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检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检测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4月检测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 ‎1.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人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 A. 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B. 突出周天子权力的至高无上 C. 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D. 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周天子通过一定的仪式分封诸侯,并要求诸侯承担相应的义务,这明确了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D项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故选A。‎ ‎2.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材料“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管理问题,没有涉及家庭和睦问题,故排除A选项;材料强调的是“长”字,而不是等级问题,所以排除B选项;C项反映的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故排除。‎ ‎3.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世官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秦朝,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避免了周朝地方割据的局面的重演,但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有叛国而无叛郡是指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故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否定分封制,故A项错误,C项正确。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但材料肯定的是郡县制,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B项错误。世官制属于官员世袭制度,与材料肯定郡县制不符,D项错误。‎ ‎4.以下四种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国并行制 B. 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 C.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D. 行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分封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出现在周朝,郡县制在全国范围推广在秦朝,郡国并行制出现在西汉,行省制出现在元朝,因此正确的顺序是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所以答案选C。ABD排除。‎ ‎5.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 A. 秦代三公九卿 B. 唐朝三省六部制 C. 元代行省制度 D. 明代的内阁制 ‎【答案】D ‎【解析】明朝时期设立的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但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不能统领六部百司,其职权的大小由皇帝定夺。故材料中的“无相名,有相职,无相权”可知是朝内阁制度,D正确;秦代三公九卿和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宰相均有丞相职务,AB错误;行省制度主要是地方制度,不涉及宰相问题,C错误。故选D。‎ ‎6.长期以来,雅典几乎所有的法律都由公民大会颁布,法律修改和制定具有随意性。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人颁布了统一的法典。此后如果修改法律,必须经过严格得多的程序,必须经过陪审法庭的立法审查。从公元前399一前375年,居然没有新法通过。这说明当时的雅典 A. 公民大会丧失了立法大权 B. 陪审法庭拥有至上的权威 C. 有意防范直接民主的弊端 D. 主要致力于构建法律体系 ‎【答案】C ‎【解析】法律的修改和制定由具有随意性到出现严格得多的程序,再到长时间没有新法通过,这说明随着雅典民主制度的完善,对直接民主的弊端进行了防范,故选C项;没有新法通过不意味着公民大会丧失了立法权,排除A;拥有至上权威的是公民大会,而非陪审法庭,排除B;材料主要体现了雅典民主制的完善,并不是致力于构建法律体系,排除D。故选C。‎ ‎7.在雅典,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由此可知,雅典 A. 公民大会是唯一的民主机构 B. 频繁出现“多数人的暴政”‎ C. 贵族不再拥有任何政治权利 D. 以“直接民主”为主要形式 ‎【答案】D ‎【解析】据“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可知雅典采用直接民主的形式进行表决,故选D;A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当时雅典公民大会频繁出现“多数人的暴政”,排除B。故选D。‎ ‎8.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 平民与贵族在法律上平等 D.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答案】C ‎【解析】“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说明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开始贵族是享有很多特权的,而平民没有,所以平民就为了追求平等的权利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达到“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最终确定了双方平等的地位,故选C;“贵族的特权被取消”本身说法错误,A排除。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标志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写的《民法大全》,而题干讲的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故B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自由民不仅仅包括罗马公民,而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 ‎9. 古罗马《民法大全》:“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 A. 保护弱者 B. 人人平等 ‎ C. 公正合理 D. 注重证据 ‎【答案】C ‎【解析】父亲犯罪,不能牵连儿子的名声,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体现了罗马法的公正合理的自然法原则。故C项正确。‎ ‎10.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权受到限制,并通过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安妮女王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规定,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故选B。‎ ‎11.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 主权在民原则 B. 天赋人权原则 C. 各州自治原则 D. 各州平等原则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天赋人权指的是: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的。但规定“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其中的“自由人总数”实际上对人的权力划了等级,有了歧视,如此规定违背了天赋人权原则。人民主权强调的是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国家权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不符合题意,排除掉A。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应该怎么做,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所以C选项排除掉。各州平等原则没有在《独立宣言》中说明和提倡,排除掉B。‎ ‎12.某学者这样评价法国1875年宪法:“这部宪法的目的并不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这表明,该宪法 A. 是各大党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B. 使资产阶级丧失政治主动权 C. 使共和成为国民的共同追求 D. 解决了法国不同阶级的矛盾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75年宪法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该宪法并未使资产阶级丧失政治主动权;C选项中“共同追求”一词过于绝对; D选项错误,这一宪法协调和缓解了不同阶级的矛盾,但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有学者戏称德意志帝国议会只是一个“发表独白”的“没有政府的议会”。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德国代议制不彻底不完善 B. 德国议会不享有任何权力 C. 德国议会被宰相完全控制 D. 立法权只属于德意志皇帝 ‎【答案】A ‎【解析】“德意志帝国议会只是一个‘发表独白’的‘没有政府的议会’”说明德意志帝国议会没有真正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德国代议制不彻底不完善,故选A;BC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德意志的议会享有部分立法权,并非只属于德意志皇帝,排除D。故选A。‎ ‎14.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大门,列强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下列表格中甲、乙两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的是 甲 乙 A 鸦片战争 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放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C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故A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把封建社会,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B错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D错误。‎ ‎15.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 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 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C 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D. 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选项B正确;选项A、C在甲午战争前就已经出现,排除; D项表述具有片面性,不能够概括“救亡”的内涵,“救亡”实际上包括政治领域的改革和革命。‎ ‎16.近代一有识之士在谈到某一条约的条款时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该条款是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 C. 居住及租地权 D. 设立使馆界的规定 ‎【答案】B ‎【解析】材料意思是一国在中国得到利益,其他列强也可同等享有,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B正确;A是指司法管辖权,与材料无关,排除;CD在材料中并无反映,排除。故选B。‎ ‎17.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B. 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 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 中国经济文化压抑抹杀人性 ‎【答案】B ‎【解析】题目强调的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特点。 近代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启蒙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把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故答案为B。AC项不是辛亥革命时期个人解放和国家独立结合在一起的原因;D项与民族独立运动也无直接关系。‎ ‎18.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A.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 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答此题注意两个时间“1925年”与“1928年”,国共合作与国共关系破裂时期。分析选项,A是苏联建立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原因;B与题意不符;C符合题意;D时间上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C。‎ ‎19.“我建议我们的同志,改变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并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因为通过国民党同南方的工人和士兵取得联系要容易得多。”该言论是为了(  )‎ A.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促成重庆谈判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反映的加强国共合作,并且是“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来看,该言论是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材料所述是为了实现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国共合作。故答案为B项。A项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材料中的加强国共合作不符,排除;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C、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20.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此伏彼起,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相继发生。但辛亥革命与义和团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五四运动体现的“更新的时代烙印”是指 A. 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B. 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领导 C.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 首次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远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显示了伟大的力量,所以五四运动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C符合题意;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先锋队而非主力军,A排除;五四运动不是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领导的,B排除;五四运动并非首次承担起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历史事件,D排除。故选C。‎ ‎21.近代著名报纸《大公报》在《毛泽东先生来了》一文中写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一报道反映出 A.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地谋求和平 B. 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 C. 抗日战争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社会地位 D. 大众传媒是影响当时形势政局的重要力量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足以证明国共合作、和平建国已经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能揭示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2.《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 谋求人类解放作为目标 B. 阶级斗争学说 C. 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D. 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即每个人自由、全面地发展,无产阶级的使命就是谋求全人类的解放。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未涉及阶级斗争;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政党学说;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3.“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那些稀奇古怪的口号”指的是 A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B. 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C. 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 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结合所学可知,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要求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四月提纲》的相关内容,在提纲中列宁指出应该“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并指出应该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故A正确;B项是二月革命的结果,在《四月提纲》之前,排除;C项不符合《四月提纲》的内容,排除;1922年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4. “1917年的俄国革命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当国内有数百万人处于贫困状况时,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如果你们不进行内科治疗,那么更激进的力量就会到来,他们将会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材料中的“外科手术的方法”是指 A. 迅速发展俄国资本主义经济 B. 临时政府反击德国侵略者 C. 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D. 人民起来推翻沙皇政权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17年的俄国革命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当国内有数百万人处于贫困状况时,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他们将会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史实,即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故C正确。迅速发展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符合“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故A排除。材料中“他们”指无产阶级,故“临时政府反击德国侵略者”错误,故B排除。人民起来推翻沙皇政权,属于二月革命,故D排除。‎ 二、非选择题 ‎25.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代行省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答案】(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 ‎(2)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 ‎(1)不同:由材料“在边地设十节度使”“失于外重”可知,唐朝采用的措施是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由材料“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可知,宋朝采用的措施是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 后果:由材料“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可知,唐朝的后果是造成了藩镇割据;由材料“外患最多”“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易于虚弱瓦解”可知,宋朝的后果是造成了积贫积弱。‎ ‎(2)原因:由材料“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可知,其原因是元朝疆域辽阔;由材料“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可知,其原因是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由材料“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可知,其原因是民族征服。‎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局面、省制开端等方面展开分析。‎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设的,政府的体制只要对国家的文明有利,君主也好、共和也好,不应拘泥名义如何而求其实际。有史以来,世界各国的政府体制,虽然有君主专制、君主立宪、贵族专制、民主制等不同的体制,但是不能单从体制来判断哪种好、哪种不好,最重要的是不偏于极端,君主未必不好,共和政治也未必都好、评论政治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徒慕虚名,况且,政府的体制不是千篇一律的 ‎——摘自(日)福泽谕古《文明论概略》‎ 运用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政治体现与文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适合本国实际的政治体制才能促进本国文明的发展.‎ 阐述:英国光荣革命后,尊重历史传统,协调旧贵族与新贵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冲突,依靠渐进性的改革,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等,适应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美国独立后,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共和制,解决了邦联制带来的困境,有效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关系,为美国政治民主化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史实依据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从材料“评论政治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徒慕虚名,况且,政府的体制不是千篇一律的”中可以分析出观点,即适合本国实际的政治体制才能促进本国文明的发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第一次向外国侵略者屈辱求和,签订了第—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而独立的中国走上了半殖民_苦难道路。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侵略者压迫、剥削、欺凌的开端。翻片战争又迫使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中国近代化是鸦片战争的直接产物,因此,鸦片战争又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的这两个开端,便交织成―部旧中国116年的历史,实际上也就是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所起的双重作用。它既刺激和促进了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又压迫抑制了中国近代化的顺利进行,不得不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道路。‎ ‎——姜铎《略论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二 ‎ ‎ 自从学界辟建中国近代史一门学科,百年来,连一个题称命义也出现诸多歧说。自然,鸦片战争这一命义一直是中外学者都有,一般信从者众。不过也有几个有势力新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西方世界。一个是主场战争是贸易战争,申说是由商业冲突而引起。此外一个主流观点,认定这场战争是英国争取国交平等而战。另一个是文化冲突之战争,申说是由于耐文化冲;突而引起的。不过历经时代淘洗,在70年代以后,这类学说己难有立足之地。这根本是为帝国主义者洗刷罪恶的曲说,不能使人信服。‎ ‎——王尔敏(弱国的外交:面对列强环伺的晚清世局》‎ ‎(1)根据材料一解说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所起的“双重作用”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在政治方面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关于引发鸦片战争的“新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新说不能使人信服的理由。‎ ‎【答案】(1)含义:鸦片战争一方面刺激和促进了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又压迫和抑制了中国近代化的顺利进行。‎ 危害: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使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开始了列强侵华和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先例;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回答三点即可得满分)‎ ‎(2)新说:贸易战争;英国争取国交平等而战;文化冲突之战争。‎ 理由:西方学界提出所谓鸦片战争“新说”,将其侵略行为淡化为因贸易、公平外交和文化冲突等引发,其根本目的是为其侵略行为洗刷罪恶,掩盖走私鸦片和侵略中国的罪行,否定侵略性质,漂白其殖民扩张的历史。‎ ‎【解析】‎ ‎(1)从“它既刺激和促进了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又压迫和抑制了中国近代化的顺利进行,不得不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道路”可以得出“双重作用”的含义。从“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第一次向外国侵略者屈辱求和,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而独立的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的苦难道路。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侵略者压迫、剥削、欺凌的开端”可以看出鸦片战争的危害。‎ ‎(2)从“一个是主张这场战争是贸易战争,申说是由商业冲突而引起”、“ 另一个是文化冲突之战争,申说是由于两种文化冲突而引起”可以看出西方学界提出所谓鸦片战争“新说”是贸易战争和文化冲突战争。理由:可以从他们提出新说的目的入手,可以看出他们为了淡化侵略,用文化和贸易做掩饰,妄图洗刷自身罪恶,掩盖走私鸦片的史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