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同步导练作业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同步导练作业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业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观察下图,这表明西汉( ) A.多元思想并行 B.法家思想居主导地位 C.政权更替频繁 D.思想实现大一统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采用“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图片中“儒学(混杂法家、阴 阳五行家等学派的思想)”的信息可知,西汉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答案:D 2.西汉时期主父偃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 从以逆京师。”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问题是( ) A.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B.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边境少数民族威胁 D.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 解析:根据“诸侯”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再根据“连城数 十,地方千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国坐大问题出现,严重威胁 中央集权。A、C、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正确。 答案:B 3.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 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解析: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无为而无不为也”“无治而无不 治也”,可以判断这符合道家的“无为”“逍遥”的处世思想。 答案:B 4.董仲舒说:“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 不能止也。”他建议汉武帝“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浸 润)民以仁,摩(砥砺)民以谊(义),节民以礼”。由此可见,他十分重 视( ) A.国计民生 B.道德修养 C.道德教化 D.科学知识 解 析 : 根 据 材 料 “ 立 太 学 以 教 于 国 , 设 庠 序 以 化 于 邑”“仁”“义”“礼”可知,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试图通 过学校教育传授儒家“五常”思想。A、D 与题意无关,道德修养重 在人本身,与材料强调的重点不符,B 排除。故 C 正确。 答案:C 5.《后汉书》记载: (公元 65 年)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言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班(颁)示百官。诏 曰:“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兢惧……”上述材料 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汉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 政策 B.汉朝统治者所尊崇的儒术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 一些思想 C.汉朝统治者认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D.汉朝统治者认为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 统治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日有食之”使得“在位者皆上封事, 各言得失”,这造成“帝览章,深自引咎”并写下罪己诏。由此可见 统治者(包括官员和皇帝)认为日食是上天对皇帝的惩罚,这体现了西 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故 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在 题干中均无从体现,故排除。 答案:C 6.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对上天非常崇敬,每一个皇帝都 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右图是明清时期皇帝祭祀 上天祈求丰收的天坛。这种现象与( ) A.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有关 B.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思想有关 C.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关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关 解析:古代皇帝崇敬上天,筑坛向天祈福,是因为他们认为天是 万物的主宰,人与天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 感应”思想,故 D 正确。“天行有常”是荀子的唯物思想,“人法地, 地法天”是老子的自然法度思想,“大一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7.《汉书》记载,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策问时说:“臣谨案《春 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 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 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由此可见,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是( ) A.君主要进行变革 B.君主要实行仁政 C.君主要知道自省 D.君主要重视灾异 解析:变革是法家思想的体现,与董仲舒思想观点不一致,故 A 项排除;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 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旨在说明君主要实行仁政,否则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这是董仲舒“天 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的体现,故 B 项正确;自省不是材料中 的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君主要通过仁政稳固统治,故排除 C 项;“君 主要重视灾异”非题干主旨,灾异是因为君主没有能够实行仁政上天 对君主的惩罚,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皇帝的暴政,故 D 项排除。 答案:B 8.在当今,能成为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的追求,也是一个人学 识学力的证明,但汉代的“博士”含义却和今天不一样,它是指( ) A.汉武帝设立的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有很高的学问并博闻广记的士人 D.泛称有高深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博士”这一历史常识的理解。汉代 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汉代的博士是传授五经的教官。 答案:A 9.儒家思想由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成为西汉中期以后封建社 会的正统思想,根本原因是( ) A.要主张“民贵君轻”和仁政 B.它得到人民拥护 C.它吸收了其它多家思想 D.它适应了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 解析: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适应了君 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也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 答案:D 10.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 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 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 )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B.汉代及之后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 解析:A 项说法太绝对,儒学在隋唐时期受到挑战;南宋以后教 育内容有了变化,增加了“四书”,C 项错误;D 项不是材料强调的 重点。“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说明 中国汉代及之后的教育始终是通过传播儒家学说以达到教化的目的 的,B 符合题意。 答案:B 11.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 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 一、性质: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二、价值: 1、带动民间积极向学风气; 2、少数出身社会下层的人也能得到入仕机会。 A.孔子创办私学 B.齐国设“稷下学宫” C.汉武帝设立太学 D.隋朝开创科举制 解析:汉武帝设立太学,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 立学校,成为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故 C 项正确。 答案:C 12.有学者指出:“根据列宁‘评判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 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 了新的东西’的标准衡量,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学思想, 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 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这种观点( ) A.认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严重脱离了当时国情 B.在董仲舒的“天人”关系理论中能够体现 C.认为董仲舒的思想缺乏民本色彩 D.认为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不利于稳定儒学的社会地位 解析:A.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的需要,故错误;B.天 人关系中的天人合一以及天人感应等观点具有封建迷信思想,故正确; C.董仲舒的观点中强调君王应当以德为主,不缺乏民本色彩,故排除; D.董仲舒的哲学思想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故错误;故选 B。 答案:B 13.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 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 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明理学 D.佛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 反映的是“天人感应”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该思想是西汉时期董仲 舒提出的,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排除。 答案:B 14.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秦汉之际, 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时期淡出历史舞台。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 台的最可能因素是( ) A.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 B.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 C.“儒表法里,兼用黄老”的主流意识形态确立 D.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 解析:本题考查墨家学派的发展。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道家“无 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武帝时,确立了儒学的独 尊地位,所以墨家的思想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发展需要,故 C 项正确。 A 项不符合史实,故 A 项错误;墨家学派并未违背传统思想,故 B 项 错误;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5.“三纲五常”作为儒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进一步规范了人 们的社会行为。下列表述不属于“三纲”的是( ) A.“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B.“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C.“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D.“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 解析:本题实质上考查“三纲”“五常”的内容,A、B、C 三项 分别属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内容;D 项属于 五常中的“义”。 答案:D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 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 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砥砺)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 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 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 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 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 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 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 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