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有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 A. 克己复礼 B. 礼法兼用 C. 民贵君轻 D. 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战国中后期”、“最能体现”,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儒学思想,C项“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儒学思想, D项“选贤举能 ”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三个选项都没有体现题干“思想领域融合”。进一步可知,“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即体现儒家与法家观点相融合,符合题干“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2.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道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强调无为而治,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故A正确;儒家长期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占据统治地位,不符合材料“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B错误;从材料“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中可知,墨家是战国时期的,墨家也不符合“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排除C;材料“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可知,而法家不注重个人修养,排除D。 3.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可知,董仲舒认为民性本性纯良,但是如果不能发挥出他们的善良,他们会做出坏事,所以上天为了使他们归于善良,就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维持这个社会(即君权神授),使他们成为善良的人,故选A。B项与材料所述意思相悖,排除;材料并未提及董仲舒对学术的相关看法,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提及“礼”与“法”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4.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演进的曲线图示。与d点直接相关的是 A. 孟子、荀子 B. 董仲舒、主父偃 C. 朱熹、王守仁 D. 李贽、王夫之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结合儒学在中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可知d处是指李贽和王夫之。所以答案选C。 5.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 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 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 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提到,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 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 明李贽朴素的民本思想,属于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故C正确。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过于笼统,没有突出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故A错误。倡导只为下下人说,过于绝对和片面,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故D错误。 6.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目,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 司南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 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纸 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 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朝,此后雕版印刷术基本不再使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排除A。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出土于甘肃天水的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东汉时候,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B。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C项正确。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技术在宋朝得到进一步发展,排除D。 7.有人称,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要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 A. 追求浪漫神秘的宏大气势 B. 注重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 C. 适应了早期城市资产阶级 D. 体现了走向平民化的趋势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商业生活”“瓦舍勾栏”等信息可知,宋代文化走向平民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宋代文化走向平民化的趋势,与追求浪漫神秘的宏大气势的艺术特点不符,排除A项。注重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应是汉赋的特点,与材料强调宋代文化走向平民化的趋势不符,排除B项。宋代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排除C项。 8.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道光年间,出现“徽汉合流”局面 B. 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C.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D. 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曲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所以B选项是错误,答案选B。其他选项都是正确的。 9.在正式确定继承人之前,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进行了一次考核,看他是不是接受了自己哲学思想的真传。结果,柏拉图在考核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掌握得如何时,亚里士多德反而对这种理论提出大胆的批判。给这个历史故事取一个标题,最合适的是 A.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B. “认识你自己” C. “知识即美德”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识记与再现。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的批判体现其追求真理的精神,故选A 项。B、C两项是苏格拉底的观点,D项是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的观点。 10.房龙《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样的改变始于 A. 中古黑暗时代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智者运动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始改变天主教会宣扬的人生观、与中世纪服装不同、“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的是文艺复兴运动,B项正确;中古黑暗时代不能准确说明思想意识改变的时间,A项错误;宗教改革运动发生在文艺复兴之后,C项错误;智者运动发生在进入中世纪之前,D项错误。 11.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题干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所以说明宗教改革的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故选D。 12. “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的科学成果是 A. 自由落体定律 B. 经典力学体系 C. 生物进化理论 D. 细胞研究成果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C正确;ABD三项重大科学理论成果对于人类思想的解放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非直接针对教会,排除。所以选C 13.14~16世纪,人文精神的旗帜在欧洲高扬;而到了18世纪,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发展的道路。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 仁人志士的探索追求 B. 人文主义自身的魅力 C.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答案】C 【解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发展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启蒙运动出现,因此根本原因注意从经济基础方面考虑,故选C。 14.卢梭、拜伦、普希金、贝多芬都被称为浪漫主义者,主要是因为他们 A. 具有前人所无法比拟的艺术成就 B. 热衷于社会事务和社会改造 C. 歌颂人的欲望和自然人性 D. 强调个性的、想象的和情感的世界 【答案】D 【解析】拜伦、普希金、贝多芬都被称为浪漫主义者,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故D项符合题意;拜伦、普希金、贝多芬都被称为浪漫主义者,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而不是他们具有前人所无法比拟的艺术成就,也不是因为他们热衷于社会事务和社会改造,排除AB;C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不是拜伦、普希金、贝多芬都被称为浪漫主义者的原因,排除C。 15. “这是一种纯文学的写作手法。它借用虚构等艺术手法在作品中去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等谎言,客观地呈现现实生活、人性特征等。”下列人物名作符合这一艺术风格的是 A. 拜伦 B. 巴尔扎克 C. 雨果 D. 贝克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获取和再认能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A、C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作者,B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D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开山之祖。所以答案选B。 16.他们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他们”的作品 A. 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 B. 抒发对理想世界强烈追求 C. 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 D. 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印象画派,他们的作品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所以答案选C。A是现实主义;B是浪漫主义;D是现代主义。 17. “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引文描述的艺术形式是( )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是现代主义艺术形式的典型的特征,另外,现代主义也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18.一位同学的研究性学才报告中,有以下几个小标题:“默片时代”“有声时代”“黑白时代”“彩色时代”。该同学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A.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B. 电影的发展历程 C.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D. 电视的发展历程 【答案】B 【解析】根据几个标题“默片时代”、“有声时代”、“黑白时代”、“彩色时代”可推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最可能是电影的发展历程,B项正确。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中没有涉及“默片时代”、“有声时代”等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电影的发展历程,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无关,排除C项。电视的发展历程与材料信息“默片时代”“有声时代”不符,排除D项。 19.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依据所学,面对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出现了浪漫主义艺术,故A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出现了现代主义艺术,故排除B;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使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故C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现代主义艺术进一步发展,故排除D。所以应选C。 20.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答案】B 【解析】本题以鲁迅的一段材料设题,考查对洋务思想“中体西用”的理解。抓住材料“‘子曰诗云’也要昌明”,“子曰诗云”指的是封建伦理道德,“西哲本领”指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A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的思想;C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是维新派的思想;D项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为严复的思想。故本题选B项 21.《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运动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它以失败而告终,没能阻止中国民族危机继续加深,A项错误;戊戌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也没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B项错误: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C项正确;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项不是戊戌变法的作用,D项错误;应选C。 22.“它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清扫了旧文化的地基。批判‘儒学价值系统’,为人们接受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材料反映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依据“批判清扫了旧文化的地基”“批判‘儒学价值系统’”“接受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故选D项;洋务运动没有批判儒学价值系统,排除A;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符合“接受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排除BC。 23.民国十三年,孙中山谈道:“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由此可见,此时的三民主义 A. 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 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 是反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 D.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孙中山强调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不冲突,时间为“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其中对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可以促成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的兴起,B项正确。辛亥革命出现在1911年,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强调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不冲突,但仍是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C项排除。孙中山是资本主义的代表,不会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D项排除。故选B。 2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本质特征 A.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都是继承,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所以选A.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中的一条,是在江泽民时期提出的,排除;CD没有解释本质特征,排除。故选A 。 25.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其确立分别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 C. 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 D. 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分别在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选D。 26.有一位科学家,他不仅弥补了牛顿经典力学的不足,还把物体运动规律引入到微观世界,为未现代原子能科学奠定了基础,他的最突出的贡献是 A. 进化论 B. 相对论 C. 电磁感应 D. 自由落体定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还把物体运动规律引入到微观世界,并为现代原子能科学奠定了基础”可知他是爱因斯坦,他的最突出贡献是相对论,故ACD三项排除,B项正确。 27.根据调查,目前聊天、看新闻、查询搜索资料、收邮件依然是网民主要的网络活动。离开网络的日子已不可想象了。上述材料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 A. 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 B. 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 C. 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D. 没有任何影响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没有反映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的更新。故A、B项错误。材料中现代社会人们通过互联网聊天、看新闻、查资料、收发邮件,反映出网络已经深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故C项正确。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故D项错误。 28.《人民日报》曾刊发一则“喜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向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工作者和一切有关人员,致以最热烈的祝贺……”。该“喜报”是祝贺我国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 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中央文革小组”、“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央文革小组设立于1966年5月28日,撤销于1969年。分析选项内容可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是196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选项错误;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时间是1967年,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时间是1970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的时间是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也不是中国在核武器研制和试验领域取得的成果,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9.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 D. “南优2号”杂交水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培育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称得上是“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D项正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都不是世界上最早的,不符合题意,ABC三项错误。 30.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曾决定,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据此可知这个决定是 A. 实行改革开放 B. 推行“双百”方针 C.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推行扫盲教育 【答案】C 【解析】做本题一定要抓住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强调科技、教育的发展。只有C符合题意。 第II卷(共4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塔哥拉对神持何态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答案】(1)态度:怀疑神灵。社会根源: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2)观点: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思想因素: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文主义复苏。 (3)主要思想主张:宗教方面,反对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政治方面,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破坏: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 (4)认识:思想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不断向前发展。 【解析】 第(1)问,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归纳普罗塔戈拉观点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社会根源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归纳。第(2)问,阅读材料,由“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归纳马丁路德的观点,其产生的思想因素从文艺复兴运动的角度回答。第(3)问,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影响的相关史实作答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需要从继承与发展角度回答即可,如思想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不断向前发展。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赢<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曼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 ——笑蜀《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理解,并简要分析他们在当时分别受到哪些西方国家政治体制或思想理论的影响。 (2)简要说明以上材料中提到的四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对实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做的主要努力,并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 【答案】(1)不同理解:民主对康有为而言就是君主立宪;孙中山认为民主就是民主共和;毛泽东认为民主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形成原因:康有为接受德国(英国)、日本的君主立宪思想;孙中山接受法国、美国的民主共和思想;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2)努力:康有为等维新派为实现君主立宪掀起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辛亥革命;陈独秀等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激进民主派)为提倡民主与科学发起新文化运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主政治。特点:各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对民主制度的理解不断深化。 【解析】 (1)理解:根据材料一中“请皇上……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材料二中“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材料四中“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明确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理解。原因:根据材料一中 “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对政治的理解分别受到德日君主立宪思想、法美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2)努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等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陈独秀等激进民主派发起新文化运动、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主政治。特点:根据四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为,向西方学习为主,与救亡结合,对民主制度的理解不断深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