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3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导学案34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 1.背景 2.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实质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5.评价(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 1.思想主张 2.文化贡献:《四书》《五经》的文化传承 (1)整理西周文献: ①《诗》——即《诗经》,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 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 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 ②《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的目的,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 ③《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孔子对周礼有很深的研究,很有感情,心向往之,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实践。 ④《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孔子重视音乐,认为这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求完善。 ⑤《周易》——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占卜之书,其中也含有人生经验和哲学思想。 ⑥《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 (2)述而不作: ①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论语》。 ②后世的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大学》《中庸》《孟子》分别发挥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政治伦理。这就是被后世学者尊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 三、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建构——老子思想 1.思想主张 2.评价 (1)积极意义: 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其思想主张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老子关于“天道”与“人道”的论述,展示了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绚丽画卷,其中充满智慧和洞察力,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③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2)局限:其辩证法忽略了事物转化的条件,必然走向不可知论;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类社会发展持悲观态度。 四、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 1.战国时期“天道”与“人道”问题的争鸣 战国时期思想学说的“百家争鸣”都产生于学者们对“天道”与“人道”二者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 (1)孟子: (2)荀子: (3)庄子: 2.墨家思想 (1)“兼爱”(核心思想):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但与孔子的“仁”有很大差异。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差别的爱(“爱人若爱其身”),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 (2)“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传和平四处奔走。 (3)“尚贤”:尊重有才德的人,反对任人唯亲。 (4)“尚力”: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倡节俭:主张“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 (5)非命(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非乐(反对娱乐)、尚同(集权主义,“一同天下之义”)。 3.法家思想 (1)思想: (2)影响: ①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 ②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但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③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1.(2019·蚌埠模拟)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 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社会秩序 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 D.缓和诸侯纷争 解析 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9·湘西自治州模拟)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这说明孔子的“仁”( ) 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 解析 孔子的“仁”在为人处事、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规范引领作用,故A项错误;孔子为儒家创始人,思想独成一家,不能说其理论体系不完善,故B项错误;60多处“仁”,意义不同,但每处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向或思想引领,故C项错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60多处“仁”,都是具体行为指导或思想引领,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9·山西五校高三联考)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 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韩非子”及“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知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该思想与“一家二贵,事乃无功”思想相吻合,故A项正确;“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是兵家的思想,强调兵不厌诈,故B项错误;“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虽是法家思想,但是其强调的是法,故C项错误;“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虽是法家思想,但其强调的是保守秘密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答案 A 4.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 )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解析 材料中“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背后其实是对国家统一安定的渴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根据所给材料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其并不是真的对社会充满了绝望,故C项错误;材料与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9·南宁模拟)墨子曾提出:“譬如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同掀),然后墙成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这表明墨子主张( ) A.房屋建筑应该遵循基本规律 B.社会各阶层应相互合作 C.国家应加快生产金属工具 D.国家建设应各尽其才 解析 墨子是借助房屋建筑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能谈辩者”“能说书者”“能从事者”体现不出各阶层应相互合作,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对生产工具变革的要求,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墨子主张能谈辩者、能说书者、能从事者各展所长,可知其主张是国家建设应各尽其才,故D项正确。 答案 D 命题点 “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先秦诸子的思想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解读:史料一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利民”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他们思想的实质是一种民本思想。 史料二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解读:史料二孔子从“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和“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两个角度指出“仁人君子”应具备的“理想人格”。 史料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解读:根据史料三出处可知,史料反映了春秋时期道家的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强调只要做到清静无为,不扰民,就能治理好社会。 史料四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解读:史料四信息“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说明孟子主张农商平等;“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说明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史料主要体现了不同学派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 【探究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 试答: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政治理想: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探究2】 根据史料二,说明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试答: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政治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探究3】 根据史料三,说明老子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试答:理念: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探究4】 根据史料四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试答: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 历史理解 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2.先秦诸子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3.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 素养提升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练习 (2019·益阳高三统考)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 ) A.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 B.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 C.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D.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焚书坑儒”,独尊法家思想,压制其他学说的发展,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之后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逐渐与儒家思想融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兼容道家、法家等学派思想的正统思想,“儒表法里,兼用黄老”的主流意识形态确立,导致墨家思想销声匿迹,故选C;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并未减少,排除A项;B、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C 【思维升华】 诸子百家思想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变动的阶级关系 (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通过“仁爱”“德治”等手段,维护旧的社会秩序的愿望。 (2)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面对社会动荡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 (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安定,建立公平社会的愿望。 (4)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希望统治者争取民心、维护统治的愿望。 (5)韩非子主张“法治”,要求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愿望。 题源史料——大领悟 史料一 (摘自北京高考)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史料二 (摘自海南高考)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史料三 (摘自山东高考)“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1)史料一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高考原题) 试答:思想:“仁政”思想。 (2)史料二中这位思想家强调如何治理国家?(改编题) 试答:主张实行严刑峻法。 (3)史料三的思想主张属于哪一学派的什么主张?(改编题) 试答:学派:墨家“兼爱”思想。 (4)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有何体现?(新创题) 试答: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微课说法——大提能 定位:对诸子百家思想辨析不清 典例 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 A.“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B.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解题悟法 定时空:战国时期的中国 抓关键:“礼”“法”同是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析选项: 历史追问 根据上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荀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荀子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的关系是什么? 试答:主张:“仁义”“王道”,礼法并用,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性恶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关系:继承、发展。 查错补短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和“礼”治天下的主张。“霸道”是法家提倡的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帝道”是以上古圣王(尧舜禹汤)的方式治理天下。“天道”是指天、事物的变化自有规律。 名家评史——大收获 观点1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弱,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 ——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问题设置】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精神”的原则,分析这种精神为什么在后代日趋衰落。 试答:原则:人应该保持气节和尊严;自己的意志不能强加于人;人格独立,反对顺从。原因:宗法制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的强化;儒家思想的发展着力强化尊卑等级和人伦秩序。 观点2 总之,从孔子作为封建社会文化的奠基人来看,一方面总结了殷代末年箕子等和周人特别是文武周公等的“德治”思想(敬德保民),来巩固统治和防止贵族内部腐化,所以主张“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同时,又因为孔子生于春秋末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扩大,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正在激化,旧的生产关系已难以维持下去,“礼崩乐坏”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从前谭嗣同说过:“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苏渊雷著《读史举要》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来源。谭嗣同所言“秦政”“荀学”分别是指什么? 试答:背景:春秋时期,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处于大变革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奴隶社会走向瓦解,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出现;思想文化上,周礼崩溃,教育和学术下移;阶级上,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等。来源:宗法思想或者周礼“德治”思想。“秦政”是指君主专制制度;“荀学”指儒学思想或者荀子思想。 1.(2018·北京高考)“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解析 孟子认为“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才可以使天下归服”,强调以德服人,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因此C项符合题意;“王”字在甲骨文中象征着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与孟子观点相左,排除A项;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可排除B项;宗法制度形成于商周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D项。 答案 C 2.(2016·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 “五经”中的《尚书》出现时间远早于《论语》。汉代尊为儒学经典的“五经”不包括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言论的《论语》,说明汉代人认为儒学来源远早于孔子的久远历史传统,故C项符合题意;“五经”中《尚书》的出现远早于《论语》,A项错误;汉代儒学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汉代儒学对儒学传统的追溯,说明秦始皇焚书并未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 答案 C 3.(2016·北京高考)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论语》《大学》等被译为拉丁文,多部儒家经典被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故B项正确;“在西方引起轰动”不能表明其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题干所述传教士对中国文化西传的贡献,不能表明中西文化交流仅限于传教士之间,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对西方政治革命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5·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 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C项符合题意;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并提出自己的目标,不能说明儒者不适应现实政治,也不能说明其反对进行社会变革,A、B两项错误;儒者期望实现古代曾经达到的贤良政治的高度,并不是要求复古,D项错误。 答案 C 资料1 儒家思想的“德治”与现代“以德治国”思想 1.本质区别: (1)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2)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2.“以德治国”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资料2 学术界关于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不同看法 1.多数人认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把孔子的学说概括为“礼学”。一般说来,凡是肯定孔子积极作用较多的,都主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而对孔子否定较多的,则多强调礼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 3.仁和礼二者在孔子那里是一对范畴,仁和礼共同构成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4.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中庸。认为孔子思想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但被中庸所制驭着。 5.认为孔子思想的模糊性与庞杂性,很难用单一的核心来概括。教材取第一种观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