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39“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39“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作业

练案[39] 必修三 第十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选择题 ‎1.(2019·安徽A10联盟)墨家的创始人墨翟熟悉多种手工技巧,精通器械制造,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所记载,墨子砍削竹木做成飞鸢使之飞高空,几日不落,还说他曾经顷刻之间削三寸之木制成一个能载六百斤重的轴承。这说明( B )‎ A.研究历史需结合特定的环境 B.应审视史料信息的真实性 C.史书不能客观再现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评价愈客观 ‎[解析] 在人们心目中,墨子具有高超的手工技巧,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人造木鸢居然能飞几天,这未免过于夸张,缺乏科学依据,因此这一记载的可信性大打折扣,故B项正确。这些传说缺乏依据,与特定的历史环境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历史史书也能反映历史真相,C错误;历史评价客观与否与历史远近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2.(2018·合肥检测)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C )‎ A.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受到重用 B.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C.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并未反映士阶层的崛起,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战国时期的阶级矛盾的激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孔子主张“德治”,而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体现了儒家在治国方面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荀子“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说明其并未摒弃儒家的德治思想,故D项错误。‎ ‎3.(2018·河南林州调研)周平王东迁之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沦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这一变化客观上( D )‎ A.扩大了周朝统治区域 ‎ B.抑制了私人商业发展 C.加速了国家统一步伐 ‎ D.推动了士阶层的崛起 ‎[解析] 材料所述属于分封制的负面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政治的混乱导致了私商的兴起,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使宗法分封遭到破坏,争霸兼并战争推动了国家的统一进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诸侯卿大夫为使自己能够脱颖而出,纷纷重用士人,推动了士阶层的崛起,故D项正确。‎ ‎4.(2018·江西宜春诊断)《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在前一关系上的主张是( C )‎ A.君轻民贵 ‎ B.君主受命于天 C.制天命而用之 ‎ D.天下为主君为客 ‎[解析] 荀子主张在天人关系上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是君民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 ‎5.(2018·眉山、广安、遂宁一诊)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D )‎ 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解析] 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儒法道都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不是争夺国家政权,故B项错误;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符合法家,不符合儒家和道家,故C项错误;儒法道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故D项正确。‎ ‎6.(2019·四川绵阳二诊)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 )‎ A.各派学说吸收融合现象 B.法家理论走向系统化 C.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 D.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 ‎[解析] 根据“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可知,韩非子的思想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出战国时期各派学说存在吸收融合现象,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无法体现法家思想是否系统化,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无法体现“法治”是时代要求,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不能体现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排除D项。‎ ‎7.(2019·湖北武汉市联考)“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材料主张( C )‎ A.统治者应推行德政 B.治国者要崇尚贤能 C.统治者行清简政治 D.治国者须厉行法治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令到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令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令到民心不被迷乱,这是老子的无为思想,C项符合;统治者应推行德政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治国者要崇尚贤能是墨家思想,排除B项;治国者须厉行法治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所以选C项。‎ ‎8.(2018·衡水金卷联考)韩非子提出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还要做到“使法择人,不自举也”。这一主张( C )‎ A.要求君主熟悉法律 ‎ B.体现王在法下 C.是对贵族政治的否定 ‎ D.突出依法治国 ‎[解析] 韩非子选拔官吏的主张是依靠法律选择人,而不是依靠人来选拔,这是对传统贵族世袭制度的否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君主是用法选拔官吏,不是熟悉法律,故A项错误;封建社会仍然是王在法之上,故B项错误;古代封建社会仍然是人治社会,不是依法治国,故D项错误。‎ ‎9.(2018·山东、安徽名校联考)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C )‎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解析] 孔孟处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无法统一信仰,材料也无法体现儒家统一信仰,故A项错误;儒家提出仁政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进而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根据“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孔孟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故C项正确;用礼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的是理学,故D项错误。‎ ‎10.(2018·湖北黄石调研)《论语·述而》曰:子钓而不纲(‎ 孔子主张捕鱼用钓竿而不用渔网)。下列言论所蕴含的思想与“钓而不纲”相符的是( B )‎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C.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D.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解析] 材料“钓而不纲”体现的是尊重自然、注重可持续发展,A项表达的是人与人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B项“节用”与“使民以时”体现了节省民力、顺应农时,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故B项正确;C项体现了法治的理念,故C项错误;D项体现的是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 ‎11.(2019·北京西城区六校联盟)下列主张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D )‎ A.“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 B.“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 D.“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 ‎[解析]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体现的是法家与时俱进的主张,D项主张法治,属于法家观点,故答案为D项。A项是儒家主张,B项是道家主张,C项是墨家主张,均排除。‎ ‎12.(2019·浙江十校联盟联考)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庄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D )‎ A.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 B.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C.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 D.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庄子、荀子、墨子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天人关系,没有涉及百家争鸣局面,也没有涉及唯物思想,故A、B两项错误。材料反映在天人关系问题上这些思想家的主张存在相同点,但不能得出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的结论,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9·北京东城期末)“亚圣”孟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摘编自林晓平《论孟子 对历史治乱盛衰的总结》‎ ‎(1)根据材料,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汉唐之际,在儒学圣贤中,孟子地位低于孔子的弟子颜回等人。宋神宗年间,《孟子》成为科举及教育的重要内容,孟子被加封为“邹国公”;徽宗时《孟子》成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作《四书集注》,影响巨大。元代,《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孟子被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太祖朱元璋对《孟子》中“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深为反感,令人删改《孟子》。明世宗时直接尊孟子为“亚圣”。清康熙帝时将孟庙扩建,规模仅次于孔庙。‎ ‎——摘编自刘景文、陈美 容《孟子历史地位的演进》等 ‎(2)结合材料,简析孟子地位是如何变化的。‎ ‎[答案] (1)思想主张:历史发展治乱更替,有其规律性;行“仁政”以得民心;善用人才。‎ ‎(2)北宋至清,孟子的地位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自北宋开始,孟子被历代君主不断加封,最终成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渐提升,并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 孟子的思想,适应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的需要,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为后世思想家、统治者所重视并不断改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解析] (1)根据材料“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也以仁”可以看出孟子主张是行“仁政”以得民心。‎ ‎(2)根据材料二中信息,汉唐之际,孟子地位低于孔子的弟子颜回等人;宋神宗时《孟子》成为科举及教育的重要内容;元代,《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世宗时直接尊孟子为“亚圣”。可以看出孟子的地位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孟子的思想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其思想适应了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后来经过后世思想家发展改造,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论语》‎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概述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答案] (1)内涵: 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统治者善待人民,为百姓利益着想;统治者要尊民意,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 理想政治:统治者要用贤人,行仁政。‎ ‎(2)观点: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合乎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 ‎(3)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具有地域差异性。‎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 (1)通过阅读材料即可归纳,难点在于什么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内涵,什么是其理想政治。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区分。根据所学知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主要是讲君民关系,而其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就是其理想政治。解答时需要注意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全面地归纳。‎ ‎(2)解答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可得出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大意是要以合乎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等,依此类推进行解答。‎ ‎(3)材料三中涉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儒学、阴阳五行、道家学说等,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百家争鸣的影响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