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3讲 “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业
跟踪检测评估23 “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衡水中学月考]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据此可知其主张( ) A.反对财产私有制度 B.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 C.建立博爱互利社会 D.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 解析:据材料“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和“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说明该思想家认为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是小爱不利于社会稳定,主张大爱才能互利社会,故C项正确。 答案:C 2.《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 )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反映了他们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比较。《论语》中记述的孔子的言论体现出对鬼神敬而远之,先事人事的思想;老子则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故A项正确。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之下,B项错误。老子主张无为而治,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A 3.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既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兼并战争,又反对众暴寡、富辱贫、贵傲贱等阶级压迫,宣传不同阶级与阶层的人“兼相爱、交相利”,并要求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这反映出他们( ) A.代表工商业的利益和要求 B.注重引导人们重义轻利 C.提出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D.希望统治者能重视民生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反对……兼并战争”“兼相爱、交相利”“要求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等可知,这是墨家学派的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意愿和要求,但这些美好愿望在当时诸侯争霸的大环境下是难以实现的,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故A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可排除。 答案:C 4.[2019·银川市一中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主张“礼”“法”并用 解析: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B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故C项正确;主张“礼”“法”并用的是儒家,故D项错误。 答案:C 5.“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解析: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不难得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我国古代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必然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故A项正确;上层建筑彼此之间并不能相互决定,故B项错误;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直至两汉时期才得以出现,故C项错误;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我们不难得知,地理环境决定论显然是错误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9·晋城市模拟]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 )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 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 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解析:结合所学,“士”是分封宗法制下统治集团里最底层的统治力量,“有职之人”反映宗法制下的世官体制,由材料“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可知反映的是宗法制逐渐崩溃,故A项错误;由材料“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推动了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导致社会秩序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士”阶层而非新兴地主阶级,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9·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模拟]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典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当时( ) A.统治者重视儒家经义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的认知 D.儒法思想合二为一 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材料中儒家士大夫把封建法制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反映出当时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的认知,故C项正确。 答案:C 8.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诗经》)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材料表明,西汉武、宣年间( ) A.汉代的儒学重在阐发义理 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以儒学为依据选拔人才 解析:题干重在强调儒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不是重在阐发义理,故A项错误;“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强调儒学的政治功能,但儒学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不能体现,故不能说明儒学取得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强调儒学在现实政治中的实用功能,故C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儒学作为选官的依据功能,故D项错误。 答案:C 9.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解析: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再到汉代的“三纲”均把君臣父子关系作为必然的关系,即家庭国家关系结合在一起,故D项正确。 答案:D 10.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 ) A.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C.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 解析:“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没有涉及道家、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的是“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将“德治”思想提升到天意的高度,故D项错误。 答案:A 11.《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如《仲尼弟子列传》《白起王翦列传》等;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则将道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同列。这一做法旨在( ) A.强调思想流派的嬗变传承 B.突出编撰体例的完整性 C.彰显道法两家的学术地位 D.强调史学著作的多元化 解析:“《仲尼弟子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可以看出先后的学术的变化以及继承的关系,故A项正确;“ 《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不能体现体例的完整,故B项错误;“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则将道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同列”,在汉代儒家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这只是讲了这个著作的一个体例编写原则,无法体现多元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12.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太学的兴办( ) A.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 B.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C.建立了以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 D.缓和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学习科目设‘五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以“五经”为学习内容,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这实际上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官方统治思想,A项符合题意。根据“在长安兴办太学”可知,B项错误;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成荐诸朝。其令礼宫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8分)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10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7分) 解析:第(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问“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问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是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8分)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10分) (3)影响:①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②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7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墨子(思想)之所以会灭绝,其实正是儒法结合的结果,儒家满口仁义道德,法家讲究阴谋、阳谋控制术。这些东西都与墨家思想格格不入。无论政治思想、制度设置、核心价值观,还是研究的范围。墨家的思想都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诸子百家。老子的《道德经》虽然玄之又玄,高深莫测,但是仅限于少数极有智慧的人之间高谈阔论之用,形成不了制度,更无法与社会现实结合,产生实效。墨子是真正哲学中的逻辑学与认识论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始祖,他的思想是中国宗教的萌芽,也是中国最早的民主政治的开端。如果不因为西汉汉武帝、董仲舒之间搞官学勾结,弄出一个摧毁中华文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不可能在自由竞争中失败。 ——摘编自许锡良《墨家的灭绝及中国千年的悲剧》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12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先解读材料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如“中国的皇权政治与儒家文化勾结,扼杀了墨家思想” ,再结合墨家思想的内容、战国以来社会的进步、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政策等史实进行论证、说明。 答案:观点:中国的皇权政治与儒家文化勾结,扼杀了墨家思想。(2分) 论证:墨子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的手工业者等阶层,他提出将兼爱、尚贤、非攻、尚同、节用作为治国方法,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2分) 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迅速发展,并且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原有的墨家思想已逐渐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3分) 秦汉时期统治者分别以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通过“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提出了“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得到统治者赏识并付诸实践。(5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