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却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这表明孔子主张 A.以德为主,礼法并重 B.礼制下移教化百姓 C.为政以德,体恤百姓 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2.《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中央集权 B.家国一体 C.君主专制 D.官僚政治 3.《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盂兰盆经》的斋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这一衍变表明 A.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 B.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 C.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 D.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 4.“引经决狱”开始于汉武帝时期的一种审判方式,司法官引用《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裁判案件的主要依据,这反映出“引经决狱” A.保证了审判公正性 B.审判完全依据儒家经典 C.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D.是儒学官方化重要体现 5.唐朝饮食,人们喜好的是庶民不易得之的大鱼大肉、珍馈佳馔。宋代的食风表现为,不必山珍海味,一些常见的食材原料,就能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这种食风的变化 A.体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说明士族文化的普及 C.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果 D.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 6.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A.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 B.主张限制君主专制 C.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D.反对废除宰相制度 7.如表为明朝末年天灾情况,对这些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各种灾害的频繁发生加速了明朝灭亡 B.土地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C.成为“天人感应”理论的重要历史依据 D.说明古代王朝的更迭有一定历史规律 8.王阳明认为土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 A.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点 B.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 C.继承了传统儒家民本思想 D.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9.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10.宋书版刻风格多样,浙本多用欧体,蜀本多用颜体,江西刻本则欧、柳兼具。清末民初,西泠印社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据此可知 A.宋代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宋代书法崇尚唐楷法度 C.宋体是书法和雕版技术结合的产物 D.仿宋体具有多种字体字形 11.《齐民要术》强调,种葵应“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负郭良田三十亩”,种芜菁要“近市良田一顷”,种胡荽要“近市负郭良田一亩”,种红蓝花也要“负郭良田一顷”。这一农学认识主要源于 A.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C.精耕细作农业的探索 D.农业商品化生产实践 12.明清时期通俗小说蓬勃发展,据如图可知 A.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 B.明清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特点 C.小说是明清文学传播的主要载体 D.市民阶层阅读小说侧重于曲艺传播 13.“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程中。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相同 B.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 C.后者争论清楚认识落后根源 D.争论根本目的是实现近代化 14.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 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 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 D.反映出早期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15.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依据多份英文报纸,主持翻译出《澳门新闻纸》。其中绝大部分是亟需了解的夷务或军情,但也有英国女王宫中女官名单与薪水、菲律宾农业、秘鲁公司招股、彩色地图印制法、南北极探险、船只保险广告等非紧要内容。由此可知,当时 A.林则徐试图更全面地了解外部世界 B.国人已突破天朝上国的观念 C.翻译英文报刊的工作较为主观随意 D.林则徐关注到西方政治制度 16.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17.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18.《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刊后,对孔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 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B.顺应社会时局变化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19.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明确表示: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近时“志士舌敝唇焦,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尤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这表明孙中山 A.反对仿效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B.主张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并举 C.反对渐进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D.主张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 20.1919年4月,蔡元培说:“北大不但未提倡‘铲伦常’,而且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据此可知,蔡元培 A.改造北大以服务政府的要求 B.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 C.认识到西方文化存在的缺陷 D.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 21.解放前,私人书商垄断了中小学的教材,开明书局等机构就以此为主业;解放后,国家将教材出版交给了1950年新成立的人教社,由其负责中小学教材的出版,私人书商就此没落。这一变化 A.说明私人出版业绝迹 B.利于构建完整教育体系 C.违背了“双百”方针 D.旨在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2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23.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和法国皇帝路易十六(1774-1792年在位)在公开演讲常引用“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应当平等”“君主应当为其人民服务”等口号,统治者此举意在 A.倡议建立“理性王国” B.缓和矛盾维护统治 C.宣传自由平等思想 D.反对天主教会权威 24.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代的活字书籍“一本难求”,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B.官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 C.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D.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 25.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表达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表明卢梭 A.強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 B.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 C.反对理性,强调感性 D.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 26.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的报告《论联合政府》一文中的核心概念是民主,该文中民主一词出现达257次,除去民主同盟、三民主义、民主派等固定词中所含的“民主”二字仍有140次之多,毛泽东突出民主主要是因为 A.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C.夯实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基础的必要性 D.创新革命理论宣传形式的需求 27. 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28.1831年,一位年轻学者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者的身份乘座“贝格尔”军舰进行历时5年的环球考察(见如图)。据右图并结合所学判断,这次航行 A.所走路线与麦哲伦环球航行一致 B.是以内燃机为驱动进行远洋航行 C.考察成果坚定了学者的研究观点 D.为西方殖民者扩张奠定理论基础 29.1665年-1666年间,伦敦曾经发生了大瘟疫,造成数万人死亡,当时牛顿到乡下躲避瘟疫,自我隔离,就在这段独处的清净岁月,他的创造发明能力进入了高峰期。下列关于牛顿成就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①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②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自然科学的范畴 ③推动了人类认识社会的变化 ④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思考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薄伽丘的小说《十日谈》曾因描写了众多的情欲故事,一度遭到天主教会和西欧部分国家的查禁,但这却并不能改变该书在当时西欧社会风靡一时的状况。这说明 A.禁欲观念是各国的共识 B.宗教观念影响世俗价值 C.西欧天主教会完全衰败 D.人文主义顺应时代潮流 31.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32.有学者认为:无论在风格和内容上,一些写作都十分专注于表达作者的观点,从而失去了思想与事件的交流,或者可以说他们从未打算过尝试交流:这种“自我迷恋”是以牺牲读者为代价的。材料反映的文学流派是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3~3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5~37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道作答。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蒸汽机=水排+风箱。他想用这一公式说明,没有中国古代技术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脏——蒸汽机是不可能被发明的。从蒸汽机的关键结构看,“风箱”解决了双作式阀门问题,而“水排”则提供了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之间的转换设备。“风箱”是我国宋代发明,尔后传到西方,18世纪在欧洲普遍应用,而“水排”在1900多年前就在我国出现,《后汉书·杜诗传》中有明确记载。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古代先进的技术已经为蒸汽机发明打下了基础,但最早发明“风箱”和“水排”的中国人却没有制造出蒸汽机。 ——薛依群《谁让我们与蒸汽机擦肩而过》 材料二 熟练技术工人的缺乏使得蒸汽机的制造和日常维护在人手上显得捉襟见肘,蒸汽机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就很难在全行业得到推广使用。对于那些资本规模较小的工厂主而言,在他们积累足够资本之前只能推迟或者引进很少的蒸汽机。正如钱乘旦教授所说:“每当蒸汽机发生严重故障,瓦特都要亲自去用户那里维修,这样自然会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不敢贸然购买蒸汽机,这种局面要等到机工成长起来及机械学成为完整科学,机器工业成为新一代工业部门才能转变,而这就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总之,19世纪30年代前的很长时间内,作为新鲜事物的瓦特蒸汽机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被所有人接受。卢德运动中的手工劳动者将瓦特蒸汽机等机器视为抢夺自己饭碗的“敌人”予以破坏。 ——摘编自高宁波《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推广使用缓慢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和西方近代科技的相同影响。(19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 近现代 先秦:传说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扁鹊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病。 秦汉:《黄帝内经》是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葛洪记载了青蒿治疗疟疾的功用。 隋唐:日本多次派药师来中国学习医学;鉴真赴日本传授医学;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孙思邈的《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 宋元:政府派医官到高丽教授医学;王惟一撰《铜人俞穴针灸图经》。 明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后由朝廷颁行;传教士卜弥格翻译《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书。 1914年,各省中医组织请愿团向政府请求保存中医,政府申明“非有废弃中医之意”。 1950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团结中西医”的方针。 1955年,中医研究院成立。 1956年,苏联派专家来华学习针灸。 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后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屠呦呦凭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 ——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等 上表为中医药学发展史大事简表。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步察觉到列强强国的秘诀在于教育。咸丰十年,冯桂芬提出采西学,设学馆。清政府基于对西方艺学的需求,陆续开办军事技术以及专门实用学堂。甲午战后,西学课程增添了政治、伦理等科目。面对学堂内部中西学之争,京师大学堂明文规定经学是各学根本。1907年,学部奏准《修改各学堂考试章程》,明确各学堂必须考试经史课目,原来未设经史课目的学堂,也必须加试经学一题、中国史学一题。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材料二 1952年国家在院系调整过程中开始有目的的设置专业。在“以俄为师”的引导下,中国高等教育以苏联等高等学校制度为参考系,取消大学中的院一级,进而设置具体的专业系科,包括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到1953年初,全国各大高校设置专业215种,其中工科专业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中占绝对优势,共107种。师范、文科、理科、农科、财经等相对均等,数量集中在15—21种之间,但政法专业相对较少,只有2种。 ——摘编自张全红《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院系调整及其经验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背景和影响。(9分) 3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33年4 月,德国大学校园中开始了一场针对犹太血统知识分子的文化清洗运动。大批科学家被迫流亡他国。但大多数知识精英最初并未把美国放在优先选择的理想接受国的位置上,而是希望去英、法等西欧国家生活和工作。美国知识精英人物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美国私人性资助团体一起,逐步化解了美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对外来科学家的恐惧症”。随着形势的变化,德国战前扩张政策的成功以及战争初期“闪电战”的速胜效应,迫使绝大多数德国流亡科学家彻底放弃了继续留在欧洲诸国的幻想。欧洲局势的恶化也迫使美国社会逐步放弃孤立主义政策,接纳更多科学家。从德、奥两国被驱逐的1400名流亡科学家中,有77%被美国所接受。其中不少人成为美国现代新兴学科的奠基者。人们能在有关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的材料中找到最鲜明的例证,这次高文化素质难民潮对20世纪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洲际转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摘编自李工真《纳粹德国流亡科学家的洲际移转》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德国多数科学家最终选择流亡美国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科学家流亡美国的影响。(6分) 3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海疆危机的刺激下,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首任巡抚刘铭传不仅是抗法功臣,还是洋务运动中比较具有时代眼光、革新思想和实干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他任职巡抚的六年中,对台湾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改革,这次自强新政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巩固海防,包括筹建海军、建兵工厂、修建沿海炮台和编练新军等内容。二是建设交通,包括新建铁路,发展电信和建立新的邮政制度等内容。三是发展商务,包括设立商务局、招募侨资设立轮船公司和实行樟脑专卖等内容。四是抚番和垦荒,主要有招抚番丁和福建平民扩垦、推行番汉杂居、设置番学堂等措施。五是提倡新式教育,建立西学堂和电报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六是整理财政和增设府县,主要是清理田赋和重划台湾行政区划。刘铭传顶着巨大的阻力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继任者由于目光短浅,思想僵化,尽废其新政,使得这次有计划、有成效的“以一岛基国之富强、以一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的改革就此夭折。 ——据(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 (1)根据材料,说明刘铭传在台湾推行自强新政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铭传的台湾自强新政。(9分) 参考答案 1.B 据材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可知,材料强调“礼、刑”的阶级性;而孔子提出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可知,其认为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这体现了礼制下移教化百姓,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礼法并重”,且“礼法并重”是荀子的观点,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C片面;D与题意无关。 2.B 依据“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可知,材料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理念,即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故B正确;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君主专制是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君主终身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官僚政治指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3.A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故事“目连救母”广为传诵,经久不衰是因为其宣讲故事“救母”的主题契合了中国的传统伦理,得到封建政府和众多中国人的认可,A选项符合题意。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和相关的民俗活动,不能充分说明佛教在民间流传更广了,B选项错误。目连救母和中国人宣扬的“孝”的观念一致,不能说明外来文化冲击了主流观念,C选不符合题意。只一项盂兰斋节不能得出世俗节日和佛教节日的趋同,D选项错误。 4.D 依据材料“司法官引用《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裁判案件的主要依据”并结合所学可知,“引经决狱”是儒学官方化重要体现。D正确;引用儒家经典作为裁判案件的依据不能保证审判公正,A排除;材料反映了儒家经典是主要依据,‘完全依据’的说法过于绝对,B排除;引用儒家经典,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C排除。故选D。 5.D 通过材料唐宋时期食风的变化可以看出,宋朝时期人们不讲究吃,以平常饭食为主,这实际上体现了消除人的口舌之欲的思想,是理学“灭人欲”思想的表现,故D正确;食风的变化不能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A;食风变化与士族文化普及无关,排除B;食风变化不能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排除C。 6.B 由材料 “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可以得出其主张君臣共治天下,说明其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故B正确;材料三省六部制的恢复与否无关,故A不正确;材料主张的是君臣平等,没有涉及君主立宪制,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废除宰相制度的信息,故D不正确。 7.A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因为各种灾害的频繁发生,导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加剧了阶级矛盾,最后加速了明朝的灭亡。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证明灾害是由土地开发过度引起的,B排除;“天人感应”只是董仲舒为了限制君权而提出的思想,和历史事件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排除;材料未涉及王朝更迭,D排除。故选A。 8.D 依据材料“四民异业而同道”可知,王阳明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产生了怀疑,结合其时代背景可知,这是受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导致的。D正确;此时西学尚未对中国产生实质上的影响,A排除;并不是所有的明清思想家都接受这一观点,B排除;材料主要体现商人与其他职业的人是同等的,与民本思想无关,排除。故选D。 9.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的思想家们针对“明末的道德人心危机”,批评程朱、陆王学说,希望回归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等努力,体现了儒学在危机中的努力重建,D选项正确。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约束道德,清代面临新的时代问题,当时的儒学发展不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孔孟本源的回归,而是经世致用,儒学在明清时期依然是官方正统哲学,ABC三项错误。 10.C 从材料“宋书版刻风格多样,……用欧体……用颜体……则欧、柳兼具”“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中可以分析,宋体是书法艺术和雕版印刷术的产物,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宋书版刻风格多样”说明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法倡导“有意无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故B项错误。 点睛:关键信息材料“宋书版刻风格多样,……用欧体……用颜体……则欧、柳兼具”“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 11.D 由材料“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近市”、“负郭”等信息可知,《齐民要术》认为农业的发展需要靠近市场,以增加收益。这一认识实际上体现出对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的这一现实认可,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A选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技术水平提高,B选项排除;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未涉及,C选项排除。 12.B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直接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文本来接受小说内容,其获取文本的方式主要有购买、转借及租赁;间接读者则依靠听书、看戏等途径,间接接受通俗小说的内容;直接读者与间接读者又分别确立了明清通俗小说两种基本的传播方式;版籍传播与曲艺传播;故可知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直接阅读和间接阅读的比较,故无法推断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小说是明清文学传播的主要载体,而是强调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排除C;市民阶层阅读小说有版籍传播和曲艺传播,无法确定是侧重于曲艺传播,D错误。 13.B 体用之争同地主阶级内部的争论扩展至维新派和洋务派之间的争论,说明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选项B正确;地主阶级内部的体用之争争论的是要不要学习西方,洋务派和维新派之间的体用之争围绕的是学习西方器物还是制度,因此两次争论的实质不同,选项A排除;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一次争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排除C;争论的根本目的是救亡图存,选项D排除。 14.D 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经济和科学,但又讲中学为道,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前后有冲突的论述,主要目的在于回避顽固派的攻击,反映出早期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答案为D项;其目的不是为了适应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排除A项;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郑观应作为早期维新派,已经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没有鄙夷外夷的观念,排除C项。 15.A 林则徐在了解亟需的夷务或军情的同时,也了解了许多非亟需了解的内容,表明他试图从更多的维度了解西方世界,故选A;B、D选项夸大了材料的意思,C选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故选A。 16.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已经开启了救亡运动的历程,上海是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社会风气相对较为开放,材料强调的是是否废除帝制之争,所以不能确定为都主张废除帝制,结合“尚不知革命为何物”可知当时革命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当时社会主流依然是改良,所以A、B、C错误,所以选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的影响 17.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材料假设“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或许变法就能取得成功。这说明康有为的性格对维新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B。其它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18.B 《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新青年》猛攻孔教,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说明《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顺应社会时局变化,故选B;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是《新青年》影响力增强的原因,排除。 19.B 材料“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欧美强矣,其民实困” 等信息说明,孙中山不是主张不再走资产阶级革命的路,而是要将资产阶级革命(即政治革命)与解决民众生活问题(即社会革命)同时进行,这样就可以避免第二次革命,故B项正确,AC项排除;孙中山是个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不可能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故D项不符合史实。 20.B 根据材料“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可知,这些内容是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可见蔡元培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选项B正确;北大当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服务政府,排除A;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材料只体现了蔡元培对传统文化中积极部分的支持,并不能得出其以儒学为主兼容其它思想的主张,选项D过度解读材料,排除。 21.D 材料反映的是解放后私人书商退出中小学教材出版,转而由人教社负责。这一变化说明国家旨在通过中小学教科书的出版,强化国家意志,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D正确;材料说的是“私人书商就此没落”,“绝迹”一说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教材出版的管理,仅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利于构建完整教育体系,故B错误;“双百”方针提出是在1956年,C错误。 22.B 材料信息“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反映的是人文主义。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精神通过神话传说传播,这反映了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故B项正确;材料和宗教信仰意识淡薄无关,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神话影响的削弱,故D项错误。 23.B 从材料可知两位欧洲君主生活的时代是18世纪,而当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巨大的影响使君主能采取开明的政策,演讲时使用“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应当平等”“君主应当为其人民服务”等口号,说明统治者目的是要拉近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以达到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目的,答案为B;但从两句口号并不能表示统治者要建立理性王国,A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宣传自由平等思想和反对天主教会,排除CD。 24.D 根据题干可知,活字印刷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多种类书籍的印刷上,而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的环境下,人们对书籍种类的需求是有限的,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主要是因为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D项正确。因为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取代雕版印刷术,与社会审美观无关,排除A。B项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与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不符,排除。题干强调因为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取代雕版印刷术,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25.D 卢梭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强调理性,题中“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表明卢梭注重孩子的情感,主张顺乎天性,体现了关注感性,故D正确;A、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卢梭强调理性,C错误。 26.C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的报告《论联合政府》一文中的核心概念是民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反复提到民主主要是因为抗战进入最后阶段,需要民族民主统一战线的保障,即夯实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基础的必要性,故C正确;社会主义民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A错误;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故B错误;这种宣传形式不是创新,故D错误。 27.B 由材料中的“16世纪”“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时,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教会失去原有的权威,因此达尔文的学说虽遭到教会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故B项正确。进化论在19世纪中期时诞生,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A项表述不合史实,故排除;C项与其遭到教会迫害与否无关,故排除;材料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会失去原有权威,与教会宽容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 28.C 材料是对达尔文环球考查事迹的描述,这次考查更加证实了生物进化论主张的正确性,C正确;该路线与麦哲伦环球航行大体一致,不是完全一致,A说法不严谨,排除;当时内燃机还未出现,B排除;D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描述,排除;故选C。 29.A 据所学可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提出,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因此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自然科学的范畴,推动了人类认识社会的变化,①②③符合题意,A正确;④量子理论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思考方法,不符合题意,因此BCD三项排除。故选A。 30.D 《十日谈》的“情欲故事”反映了人文主义中人性的复苏,也是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在文化层面上的体现,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D项;材料表明《十日谈》因情欲故事遭教会和国家查禁,但在当时西欧社会风靡一时,与禁欲观念是各国的共识表达的意思相反,故排除A项;《十日谈》无法体现“宗教观念”,故排除B项;“天主教会完全衰败”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教会的衰败表现在宗教组织、宗教影响等多个方面,仅仅由《十日谈》的情况并不能说明它走向衰败,且天主教会至今在西欧仍有一定的影响力,故排除C项。 31.B 1836年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时期,俄国还依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钦差大臣》里的情节反映的是小官吏被误认为是钦差大臣而备受巴结和奉承以至于行贿,这是沙俄腐朽的专制体制的产物,故选B;当时的俄国处于封建制时代,故A中的“资本主义政治”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剧作表现的是现实主义创作的风格,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题干没有反映拜金主义,故排除D。 32.D 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创新,表现出随意性、不确定的特征,在写作手法上表现出无选择性、无中心意义、无完整性,甚至是“精神分裂式”的表述特征。根据材料“一些写作都十分专注于表达作者的观点,从而失去了思想与事件的交流,或者可以说他们从未打算过尝试交流”可知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D选项符合题意。新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第一,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第二,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第三,主张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第四,人物塑造类型化,A选项排除。浪漫主义文学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B选项排除。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C选项排除。 33.(1)特点: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逐渐落后;技术零散,未形成逻辑化的、系统的科学 体系;未转化为近代科技;为西方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借鉴。(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 )问题:熟练技术工人匮乏;机器制造业不成熟,生产进程缓慢;维护和修理困难;资本的 投入不足;手工劳动者的抵制。(10分) 影响: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对世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都对人类文明有 着广泛的影响;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9 分, 言之有理即可) 34.评分建议: 第一层次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找到分析论证问题的多个要点,并将这些要点有机地整合起来;同时能够对所分析的问题进行抽象概括,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第二层次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找到分析论证问题的多个要点,但不能将这些要点整合起来,缺少理论的抽象。 第三层次学生基本上无法发现和论证问题,或只提供了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再或找到了一个问题要点,但单凭一点就直接得出答案。 示例1:以中医药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又有创新。 早期的中医药学发展受个人经验积累影响较大.现代中医药学在个人研究与政府组织之间形成了合力。先秦时期,名医扁鹊根据经验提出“望、闻、问、切” 四诊法,成为此后中医诊疗的重要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科学研究和医学发展,成立中医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进行统筹管理。生物学、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在结晶牛胰岛素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屠呦呦凭借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医药学走出了一条“传承一发展一创新”的路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示例2:早期的中医药学受农业时代的限制经验性较强,现代中医药学更加强调临床经验与科学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葛洪凭借经验,记载了青蒿这种植物治疗疟疾的功用。20世纪中后期,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物科学愈发重要,科学家开始在作物中提取相关成分,推动了中医药学发展。屠呦呦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 中医药学走出了一条“传承一发展一创新”的路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示例3:古代中医药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医药学受西方医学影响,并进一步发展。 《黄帝内经》总结前人经验,是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唐代,孙思邈《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集此前药物学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医药学吸收了西方医学的经验和方法。民国政府强调中医的地位,新中国确定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促进了中西医的结合,推动了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药学走出了一条“传承一发展一创新”的路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示例4:从古至今,中医药学作为一种优秀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 在古代东亚朝贡贸易体系下,中国是地区的中心。中医从中国传播到以朝鲜、日本为代表的周边国家。唐代,日本派遣药师来中国学医;宋代,政府派医官到高丽教授医学。上述交流推动了中医的传播,扩大了中医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极格局下,中国奉行“一边倒”,加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苏两国关系密切。一方面,苏联援助中国开展“一五计划”,另一方面,也派专家来华学习,比如针灸,促进了中医在苏联的传播。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示例5: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在古代,随着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政府重视对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指导,比如统一编修和颁行药学著作。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由朝廷颁行。这些都促进了中医的普及和传承。政府在中医面临挑战时维护了中医发展。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二十世纪初,中医受西医冲击,面临存废问题。1914年,中医组织向政府寻求保护,政府说明没有废弃中医的打算,维护了中医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强法制建设,强调“有法可依”。国家制定政策法规,设立专门机构,推动了中医制度化。如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 综上,国家力量推动了药学普及,在中医面临危机时维护其地位,并推动了中医的制度化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35.(1)特点: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与民族救亡相结合;政府出于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6 分) (2)背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需要相关人才;中苏关系友好。 影响:为工业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保证了“一五”计划的顺路进行;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格局,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9 分) 36.(1)原因:纳粹党上台,德国推行针对犹太血统知识分子的文化清洗政策;美国知识界和私人资助团体的支持;德国战前扩张政策的成功以及战争初期“闪电战”的速胜效应,使绝大多数德国流亡科学家彻底放弃了继续留在欧洲诸国的幻想;美国政府逐步放弃“孤立主义”政策。(9分) (2)影响:使德国和西欧丧失了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地位;推动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美国科技的发展,为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创造了条件。(6 分) 37.(1)加强海防,应对海疆危机;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影响;刘铭传的先见卓识和革新魄力;借台湾新政推动大陆革新以图国家富强,挽救民族危亡。(6分) (2)是一次带有洋务运动色彩的地方革新自强运动;新政涉及范围广泛,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全面进步,推动了台湾近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海防;促进了台湾地区的民族团结和融合,增强了台湾对大陆的向心力;但是这次自强新政是在已经腐朽的清王朝的支配下进行的,因而最终必将在各种势力的阻挠下夭折。(积极,任答2点即可,消极,任答1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也可给分)(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