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文)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 开学考试(文)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刀耕火种 C. 精耕细作 D. 自给自足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农业拥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目的在于掌握更高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刀耕火种属于原始的落后的耕作方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都与题意无关,排除ABD项。 2. 据明万历《休宁县志·风俗》记载,安徽商人“藉怀轻赀遍游都会,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丰歉以计屈伸。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这说明明代 A. 安徽人最善于经商 B. 区域商人集团形成 C. 商业经济非常活跃 D. 各地经济差距较大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的“都会”、“海岛”、“沙漠”、“禹内”等信息,可以得出安徽商人活跃于全国各地,这是商业经济活跃的表现,所以C项正确。 3. 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以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的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 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 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 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占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郑板桥在为别人作书画的时候明码标价,直言不讳地强调自己应得的报酬,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观念变化,反映了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人们义利观的变化,与重商意识增强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郑板桥的个人事例,不能代表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无法推断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4. 《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多数情况下,要完成大批订货,就需要有备用贷款以购买原料和支付工资,这时,银行通过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社会金融的需求。”这表明 A. 大企业和垄断组织普遍产生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 资本主义社会化趋势加强 D. 金融资本推动了扩大再生产 【答案】D 【解析】“要完成大批订货,就需要有备用贷款以购买原料和支付工资”“银行通过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社会金融的需求”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金融资本为垄断生产提供了便利,也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故D项正确,A、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5. 1839年,英国棉纺织厂女工14.6万人,占棉纺工人总数的56.45%,毛纺织厂女工占工人总数的69.5%,丝织厂占70.5%,麻纺厂占70.5%。1851年,英国在业女性283万余人,30年后就业女子达3 885万人,女工约占工业劳动力的25%,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金属、帮佣、造纸、印刷、食品等行业。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 技术发展进步,妇女角色转变 B. 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 社会分工细化,妇女思想解放 D. 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得出1839年英国从事轻工棉毛麻纺织行业中女工占绝大比重,19世纪八十年代女工分布范围既包括轻工业部分,同时也包括采矿、金属等重工业部门,说明重工业部门对人力要求降低,结合此时期相关历史事件可知,其原因是两次工业革命促进机器的发明与使用,技术发展进步,使得妇女也可以从家庭步入社会从事轻工业甚至重工业工作,社会角色发生转变。所以A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妇女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权利意识的增强;C选项错误,社会分工细化与女工无关,行业分工不等于性别分工;D选项错误,从材料可知,男工仍占工业劳动力的75%,并非男性劳动力减少女性才进入工厂做工。 6. 美国学者杰里特利在《新全球史》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第一次流感发生了,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A.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B. 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C.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D. 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可以得出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是传染病蔓延的重要原因,故选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A错误;一战不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排除B;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世界市场已经完全形成,故C错误。 7. 有学者认为,通过本国金融体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从而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是西方工业近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的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晚清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 B. 洋务运动背离了近代化潮流 C. 洋务运动资金保障严重短缺 D. 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洋务运动没有通过本国金融体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近代化的手段募集社会资金,说明晚清的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故A正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B错误;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发起的自救运动,是政府财政拨款,资金相对充裕,故C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D。 8. 茅盾的小说《春蚕》里有这样一段话:“洋鬼子怎样的就骗了钱去,老通宝想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子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了,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描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 列强在中国掠夺原材料 C. 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D. 民众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文字“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说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遭遇到了外来商品经济的强烈冲击,受到沉重打击,故A正确;材料反映外国商品输出对中国的影响,没有涉及列强在中国掠夺原材料,排除B;中国自然经济遭遇到了外来商品经济的强烈冲击,逐渐瓦解,所以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抵制西方经济侵略,排除D。 9. 1929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工厂法》对工人的劳动条件、时间、待遇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从法律上对工人阶级地位和待遇作出了改善。1930年3月,又公布了《劳资争议处理法》,严禁罢工,禁止工人捣毁工厂,商店,旨在依法调整劳资关系,解决劳资纠纷。据此判断,这些政策 A. 随国共两党斗争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B. 使工人运动从高潮转向低潮 C. 旨在稳定工业发展秩序 D. 使中共工作的重心转向农村 【答案】C 【解析】《工厂法》从法律上对工人阶级地位和待遇作出了改善,《劳资争议处理法》旨在依法调整劳资关系,解决劳资纠纷,这些政策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旨在稳定工业发展秩序,故选C;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中政策与中共工作的重心转向农村无关,排除D。 10. 1964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党组《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中,认同托拉斯是“按照经济原则实行科学的高效的集中统一领导,免除工业管理机关化和官僚主义、分散主义流弊”的一种好的组织管理形式。这表明我国当时 A. 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 彻底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C. 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试图用经济手段管理工业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按照经济原则实行科学的高效串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可以看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试图利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才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AC项与材料“1964年”的时间不符;材料中只强调了经济管理手段的问题,没有谈到纠正党内“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11. 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这一变化 A. 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 B. 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 C. 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 D. 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得出材料对公民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并非为了限制城市人口规模,而是更好的适应了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故A项排除,B项正确;材料关于人口的规定是为了增加农村人口,而非减少,故C项排除;材料信息仅涉及形成“二元结构”模式,并不能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故D项排除。 12. 浦东开发开放后,中央政府先后于1990年、1992年和1995年3次比较集中地赋予一系列特殊政策,给予上海更大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审批权。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 A.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 B. 浦东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 C 中国完全融入了全球化大潮 D. 改革开放中的先行先试特点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对外开放,并非对内改革,故A项错误;中国最早开放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故B项错误;中国完全融入全球化大潮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题干以浦东为例强调了“先后”“3次”“给予特权”体现了先行先试的特点,故D项正确。 13. 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的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形热闹。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这一社会现象说明 A. 传统婚俗已遭废除 B. 年轻人崇尚西式婚礼 C. 辛亥革命推动婚俗变革 D. 政府倡导婚姻自主 【答案】B 【解析】根据描述了1907年的一对婚礼的过程,可知采用的是新式婚礼的形式,说明西方的婚俗对中国有影响,但不能以此说明传统婚俗已被废除,故A项错误;通过这件事情可以得出年轻人对西式婚俗的认同,故B项正确;1907年辛亥革命尚未发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此次婚姻与政府有关联,故D项错误。 14. 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了 A.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 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 C. 现代通信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 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轻敲键盘”、“电子邮件”可以解夫妻亲友的分别忧愁,可知这里要说明的是现代通信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现代科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A项错误;材料中人们因为有科技手段联系,感情没有因为距离而疏远,B项错误。材料没有讲“网瘾”等人类受制于科技的状况,D项不符合题意。 15. 2012年夏上映的电影《搜索》反应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 ①网络具有迅捷地传递信息的特点 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 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电影《搜索》反应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网络具有迅捷地传递信息的特点,符合材料和事实;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符合材料和事实;③网络无法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错误;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符合材料和事实。①②④正确,故排除ACD,选B。 16. 有学者概括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的精神状态时写道:“对个人主义和不受妨碍的个人奋斗的忠诚莫过于1929年。”1928年,胡佛竞选总统时就声称自己主张“粗狂的个人主义”。这反映了 A. 社会精神状态助推经济无序发展 B. 胡佛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早有预警 C. 自由主义理论推动经济良性发展 D. 稳定的国际关系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粗狂的个人主义”等字眼意在强调胡佛也要对经济进行一定的干预,也就说明胡佛对即将到来的危机其实也是早有预警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无序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经济已经是危机前夕而非良性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的国际关系非常不稳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7. 《罗斯福新政的谎言》的作者福尔索姆指出,他(罗斯福)的道德品质很成问题,他对企业界精英充满仇恨,他的政策具有缺乏计划性、浪费性支出严重和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的特点。这一评价 A. 完全不符合罗斯福新政的史实 B. 是对罗斯福新政的辩证认识 C. 折射出罗斯福新政的某些缺憾 D. 说明作者坚持计划经济模式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他(罗斯福)的道德品质很成问题,他对企业界精英充满仇恨,他的政策具有缺乏计划性、浪费性支出严重和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的特点。”可知福尔索姆主要是强调罗斯福时期的高昂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财政支出扩大,政治投机等,这折射出罗斯福新政的某些缺憾,故C项正确。福尔索姆指出了罗斯福新政的某些局限性,故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从上述材料不能得出作者坚持计划经济模式的结论,故D项错误。 18. 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是: A. A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并且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 B.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C. 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经济滞胀的出现 D. 20世纪70年代以后,B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发挥任何作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理论诞生于工业革命,是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B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排除B。A项自由主义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但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错误,排除。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失去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得到重视,C正确。经济“滞胀”后,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失去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但不等于说不再发挥任何作用,排除D。所以选C 19. 某历史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下列符合该小组探究主题的是: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②《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签署 ③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签署于1947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于1994年,不属于二战后初期,排除③。故BCD三项排除,A项正确。 20. 某学者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20世纪)……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是指 A. 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B. 生产和贸易全球化 C. 世界市场一体化 D. 国际分工日趋明显 【答案】A 【解析】当时世界的主要经济模式有两种;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其中实行计划经济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各国都改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政体未变, 但也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故选 A 项。 二、材料解析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英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已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议》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糠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晚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摘编于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以英国为例,指出其“传统社会内部自发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一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2)比较说明材料二中凯恩斯和怀特关于“国际经济主导权”观点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被采纳的原因。 (3)材料三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据材料三,概括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答案】(1)因素:劳动力资源,国内市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特征:自由资本主义或“自由放任”。 (2)相同:争夺世界经济霸权 不同:解决经济主导权的方式不同(或怀特主张根据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投票权;凯恩斯主张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 原因:经过二战,英国经济实力严重削弱,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综合实力雄厚;美国利用黄金储备量的绝对优势,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 (3)史观:全球史观。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条件:降低了生活必须品的价格;节约了土地,提供了劳动力。 【解析】 (1)因素:根据所学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可从劳动力资源、国内市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等角度分析回答。特征:根据所学可知,“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自由资本主义或“自由放任”。 (2)相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争夺世界经济霸权是凯恩斯和怀特关于“国际经济主导权”观点的相同点。 不同:根据“美国提出怀特计划……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概括得出解决经济主导权的方式不同(或怀特主张根据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投票权;凯恩斯主张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二战后英国经济实力严重削弱,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综合实力雄厚;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等方面分析总结。 (3)史观:根据“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糠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得出全球史观。特点:根据“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得出整体性或全面性。条件:根据“当食品和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分析得出降低了生活必须品的价格;根据“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得出节约了土地,提供了劳动力。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英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已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议》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糠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过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摘编于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以英国为例,指出其“传统社会内部自发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一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2)比较说明材料二中凯恩斯和怀特关于“国际经济主导权”观点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被采纳的原因。 (3)材料三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据材料三,概括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答案】(1)因素:劳动力资源,国内市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特征:自由资本主义或“自由放任”。 (2)相同:争夺世界经济霸权。 不同:解决经济主导权的方式不同(或怀特主张根据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投票权;凯恩斯主张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 原因:经过二战,英国经济实力严重削弱,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综合实力雄厚;美国利用黄金储备量的绝对优势,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 (3)史观:全球史观。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条件:降低了生活必须品的价格;节约了土地,提供了劳动力。 【解析】 (1)因素:根据所学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可从劳动力资源、国内市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等角度分析回答。特征:根据所学可知,“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自由资本主义或“自由放任”。 (2)相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争夺世界经济霸权是凯恩斯和怀特关于“国际经济主导权”观点的相同点。 不同:根据“美国提出怀特计划……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已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概括得出解决经济主导权的方式不同(或怀特主张根据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投票权;凯恩斯主张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二战后英国经济实力严重削弱,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综合实力雄厚;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等方面分析总结。 (3)史观:根据“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糠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得出全球史观。特点:根据“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得出整体性或全面性。条件:根据“当食品和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分析得出降低了生活必须品的价格;根据“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得出节约了土地,提供了劳动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