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时量:80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40*1.5= 6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论文参考资料如下:《中国宰相制度变迁》、《宋代转运使补论》、《元代行省制度研究》、《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该论文的主题应是 A. 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演化 B.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C. 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消长 D.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D ‎【解析】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君主专制制度,二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宰相制度变迁》、《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演变;《宋代转运使补论》、《元代行省制度研究》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综合这两个方面,此题应选择D项;A选项只符合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监察制度的演变,故B排除;C选项只符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故C排除。‎ ‎2.史学界普遍认为,债务奴隶制的盛行不利于雅典在城邦林立的希腊生存。这主要是因为这一制度 A. 使雅典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B. 使雅典公民群体迅速缩小 C. 使雅典的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D. 使雅典的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答案】B ‎【解析】债务奴隶的增多意味着公民数量的减少,所以债务奴隶制不利于雅典的生存,B项正确;贫富分化加剧和社会矛盾激化只是表面现象,都是债务奴隶制盛行带来的结果,排除AC项;债务奴隶制不一定导致雅典经济发展水平降低,排除D项。‎ ‎3.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地说:“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这次战役是指 A. 平型关大捷 B. 太原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可知战役是在山东境内或者靠近山东南部进行的,根据所学即选项可知是台儿庄战役,是在山东南部枣庄打的,答案为C。ABD战役都不是在山东进行的,排除。‎ ‎4.1949年6月,毛泽东指出:“必须召集一个包含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人物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选举代表这个共和国的民主联合政府……这是一个共同的政治基础。”据此可知,新中国 A. 实行包容性民主 B.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C. 实行多党联合执政 D. 建立各阶级联合政府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包含了各种不同的阶级,需要通过包容性的民主将它们集合在一起,故选择A选项;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仍存在着资本主义残留,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故排除B选项;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不存在多党联合执政,故排除C选项;联合政府是指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但与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共产党执政不符,故排除D选项。‎ ‎5.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 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 B.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C. 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D 使工人斗争富有了科学性 ‎【答案】D ‎【解析】恩格斯认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甄别和澄清了杂七杂八的社会主义学说,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无产阶级的国际合作性,故A不符合题意;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就在于工人运动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而变得有科学性,故B项没有将恩格斯的话说透,不符合题意。虽然《共产党宣言》发表了,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C不符合题意。‎ ‎6.宋代圩田开辟十分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 27 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 余户,围湖达700 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300 余顷。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 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江南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江南不断进行人工造田,反映出江南人地矛盾较为突出,D正确;材料并不是在说经济重心的问题,排除A项;“严重破坏”这一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生产力的问题,排除C项。‎ ‎7.1894年前,嘉定“布经市极盛”,但“自洋纱盛行,不数年间,无复有布经营业,而市况顿衰。”在南汇“近三十年洋布盛行,于是织布之利亦渐失败。”这些现象表明当地 A. 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B. 土纺布对外贸易日益萎缩 C. 农业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D. 近代民族纺织业缓慢发展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洋布在中国的个别地方销售量大增,土布受到极大冲击,说明当地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洋布进入中国市场,不是中国的土纺布出口,排除B项;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是指更多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C项;材料中的土纺布是手工业产品,不是近代民族纺织业的产品,排除D项。‎ ‎8. 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 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 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 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答案】D ‎【解析】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公有制而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所以A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与行政区域的大小无关,所以B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所以C说法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是为了满足工业化对资金原料的需求而推行的,所以选D ‎9.罗斯福新政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措施,根本上是为了解决 A. 财富高度集中问题 B. 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C.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 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答案】B ‎【解析】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就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而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故B正确;ACD项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0.二战后初期,美国政治家和商界的重要人物推动取消了阻碍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建立无限制的全球贸易的机器,其成员国带着取消或者减少贸易壁垒的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协商。该“机器”的建立 A. 客观上创造了自由贸易环境 B. 促进战后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C. 促进世界贸易规范化、法制化 D. 促进世界贸易制度化、体系化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所建立的是关贸易总协定,这一组织的建立客观上创造了自由贸易的环境,A正确;关贸总协定涉及的是贸易,而不是货币,排除B项;CD项是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意义,排除。‎ ‎11.针对明末法治的乱象,黄宗羲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王夫之则认为“民气之不可使不静,非法而无以静之……法者非必治治者其人也”。据材料可知 A. 黄宗羲重视治法忽视治吏 B. 王夫之忽视治法重视治吏 C. 黄宗羲主张先治吏后治法 D. 王夫之重治法也重视治吏 ‎【答案】D ‎【解析】由“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法者非必治治者其人也”得知他们的思想核心是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即由人治转向法治、治人(吏)。故答案为D项。ABC项,材料反映了黄宗羲和王夫之的观点是既重视法治也重视治吏,此三项对材料的解读都是片面的,排除。‎ ‎12.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作者意在强调 A. 理性思维带来自信自主 B. 天主教统治的极权蒙昧 C. 启蒙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D. 思想启蒙阻碍社会进步 ‎【答案】C ‎【解析】从启蒙运动的目标和结果严重对立,世界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结合所学可知,作者在强调启蒙运动中的极端倾向,C项正确;材料所说的灾难,不是“自信自主”,A项不符合题意;作者所谓启蒙运动“胜利”导致的灾难,不能启蒙前的教权和蒙昧,B项错误;作者没有全面否定启蒙运动,而是辩证评价,认为其在进步时有不足,D项错误。‎ ‎13.“(冷战后)传统的权力政治这个现实王义的根本理念正在逐渐淡化,过去以大国权力为基础的根”国际格局将不可避免地被不同性质、不同功能和不同类别的行为体共同作用的“元’国际格局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冷战结束后 A. 全球和平发展是主题 B. 美苏国际地位的下降 C. 国家力量的对抗减弱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材料“国际格局将不可避免地被不同性质、不同功能和不同类别的行为体共同作用的“元’国际格局所取代”意在说明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呈现多极化的趋势,D正确;ABC项都没有涉及到,可排除。‎ ‎14.1935 年 4 月成立的资源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主管重工业的主要机构.其所办各厂矿,分布均远离沿海,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多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国民政府的着眼点是 A. 发展经济以便剿灭国内反对派系和势力 B. 为应对日本扩大侵略作持久抗战准备 C. 加强中西部开发以改善民族工业的布局 D. 与地方实力派争夺利益与经济主导权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国民政府从1935 年就开始着手准备工业的布局,把工业适度的转移到西南一带,主要是为应对日本扩大侵略作持久抗战准备,B正确;ACD都不符合题意。‎ ‎15.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一黄金》中记载:“洪武八年,金一两当银四两;幼时见万历中赤金止七八抉,崇祯(1628—1644)中十换,江左至十三换。”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 B. 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C. “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D. 佛事兴盛,导致金价上涨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叙述的内容来看,白银的购买能力逐渐下降。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可以得出,这是西方新航路开辟之后的结果,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与此无关;C选项会造成与此相反的结果;D选项与此关系不大。‎ ‎16.战国时《管子》中有:“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荀子》中说:“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体现了当时 A. 兼并战争下思想间激烈交锋 B. 儒家思想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C. 各诸侯国普遍采用法家思想 D. 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的融合 ‎【答案】D ‎【解析】管子是春秋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结合题干中其主张“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可知管子不单单重视“法”,而且认为“权”要合乎“道”,反映出“法”和“道”融合的趋势,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结合题干中其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可知荀子不单单重视“儒”,而且还要“重法”,反映出“儒”和“法”融合的趋势,最后,春秋战国时期为古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即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故选D;管子主张“法”和“道”融合,荀子主张“儒”和“法”融合,这不是思想激烈交锋的表现,而是不同学派思想融合的表现,排除A;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是“蔚然大宗”,而不是“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在汉代以后才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B;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现象,各个诸侯国并不是都采用法家思想,排除C。‎ ‎17.孔子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揭示了“躬稼”是“有天下”的前提;孟子的“有恒产者有恒心”, 阐发了土地所有权与民心向背、国家治乱的关系。这表明 A. 土地五谷就是家国天下 B. 儒家推崇重农抑商思想 C. 农耕经济影响儒家思想 D. 民本思想成为主流观念 ‎【答案】C ‎【解析】“躬稼”是“有天下”的前提,“躬稼”是“有天下”的前提。这些都是小农经济对儒学的影响的体现,故C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抑商思想,排除B项;民本并不是主流,排除D项。‎ ‎18.监察官员由开始泛泛地“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者举之”,逐步发展到“纠举百僚,推鞠狱讼”,甚至不但察举各级官吏法乱纪事件,还受诏参与司法审判、监军、监财、监试等。这反映了监察制度 A. 功能增强和职责范围的扩大 B. 消除了威胁政权的潜在因素 C. 导致官僚阶层相互倾轧加剧 D. 在百官之中处于超然的地位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监察官员由开始的“察举非法”,逐步发展到“推鞠狱讼”,甚至受诏参与司法审判、监军、监财、监试等。这反映出监察官员的职责范围扩大,故A项正确;B项错在“清除了”,说法绝对;材料体现不出官僚阶层相互倾轧,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监察官员的超然地位,故D项错误。‎ ‎19.魏源把瑞士的民主制度盛赞为“西土的桃花源”,徐继畬把打下了天下却不做皇帝的华盛顿与中国的 尧舜禹相提并论。表明这两位近代早期思想家 A. 反思危机表达羡慕之情 B. 更加关注西方制度文明 C. 受封建思想的羁绊严重 D. 首次带来西方政治思想 ‎【答案】A ‎【解析】把瑞士的民主制度盛赞为“西土的桃花源”,把华盛顿与中国的尧舜禹相提并论,都是这些思想家在危机之下的反思,以及流露出对西方民主的羡慕之情,故A正确;早期关注的是技术,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首次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0.1901年前后,梁启超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这说明 A. 意识到唤醒民族意识的重要性 B. 史学研究新局面形成了 C. 生物进化思想引起了广泛关注 D. 清末新政推动思想变革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本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分析可知,梁启超的新史学受到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人思想方式的改变,逐步改变中国传统史学“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的弊端,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故答案为A项。B项,仅从梁启超个人的研究不能说明史学研究新局面形成,排除;C项,“广泛关注”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中国学者受到西方进化论的影响,思维方式发生变化,而不是“清末新政”的作用和影响,排除。‎ ‎21.据记载,1935—1942年间,陕西共设立大小新式工厂150余家,平均每年建厂19个;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有59家,1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资本总额5202万元,为民国前期新式工业资本总额的28倍。这表明抗战时期 A.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 B. 抗日根据地建设效果明显 C. 西部地区近代化取得成就 D. 政府加大中西部发展投入 ‎【答案】C ‎【解析】材料表述的是抗战时期陕西的工厂数量及资本总额较民国前期有较大发展,陕西位于西部地区,因此能说明西部地区近代化建设的成就。故C项正确。材料仅记载了抗日时期陕西的工业情况,无法比较区琙经济发展的平衡性。故A错误。抗日根据地,指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建立的反抗日本占军的统治而建立的根据地,主要在农村,而工业主要在城市,因此工业的发展不能说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故B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陕西工业的发展,未体现政府的举措。故D项错误。‎ ‎22.诚信审判是罗马法的重要原则,最初的“依诚信”完全依赖当事人的宣誓与承诺,具有浓厚的宗教誓言色彩,缺少实质性的法律评判标准;在之后的法律实践中,西塞罗将诚信更加具体化、可操作化,即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诚信”与“不明情况”。西塞罗的主张说明罗马法 A. 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 开始由人治走向法治 C. 强调证据在法中的作用 D. 具有灵活性的法律特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塞罗主张“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诚信’与‘不明情祝’”可知,西塞罗强调罗马法中更加重视证据的重要性,故C正确;浓厚的宗族色彩强调的是不注重证据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故A排除;罗马法就是法治,西塞罗的主张强调的是证据,故B排除;强调证据的重要性与“灵活性”有一定的矛盾,故D排除。‎ ‎23.18世纪,英国法律规定,郡、区议员必须有每年土地年收入600磅以上;1865年通过的法案则规定,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城市中一切房东和能缴纳济贫税的房客,都有选举权。这种变化 A. 英国确立了近代代议制民主 B. 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C. 选举权利向普通民众扩展 D. 消除了英国选举制度的弊端 ‎【答案】C ‎【解析】材料关于议员选举的要求从600磅降到5磅,选举资格降低,普通民众获得选举权,说明选举权向普通民众扩展。故C项正确。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标志着近代代议制民主的确立,故A错。1832年议会改革法,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席位,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益;但收入5磅的不是工业资产阶级,故C项对材料概括不全面。英国选举制度的弊端在于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资产阶级政府只有被推翻才能消除英国选举制度的弊端,故D错。‎ ‎24.1972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的窃听丑闻,即“水门事件”爆发后,《华盛顿邮报》一直追踪报道;民主党候选人乔治·戈迈文声称水门事件是对美国民主与自由的践踏;国会也成立了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材料最能体现美国 A. 主权在民原则 B. 天赋人权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答案】C ‎【解析】“《华盛顿邮报》一直追踪报道”和国会成立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体现的是总统权力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最能体现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故答案为C项。A、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出联邦制原则,排除D项。‎ ‎25.牛顿的力学定律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斯宾塞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出发论证了西方国家殖民的合理性。这说明 A. 自然科学影响社会科学的发展 B. 自然科学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C. 自然科学具有巨大的价值 D.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为补充 ‎【答案】A ‎【解析】由“牛顿的力学定律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斯宾塞从达尔文进化论出发论证了西方国家殖民的合理性”可见,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社会科学有一定的影响,故A项正确;“斯宾塞从达尔文进化论出发论证了西方国家殖民的合理性”是为殖民主义辩护,这是一种侵略理论,违反人类的基本原则,故B、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得出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却无法看出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故D项错误。‎ ‎26.下表为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据此可知唐代 类别 士族 小姓 寒族 人数总计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进士 ‎589‎ ‎71.0‎ ‎109‎ ‎13.1‎ ‎132‎ ‎15.9‎ ‎830‎ 明经 ‎81‎ ‎63.3‎ ‎18‎ ‎14.0‎ ‎29‎ ‎22.7‎ ‎128‎ 制科 ‎88‎ ‎65.7‎ ‎10‎ ‎7.4‎ ‎36‎ ‎26.9‎ ‎134‎ A. 进士科的录取比例最高 B. 门第仍是录取的依据 C. 士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D. 士族进一步垄断仕途 ‎【答案】C ‎【解析】从表格数据看,士族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人数占较大比重,说明士族改变了依靠门第出身为官的旧观念,也能通过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即士族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答案为C。进士科的录取比例最高不能反映实质问题,A错误。科举考试根据成绩确定结果,材料不能反映门第仍是录取的依据,B错误。士族进一步垄断仕途说法绝对,D错误。‎ ‎27.台湾学者许悼云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 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答案】D ‎【解析】君主专制的刚性即皇权专制至上,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实为选官的手段,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进入专制集权制度体系之内,君主专制下实行皇位世袭,体现了“家天下”的特征,在官僚政治体制下,按照才能、政绩任免官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体现“公天下”特征,因此选择D;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没有涉及地方问题,排除A;我国古代并没有实行官员任期制,B错误;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而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排除C。‎ ‎28.在道光时代人们的眼中,领事裁判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当时人们 A. 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 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C.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D.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 ‎【答案】B ‎【解析】领事裁判权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但皇帝却不重视,可见当时的人们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B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材料中没有进行比较,不能得出结论,排除D项。‎ ‎29.陈独秀指出:“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此论述反映了 A. 新文化运动完全脱离实际 B. 无产阶级强烈政治诉求 C. 广大民众思想的彻底解放 D. 对封建思想文化的坚决反对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可知,陈独秀坚决反对封建思想文化,故选D项。当时,中国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袁世凯称帝制造舆论,因此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思想文化,由此可知,A项“完全脱离实际”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所述是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故并不体现无产阶级强烈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30.吴湖帆在1930年刊登的润例中表示“市招不书”以示清高,但上海沦陷后,他却为银行商号书写招牌。1940年甚至表示愿为来客撰写寿文、墓志,并依字数明码标价。这说明 A. 日本侵略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 B. 一些艺术家丧失民族气节 C. 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在持续发展 D. 逐利的社会风气日益兴盛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立志“市招不书”以示清高的吴湖帆,上海沦陷后却为银行商号以及来客撰写寿文、墓志,并依字数明码标价。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日本占领上海后,吴湖帆没有了经济来源。因此,材料说明日本侵略破坏了上海的正常社会经济秩序,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吴湖帆丧失民族气节,故B错误;显然,此时的社会经济已经遭到破坏,故C错误;材料信息并不是说明逐利的社会风气,故D错误。‎ ‎31.如下图是1970—197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 以对外关系的改善为基础 B. 反映出牛产能力大幅提高 C. 说明了发展经济成为中心 D. 反映出开放局面逐渐形成 ‎【答案】A ‎【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推动进出口增加,故A符合题意;从1970年到1975年,还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力未能大幅度提升,也没开始改革开放,更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2.梭伦将雅典城邦的公民大会议事程序由流行的呼声表决法(以呼声高低来判断某一决议或人选是否被通过)改为举手或投票表决法。这一变化 A. 削弱了雅典贵族的特权 B. 否定了平民的政治权利 C. 提高了公民大会地位 D. 保障了雅典的政治稳定 ‎【答案】A ‎【解析】以举手或投票表决相对于呼声表决来说更为公正平等,有利于削弱贵族的特权,故选A项;梭伦的做法有利于强化平民的政治权利,排除B;梭伦的做法和公民大会的地位无关,排除C;梭伦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贵族特权,容易引起贵族的反对,并不利于保障雅典的政治稳定,排除D。故选A。‎ ‎33.现有学者指出,早在18 世纪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宣扬自由、平等、产权等理念的时候, 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在西方都是合法的。该学者旨在说明 A. 西方的价值观是普世价值观 B. 启蒙思想家支持政府的政策 C. 启蒙思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D. 西方推行双重标准源远流长 ‎【答案】D ‎【解析】西方一方面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另一方面却推行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可见是实行的是双重标准,而且从18世纪已经有了,故D项正确;ABC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34.《共产党宣言》提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1895年恩格斯在《〈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却指出:“旧式的起义……现在大都陈旧了。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A. 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 马克思主义适应了社会进步的趋势 C. 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 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正常赞同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强调的是暴力革命。而材料“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体现的是马克思这时认为阶级斗争并不是进行社会变革的唯一手段,说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点,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并非是唯一手段,但是不能说明马克思放弃暴力革命手段,A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19世纪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的结论,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当时俄国的部分革命党人还是主张暴力革命的,排除。‎ ‎35.20 世纪80 年代,苏联人发明的电子游戏“俄罗斯方块”在苏联及多国流行起来。美国评论家警告说:“这是苏联人分散美国青少年注意力,以此颠覆政权的手段。”这反映了 A. 各国科技竞争日趋激烈 B. 科技成为政治渗透的手段 C.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 美苏有严重意识形态分歧 ‎【答案】D ‎【解析】美国把俄罗斯的游戏看成是苏联人分散美国青少年注意力,以此颠覆政权的手段,由此可以看出美苏有严重意识形态分歧,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技问题,排除AB项;材料与全球化无关,排除C项。‎ ‎36.戎氏是原生活在西域的少数民族,南朝时期开始进入中原。学者在对其家族墓志的研究中发现,第四代戎琼(卒于公元655年)的墓志,将其籍贯从“上游西域人”改为“恒州灵寿人”。这一改动可以说明。唐朝 A. 宗法观念影响广泛 B. 统治区域扩大 C.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 北方人口南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唐代戎氏墓志的变化反映了戎氏由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变化,体现了其汉化历程,是民族融合的表现,故C项正确;题干现象体现宗法观念,但不能反映其影响广泛,排除A项;题干不能体现唐代统治区域扩大,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唐代人口迁移趋势,排除D项。故选C ‎37.下表为不同史料对明嘉靖年间宫人谋杀皇帝事件的记载。据此可知 A. 历史笔记有补正史不足之用 B. 历史笔记所记内容真伪杂揉,难以分辨 C. 历史笔记抄袭正史,价值不大 D. 正史虽不及笔记全面但史料价值更高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清代修撰的正史《明史》中记载了嘉靖年间宫人刺杀皇帝的事件,在明代历史笔记《万历野获编》中也有相关记载,说明该笔记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这个笔记属于明代私人撰写皇家历史,利益关系少,且该历史笔记中还有许多正史不曾记载的信息,虽然不能确定其是否真实,但对正史之不足还有一定补充作用,A正确;材料中不能看出“历史笔记所记内容真伪杂揉,难以分辨”,B错误;该历史笔记在正史《明史》修撰前就已经存在,故C说法错误;据表格信息可知,历史笔记中有许多信息是正史中所没有的,故不能仅就这一表格信息推知正史史料价值高,D错误。‎ ‎38.下表是1832—1886 年中国外销茶叶的统计数据。该表反映了 时间 数量(万担)‎ ‎1832—1837 年 ‎60.5‎ ‎1861 年 ‎110‎ ‎1871 年 ‎207‎ ‎1886 年 ‎362.46‎ A.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 B.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 C. 茶叶单位面积产量增加 D. 协定关税有利于中国的出口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的茶叶数量增加,说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被卷入到世界市场中,B正确;没有比较不能说明是出超地位,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产量,排除C项;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的出口,排除D项。‎ ‎39.1917年4月, 李大钊发文认为要解放国民,如果还要死守西方18世纪的遗物, 那真“乃无异于自绝”。1919年12月,陈独秀发文也认为不仅中国古代的旧道德要革新, 就是西洋近代的道德也要革新。两人的思想 A. 否认了新文化运动的成就 B.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动摇了儒家旧道德的地位 D. 批判了西方代议制的弊端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死守西方18世纪的遗物, 那真‘乃无异于自绝’”“西洋近代的道德也要革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至1918年一战的爆发,暴露了近代西方文明的弊端,促使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思新文化运动原有的指导思想,转而投向了马克思主义的怀抱,故选B。两人思想是只是对新文化运动原有指导思想进行了反思,并未否定新文化运动本身所取得的成就,故排除A;两人的思想共性在于强调对西方道德的批判,而不是对儒家旧道德的批判,起码李大钊的言语中没有流露出相关信息,排除C;两人批判的是西方思想和道德,而非西方代议制度,故排除D。‎ ‎40.“当工业主义发现世界被分割成许多小的经济单元时,它就通过两种方式着手改变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了……一个就是减少经济单元的数目,扩大每一个经济单元的规模,另一个方式就是消除各个经济单元之间的贸易壁垒。”以下不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 德意志在19世纪完成统一 B.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C. 欧洲国家联盟的创建 D.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其是一个军事政治同盟,而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B符合题意;据材料“……一个就是减少经济单元的数目,扩大每一个经济单元的规模”并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诸邦分裂割据的局面,消除各个邦之间的贸易壁垒,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A不符题意;据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沦为美国的附庸,为了对抗美苏争霸,西欧各国走向了联合,建立了欧共体乃至欧盟,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美苏两级格局,C不符题意;据所学可知,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署,目的就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发展,D不符题意。‎ 二、综合题(10+18+12=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答案】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海洋利用。可以依据材料中历朝历代对海洋利用的内容总结特点。如齐国发展“鱼盐之利”;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海路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明后期提出“海防”的主张。由此,可以从空间布局、先进技术、交往内容、交往主体等角度归纳。由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等史实提炼出“海洋意识不足”的特点。‎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答案】(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共通: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主要从具体的内容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以及是否受统治者重视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宋代理学是儒学的一个重大发展阶段,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理学吸收了其他宗教的思想.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辩化的完成以及“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心学等新的具体的思想成果的出现。‎ ‎(2)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主要体现在是否认可汉代以来的儒学.谁才是真正的儒学.儒学是否应该不断的革新以及儒学是否应该为现实或者统治者服务多方面进行归纳对比。此类试题信息蕴藏量是非常大的,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概括。需要非常强的信息提取能力以及多角度归纳总结的能力。‎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カ所能专制。入仕得官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高,“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吾人反治国史,见中国有君主,无立宪,以谓是必“君主专制”。何以必削足适履,谓人类历史演变,万逃不出西洋学者此等分类之外?然则中国社会,自秦以下,其进步何在?曰:亦在于经济地域之逐渐扩大,文化传播之逐次普及与夫政治机会之逐渐平等而已。‎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针对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不能照抄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一)见解:明清时期,皇帝独揽决策权,中央牢牢控制地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理由:吸收元末权臣专横的教训,明太祖废宰相,直接统辖六部;明成祖设内阁作为咨询顾问机构;清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皇帝大权独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打破自然界限,以北制南,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清代实行督抚制,行政、军政长官相互监督制衡,并辅以密折制度,中央权力更为集中。‎ 尽管中国古代并非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但君臣之间实质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这在明清时期尤为突出,是典型的君主专制政体。‎ ‎(二)见解:战国以来,中国逐渐走向官僚政治,权力并非为王室贵族所垄断。理由: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任免,而非由贵族世袭。‎ 商鞅变法确立二十等军功爵制,打破贵族世卿世禄制;隋唐以来,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备,愈发公平公正,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使平民中的知识分子得以进入统治集团,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缓和阶级矛盾。‎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君主的确有很大的权力,但选官制度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改变命运的“上升通道”,君主与文人官僚体系“共治天下”的局面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见解:不应盲从盲信西方经验,应坚持实事求是、为我所用的原则。理由: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中央奉行王明“左”倾错误,坚持苏俄革命中形成的“城市中心论”,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而毛泽东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中国“一边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发展中存在简单照搬照抄斯大林模式的问题,造成了国民经济比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显著改善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在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树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见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发展需要,推动小农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理由: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能够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兴修水利、交通、防御工程,如秦国修筑都江堰、郑国渠、直道、驰道、灵渠和长城等,推动农业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抵御外部侵略,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 历代政府沿袭重农抑商政策,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以后以土地税的形式试图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政府重视农学、中医药学科技成果的运用与推广,如西汉赵过推广先进的牛耕技术和生产工具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保障。‎ 我们应“一分为二”得看待历史,不以今天的标准苛责古人。尽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因此简单粗暴地否定整个传统制度,显然是不正确的。‎ ‎【解析】‎ 根据“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可提出自己的见解:明清时期,皇帝独揽决策权,中央牢牢控制地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理由:结合所学,可从明太祖废宰相,明成祖设内阁,清雍正设立军机处,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可从元代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清代实行督抚制,并辅以密折制度,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最后,说明中国古代政治的实质是君主专制政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