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第34讲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第34讲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第34讲 宋明理学 ‎1.兴起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形成过程 ‎(1)创立——“二程”‎ ‎①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②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成熟——朱熹 ‎①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发展——心学 ‎①陆九渊:心是万物的本原;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②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历史影响 ‎(1)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2)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等产生深远影响。‎ 宋明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宋明理学继承了孔孟思想的道德伦理、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同时又把孔孟儒学向高深广的方向发展。高即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是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是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核心论点:宋明理学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和创新发展,‎ 14‎ 高考总复习 具有思辨化、理论化、大众化的特点。  ‎ ‎【微点拓展】 儒学危机 ‎(1)魏晋南北朝及至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对社会影响巨大。‎ ‎(2)盛唐开放的社会风尚也摧毁了儒家的道德底线。‎ ‎(3)另外儒学自孔子以来主要探求人间的道德和秩序,注重人间世界,而忽视了对天地万物本原和宇宙规律的探讨,这些都使儒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微点拓展】 朱熹的道德观 ‎(1)“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且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2)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但容易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当人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 ‎【图解历史】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信息提取: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属于宋明理学,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发展,差异在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 重点一 宋明理学的背景、内容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的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易经》“三玄”的研究。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玄学的“无为”重点讲处世术。‎ ‎[对点训练] 1.(2020·山东济南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14‎ 高考总复习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 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 解析:选A。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谈论玄学为主的思潮,说明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儒学出现了危机,即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故选A项。‎ ‎2.致良知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主旨。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对点训练] 2.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 A.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在社会的体现即是伦理纲常,故选C项。宋明理学仍是儒学范畴,是儒学成熟的体现,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王阳明倡导“致知格物”,B项错误;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而非通过发奋读书明理,D项错误。‎ ‎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史料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解读】 史料主要从内涵和探究天理的角度说明了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差异。‎ ‎【思考】 阅读史料,概括指出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不同之处。‎ 试答:                                    ‎ ‎                                    ‎ ‎【提示】 “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 14‎ 高考总复习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 点 对“理”的 具体认识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即理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达到“理”‎ 的途径 ‎“格物致知”,体验“天理”‎ ‎“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相同 点 内容 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 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但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到积极作用 重点二 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响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理学的世俗化 ‎(1)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 ‎(2)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对点训练] (2020·湖北黄冈调研)北宋仁宗无子,在讨论预立储君(太子)时,大臣希望后宫能提出些建议,仁宗却说:“这些事怎么能让妇人知道呢?让中书决定就行了”。这说明了宋代(  )‎ A.程朱理学已成为当时官方哲学 B.中书掌握了最高决策权 C.后宫妃嫔对政治决策几无影响 D.纲常思想影响政治运行 14‎ 高考总复习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这些事怎么能让妇人知道呢?让中书决定就行了”可知是对女性的歧视,受古代纲常思想的影响,故选D项。朱熹是南宋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大臣希望后宫能提出些建议”可见后宫对政治有影响,排除C项。‎ ‎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 (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解读】 本段史料主要阐述了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 ‎【思考】 据史料概括归纳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试答:                                    ‎ ‎                                    ‎ ‎【提示】 特点: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实现了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辩证地评价宋明理学 ‎(1)积极影响 ‎①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2)消极影响 ‎①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切实际之风。‎ ‎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理学家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志士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是比“修身齐家”更大程度地价值实现。将个人的才华、学识贡献给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 14‎ 高考总复习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8·高考天津卷·T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命题点:朱熹思想的特点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解析:选B。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朱熹强调的是社稷应该为民而立、国家应该以民为本,这与孔子所宣扬的“仁”、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一脉相承,因此这一言论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属于程朱理学,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程朱理学推动儒家思想新发展的表现是其提出“理气关系”“格物致知”和“正君心”等内容,D项错误,排除。‎ ‎2.(2019·高考全国卷Ⅱ·T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命题点:程朱理学内容 14‎ 高考总复习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解析:选B。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的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因此,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答案为B项。‎ ‎3.(2014·高考全国卷Ⅰ·T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命题点:程朱理学的背景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阐述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答案选C项。‎ ‎4.(2014·高考全国卷Ⅰ·T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命题点:程朱理学内容 A.本质是善 ‎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 D.本善习远 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故D项正确。A项不是新认识;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14‎ 高考总复习 ‎5.(2013·高考全国卷Ⅰ·T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命题点:程朱理学的地位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的时间变化。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成为理学的经典,故C项正确。A项“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排除;B项“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故排除;D项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生活在明代,故排除。‎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据此可知当时(  )‎ A.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士人借助文学运动复兴儒学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骈文冲击 D.文学形式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解析:选B。根据材料“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可知,古文运动的兴起就是儒学子弟借助诗文运动来实现儒学复兴,故选B项。‎ ‎2.朱熹曾说:“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若夫治军省赋以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纪纲而已矣。”可见,朱熹意在说明(  )‎ A.立纲纪以求稳定 B.循理性而求王道 C.正君心以申民本 D.省刑罚而薄税敛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纪纲而已矣”可知,朱熹主张要正君心,爱惜百姓,故选C项。‎ ‎3.(2020·广东湛江调研)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  )‎ 14‎ 高考总复习 A.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 B.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 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D.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可知,王守仁反对传统的“士农工商”秩序,这反映了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故选D项。‎ ‎4.(2020·博雅闻道联合质评)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成为官方学说 B.民主意识的萌发 C.三教融合的趋势显现 D.理学思想的影响 解析:选D。据题干“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可知,理学能够促进社会的责任感,故选D项。儒学从西汉时期即为官方学说,故A项错误;“南宋”没有“民主意识”,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佛、道内容,不能体现三教融合,故C项错误。‎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前燕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权,前燕蓟县士人李廆的墓表上刻有“永昌三年正月廿六日亡”的字样。而永昌却是东晋元帝的年号。类似情况在该时期的墓葬中多有反映。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民族融合开始出现 B.北方政权更迭非常频繁 C.国家统一得到普遍认同 D.儒家正统观念影响较大 解析:选D。李廆是前燕蓟县人氏,却在墓碑上刻东晋皇帝的年号,说明在儒家正统观念影响下对东晋政权的认同,故选D项。北方民族融合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北方政权更迭非常频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现象而已,与前燕人士采用东晋年号关系不大,排除B项;前燕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为分裂时期,排除C项。‎ ‎2.(2020·全国五省优创名校联考)在唐代,有人认为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抵触 C.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 D.佛儒两教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14‎ 高考总复习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中佛教的传播方式和其对君臣、父子关系的态度可知,当时佛教与儒家宣扬的思想是相抵触的,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佛教社会基础,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佛教的传播,并未说明当时社会对儒家伦理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佛教与儒学的格格不入,不是二者的融合,排除D项。‎ ‎3.“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的程颢指出:“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程颢如此评价佛教的主要原因是(  )‎ A.三教合流推动佛教渐趋中国化 B.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地位 C.与儒家重世间伦理的理念不符 D.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解析:选C。据题干“‘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可知,他认为佛学重业生,而儒学重现世,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佛、儒理念的冲突,而不是它们的融合,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程颢对佛学的批评,但这不能反映儒家思想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故D项错误。‎ ‎4.儒教、佛教、道教从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这种官方哲学(  )‎ A.属于主观唯心论意识   ‎ B.以孔孟学说为理论基础 C.强调行先知后的观念 ‎ D.强调个性和个体的发展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儒教、佛教、道教从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可知,这一官方哲学指理学,理学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故选B项。‎ ‎5.(2020·广东佛山顺德区二模)“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这体现了理学(  )‎ A.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B.形成了精密的体系 C.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D.包含一定的自然观文化 解析:选D。据材料“‘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皆所当理会’”可知,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肯定人是自然的产物,承认人类属于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一定的自然观,故选D项。‎ ‎6.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 14‎ 高考总复习 ‎,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 A.强调法治    B.强调德性修养 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 解析:选B。强调法治属于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仁者不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两者都强调德性修养,锤炼品德,故B项正确;题目中两人均没有提到教育,故C项错误;孔子主张性相近,且题目中并没有提到人性,故D项错误。‎ ‎7.南宋时期,贺寿、赠祝、以词代简等应用性词作中,议论化成分比较常见;写山水风月,常寓含某种幽微之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的需求 C.尚理风气的影响 D.空谈义理的浸染 解析:选C。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使儒学哲学化与材料“幽微之理”含义相符,故C项正确;幽微指细小、轻微,也可指深奥精微,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壮大,这带来文学世俗化倾向,而不是材料的“幽微之理”,A、B两项错误;材料“应用性词作”说明不是空谈义理,D项错误。‎ ‎8.陆九渊认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加的。这说明他主张(  )‎ A.“性相近” B.“经世致用”‎ C.“心外无理” D.“天人感应”‎ 解析:选C。材料“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说明道德均在人心中,人只要发现内心的道德就可以了,故他认为“心外无理”,理在“心”中,选C项。‎ ‎9.(2020·福建福州质检)武则天的形象在宋代以前总体上较为正面,但欧阳修《新唐书》开始对其“妖魔化”,司马光《资治通鉴》更甚,而且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仅称其为“后”。这反映了(  )‎ A.妇女地位发生了逆转 B.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 C.官方修史原则的变化 D.士大夫正统观念强化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可知,武则天的地位在宋代遭到贬低,这主要是受儒学影响,以儒家的三纲五常为正统观念,故选D项;宋代妇女地位并未发生逆转,排除A项;欧阳修,司马光所处时代均在朱熹之前,排除B项;我国修史一直遵从“秉笔直书”原则,排除C项。‎ ‎10.(2020·百校联盟质监)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  )‎ A.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解析:选A。据题干“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可知,‎ 14‎ 高考总复习 这一观点打破了尊卑贤愚不可逾越的界限,“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表明强调的是自我价值,故选A项。‎ ‎11.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选D。本题迁移考查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材料中“四民异业而同道”说明在王阳明看来士农工商四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尽管所从事的行业不同,但均是为了“有益生人(民)之道”,即为人民的生存而服务,从“道”的层面而言四者完全没有差异,因此他在此强调的是如何用心对待人生所处的境遇或事业,故选D项。‎ ‎12.(2020·山东日照校际联合检测)宋元明时期,浙江金华浦江县的郑氏家族影响巨大。在《宋史》《元史》《明史》中都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列传,明建文帝还为其亲自题写“孝义家”匾额。元末农民军进入浦江县,都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这一现象表明(  )‎ A.社会伦理价值取向趋于一致 B.农村社会关系趋于和睦稳定 C.下层人民斗争手段趋向理性 D.社会秩序依赖世家大族维持 解析:选A。题干材料说明宋元明时期,理学的价值观“孝义”受到社会的重视,社会伦理价值取向趋于一致,故选A项;材料仅反映郑氏一家,不能说明整个农村社会关系趋于和睦稳定,排除B项;材料中元末农民军的兴起,说明下层人民斗争仍然采取暴力手段,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世家大族对社会秩序的维持,排除D项。‎ ‎13.(2020·广东肇庆一模)《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  )‎ 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材料认为宋代出现的程朱理学继承了孔孟学说,是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道”是宋儒讲究的“性命义理”之学,以继承孔孟“道统”自居,不是道家思想,故B项错误;宋代程朱理学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但与材料体现的“道”的思想继承不符,‎ 14‎ 高考总复习 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宋代之后“道”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14.《水浒传》中的人物阮小五曾唱道:“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这反映了阮小五(  )‎ A.极力地宣传民权思想 B.受到正统思想的束缚 C.对农民起义给予褒扬 D.倡导推翻封建君主制 解析:选B。“赵官家”指宋代赵氏皇族。据题干材料“忠心报答赵官家”可知,阮小五忠君思想没有变,故选B项。“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与民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只反映了《水浒传》中的一个角色,无法体现对农民起义的赞美,排除C项;“忠心报答赵官家”反映的是忠君思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5.(2020·江苏常州一模)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材料二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 ‎《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礼记·礼运》《周易·乾卦·象传》《礼记·中庸》的三段语句分别概括即可。(2)要从包容和创新两个方面回答,包容方面,宋明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是宋明时期儒学家吸收佛道义理来解释儒家经典;创新方面,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实现了儒学的理论化、思辨化和哲学化。‎ 答案:(1)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 14‎ 高考总复习 ‎(2)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的同时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两个方面各答一点即可)‎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读上述示意图,概括提取其中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提示:概括提取其中任何一项历史信息均可,说明时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可以提取儒家思想源远流长。论证时要史论结合,可以从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儒学不断创新,儒学不断延续和发展,儒学发展脉络来回答。‎ 答案:示例 信息:儒家思想源远流长。‎ 说明:儒家很多思想观点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儒家思想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儒家思想垄断了教育和考试,有利于儒学延续和发展;儒家思想关注民生推行仁政,广大人民群众在某种程度上也可接受;儒家思想春秋产生、战国壮大、汉代官方化、宋明时期哲理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说明:以上答案仅为示例,考生无论提取出何种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均可)‎ 1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