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江苏专用):第37讲 “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内容 学造 器物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民主义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思想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仿行 制度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毛泽东 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指导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 思想 解放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新时期理论成果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主旨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本质上是吸收、融合工业文明的发展史,体现出由浅入深、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点 [考纲清单] 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3)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2.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3)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第37讲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师夷长技”的主张 1.背景 (1)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 (2)读书人埋头读经,远离现实。 (3)读书人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 ①地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著作:《四洲志》《华事夷言》。 (2)魏源 ①著作:《海国图志》。 ②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 (3)洋务派 ①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②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影响 (1)积极影响: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形成了社会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2)消极影响: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学习西方的主张,体现了其阶级局限性,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 [归纳总结] “一、二、二、三”识记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 二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 二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二、维新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3)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3.理论武器: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4.核心主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易错辨析]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 (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工商业。 (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5.主要人物及主张 (1)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在维新变法期间,全力策划新政。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宣传民权;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的出路。 (3)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4)严复:1898年,翻译出版《天演论》,提倡进化论思想,成为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6.影响 (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通过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 (3)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4)传播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具有启蒙意义。 [归纳总结] 从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学习内容看:由学习科技、器物层面到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制度层面。 (2)从学习主体看: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 (3)从学习背景看:伴随民族危机加深、经济结构变化不断深入。 (4)从学习目的看: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 考点一 “雾里看花”——“中体西用”思想 1.“中体西用”的含义及其实质 (1)含义:“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2)实质: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2.家国情怀——“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中体西用”思想的比较 (1)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2)不同 ①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 ②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 1.论从史出:“师夷长技”的目的 史料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序》 结论 长技:西方的科技、军事技术、军事设备。 目的: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王朝统治。 2.获取材料信息:阅读材料,分析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学东渐发生的变化 材料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风东渐,对中国的传统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等清政府认识到这一点时已为时过晚。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曾编译《四洲志》,此书后经魏源增补为《海国图志》。魏源的思想新旧参半,他在提出上述主张的同时,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自强运动”便脱胎于这种思想,该派中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机器制造技术,这实际上是魏源等人“经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孙子兵法》中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正好表明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不幸的是,中国太大了,士大夫们墨守成规、思想闭塞,对外界情况麻木不仁,因而西方的影响主要只是局限于香港等通商口岸地区。——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主要信息 答案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学东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传播主体以开明官员、先进知识分子、旅行家等为主;传播内容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为主;传播范围局限于香港等通商口岸地区;传播的影响使中国人开阔视野,开始认识世界,起了启蒙的作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 考点二 “跪着造反”——维新变法思潮 1.维新思想的四大特色 (1)由技术到制度:向西方学习由技术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 (2)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4)救亡图存: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 2.康梁维新思想与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的比较 (1)他们都旨在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 (2)他们都借助传统文化的形式,以减小阻力。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的传统文化来宣传新思想,维新派是借助孔子的名义来宣传变法。 (3)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做的贡献 (1)政治上: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1.论从史出:从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 史料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结论 表明维新派主张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等主张。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2.史由证来:史料中提到的“历史的怪圈”,其实是对康有为等人的误解。对此,你如何理解? 史料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如下“共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个近乎规律的“怪圈”:许多曾经激进的思想斗士,后来却“倒退”成为“保守”力量的中坚。在中西文化关系方面,一度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甚至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后来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的怪圈”在康有为、严复、辜鸿铭的思想进程中都有鲜明的显现。 ——据《破解历史的“怪圈”——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 提示 根据史料强调从对待中西文化态度和学习西方文明的方式作为是否激进或保守的准则,这实际上违背了置于时代背景分析问题的原则。 论证 答案 误解在于,一是以西方文明的发展程度为标准,认同西方文化是“先进”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落后”的;二是在社会变革发展的形式上,认为越激进就越正确,温和就是“保守”甚至“倒退”;三是在分析历史人物自身思想的演进过程时,往往简单地要求其与所谓的“时代步伐”同步,一切与“革命”思潮不一致的就认定是落后的、保守的。 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 2016年 选择题T8,维新变法思想 2015年 选择题T7,郭松涛的思想 2014年 非选择题T22,洋务运动指导思想 1.命题点: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2016·江苏单科,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答案 B 解析 维新变法时期报纸比较多,除了《国闻报》,还有《时务报》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 说明维新派的目的是传播国外新思想,故B项正确;清政府对各种思想管控较严,不可能允许自由办报,故C项错误;维新思想散播于全国,“偏重于北方各省”,不等于“仅限于北方各省”,故D项错误。 2.命题点:洋务运动中留学生思想倾向 (2015·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答案 C 解析 1876年洋务运动已经开始,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积极投身洋务事业,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的是郭嵩焘建议李鸿章扩大留学范围,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而没有提及他对西方体制的态度,故排除B项。郭嵩焘主张扩大留学范围的提议遭到士大夫的谩骂,说明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清廷对郭嵩焘的态度无法说明其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故排除D项。 3.命题点: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变革 (2014·江苏单科,22,节选)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 命题者 试题 格致(自然科学)类 龚照瑗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 刘坤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答案 (2)略。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结合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分析。(2)问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归纳答案时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论证时要求史论结合,论据充分、合理,表述清晰、严密。 1.命题点:鸦片战争前后魏源的海权思想 (2017·镇江三模,2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答案 A 解析 材料“‘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出现,魏源提出“掌握海权”以实现“制夷”的目标,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魏源的思想还未付诸实践,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魏源个人的思想,无法推断对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影响,故D项错误。 2.命题点:传统文化对社会变革的负面作用 清咸丰、同治年间,社会动荡,民生艰难。而政府官员“掩饰弥缝,苟且偷安”,士人沉迷于故纸堆中烦琐考证,社会上出现了“天下不乱于长发贼而乱于汉学”的说法。这一说法表明( ) A.太平天国沉重打击清朝统治 B.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 C.西方思潮冲击传统封建体制 D.传统文化无法应对社会变革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士人群体对待社会变革的态度,不是强调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的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西方列强的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说中国的士人沉迷于故纸堆,不是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天下不乱于长发贼而乱于汉学”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故D项正确。 3.命题点:维新思想产生的社会心理 (2018·启东高考适应性考试,29)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 ) A.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 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C.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可知,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故A项正确。 4.命题点:康有为的“民权”思想 (2017·扬州三模,27)康有为曾言:“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另觅一人以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由此可知康有为( ) A.已具备成熟的民权思想 B.强调公民自治和君臣平等 C.强调君主制度的重要性 D.大力宣扬君主立宪制思想 答案 B 解析 材料“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反映的是君民关系,不能认定已具备成熟的民权思想,故A项错误;据材料“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可知康有为强调公民自治和君臣平等,故B项正确;材料“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强调平等的君臣关系,而不是君主制度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材料“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与限制君权无关,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盐城高考适应性考试,15)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 C.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并非是诋毁,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为了获取中国的原料和市场,题目中的“一些民众”并非代表中英贸易,故B项错误;反封建是指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题目中并未提到地主阶级,故C项错误。 2.(2017·淮安三模,28)《海国图志》问世16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要求“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学习《海国图志》,但这个建议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这主要是由于( ) A.《海国图志》并非官方编修 B.满汉贵族的极力反对 C.《海国图志》宣传学习西方 D.清政府固守锁国政策 答案 C 解析 《海国图志》是魏源编撰的,但这并非满清贵族不学习《海国图志》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并结合所学可知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专著,而当时的“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大多闭目塞听,仍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不愿意接触和学习西方,故C项正确;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中已经被打破,故D项错误。 3.(2018·无锡1月调研)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君民共治”意识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早期维新派“君主立宪”主张 D.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为民族生存而激发”“摆脱危机为目标”表明该“觉醒”指的是近代以来的救国意识,A项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魏源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认真反省后提出的,成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开端,B项正确;早期维新派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晚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与材料中的“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不符,D项错误。 4.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重学、 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 ) A.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 B.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 C.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D.迎合了当时“制洋器”的需要 答案 B 解析 “中体西用”与材料中“西学中源”并不相关,故A项错误;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以方便国人接受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西学中源”与制洋器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5.(2018·宜兴一模,8)郭嵩焘出使英法后眼界大开,认为李鸿章积极购买兵器,派学生学习西方利器,“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郭嵩焘这一认识( )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 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说明郭嵩焘已经认识到中国不仅应该考求西方的技术,还应该考求西方的制度,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故A项正确;郭嵩焘并不是维新派的代表,故B项错误;派遣留学生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郭嵩焘的这种认识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郭嵩焘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体西用思想,而不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故D项错误。 6.(2018·邳州一模,29)“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不仅是19世纪下半叶先进中国人的基本共识,更是洋务派在中西文化碰撞后采取的文化选择模式。此“文化选择模式”( ) A.有利于对中国文化的改造 B.表明了“崇洋”思想的盛行 C.反映了文化侵略的隐蔽性 D.批判了封建儒学的落后性 答案 A 解析 “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念有利于借助外来文化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改造,故A项正确;“盛行”一词与当时史实不符,该种“文化选择模式”只是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文化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文化选择模式”不符,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不是批判儒学落后性,而是引进西方先进的器物之学,用以改造中国,达到强国御侮之道,故D项错误。 7.针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严复主张“体用不二”,提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 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此主张的目的是( ) A.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B.完整系统引入西学 C.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中西体用完全对立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中“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可知严复并非反对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若要以西学为用,则必需同时接受西学之体,“体” “用”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与不可随意嫁接的道理,故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严复提出的对“体”与“用”的看法,而并非明确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故C项错误;中西体用完全对立,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8.(2018·南京调研)晚清驻英公使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俱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这反映了郭嵩焘( ) A.突破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 B.放弃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对传统夷夏观念的理性批判 D.力图处理东西方的矛盾冲突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不能表明郭嵩焘突破封建专制的束缚,故A项错误;材料赞扬西方先进制度,未提及放弃“中体西用”的思想,故B项错误;中国传统对外观念为天朝上国、夷夏观念,材料赞扬西方先进制度表明郭嵩焘客观看待西方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东西方之间存在矛盾,故D项错误。 9.(2017·苏锡常镇二模,8)1902年严复在论及中国教育时说:“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严复的这一看法体现的文化理念是( ) A.会通中西 B.中体西用 C.全盘西化 D.革故鼎新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得出严复的这一看法体现的文化理念是会通中西,故A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主张,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得出的是会通中西而不是全盘西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得不出革故鼎新这一结论,故 D项错误。 10.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19世纪40~50年代 B.19世纪60~70年代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40~50年代是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起始阶段,该阶段的反抗主要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御西方列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60~70年代是洋务运动时期,主要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和“中体西用”,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19世纪末,随着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中国人学习的方向从器物转向制度,与材料意思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在19世纪末已经出现,故D项错误。 11.(2017·靖江二模,29)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 ) A.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 A 解析 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与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故A项正确;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并为中国社会问题指明道路的是马克思主义,故B、C项错误;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也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12.(2018·徐州月考)谭嗣同在《仁学》中指出:“俗学陋行,动言名教(即礼教、理学),敬若天命而不敢渝,畏若国宪而不敢议。以名为教,则其教已为实之宾,而决非实也。又况名者,由人创造,上以其制下,而不能不奉之,则数千年来,三纲五常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据此可知,谭嗣同( ) A.否定专制制度 B.批判封建礼教 C.主张改革变法 D.宣传革命思想 答案 B 解析 谭嗣同在材料中猛烈批判的是自宋代以来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反动说教和伦理名教,故A项错误;“批判封建礼教”,符合材料观点和史实,故B项正确;“主张改革变法”与谭嗣同在材料中猛烈评判的是自宋代以来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反动说教和伦理名教的说法不符,故C项错误;“宣传革命思想”,属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13.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重点围绕“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等进行了探讨。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批判封建伦理旧道德 B.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C.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 D.为建立民国作思想准备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等进行了探讨”可知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故C项正确。 14.(2017·东台二模,28)有人说:“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段话说明( ) A.不同阶级政见相似 B.思想解放具有渐进性 C.上海多元文化并存 D.上海是近代化先行地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如果没有……就没有”可知思想解放具有渐进性,故B项正确。 15.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根本上感觉不足。”此处省略的三个词分别是( ) A.器物 制度 文化 B. 器物 文化 制度 C. 文化 制度 器物 D. 制度 文化 器物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文化。 二、非选择题 16.(2017·南通、扬州三模)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其故何由?盖中国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同治朝筹办洋务始末》卷二五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戊戌维新勃起于甲午战败之后。实由同、光变法运动孕育发展而成。然青出于蓝,后来居上。……至戊戌则兼欲师用西洋之政教。盖西学传播,得译书、留学、报馆、学校之助而渐深入普及。当时士大夫之世界知识既较丰于同治诸公,其政治思想亦更合乎近代之标准。——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李鸿章认为中国“火器万不能及”的原因,概括他提出的自强主张。 (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答案 (1)原因:中国制器存在“理”“事”分离的弊端。 主张:引进西方机器来制造机器;增设科举科目培养实用人才。 (2)说明:承认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 (3)略。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得出中国制器存在“理”“事”分离的弊端;第二小问主张,据材料一“莫如觅制器之器”得出引进西方机器来制造机器,据材料一“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得出增设科举科目培养实用人才。 (2)据材料二中“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得出承认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据材料二“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得出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 (3)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可分别从两个角度分析论证。角度一: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知识进行论证。角度二:汲取西学过程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戊戌维新知识分析论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