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时作业 21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56 分) 训练点 1 人民教育的奠基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 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B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解析:“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是建国时期,故 A 错 误;“双百”方针提出是 1956 年,不符合题干时间,C 错误;社会 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是一化三改的实现,故 D 错误。故本题应 选 B 项。 2.1952 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 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 1 393 种。同时,曾经学 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这一 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 B )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 C.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 D.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 解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 1956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 A 项错误;教育部取消美国的教育制度,采用苏联的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和教材,反映了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说明新的意识形 态权威的建立,故 B 项正确;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是在 1956 年, 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美苏争霸出现在 50 年代中期,与材 料不符,故 D 项错误。 3.邓小平曾说:“对全国教育战线 17 年(建国后 17 年)的工作 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 的史实是( C ) 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奠定。从 1949 年到 1965 年,中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为社会发展做 出了重大贡献。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 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 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这反映出建国初期 我国教育( A ) A.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 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C.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解析:材料“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 的教育权利”,体现出建国初期教育的人民性,故 A 项正确;这一 规定还未付诸实践,不能推断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故 B 项错误;C 项是改革开放以后,而《共同纲领》制定于 1949 年,故 C 项错误;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1965 年,而《共同纲领》 制定于 1949 年,故 D 项错误。 5.1957 年,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提出“两个(孩子)有奖, 三个(孩子)有税”的主张。这一主张( B ) A.具有超前意识 B.符合建设需要 C.违背“双百”方针 D.得到贯彻执行 解析:马寅初的思想符合中国当时实际情况,不属于超前意识, 故 A 项错误;新中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增长过快会 限制经济的发展,因此该思想的提出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展开,故 B 项正确;1956 年,中央提出了“双百”方针,马寅初的思想受到了 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影响,故 C 项错误;1958 年因为“左”倾错 误否定该思想,故 D 项错误。 训练点 2 动乱中的教育 6.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内容,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没有起到推 动作用的是( D )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教育的发展。四幅图分别反映的是改革开放 以来的教育方针、新时期的“希望工程”及扫盲教育、“文革”时期 的教育现象。其中 D 项的内容对中国教育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导致 了十年的人才断层。 7.下表为全国 1977~1982 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 时间(年) 参加高考人数 (万人) 录取人数 (万人) 录取率(%) 1977 570 27 5% 1978 610 40.2 7% 1979 468 28 6% 1980 333 28 8% 1981 259 28 11% 1982 187 32 17% 对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A ) A.“文化大革命” B.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恢复高考制度 D.改革开放 解析:由于“文化大革命”,导致了“老三届”的出现,所以在 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里,参加高考的人特别多,后来逐步减少,故 A 项正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参加高考的人数影响有限,故 B 项错误;恢复高考制度只是使人们有机会参加高考,但其与参加高考 人数的变化无关,故 C 项错误;改革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参加 高考人数的变化,但是应该是改革开放后人数增多,与材料不吻合, 故 D 项错误。 8.1970 年 6 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 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 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 法( B ) A.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 B.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C.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 D.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 解析:1977 年恢复高考,故 A 项错误;“文革”期间高校招生 对象素质不高,故 B 项正确;“文革”教育体现了阶级斗争的特点, 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教育执行“左”倾思想,故 D 项错误。 训练点 3 教育的复兴 9.“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 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不包括( A ) A.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B.提出“三个面向”方针 C.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应该是 1965 年,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限制,故本题应选 A 项。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 1/5 的发展中 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这里的“壮举”是指( B ) A.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成功 D.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解析:本题考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题干中出现的“这一点”主 要指的是 2001 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布: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 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11.1983 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 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超前性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教育的发展。“面向现代化”强调教育发展 的目的在于推动生产力发展。“面向世界”强调与世界接轨。这体现 了教育在推动现代化和国家发展方面要发挥更为积极地作用。其实质 是提高国家和民族竞争力。 12.下图摄于 1993 年 11 月,为云南省红河县浪堤乡浪堤村的“旁 听生”。画面上的儿童可以以什么为武器,来保证当时自己最大梦想 的实现( B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解析:《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 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13.1988 年 9 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 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 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 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 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A.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B.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D.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解析:从材料“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可知,邓小平强调重视 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为 1995 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奠定 了理论基础,故 A 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我国 的国民教育体系,故 B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马克思讲 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 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可知,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故 C 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 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可知,邓小平为我国科技发 展指明了方向,故 D 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14.导致下图数据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D )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解析:图片中数字信息反映出从 80 年代初以来,文盲、半文盲 人口比例逐渐降低,这与 1983 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有关, 故本题应选 D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5 题 22 分,第 16 题 22 分, 共 44 分) 训练点 4 综合拓展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现代中国各级教育发展状况 年代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1949 年 34 万所 2 400 万人 5 219 所 127 万人 205 所 11.7 万人 2001 年 49.13 万 所 1.25 亿人 10.09 万所 9 115 万人 1 911 所 1 175 万人 材料二:现代中国文盲人数变化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教育的整体状况如何?材料一反映了 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什么状况?(10 分) (2)分析两则材料中图表所体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12 分) 答案:(1)整体状况: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后三级教育全面发展; 材料二反映了建国后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文盲总数和成人文盲率均 呈下降趋势。材料一反映了中等教育发展迅速,国家重视基础教育。 (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 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制度,推动国民教育 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后重视教育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 略地位;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立法的保证;改革教育投资,社 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以图表材料为载体考查建国以来教育制度和扫盲问 题,注重考查图表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第(1)问,要注意分析 数据变化;第(2)问,要结合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 展措施分析。 16.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 年 1 月 19 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 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 加注重”;“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 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初 等小学算术科,自第三年起兼课珠算”;“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 实不必分科”;“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 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 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下表反映了1949年和 1998年中国某省教育的相关信息。 学校(单位:所) 在校学生(单位:万人)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1949 年 27 476 66 41 193 3.89 1.77 1998 年 34 480 4 635 303 (含两所 民办学校) 951 571.5 51.4 材料三: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 《美国 2000 年教育战略》提出,要开发有关自然科学学科的全国统 一标准,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列入 5 门核心课程(另外三门是英语、历 史和地理)中。1986 年,法国国民教育部公布高中课程改革计划,规 定必修课设物理和自然科学。各国在课程的设置上,把人文科学放在 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原联邦德国和 英国都把人文科学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这其中,为了重建精神价值, 恢复道德教育,各国都对道德价值观念和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越 来越把道德价值观念结合进“课程设计”和“校外教育设计”之中。 ——摘编自卜玉华《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和新 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主要变化。(16 分) (2)材料三反映了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课程改革的什么发 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6 分) 答案:(1)特点:倡导男女平等;注重实践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废除封建教育,提倡共和、民主教育等。 变化: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民办高校出 现;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 (2)趋势:在课程内容上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并重。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国家间科学技术竞争加剧。(言之 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逐条分类概括特点;据材料二对比表 格中数字概括教育的变化。第(2)问,据材料三“把人文科学放在同 等重要的地位”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而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从科技发展,而人们的人文思想水平 仍然不高的社会现实角度来进行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