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突破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新突破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战时共产主义”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是指( )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生产力水平落后 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 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战时”特色来理解。“非常时期”,是 指当时苏俄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在这种特殊的战争环境下采取了非常政策”。 答案:C 2.俄国历史上某时期出现“农民生产的粮食比通常少了……新政府则要求农民定期交 纳,并要求工会派出军队到农村以武力采办粮食”。这一时期应是( ) A.农奴制改革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解体时期 解析:农奴制改革时期,不存在“工会”,并且农奴改革涉及的是农民人身自由与土地, 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苏俄在农村强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这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 容,故 B 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C 项错误; 苏联解体是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3.右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俄某一特定的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下 列有关该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D.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解析:根据图中的“义务劳动”和题干中的“苏俄”,可以判断出相关的经济政策是“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关的仅有 A 项。 答案:A 4.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 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 坚决反抗”。为应对问题,政府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农业集体化 解析:材料反映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推行,“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 抗”,为应对问题,列宁政府实施政策的转变,故 A 项错误;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应对 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故 B 项正确;斯大林模式也“取消商品买卖”,不是政府的应对措施, 故 C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也“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不是政府的应对措施,故 D 项错误。 答案:B 5.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 年春天阴云密布,1922 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其主 要依据是( ) A.1922 年苏俄农民无偿获得了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享有优先支配农产品的权利 C.苏维埃政权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能够自由支配交纳国家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2 年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答案:D 6.下面是苏俄(联)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1921 年 1923 年 1925 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 620 7 860 8 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农业集体化推进了苏俄(联)经济的发展 B.苏俄(联)农业发展远远超过工业发展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农业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苏俄经济发展水平 解析:1921 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出现了表中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提高的现象,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 固。A 项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于 1927 年,B 项材料无法体现“工业发展”,D 项与材料时间 不符。 答案:C 7.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之初,大多照搬苏联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为其他社会主 义国家借鉴的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集中国家资源开展经济建设 C.给予企业较大自主权 D.地方工业管理权较大 解析:优先发展重工业确实也被许多国家所照搬,但是却引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导致 农轻重比例失调等,故 A 项错误;国家集中资源开展经济建设即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开展经济建设是正确的,也是这种模式的积极之处,故 B 项正确;苏联经济模式下企业没 有较大自主权,故 C 项错误;苏联经济模式下地方工业管理权较小,故 D 项错误。 答案:B 8.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 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解析:“斯大林模式”开创了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通过牺牲农业为代价, 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可见材料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37 年苏俄(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年份 项目 1913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亿元): 年份 项目 1952 年 1956 年 1957 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 286.5 1 387.9 (1)材料一数据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8—1937 年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经济呈现怎样的趋势?试从经济方面分析原因。 (3)结合材料一分析,30 年代的苏联在经济结构上存在什么问题?新时期,中国为解决经 济体制弊端采取了什么措施?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注意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变化的原因”注意时间段为 “1928—1937 年”,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对苏联工业化建设基础知识的掌握。第(2)问“趋势” 要从表格的纵向和横向来分析。“原因”,题目要求从经济方面分析,注意时间段为 “1952—1957 年”,实际上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建设状况。第(3)问考查的是苏联和 中国的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 答案:(1)说明:1913—1937 年,苏俄(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部门在欧洲和世界的排 名逐步上升;1937 年,苏联已是世界工业强国。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2)趋势:经济迅速增长;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原因:国家重视经 济调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完成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制定正确的发展路 线;苏联的援助。 (3)苏联:农、轻、重比例失调,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 经济结构。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