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教必修一精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阶段测试一
阶段测试一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西周 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这反映了( ) A.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 B.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 C.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 D.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解析:选 C 由材料可知,商朝政治事务中带有鬼神等神秘色彩, 而西周管理国家则注重百姓的议论,鬼神等神秘色彩淡化,这说明西 周时治国理念从注重鬼神到注重人事,故选 C 项;西周的政治制度 方面承袭商朝制度,如王位世袭制,排除 A 项;西周时期依然有着 图腾崇拜,说明国家管理依然有借助神权,排除 B 项;西周时期还 未形成集权,排除 D 项。 2.西周时,王室拥有重兵,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册命”“朝 聘”“巡守”“贡纳”等制度得以广布四方;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 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这种政治结构(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体现了周王与诸侯地位平等 C.顺应了当时社会实际 D.使血缘关系开始与政治挂钩 解析:选 C 据材料“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册命’‘朝 聘’‘巡守’‘贡纳’等制度得以广布四方;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 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可知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 族、姻亲和功臣建立了一批国家,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 效果加强,故选 C 项;西周时期推行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排除 A 项;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更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排除 B 项;夏朝已开始实行世袭制,血缘关系与政治相挂钩,排除 D 项。 3.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制比作“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 说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体现了西周分封 制( ) A.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 B.消除了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 解析:选 A 西周分封制“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 系”,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故选 A 项;到西周 后期,分封制遭到了破坏,排除 B 项;郡县制的实行,使得中央实 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 C 项;题干没有提及西周时期权力结 构的组成方式,只是表述了分封制强化了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联系,排 除 D 项。 4.春秋战国之际,姬姓封国晋国逐渐被异姓的韩、赵、魏三家 新兴的大夫势力所瓜分,公元前 403 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晋国灭亡。“三家分晋”实质上反映了( ) A.异姓诸侯日益坐大 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 C.大夫势力左右政权 D.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 解析:选 B 姬姓封国晋国被韩、赵、魏三个大夫势力所瓜分, 并且被周王室承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 制逐步走向瓦解,故选 B 项;晋国被异姓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这说明异姓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但这是表面现象,不是“三家分 晋”问题的实质,排除 A 项;韩、赵、魏三家分晋,这只是在晋国 出现的现象,不能扩大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被大夫势力所左 右”,排除 C 项;通过“三家分晋”这一史实,说明周王室权威的 逐渐减弱,不是加强,排除 D 项。 5.每逢节假日,歌曲《常回家看看》总会勾起我们的思乡情愫。 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影响我们这种行为观念的古代政治制度完 善于 ( ) A.夏 B.商 C.西周 D.秦朝 解析:选 C 题干中“思乡情愫”“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 母”,反映的是子女和父母的关系——血缘关系,显示的是西周的宗 法制,故选 C 项;夏朝确立的制度有王位世袭制,与题干无关,排 除 A 项;商朝确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制度,与题干无关,排除 B 项;秦朝确立了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与题干无关,排 除 D 项。 6.据《尚书》记载西周“克(能够)明俊(才俊)德,以亲九族;九 族即睦,平章(分辨彰明)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主要反映 了 ( ) A.分封制的职责和权限 B.宗法政治的突出特征 C.中央集权的雏形出现 D.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 解析:选 B 题干的主要意思如下:西周通过分封“九族”,使 诸侯归心,使百姓服从统治,使九族至亲和睦。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 治特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选 B 项;题干主要论述西周时期的 宗法制,不是分封制,排除 A 项;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开始 萌芽,排除 C 项;在秦汉时期,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排除 D 项。 7.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 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 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 ) 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 B.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 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 解析:选 D 异族贵族和西周贵族墓葬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 明礼乐制度向外传播,异族学习西周文化,故选 D 项;材料是异族 贵族和西周贵族墓葬的比较,不是贵族与平民的比较,凸显不出贵族 特权,排除 A 项;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 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的制度,材料既没体现分封 制又巩固不了中央集权,排除 B 项;不能说“保障了”应该说有利 于政权的稳定,并且材料的主旨是异族贵族和西周贵族墓葬的比较, 排除 C 项。 8.下图是考古发掘出的秦朝几方印章。根据下列信息,可以得 出的正确结论是秦朝 ( ) A.实行“车同轨、书同文”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 D.“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解析:选 B 材料信息表明,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形成了中央 官制和地方郡县制,说明秦朝已经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选 B 项; 材料中的印章不能体现“车同轨、书同文”,排除 A 项;随葬品中 必有官员印信,说法绝对,排除 C 项;“焚书坑儒”,文化专制在 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D 项。 9.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寡人等,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 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皇帝的女儿称公主, 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等。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 A.维护皇帝的至高权力 B.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 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 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 解析:选 A 秦始皇在确定皇帝称号的同时,还建立了与之配套 的名位制度,以维护皇帝的尊严权力,名位制度还延伸到皇亲国戚, 故选 A 项;据材料可知,这些称呼和规范是皇帝和皇室成员专用, 不是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排除 B 项;皇位的继承与称呼无关,排 除 C 项;应该是突出皇帝的尊严和权力的至高无上而不是与众不同, 排除 D 项。 10.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相国,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 二员称左、右丞相,确立了丞相制度。秦始皇的举措意在 ( ) A.恢复传统官制 B.减少决策失误 C.强化专制统治 D.完善中枢机构 解析:选 C 根据材料“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二员称左、 右丞相,确立了丞相制度”,结合所学,丞相职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 国政务,出于强化皇权的目的,故选 C 项;传统官制是世卿世禄制 度,排除 A 项;置丞相是为了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 B、D 两 项。 11.有学者指出,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就经常不自觉地越位, 他精于怎样获得权力,但是不懂得放弃权力。为防止出现这种不自觉 地越位现象,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 A.设尚书令以制约三公 B.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C.明升暗降丞相的地位 D.重用侍从建立“中朝” 解析:选 B 三公中御史大夫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 文武百官,故选 B 项;尚书令在秦朝时期本为九卿中少府的属官, 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无法制约丞相,排除 A 项;从秦开 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明升暗 降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排除 C 项;汉武帝时期建立中朝,排除 D 项。 12.“西周的这套制度,尽管对周帝国的迅速扩张贡献极大,但 是,经过四百年左右的发展,这套制度在所谓春秋时代土崩瓦解。经 战国,终为秦制所彻底替代。”文中“秦制”指(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解析:选 D 西周的这套制度是分封制,在秦朝时期被郡县制取 代,故选 D 项;西周的王位世袭制被秦朝继承了,排除 A 项;秦朝 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排除 B 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瓦解 了,排除 C 项。 13.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集中反映了当时秦朝官吏职业规范 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 由此看出,秦朝官吏职业规范强调( ) A.儒家的治国理念 B.官吏的道德品行 C.严格按法律办事 D.官员的实际业绩 解析:选 B 根据材料“秦朝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忠信敬 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可知多从官员的 道德方面加以规范,故选 B 项;秦国以法家治国,排除 A 项;材料 强调了官员的道德规范,排除 C、D 两项。 14.汉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事件在《治安策》 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这种智慧体现在( ) A.分封制 B.推恩令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度 解析:选 B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推恩令”的建议,下令诸侯王 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诸 侯国实力就被削弱,符合题干之意,故选 B 项;分封制容易造成分 裂割据局面,并且,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 A 项;郡 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有效管理地方,题干中的谋逆事件就是郡国并行 制的结果,排除 C 项;行省制度是元代创设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排除 D 项。 15.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 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 明 ( ) 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 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 解析:选 A 郡县制和察举制下官员的任免都是依据才能而非血 缘,所以说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使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 弱,故选 A 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 制度的完善,排除 B 项;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变化对中央集权的变 化有主要影响,但促进社会转型夸大了其作用,排除 C 项;地方势 力对集权的发展有影响,不能起决定作用,排除 D 项。 16.“唐朝那是个火热的年代,是个经常亮肌肉的年代,每个人 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寒门出宰相,士兵成将军。”这里“改变 自己的命运”主要途径是( ) A.世袭爵位 B.察举征召 C.科举考试 D.高官举荐 解析:选 C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拓宽了平民 子弟通向社会上层的通道,故选 C 项;世袭制度为先秦官吏选拔制 度,排除 A 项;察举制度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排除 B 项;高官举 荐不是唐代主要官吏选拔形式,排除 D 项。 17.下列两则材料分别对应的朝代是( ) A.汉朝、清朝 B.唐朝、元朝 C.唐朝、清朝 D.宋朝、元朝 解析:选 B 材料中前者为唐朝三省的职能描述,后者为元朝中 书省职能的描述,故选 B 项;“汉朝”承秦制,初为三公九卿制, 后实行内外朝制度,排除 A 项;“清朝”没有材料中所见到的“丞 相”,排除 C 项;“宋朝”中书门下省合并为一起,不存在“驳正” 情况,排除 D 项。 18.北宋初年,赵普为宰相,与枢密使李崇矩相交甚好。李以其 女嫁赵之子,宋太祖知道后非常不满。李崇矩与赵普一上朝,同处等 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互相隔开。宋太祖的这些举动 ( ) A.防止结党营私威胁中央集权 B.造成了宰相权力趋于分散 C.强化宗族观念防止外戚干政 D.维护封建礼制以巩固统治 解析:选 B 北宋设置枢密使以分割宰相的军权,这就造成了宰 相权力的分散,故选 B 项;宰相和枢密使都属于中央政府官员,与 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A 项;题干没有涉及强化宗族观念,排除 C 项; 宋太祖让宰相与枢密使“相互隔开”与维护封建礼制无关,排除 D 项。 19.有学者评价(元代)行省时指出:“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 权”。据此可知,行省( ) A.掌管国家一切军政要务 B.管辖范围广阔但无自主权 C.长官不再由中央直接任命 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解析:选 D 题干“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强调行省像分 封的诸侯那样有镇守的职能,但不具备诸侯的权利,因为行省重要事 项需要向中央汇报,受中央节制,故选 D 项;掌管国家一切军政要 务是中央的中书省和枢密院,排除 A 项;行省有一定的自主权,排 除 B 项;行省长官由中书省派出,排除 C 项。 20.“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拿独任丞相的胡惟庸开刀,说他谋反, 一口气株连了三万余人……胡惟庸一倒,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将宰相制 度废掉,提升六部的规格。”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宰相制度的废除 D.内阁制度的建立 解析:选 A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就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故选 A 项;废相反映的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 除 B 项;废除宰相制度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 C 项;内阁制度是 明成祖时期建立的,排除 D 项。 21.明朝嘉靖皇帝曾 20 多年不上朝,但明人说他“虽深居渊穆 而威柄不移”,“斋居数十年, 图迴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 这是由于 ( ) A.明朝社会秩序稳定 B.君权与相权矛盾缓和 C.选用得力大臣相助 D.内阁阁臣为皇帝服务 解析:选 D 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所以嘉靖 皇帝 20 多年不上朝却始终大权在握,故选 D 项;材料没涉及社会秩 序问题,排除 A 项;明初废丞相,不存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 B 项;题干没有反映嘉靖帝选用得力大臣的内容,排除 C 项。 22.明以来,内阁大学士“选理机务”“表率百僚”,朝位班次 俱列六部之上。军机处设立后,内阁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 事”,地位每况愈下。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内阁职责功能的变化 B.强化皇权的内在需求 C.军机处的设立 D.宦官专权导致的政治黑暗 解析:选 B 明代内阁制、清代军机处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 体现,故选 B 项;明代内阁执掌机要,地位尊崇,而清代内阁被边 缘化,少干预政事,地位下降,题干本身涉及的是内阁职责功能的变 化,不符合“根本原因”的设问方向,排除 A 项;军机处是专制皇 权走向顶峰的象征,排除 C 项;材料与宦官专权无关,且清代不存 在宦官专权,排除 D 项。 23.清朝在入关之前实行有“选贤”功能的汗位推选制,但汗位 继承人必须在皇室嫡亲血脉的“八王”范围内推选。这说明当时清朝 ( ) A.完全承袭明朝的权力继承制度 B.将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相结合 C.继承制度保证了继承人的贤能 D.权力继承机制受宗法观念影响 解析:选 D 材料强调的是汗位推选制度虽有选贤功能,但继承 人必须在“八王”范围内,由此可见当时清朝权力继承机制深受宗法 观念的影响,故选 D;A 错在“完全”;B 说法与题意不符,材料没 有涉及分封的问题;材料没有涉及清朝继承制度的客观效果,且说法 绝对,排除 C。 24.根据下图所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下列有关军机处的说法正确 的是 ( ) A.军机大臣由朝中重臣推举任用 B.正式统率内阁、六部的权力机构 C.隶属于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D.总揽军国大政并牵制内阁 解析:选 C 从示意图可得军机处直接接受皇帝领导处理政务, 故选 C 项;军机大臣由皇帝任命,排除 A 项;军机处不能正式统率 内阁、六部,排除 B 项;皇帝总揽军国大政,排除 D 项。 25.“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这说明在清代( ) A.内阁的权力得到加强 B.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C.军机大臣等同于宰相 D.军机处由内阁演变而来 解析:选 B 材料“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说明军机处 有助于加强皇权,故选 B 项;材料“若内阁,则权属于臣”,反映 出军机处凌驾于内阁之上,内阁的权力削弱,排除 A 项;军机处是 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军机大臣不等同于宰相,排除 C 项;军机处 是在内阁之外设立的,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第 26 题 18 分,第 27 题 20 分,第 28 题 12 分, 共 50 分) 26.(1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的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 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 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分别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哪两种政治制 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基本趋势。(6 分) (2)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旗帜鲜明地指出你是否赞 同材料二“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的说法”,并说明理由。(12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制度,由材料一“中朝、外朝”得出汉 代中外朝制,由材料一“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得出隋唐三省六 部制。第二小问趋势,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得出相权不 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第(2)问,第一小问是否赞同,由材料二“只 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 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得出赞同;第二 小问理由,结合君主专制的积极影响得出答案;或者由材料二“全可 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得出反对,结合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得出答 案。 答案:(1)制度:内(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趋势:相权不断削 弱,皇权不断加强。 (2)赞同,理由:君主专制适应了封建国家发展的政治需要,有利 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有利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 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修建公共工程、推 广先进生产技术等。 反对,理由:君主专制完全以维护皇权为中心,使得君臣关系实 际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君主专制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为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在思想上愚弄百 姓、行动上约束人民,剥夺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阻碍科技进 步。 27.(20 分)古代中国不断创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出高超的 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 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 藩……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 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 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 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以 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实行形格势禁的政策,在汉地诸行 省表现最为突出,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 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材料一中“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4 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它与材料一所述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6 分) (3)据材料三,概括元朝划分行省区域的主要原则及其目的。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度的历史地位。(6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 (4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 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可知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姻亲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为分封制。 第二小问作用,依据所学,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与地 方的联系,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第(2)问,第一小问措施,据材 料二“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 区”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皇帝指秦始皇,他废分封行郡县,可知该制度 为郡县制。第二小问进步性,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加强了中 央集权;“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打破了世袭制, 从而实现了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第(3) 问,第一小问原则,据材料三“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 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可知人为打断自然地理界限与区域 联系,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自然条件。第二小问目的,据材料三“使 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 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第三小问历 史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 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第(4)问,材料一主要涉及西周时期的 分封制,材料二主要涉及秦朝的郡县制,材料三主要涉及元朝的行省 制,因此可知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这些制度体 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答案:(1)制度:分封制。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 治疆域。 (2)措施:全面推行郡县制。进步性: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加 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原则:消除地方军事割据的自然条件。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地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 端。 (4)认识: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中 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28.(12 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千年,至 20 世纪 初被宣布废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历 代踵行,时加修正,唐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宋正式确立三级科举 考试制度。宋至明清,防弊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百度百科 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 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 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 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积极影响。(6 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历代踵行”,可知延续时间长;根 据材料一“时加修正,唐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宋正式确立三级科 举考试制度”,可知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一“宋至明清,防弊之 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可知越来越公平公正。第(2)问,根据材料 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可知打破了世家大族对 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结合所学,可知为官僚队伍提 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加强了中央 集权;促进了社会稳定;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答案:(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和完善;体现公平公正。 (2)积极影响: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 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