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 分散的自然经济 B. 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C. 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D. 王室日益腐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以藩屏周,在统治形式上构筑了统一的形式,但因为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其结果是诸侯国王侯地位世袭具有独立性,由此造成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故答案为B项。西周时期属于集体耕作的方式,尚未出现分散的小农经济,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贵族有土地所有权的问题,而是强调贵族拥有世袭特权才是造成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王室日益腐败的问题,而是强调贵族拥有世袭特权才是造成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D项错误。‎ ‎2.西周末年,幽王宠爱妃子褒姒,废掉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申后之父申侯联络犬戎举兵,杀了幽王。申侯起兵的理由应该是 A.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 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C. 得民心者得天下 D. 顺乎天而应乎人 ‎【答案】B ‎【解析】宗法制规定周天子及诸侯的位置由嫡长子继承。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违反了嫡长子继承制,申侯以此为由起兵杀掉幽王。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3.《礼记》中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实行这项政治制度的目的是 A. 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B. 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C. 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D. 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继承上的矛盾 ‎【答案】C ‎【解析】而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诸伯、诸子列位等都有非常明确的等级森严的规定,是对等级制度的维护,意在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4. 下图体现出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不包括 A.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B. 中央政府机构既配合又牵制 C. 全国官僚机构体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D.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图表中展示的是秦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其中中央机构中三公九卿的职能能够体现出配合牵制,B项表述正确;在该官僚体系中凸现皇权独尊,权力之上,A项表述正确;郡县的设立打破了世袭的分封制,D项表述正确;秦朝官制没有体现出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共存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 ‎5.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踪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 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 D.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的表述可知,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装置诏敕的封袋、用笔的颜色都不敢用惯用常例,说明了三省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D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选项A排除;唐代的最终决策权在皇帝,这种决策方式是专制,因此选项B排除;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皇权有所加强,C错误。‎ ‎6.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 郡县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举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标准之一,故从材料中郭巨埋子而“被荐举为孝廉”可以得出是汉代的察举制,故C项正确;A项是秦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是隋朝设立的选官制度,排除。‎ ‎7.“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A. 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 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C. 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 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内阁“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可以看出,内阁一直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并未对皇权起到实际上的限制作用,没有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故A项正确;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能够帮助皇帝处理繁多的政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帝与内阁、内阁内部的矛盾问题,故C、D项错误。‎ ‎8. 下边这幅漫画反映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 A. 代议制 B. 轮番而治 C. 君主专制 D. 人民主权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考查学生的领悟能力。克利斯提尼统治时期如果在陶片上对某人的反对票超过半数,此人便要被赶出国门,以维护雅典民主政治。故选D。‎ ‎9. 有学者评述某部法律“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这位学者所评述的法律是 A. 《十二铜表法》 B.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C. 《权利法案》 D. 美国1787年宪法 ‎【答案】A ‎【解析】“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可知是指《十二铜表法》,体现了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B不对,《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CD不对,两者都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维护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故答案选A。‎ ‎10.某中学进行《三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其中,场景错误的是 A. 场景一:原告,一奴隶;被告,一罗马帝国公民。案由:要求取得人身自由 B. 场景二: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案由:追讨欠款 C. 场景三: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人身伤害 D. 场景四:原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商业 纠纷 ‎【答案】A ‎【解析】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已经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BCD三项场景均有可能出现,排除。奴隶没有公民权,不能成为原告或者被告,故A项符合题意。‎ ‎11.《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说:“光荣革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这表明光荣革命 A. 开启了英国权力中心在议会的政治格局 B. 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 C.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确立 D. 标志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率先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光荣革命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和所学史实说明光荣革命改变的是革命前议会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国王是议会的国王,国家权力中心发生转移,答案为A。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是责任内阁的成立,B错误。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确立是到19世纪中期,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完善而形成,C错误。标志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率先形成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D错误。‎ ‎12. 2010年5月11日,在英国伦敦,43岁的保守党领袖卡梅伦最终以工党13年执政终结者的角色,入主唐宁街10号,成为自1812年利物浦勋爵嘉后,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卡梅伦会赞成下哪句话 ‎ A. “内阁、枢密院和国会都是国王的会议机关”‎ B. “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C.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D. “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答案】B ‎【解析】作为英国首相,卡梅伦赞成的只能是B项,即国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英国国王统而不治,A错误。C与英国国家政治运行原则不符,排除。英国没有总统,排除D。‎ ‎13.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783年他获任首相,时年24岁。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 A. 首相是国家权力中心 B. 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 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 D. 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答案】C ‎【解析】材料“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反映的是内阁权力的一定上升,体现了责任内阁制的进一步发展,C选项排除;英国的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A选项排除;内阁必须得对议会负责,B选项排除;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D选项排除。‎ ‎14.《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认为:“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就英国而言,其政治制度改变的特点是 A. 和平为主、渐进发展 B. 政局动荡、进程艰难 C. 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D. 制定宪法、政党选举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B项是法国政治体制改变的特点,C项是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建立的背景,D项是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15.华盛顿不得不向人们发出警告,“要么我们在一个领导之下成立联邦而结合为一个国家,要么我们就保持13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永远互相争吵”。华盛顿的这一警告所针对的是 A. 美国刚宣布独立,英美力量悬殊 B. 赢得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邦联制面临危机 C. 美国联邦宪法遭到强烈抵制 D. 南北方因黑奴制矛盾日益尖锐 ‎【答案】B ‎【解析】美国独立之初是个松散的联盟,中央政府权力较弱,华盛顿的意思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B项正确;材料针对的不是英美的矛盾,是美国独立之后中央主权大小的问题,故A项错误;联邦宪法此时还没有颁布,故C项错误;南北方因黑奴制矛盾日益尖锐是1860年前后,故D项错误。‎ ‎16.易中天在《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一书中说:“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是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材料中“精巧的设计”指的是 A. 君主立宪政体 B. 社会主义联邦政体 C. 联邦共和政体 D. 君主专制政体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出处《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政治体制——资产阶级联邦共和政体。故答案为C项。A项不是美国的政体;B项错误,美国不是社会主义;D项错误,美国没有君主专制。‎ 考点: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1787年宪法·联邦共和政体 ‎17.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 军权高于行政权 B. 分权与相互制衡 C. 总统权力至上 D. 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答案】B ‎【解析】材料既强调了国会有招募和建立军队的权力,但没有指挥军队权力;又强调了总统有指挥军队的权力,但没有征召军队的权力。他们各有自己的权利,但又彼此制约,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选B。题干并没有强调军权和行政权的地位问题,排除A。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总统权力至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合,同时,国会也受到其他两个部门的制约,也不存在权力中心的说法,故排除C、D。‎ ‎18.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的示意图”,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 B. 其焦点表现为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形式的斗争、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 C. 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D. 其确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对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1875年法国共和制政体确立,美国民族解放战争的时间是1775~1783年,D项说法错误。ABC三项说法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19. 观察下侧漫画《俾斯麦下野》。1890年,长期担任德意志宰相职务的俾斯麦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漫画中,看着俾斯麦走下政治舞台的人物应该是谁 A. 帝国皇帝 B. 联邦议会议长 C. 帝国议会议长 D. 内阁大臣 ‎【答案】A ‎【解析】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只对皇帝负责,与材料中“俾斯麦走下政治舞台的人物应该是”相符,故A项正确;宰相兼任联邦议会议长,与材料中两个人不符,故B项错误;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帝国议会议长与漫画不符,故C项错误;宰相主持内阁工作,内阁大臣受其领导且不会是一人,故D项错误。‎ ‎20. 1878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交的一项议案遭到帝国议会的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新一届帝国议会投票通过了该议案,经皇帝批准后生效。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A. 皇帝只有形式上的权力 B. 首相有权力解散议会 C. 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D. 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德国首相俾斯麦提交的法案遭到议会的否决,俾斯麦解散了帝国议会,新选举的议会被迫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后生效,表明议会在与首相的斗争中失败,说明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故选C项。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实权,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帝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联邦议会有权解散帝国议会,B、D项不符合材料。‎ ‎21.下面是近代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序号代表的内容应分别是 A. 总统、皇帝、选举、皇帝 B. 总理、宰相、世袭、皇帝 C. 总统、宰相、选举、皇帝 D. 总统、皇帝、选举、宰相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德国的国家元首是皇帝,法国的总统是选举产生,而德国的政府首脑是宰相,对皇帝负责,因此选项D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A、B、C排除。‎ ‎22.“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以及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这场战争”指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抗日战争 ‎【答案】A ‎【解析】由“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可判断得知这场战争打破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状态,使中国被迫卷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去,由此判断这场战争应该是鸦片战争,故选A;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抗日战争时期清朝早已被推翻,故D错误。‎ ‎23.鸦片战争中,一些清朝官员看到英舰不用帆桨也能行驶自如,认为“英人使用妖术”,于是请来法师助阵破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英国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清朝 B. 部分官员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C. 清政府动员各界力量参加抗英 D. 清军将领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 ‎【答案】B ‎【解析】“认为“英人使用妖术”,于是请来法师助阵破敌”说明清朝官员当时迷信思想严重,愚昧无知,ACD都在材料中无从体现,因此选B。‎ ‎24.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A. 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 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 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 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答案】D ‎【解析】本题要注意19世纪中期,A发生于40年代,BC发生于19世纪后期,只有提出“修约”,扩大市场发生于19世纪中期。故选D项。‎ ‎25.下图的漫画发表在1858年10月2日的英国《笨拙》周刊上,标题为“John Leech”。一位大腹便便的清朝官员,身着朝服,双膝跪地,张开了大嘴:面前站着的一位矮小绅士正在把一卷条约(TREATY)向他口中塞去。下列内容符合漫画中的条约(TREATY)的是 A.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B.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 C.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D. 攫取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858年”、“清朝官员,身着朝服,双膝跪地”等,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实际上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内容——《天津条约》。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分别是《南京条约》、《辛丑条约》和《南京条约》附件,不符合题干内容史实,排除。进一步可知,C项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的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26. 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B.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C. 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答案】B ‎【解析】联系史实分析,“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句话中,马克思认识到了外国的侵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促进作用,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联系史实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是阶级矛盾,民族危机的加深只是起了一个加速或者是推动的作用。故此题应选B项。‎ ‎27.《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其突出体现了 A. 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B. 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C. 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D.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描述了太平天国圣库制度中的粮食分配方案,执行的是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分配模式,这一模式具有很大的空想性也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有着直接关联,答案选C;A项与圣库制度不符;B项不选,题干主要体现的是粮食分配方案,与反封建无关;D项说法错误,具有空想性,但不是社会主义思想。 ‎ ‎28.《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 A. 《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B. 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 C. 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 D. 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的,是近代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利益要求,因而《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故选B;《资政新篇》的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发展资本主义,A项错误;C项与《资政新篇》的内容不相符合,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29.‎ ‎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由此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有较大差别;B、C、D三项均不是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的原因。‎ ‎30. “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A. 宝山战役 B. 平壤战役 C. 黄海海战 D. 四行仓库战役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BC项都是甲午战争的过程中的重大战役,但只有C项符合题意。1894年9月,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冲杀在前,驾舰全速撞向日本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时,不幸为一条鱼雷击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故C项正确。D项发生在抗日战争。‎ ‎3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四千年来我们方大梦初醒,是从甲午战后割地赔款开始的啊。”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革命的开始 B. 《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C. 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立刻掀起高潮 D. 甲午战败的原因在于缺乏民族意识 ‎【答案】B ‎【解析】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从甲午战后割地赔款开始中国人才从睡梦中惊醒,可以看出是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 ‎32.“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一事件中的民众围攻北京的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是指义和团运动,故选B项;A、C项与材料信息“交民巷”不符,故排除;D项针对的是北洋军阀,排除。‎ 点睛:本题通过民谣的形式来考查义和团运动,民谣中的“炮打交民巷”“炮打英国府”来反映义和团的抗击目标是帝国主义列强,从而得出答案。‎ ‎33.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理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 A. 迅速灭亡 B. 成为“木偶”,任人摆布 C. 知耻而后勇,并迅速发展壮大 D. 当即被肢解瓜分 ‎【答案】B ‎【解析】根据“1900年”、“八位强人正在合理痛打一位弱者”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宣传画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傀儡,故B项符合题意;中国并没有在此之后迅速灭亡或被肢解瓜分,故排除AD项;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迅速发展强大,故排除C项。‎ ‎34. 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 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 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C.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D. 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就凭的是临时大总统,而不是正式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5. 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下列材料哪一项不适合 A. 它特别规定实行总统制 B. 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C. 它是中国历史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D. 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创设新情景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首先注意本题是否定式设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临时约法》体现出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故B项不选;《临时约法》是中古历史上第一步资产借共和国宪法,故C项不选;约法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故D项不选。‎ ‎36.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先生曾经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是疯子,孙中山就曾经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据此,人们对皇帝的看法,辛亥革命前后出现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 B. 清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临时约法》强调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变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选C。A属于经济范畴,BD属于政治范畴,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排除。‎ ‎37.《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的民族感情之所以如此强烈的深层次原因是 A. 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B. 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和推动 C. 俄国十月革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 D. 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权益被日本攫取 ‎【答案】A ‎【解析】所谓深层次原因多是指内因。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使知识分子和学生接受了民主、科学的洗礼,故A符合题意。B项内容是五四运动的直接表现,不是原因,排除。CD是激发这种民族感情的外部因素,是外因,不符合题意,排除。‎ ‎38.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以下对这一《宣言》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发布于1919年 B. 得到中国共产党指导 C. 受到工商界响应 D. 体现了反帝爱国性质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所以发布于1919年、受到工商界响应、体现了反帝爱国性质均属于对这一《宣言》的正确理解,五四运动时中共尚未诞生,所以“得到中国共产党指导”就是属于不正确的理解,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39.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五四传单)。你不能从材料中获得的信息是 A. 表达了当时爱国同胞的强烈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高度责任感 B.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性质 C. 把中国人民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 D.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反映的是希望工商各界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斗争,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表达了当时爱国青年的强烈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高度责任感;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说明把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的和约上签字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40.国学大师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他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 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B. 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 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D. 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梁漱溟支持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赞同学生表达爱国热情,但对于使用暴力破坏法治的做法表示反对,要求学生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故C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AD两项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 ‎41. 政治文明在中国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东西方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差异使其文明各具特点。阅读材料:‎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 ‎ 材料二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 材料三 某国宪法的若干条文:‎ 第十五条: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并享有皇帝的尊称,是国家的元首……‎ 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什么?指出英国有哪些政治制度“已为世人所公认”,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有衡”的? ‎ ‎(3)根据材料三说明该国的政体及其特点。比较该国皇帝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差异。‎ ‎【答案】(1)政体:确立君主立宪制。‎ 制度:议会制度(代议制)、内阁制度、政党制度等。‎ 影响:保证了英国社会长期稳定;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政治文明建设影响深远。‎ ‎(2)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又相互制约;实行两党制。‎ ‎(3)政体: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特点: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或答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比较: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英国王权受限制。‎ ‎【解析】(1)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材料的能力。英国光荣革命后,在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使得法律权利高于国王权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从政权组织形式和两党轮流执政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从维护民主,反对专制的视角分析目的。‎ ‎(3)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材料的能力。由材料提到的“普鲁士国王”,可知是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其特点是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差异是国家元首的权力大小。 ‎ ‎4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一所引发的历史事件、图四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地位。‎ ‎(3)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答案】(1)名称: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或太平天国运动)武昌起义(或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2)地位:图一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图四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根本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努力: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主旋律:反侵略求民主。 或救亡图存,或反帝反封建 ‎【解析】(1)名称:根据材料“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可知,四幅图片均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史实。图一中“1939年”可知,这是虎门销烟。图二中“1851年”可知,这是金田起义(或太平天国运动)。图三时间1911年可知,这是武昌起义(或辛亥革命)。图四时间是1919年,根据所学可知,这是五四运动。‎ ‎(2)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虎门销烟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图四内容是五四运动,这一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根本原因:根据材料“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并结合所学可知,导致中国现代化屡遭挫折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努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同时颁布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主旋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政治主旋律是反侵略求民主。‎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材料二 1840—1900年列强侵华战争及中国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依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英国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2)依据材料二,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在“开埠”方面出现的变化,指出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简要说明《辛丑条约》的内容体现了此时清政府与列强之间是什么关系?‎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归纳1840~1900年列强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 ‎(4)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军民抗争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1)制度: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英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根本目的:为了从中国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趋势:经济侵略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或从长江下游向长江中上游发展);关系: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影响:中国国洞开,一个原本独立自主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4)作用: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解析】(1)制度:根据材料一可知,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英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根本目的:根据英国的经济基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从中国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趋势: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开埠的城市分布地区来看,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或从长江下游向长江中上游发展);关系:根据《辛丑条约》内容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可知,此时的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的侵略最深刻的影响是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国洞开,一个原本独立自主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4)作用:根据材料一浮雕内容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