总统,当时的总统是袁世凯,故选 D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4 分,第 14 题 28 分, 共 52 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 问卷调查统计图 材料二 下面是新华网近期刊出的两则文章节选: 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 族富强繁荣的辉煌!我们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用百年锐于千载, 百年成就未来来形容,也不为过。 ——2011 年 12 月 15 日对明清史学家、 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如果去掉人们人为地附加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的意识形态光 环,辛亥革命是很悲哀的……辛亥革命的意义没那么大,辛亥革命也 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2011 年 12 月 15 日对历史学家、满清学者萧功秦的访谈 (1)材料一中武汉的得票为何遥遥领先?辛亥革命曾得到海外华 侨和留学生的大力支持,如果请你再增添一个城市作为备选项,你会 选择哪座城市?阐述你的理由。(8 分)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这两位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 矛盾?请说明理由。(16 分) 答案:(1)武昌起义爆发地(或湖北军政府所在地)。备选城市:东 京,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地点(或檀香山,兴中会的成立地点)。 (2)不矛盾,角度不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 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也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 了有利的条件,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前者的观点。辛亥革命并没有完 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彻 底的改变,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后者的观点。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回忆辛亥革命中在广州、武汉所发生的 历史事件,结合史实可知,广州:黄花岗起义(或辛亥领袖孙中山的 故乡);武汉:武昌起义(或湖北军政府所在地)。根据“辛亥革命曾得 到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大力支持”,备选城市可选择东京,史实是: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地点。 (2)材料中两位历史学家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辛亥革命进行评 价的,并不矛盾。前者强调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结合所学知识,可 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后者是从辛亥革命失败的角度进 行分析的。 14.“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 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 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 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武昌起义的第四天,清廷启用袁世凯,督师南下剿灭革 命党。不久,袁世凯集清朝军政大权于一身。面对全国如火如荼的革 命起义,袁世凯提出召开国会,宽容武昌起义人士,并释放了喻培伦、 汪精卫等革命党人。……袁世凯一路南下,11 月 1 日攻占武昌,数 日内又攻占汉阳。即使如此,袁世凯认为“此次鄂变,事虽仓猝,蓄 谋已久……若悉索敝赋,力与一战,未尝不能收复一二省……然彼众 若狂,醉心民主,兵力所能平定土地,而不能平定人心矣”。此时的 革命党阵营内部,张謇等立宪派支持和谈,黄兴也于 11 月 9 日写给 袁世凯的信中期待他“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 盛顿之事功……非但湘鄂人民拥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方各 省无不拱手听命者”。最终,南北双方经过在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等 多个问题上的协商、妥协,最终达成议和。清帝颁布《清帝逊位诏书》, 中华民国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据《袁世凯的妥协与南北议和》《南北议和新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古代西方和近代西 方的政治中是如何体现妥协的。(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中南北妥协的背景,并结合所学 知识,概括南北妥协的结果。(8 分) (3)高全喜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根据 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12 分) 答案:(1)古代西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体现平民与旧贵族 的妥协或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 完善(或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 近代西方:英国的光荣革命、《权利法案》是贵族与资产阶级妥 协的结果;美国 1787 年宪法体现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 (2)背景:袁世凯镇压起义,提倡议和;革命阵营内部分化。 结果:清帝退位,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袁世凯当 选临时大总统,形式上实现全国的民主共和。 (3)同意这一观点。辛亥革命以南北议和的方式结束了中国两千 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清帝逊位 诏书》和《临时约法》体现以法理形式和妥协的方式,和平实现中华 民国的最终确立。 不同意这一观点。革命党人在推翻清政府的过程中有大量流血起 义。辛亥革命中的议和以袁世凯等旧官僚为主导。从结果看,辛亥革 命后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 质。 解析:(1)材料一中伊壁鸠鲁主张用妥协的方式解决问题,维护 双方的利益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明确含义的基础上找出古希腊、古 罗马政治发展中的具体妥协事例即可;近代以来英国的“光荣革命” 堪称妥协斗争的典范,美国在制定 1787 年宪法中也大量体现着妥协 精神。 (2)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材料可总结为武昌起义后,袁世凯镇压 革命,提倡议和,革命阵营内部分化。第二小问,结果为清帝退位, 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形式上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 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 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 辑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