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眉山、遂宁、广安、自贡、广元等六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资阳、眉山、遂宁、广安、自贡、广元等六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1 年 1 月 13 日 9:00~11:30】 四川省资阳、眉山、遂宁、广安、自贡、广元等六市高 2018 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2 页。满分 30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 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 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5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孔子欣赏颜回德行高尚、称赞子路善于处理政务、钦佩子贡雄辩善言、赞誉 子夏通晓古代典籍。后人也将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称为孔门四科。这反映 出儒家 A.强调学习内容的实用性 B.注重教育发展的全面性 C.倡导人才培养的创造性 D.关注大才选板的公正性 25. 表 1 西汉能确定家世的孝廉人数(共 184 人) 出身 人数 占比 官僚贵族 128 69.56% 富豪家庭 11 5.98% 平民家庭 29 15.76% 贫民 16 8.70% ——据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整理 据表 1 可知,当时 A.社会活力有所增强 B.官职世袭现象普遍 C.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D.选官标准执行不一 26.图 4 是唐代敦煌文献中的《白描相扑图稿》(局部)。图 5 是唐代相扑传人日 本后的线描图。 它们可以用来说明 A.中日绘画风格渐趋一致 B.相扑运动源于民间竞技 C.中华传统文化深远影响 D.日本全面学习中国文化 27.据史料记载,清初江苏省松江府的棉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 60%~70%,浙江省 湖州府的桑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 50%左右,且还在不断上升。这一变化 A.造成粮食亩产量大幅下降 B.导致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C.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推动了当地自然经济的瓦解 28.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游历英法等国后提出“恃商为国本”“商富即国富” 的思想。而梁启超在 1897 年明确提出“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康有为也在 1898 年主张将“定为工国”作为“国是”。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B.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 C.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D.“中体西用”主张彻底破灭 29.据统计,在 1922 年到 1924 年的历次民意调查中,军阀得到了平均 29. 20% 的支持性投票,在政治家、文人及武人三类调查对象中占了近 1/3 的比重。但 在 1926 年《晨报副刊》关于“新中国柱石十人”的民意调查中,没有一位军 阀人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军阀统治的瓦解 B.革命观念的深人传播 C.报刊政治立场的差异 D.民众参政意识的增强 30.1939 年 9 月,毛泽东指出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士最反动的国家”,美国也在 走向反动。但 1941 年 12 月,中共中央要求共产党员“在各种场合与英美人士 作诚恳坦白的通力合作”。中共对英美态度的变化,反映出当时 A.中苏关系的调整大 B.意识形态的分歧 C.世界形势的变化 D.中国地位的提高 31. 表 2“一五”时期新建、扩建城市数量统计表(单位:个) 类别 京广铁路以西 京广铁路以东 东北地区 新建城市 5 l 0 大规模扩建城市 11 2 7 一般扩建城市 37 20 17 据表 2 可知,当时 A.铁路交通决定城市的区域分布 B.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日渐衰退 C.中西部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 D.工业化推动城市布局发生变化 32.1979 年 12 月,国家计委组织经济学家撰写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 一书出版,一时洛阳纸贵。人民出版社翻印 300 万册仍供不应求,各省还翻印 了 650 万册,到 1983 年总销量接近 1000 万册。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厘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市场经济成为改革目标 C.旧有观念开始受到冲击 D.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33.古希腊的观念中,神是最完美的人的化身。古希腊雕塑参 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表现了健全的灵魂与健美的 体魄的和谐统一。《掷铁饼者》(图 6)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它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这 表明,古希腊雕塑 A.削弱了神对希腊社会的影响 B.摆脱了天主教神学思想笼罩 C.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D.展示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34. 1787 年,汉密尔顿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如果北美各州甘于让美国成为一个 “简单的攻守同盟”,那就会使各州走向相互敌对,如果美国不想要将自己置 于这种危险处境,那么必须知道“联盟和政府之间的差别”。其意在 A.加强各州之间的联盟关系 B.分析政府内部的权力结构 C.应对来自外部势力的干涉 D.阐释建立联邦制的必要性 35.1870 年到 1913 年间,英国资本在海外投资的年均回报率为 5.72%,而国内投 资的年均回报率是 4.60%;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投资回报率要比英国国内高出 50%,在加拿大和美国投资的回报率则要高出 60%。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A.国内工业发展面临挑战 B.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本 C.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D.经济地位已被美国取代 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第 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 43~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135 分。 41.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2 年,英国对华贸易总额为 96.9 万英镑,此后连续增长至 1845 年的 239.5 万英镑,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 76%。一直到 1869 年,英国对华 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全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维持在 91%和 76%的水 平。从商品结构来看,1870~1890 年间,中国每年进出口的鸦片价值约 800~1200 万英镑,是最大的单项进口货物。 ——据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1950 年 1 月,英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建立了 经贸关系。朝鲜战争期间,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参加了对华“封锁、禁运”, 把已经打开的中英贸易大门几乎关闭。1957 年,英国不顾美国的反对,宣布 把对华限制降低到与苏联、东欧的同等水平。1972 年,中英正式建交,促进 了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1980 年,中英贸 易总额首次突破 10 亿美元。 同时,合资经营、技术转让、设备引进等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也逐步发展起来。 到 1989 年底,英国成为欧洲在中国的最大投资国。 ——据王鹤《中英经贸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近代中英贸易对两国的影响。(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英贸易的特征,并 分析其原因。(10 分) (3)结合中英贸易的变化历程,简析影响现代国家间贸易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5 分) 42.(12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表 3 名称 主要范围 汉唐时期的 “西域” 广义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狭义上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 周围地区。唐宋时期曾用“西天”指称更为遥远的印度。 宋明时期的 “西洋” 最早见于五代,元代广为流布,明代特指东南亚、西亚、东非 或印度洋周围国家;明末以后逐渐转向专指欧洲。 明末清初的 “西方” 与“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等同义词广泛流行,指称欧 洲。 ——摘编自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 表 3 为古代中国关于“西方”名称变迁的主要历程。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共 25 分。 请考生从 2 道地理题、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 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朝建立后,儒家传统礼仪备受文帝的重视。礼部也因此屡次颁布律令, 继承和发展汉代礼仪,使之更加细致,也更加系统化。隋文帝认为,道教思想中 追求一体的理念和佛教一不可分的思想与儒家大一统的观念相吻合,因此下诏提 倡和保护佛道两教。他摈弃了北周武帝用暴力武断压制宗教文化发展的做法,赢 得了广大宗教信徒的支持,最大限度地争取到各阶层、各方面人们的拥护。隋炀 帝担任扬州总管时,团结和招徕在南方有广泛影响的儒、道、佛三教代表人物, 修订编纂因战乱散佚损坏的佛教经籍凡四藏,经卷近 10 万轴。此外,杨广的身 边还聚集了大量南方著名文人,称为王府学士,竭力修撰书籍,凡经术文章、兵 农地理、医卜释道等,内容包罗万象。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文化改革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文化改革产生的影响。(7 分) 46.(15 分)[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随后,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 联合国也通过了派遣联合国军的决议案。 9 月 15 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 局骤然逆转。 苏联与朝鲜致电中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作战。10 月 1 日, 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主张出兵,但会上有不同意见,遂决定第二天召 开扩大会议再行商议。会上,多数人主张对出兵朝鲜的问题要谨慎从事,决定 4 日再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在 4 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仍然坚持出 兵的意见,并说服彭德怀挂帅,还在会上讲了三驾马车的故事——那两匹马一定 要拉,我们不拉怎么得了!会议随即做出派兵入朝作战的决定。10 月 7 日,联合 国大会通过决议,批准联合国军占领整个朝鲜领土,美军开始越过三八线。但苏 联考虑到美国因素,决定不出兵。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 10 月 18 日做出最后 决定: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改变,时间不能推迟,就算打不过美国也要打。会议 结束后,毛泽东直接向志愿军下达了出国作战的命令。 ——摘编自沈志华《面临危机的抉择:关于朝鲜战争之中国决策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决策异常艰难的原因。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朝作战对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意义。 (9 分) 47.(15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钱伟长(1912~2010),被誉为“中国力学之父”,同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 称为“三钱”。1931 年,他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的第二天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 物理只考了 5 分的他为了造飞机大炮,经过艰苦努力转入了物理系。1940 年, 他远赴加拿大留学,后又到美国从事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工作。1946 年,他回国 担任清华大学教授。1954 年起,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为院士),是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还参与了《1956~1967 年科学 技术发展远强规划》的制定。他的研究领域广泛,被称为“万能科学家”,他曾 多次表示:“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有许多开创性的成就, 其中一些学术理论被国际学术界以其姓名来命名。改革开放以后,钱伟长曾先后 担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和上海大学校长,同时先后出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为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祖国的和平统一四处奔走。 ——据《一切为了国家——“万能科学家”钱伟长访谈录》等 (1)根据材料,概括钱伟长的主要贡献。(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钱伟长取得成就的原因。(7 分) 高 2018 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24.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和解释文化现象的能力。 本题以孔子对学生的评价设置问题情境,呼应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据材料,孔子高度赞扬四位弟子在不同领域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 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多领域的知识,可 得出儒家关注教育的全面性,因此选 B。儒家关注品格、崇尚德行, 德行、文学等不属于教育实用性的范畴,排除 A;材料未反映儒家 倡导推崇人才培养的创造性,排除 C。材料不涉及人才选拔问题,排 除 D。 2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统计数据的能力。据材料可知, 尽管官僚贵族和富豪家庭占孝廉人数的比例较大,但是普通民众也 可以通过察举的方式进入统治阶层,这相比世官制是历史的进步, 反映出当时社会流动性有所加强,故选 A。材料并没有反映官职世 袭的情况,排除 B;西汉时期,官僚体制已经确立,贵族并未垄断 政权,排除 C 材料反映的是孝廉的出身比例问题,不是选官标准问 题,且选官标准执行不一与史实不符,排除 D。 2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图像的解读能力。相扑源于中国春秋 时代,从春秋到秦汉时期名为“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叫“相扑”, 相扑于唐朝传入日本后,成为一种流行的体育运动,被誉为日本国 粹,亦称角力、角觚。通过图 4、图 5 对比可知,日本相扑比赛形 式、竞技状况都受到中国相扑的影响,故选 C。两图均是线描图,不 足以说明中日绘画风格渐趋一致,排除 A。相扑比赛形式虽然赤裸 上身,但不足以说明其起源于民间游戏,排除 B;相扑虽然是从中 国传入日本,但单纯从-项运动不能说明“全面学习”,排除 D。 27.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数据并联系所学知识得出历史结论的 能力,材料反映了当地经济作物的耕作面积在不断提高,这为手工 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故选 C。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比例减少, 不代表粮食亩产量大幅下降,排除 A;明朝中后期货币地租就逐步 取代了实物地租,排除 B;自然经济瓦解是鸦片战争之后,排除 D。 28.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历更人物主张的能力,具有客观性试 题主观化特征。19 世纪末,经济思想由“重商”向“重工”的转 变,反映了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向中国大量资本输出,加剧了民族危 机,深化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正确选项为 A。 材料主旨在于提倡发展工业,而非工业发展取得成效,排除 B;材料 仅叙述了康梁的主张,不能说明清政府政策已调整,排除 C;康梁 强调发展工业,与洋务派的主张相似,而非不同主张,排除 D。 29.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 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所述民意调 查的结果变化,反映了当时民众眼中军阀形象负面化程度的加深, 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勃兴,革命观念深入传播,民众 对军阀和军阀政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正确选项为 B。北洋军阀 的统治瓦解于 1927~1928 年,排除 A;材料叙述的是民意调查结果 的变化,是由民众立场决定的,而不是报刊立场决定,排除 C;材料 体现的是民众观念的变化,不是参政意识强弱,排除 D。 30.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抗战时期, 中共对英美态度的变化,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起来的呼声日趋 高涨密切相关,正确选项为 C。这一时期,苏联和中国同属反法西斯 阵营,未出现明显的关系调整,排除 A;变化表明在面对法西斯这一 共同敌人时,意识形态的分歧服从于国家利益的共同要求,排除 B; 材料是中共对英美态度的变化,没有体现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 D。 3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试题情境具有跨学 科特点,体现了创新性要求。表 2 信息表明“一五”时期,中西部地 区的新建和扩建城市最多。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知工业化推动城 市布局发生变化,正确选项为 D。表格中的新建租扩建城市所在区 域为京广铁路以西的中西部和以东的东部地区,而非京广铁路沿线 区域,排除 A;20 世纪 50 年代,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衰退之说与史 实不符,排除 B;中西部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与事实不符,排除 C。 3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1979 年 12 月, 经济学家撰写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畅销,表明经 济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可以反映当时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正确选项为 D。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清晰准确地阐述 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在材料中的 1979 年,人们还未对这一问题 形成普遍清晰的认识,排除 A;市场经济成为改革目标是在 1992 年 的中共十四大,1979 年时间不符,排除 B;旧有观念丛改革之初就受 到冲击,并非始于 1979 年 12 月,排除 C。 33. C [解析]本题 以古希腊雕塑的特点创设试题情景,考查学生对西 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的认识。古希腊人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 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 更理想、更完善的艺术形式,传达出人类自身的精神力量,歌颂了人 的智慧和力量,正确选项为 G。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不仅没 有削弱神对希腊社会的影响,反而拉近了神与人的距离,排除 A。古 希腊时代,天主教尚未产生,雕塑摆脱天主教神学思想影响是在文艺 复兴时期,排除 B。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形成于启蒙运动时期,排除 D。 34.D [解析]本题 考查学生分析史料作者意图的能力。汉密尔顿指出 了邦联制(攻守同盟)的弊端,可能导致美国内部的分裂和敌对,所以 必须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其意在呼吁建立联邦制,故选 D 项。汉 密尔顿的主旨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不是简单地加强各州联 盟,排除 A;汉密尔顿强调加强政府的权力,而不是分析权力结构,排 除 B;从材料看,美国主要的威胁是来自于内部的不稳,而非外部的 威胁,排除 C。 3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英国率先完成工业 革命,在 19 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但是在 19 世纪末,英国发展落 后于美国和德国。从资本投资回报率来看,投资于国外明显比投资 于国内高,这会导致英国资本外流,使国内工业发展缺乏充足的资 本,故选 A 项。这一现象会导致资本外流而非外资流人,排除 B;英 国政府并没颁布限制资本流动的政策,排除 C;1894 年美国只是在 工业产量超过英国,在金融业、对外贸易等方面尚落后于英国排除 D。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41. (25 分) (1)对中国:加剧白银外流,积累的财富被掠夺;促使了中国自然 经济的瓦解;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加剧了中国社会危机;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 件。(6 分) 对英国:拓展了海外市场,促进英国工业的发展;扩大了以英国 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体系。(4 分) (2)特征:受美国影响,发展历程曲折;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 合作形式多样;双方共同推动,平等互利。(4 分) 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意识形态矛 盾尖锐;新中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高; 改革开放的影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英国在华利益的影响和发展经济 的需要;中英双方都采取了务实的外交政策。(6 分) (3)因素: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或贸易霸权主义、非法贸易),近代 英国贸易霸权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意识形态的偏见,导致 二战后中英贸易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本国经 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健康贸易关系的建立。(5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知识点涉及近代工业革命及其影响、近代经 济结构转变、新中国外交与社会主义建设。近几年,世界经济形势异 常复杂,东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经济贸易上的分歧加大,甚至打 起了关税战和贸易战。这在全球疫情持续严重的背景下,严重影响世 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威胁世界和平。 本题以近现代中英贸易的变化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平等、互利、 合作、共赢才是解决危机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而意识形态偏见、冷 战思维只能加剧危机,造成世界的对立与分裂,从而培养学生的世界 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第(1)题,近代中英贸易的影响,对中英两国 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英国却赢得了有利的发展 条件。近代中英贸易是英国贸易霸权主义的产物。第(2)题,新中国成 立后中英贸易的特征,学生需要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加以整合, 概括出结论。然后,运用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史实,分析 其原因。在分析原因时,要从中国、英国、世界多角度分析。第(3) 题,学生从近代中英贸易的变化,分析影响现代国家间贸易健康发展 的因素,可从贸易霸权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等角度 分析,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42. (12 分) 示例 1: 观点:关于“西方”的名称变迁反映了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3 分) 阐述:自张骞通西域后,“西域”成为汉唐王朝对外交流的主要 通道,而用“西天”指称印度则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对外交流范围 的扩大。“西洋”这一称呼的出现,反映子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郑和 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西亚、东非及印度洋周围国家的经济 文化交流。明末,“西洋”范围的变化和“西方”“泰西”等词的出现, 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欧洲的联系加强。(9 分) 示例 2: 观点:从“西域”到“西洋”反映了对外交流路线的变迁。(3 分) 阐述:汉唐时期,经济和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期 作为政治中心,沟通“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对外交流的主 要路线。唐宋以后,由于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长安、洛阳失去政治 中心地位,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沟通与东南亚、西亚、东非 或印度洋周围国家等“西洋”区域联系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对 外交流的一条重要路线,“西洋”的称呼日渐流行。(9 分) [命题说明]本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从“西域”到“西天”再到“西洋”和“西方”“泰西”,反映了 古代中国对“西方”空间认识的扩大和变化,其背后反映的是中外经 济文化交流范围和途径的变化。学生在分析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运用 所学知识来理解这些变化,提出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学生 可以对材料所反映的整体变化进行宏观解读,也可以就其中的具体变 化进行微观论述。除示例外,学生还可以从唐宋时期的“西天”,明末 清初的“泰西”“西方”等词的出现,以及明末清初“西洋”一词所 指范围的变化等角度出发提炼观点。 (二)选考题 45. (15 分) (1)特点:以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为基点;开放、多元、包 容;继承前代文化遗产并加以发展创新;方式温和;兼顾各阶层、各 种政治集团利益。(8 分) (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了儒释道 三教的融合;保存和整理了传统文化遗产;推动了隋唐文化的繁荣。 (7 分)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隋朝的文化改革。隋朝在中国历史上具 有承上启下的地位,高中历史教学及考试,较多关注其在经济、政治 方面的变革,而对隋在文化方面所作的改革,则较少甚至缺乏关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经过碰撞、交流、融 合,已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由于长期分裂,南、北文化差异 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南北统一格局的形成,顺应新形势下文化发展 的需要,围绕文化建设为全国统一大业服务的中心目标,隋文帝和炀 帝在文化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试题以隋朝在文化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探索设计试题情境。第(1) 问,要求学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信息进行分析加 工处理, 概括隋朝文化改革的特点;第(2)问,要求学生分析阐述隋朝 文化改革所产生的影响。两个设问测试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及唯物史观四大核心素养。 46. (15 分) (1)原因:新中国刚成立,政权尚需巩固;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军 事实力不足;国民经济面临恢复和发展;朝鲜战争涉及美苏两国;苏 联决定不出兵。(6 分) (2)积极意义:粉碎了美国的侵略阴谋,巩固了新中国政权;为国 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增强了民族自信 心和民族凝聚力,形成一股建设国家的强大力量;提高了中国国际地 位,扩大了中国国际影响力。(9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抗美援朝与战后国际关系。2020 年是中国 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70 周年。2020 年 10 月 23 日上午 10 时,纪念中 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 举行。本题以抗美援朝战争来创设情境,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 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认识到新中国建设起步的艰难,强化家 国情怀。第(1)问,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考生需要结合两方面知识来分析,一是新中国初期的状况,一是 二战后的国际形势。第(2)问,考查学生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抗美 援朝战争被称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对中国意义重大。学生可以 从政治、经济、国际等角度加以分析。 47. (15 分) (1)贡献:奠定中国力学的发展基础,推动多个学科的进步;参与 科研机构的创建和科学发展计划的制定;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培养科 研人才;争取港澳回归和祖国和平统一。(8 分) (2)原因:服从国家需要的爱国主义精神;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和科学精神;祖国的日益强大和政府的支持。(7 分) [命题说明]本题以“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的事迹创设情境,旨 在引导学生深化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奋斗精神。第(1) 问考查学生获取、归纳和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第(2)问考查学生分 析历史人物成功原因的能力。可从爱国主义精神,刻苦钻研的科学精 神,祖国强大和政府支持等角度分析。 历史非选择题评分细则 41. (25 分) (1)对中国:加剧白银外流,积累的财富被掠夺;促使了中国自然 经济的瓦解;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加剧了中国社会危机;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 件。(6 分,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即可) 对英国:拓展了海外市场(或有利于英国获取原料市场、商品市 场、资本市场),促进英国工业的发展;扩大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 场体系(或促使英国殖民体系的形成)。(4 分,每点 2 分) (2)特征:受美国影响,发展历程曲折;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合 作形式多样;双方共同推动,平等互利。(4 分,每点 2 分,任答 2 点即 可) 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意识形态矛 盾尖锐;新中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高; 改革开放的影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英国在华利益的影响和发展经济 的需要;中英双方都采取了务实的外交政策。(6 分,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即可) (3)因素: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或贸易霸权主义、非法贸易),近代 英国贸易霸权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意识形态的偏见,导致 二战后中英贸易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本国经 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健康贸易关系的建立。(5 分,1 点 2 分,2 点 5 分, 任答 2 点即可。) 42. (12 分) 示例 1: 观点:关于“西方”的名称变迁反映了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3 分) 阐述:自张骞通西域后,“西域”成为汉唐王朝对外交流的主要 通道,而用“西天”指称印度则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对外交流范围 的扩大。(3 分)“西洋”这一称呼的出现,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 起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西亚、东非及印度洋周围国 家的经济文化交流。(3 分)明末,“西洋”范围的变化和“西方”“泰 西”等词的出现,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欧洲的联系加强。(3 分) 示例 2: 观点:从“西域”到“西洋”,反映了对外交流路线的变迁。(3 分) 阐述:汉唐时期,经济和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期作 为政治中心,沟通“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对外交流的主要 路线。(4 分)唐宋以后,由于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长安、洛阳失 去政治中心地位,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沟通与东南亚、西亚、 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等“西洋”区域联系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当 时对外交流的一条重要路线,“西洋”的称呼日渐流行。(5 分) 45. (15 分) (1)特点:以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为基点;开放、多元、包 容;继承前代文化遗产并加以发展创新;方式温和;兼顾各阶层、各 种政治集团利益。(8 分,每点 2 分,任答 4 点即可) (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了儒释道 三教的融合;保存和整理了传统文化遗产;推动了隋唐文化的繁荣。 (7 分,每点 2 分,3 点 7 分) 46. (15 分) (1)原因:新中国刚成立,政权尚需巩固;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军 事实力不足;国民经济面临恢复和发展;朝鲜战争涉及美苏两国;苏 联决定不出兵。(6 分,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即可) (2)积极意义:粉碎了美国的侵略阴谋,巩固了新中国政权;为国 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增强了民族自信 心和民族凝聚力,形成一股建设国家的强大力量;提高了中国国际地 位,扩大了中国国际影响力。(9 分,每点 3 分,任答 3 点即可) 47. (15 分) (1)贡献:奠定中国力学的发展基础,推动多个学科的进步;参与 科研机构的创建和科学发展计划的制定;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培养科 研人才;争取港澳回归和祖国和平统一。(8 分,每点 2 分) (2)原因:服从国家需要的爱国主义精神;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和科学精神;祖国的日益强大和政府的支持。(7 分,每点 2 分,3 点 7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