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三次阶段性考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图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目图片显示有晋、鲁、楚、陈等诸侯国的名称,所以该图反映的是分封制,故选C。排除ABD项。‎ ‎2.《史记·周本纪》中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史料表明 A. 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 B. 受封诸侯有义务拱卫王室 C. 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 D. 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 ‎【答案】B ‎【解析】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要听从周王的调遣,派兵随周王出征等,材料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B正确。诸侯有定期朝觐天子的义务,但是不需要随时朝觐天子,故A错误。诸侯是看到烽火赶来救援周幽王,而不是联合反叛或攻伐,CD错误。‎ ‎3. 下列对鲁国宗法等级关系的排列,正确的是 A. 天子―诸侯―士―卿大夫 B. 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C. 诸侯―卿大夫―士 D. 卿大夫―士―诸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的能力。本题涉及分封制的概念,根据基本知识可知,分封制是层层分封,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士之下是平民。题干鲁国是诸侯国,其国君爵位是侯,所以不可能是天子。排除A、B两项。D项明显错误。故选C项。‎ ‎4.“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 A. 规范宗教仪式 B. 传承中华传统 C. 禁锢人们思想 D. 阻碍社会进步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与所学知识联系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的影响。根据所学学知识,尊祖敬宗就意味着对传统的继承,所以传承中华传统是宗法制的重要影响。所以答案选B。‎ ‎5.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产生的方式是 A. 世代相袭 B. 考试选拔 ‎ C. 地方推荐 D. 皇帝任命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故D正确;世代相袭是先秦时期的用官制度,排除A;考试选拔是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排除B;地方推荐是两汉的察举制,排除C。故选D。‎ ‎6.《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 A. 三公九卿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皇帝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裁,这是皇帝制度核心,D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中央官制,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A。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7.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中央集权制 D. 世袭制 ‎【答案】C ‎【解析】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因此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C正确;禅让制是部落时期的选贤任能制度,A排除;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时期推行的重要制度,B排除;世袭制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D排除。故选C。‎ ‎8. “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 A. 设立中朝和外朝 B. 废分封,设郡县 C. 实行三省六部制 D. 废丞相,设内阁 ‎【答案】A ‎【解析】汉承秦制表现为既继承又创新,中朝属于创新,外朝就是原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故属于继承,所以A符合题意。‎ ‎9.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程序是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而唐朝时期管理科举考试的是礼部,所以B项正确;其它ACD三项在回答时,都没有按照唐朝史实对行政程序进行正确表述,是错误的。‎ ‎10.‎ 从隋朝到清末,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也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和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 ‎11.“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留下上述祖训的皇帝是 A. 唐太宗 B. 宋太祖 C. 明太祖 D. 清世宗 ‎【答案】C ‎【解析】1380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罪名,诛杀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且诏令“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故选C;唐太宗、宋太祖时期都设有丞相,排除A、B;清世宗即雍正帝时期已经没有丞相一职,排除D项。‎ ‎12.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此举目的是 A. 增加六部权力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加强专制统治 D. 提高办事效率 ‎【答案】C ‎【解析】明朝废除丞相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C正确;A显然不符合题意,六部是执行机构;废除丞相属于中央官制调整,不是扩大统治基础,故B错误;提高办事效率属于军机处设立带来的影响,故D错误。‎ ‎1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下列相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废承相 ②设立内阁 ③设置军机处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③①②‎ ‎【答案】A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置内阁,清代设置军机处,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应该是①②③,故选A,排除BCD。‎ ‎14.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归流”是 A. 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治 B. 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 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 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管治 ‎【答案】D ‎【解析】依据“改土归流”相关所学可知,“改土归流”指的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将土司管辖改为中央政府派遣流官直接治理,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治理是土司制度的特征;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之前已经纳入中央王朝版图,“改土归流”与并入版图无关;C选项错误,理藩院是清代设立的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和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与“改土归流”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 英国的船坚炮利 B.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 中国的闭关锁国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积极寻求对外商品倾销市场,从而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故C项正确。A项,英国的船坚炮利属于军事因素,与“大势”不符合,排除。B项,西方列强扩张的根源在于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排除。D项,闭关锁国与开放的世界市场相悖,排除。‎ ‎16.从维护国家统一角度讲,左宗棠在历史上最杰出的贡献是 A. 主张向西方学习 B. 编练新式军队 C. 率兵收复新疆 D. 兴办洋务企业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左宗棠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兴办洋务,镇压过农民起义,率军收复新疆。但结合题干,从维护祖国统一的角度来说,左宗棠最大的历史功绩是率军收复新疆,故选C,排除AD。清政府编练新军开始于甲午战后,而左宗棠逝世于1885‎ 年,排除B。‎ ‎17.“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三元里抗英 B. 义和团运动 ‎ C. 黄海海战 D. 反割台斗争 ‎【答案】B ‎【解析】根据“瓜分豆剖”可知反映的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根据“扶清灭洋”可知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故选B;三元里抗英和黄海海战都是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之前,排除AC;反割台斗争与扶清灭洋口号无关,排除D。故选B。‎ ‎18.毛泽东对骁勇善战彭德怀评价甚高,曾经赋诗颂扬:“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1940年8月,彭德怀直接指挥的重大战役是 A. 平型关战役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淞沪会战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歼敌四万多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平型关战役发生于1937年9月,指挥官是林彪,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台儿庄战役发生于1938年春,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的战役,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8月,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的战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9.诗人艾青在《人民的狂欢节》中写道:“‘…日本无条件投降了!’/消息象闪电/划过黑夜的天空……这是伟大的狂欢节!/胜利的狂欢节!/解放的狂欢节!”诗中提到的中国的“胜利”主要归功于 A.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 B.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C. 中国国民党的抗战 D. 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题干材料所阐述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A、C和D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20.有观点认为,“农民战争从来只是一种改朝换代的工具,太平天国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但已萌发了一些新苗”。下列最能说明“萌发了一些新苗”的是 A. 1851年在永安封王建制 B. 1853年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 C. 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 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 ‎【答案】D ‎【解析】材料“萌发了一些新苗”的意思是指与当时世界发展趋势相符的东西,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等,《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最早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纲领,与“萌发了一些新苗”相符,故选D;AB都是体现旧式农民战争的特点,排除;《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具有革命性,也具有空想性,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的特点,与“萌发一些新苗”不符,C错误。‎ ‎2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大建天王府,杨秀清大建东王府,争权夺利,最终酿成了天京事变。关于天京事变,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偶然事件,不带规律性 ②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 ‎③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④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天京事变是农民阶级内部争斗的结果,是其局限性的表现;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是其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故②④D项正确;天京事变并不是偶然事件,它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体现,具有必然性,且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天京事变没有体现鲜明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时代性。故①③错误,排除ABC项。‎ ‎22.某班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结果如下。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 A. 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 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 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D. 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答案】D ‎【解析】‎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是一场农民阶级运动,但是却在新时代背景下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所以被称为“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故D项正确;A和B都是从和历次农民运动比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和B项;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是符合世界潮流主张,故C项错误。‎ ‎23.《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其物质基础是 A. 帝国主义侵略深入,造成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 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迅速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限制和阻碍 D. 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 ‎【答案】B ‎【解析】注意问题指向“物质基础是”,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积极性提高,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24.毛泽东认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 A. 土地革命路线 B.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国共合作方针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选项符合题意;土地革命属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组成部分,A选项排除;C选项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排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体现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影响,D选项排除。‎ ‎25.为纪念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该会议是指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瓦窑堡会议 D. 中共七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并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B项符合题意;ACD均与题干“长征途中”的要求不符。‎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答案】(1)图示一:秦代三公九卿制;图示三:元代的行省制(4分);中书省的职能是:决策(2分)‎ ‎(2)“上”是指:秦始皇(2分);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2分);产生的影响: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分)‎ ‎(3)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材料四反映清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4分)‎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造成中国社会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政治上,民主制度难以形成;经济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使人们思想日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外关系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中国和世界逐渐隔绝,造成落后于世界潮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2分)‎ ‎【解析】 (1)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通过图示来认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和元代的行省制。由图示一“皇帝统治下有三公”可知,这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由图示三“皇帝统治有中书省、枢密院和宣政院及中书省下有行中书省”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元代的行省制。图示二应该是唐朝三省六部制,而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2)本题实际考查的秦始皇及其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政策和影响,其中影响方面可以从对当时和对后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回答。。由材料“秦朝初年”可知“上”指的是“秦始皇”。他在地方实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产生的影响是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影响。由材料“罢丞相不设……用兵西北……军机处……”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材料四反映清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回答影响方面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思考。‎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从国民党政府手中相继夺去大部分重要城市,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5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从关内骗招到东北的劳工被残害致死的不下200万人,此外,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 ‎——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 ‎ 抗日战争烽火的洗礼,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国要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政权,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 ——胡锦涛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 ‎(2)依据材料二,谈谈对胡锦涛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的理解。‎ ‎(3)结合材料二,抗日战争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答案】(1)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侵占中国领土,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化学战;掠夺中国财产,破坏中国城市等。‎ ‎(2)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抗日战争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及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奠定了基础。‎ ‎(3)国家和民族利益至高无上;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敢于抗击、百折不挠的民旅英雄气概和民族自强信念;敢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新精神;坚持正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解析】‎ ‎(1)根据“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从国民党政府手中相继夺去大部分重要城市,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得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侵占中国领土;根据“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5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从关内骗招到东北的劳工被残害致死的不下200万人”得出屠杀中国人民;根据“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并结合所学得出进行细菌战、化学战;掠夺中国财产,破坏中国城市等。 (2)抗日战争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可结合所学从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中国人的团结一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奠定基础的角度进行作答。 (3)根据“中国要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政权,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信信念增强、民族创新和民族奉献精神等方面总结概括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 材料二这个贫农大众,合共占乡村人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受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遗产,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部分)》(‎1945年6月11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1)依据材料一,概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 ‎(2)毛泽东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是如何实践这一观点的?其成效如何?‎ ‎(3)依据材料三,你是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意义。‎ ‎【答案】(1)主张:分清敌友,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首要问题。‎ ‎(2)观点:贫农是最革命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中坚。‎ 实践:在农村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成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并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地继承了中外文明遗产。‎ 意义:总结了我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错误思想,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空前团结;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 ‎(1)从材料一“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概括其主张。‎ ‎(2)依据材料二“这个贫农大众……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可知贫农是最革命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中坚;结合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史实概括其实践;运用“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和影响的史实说明成效即可。‎ ‎(3)从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批判地接受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遗产”可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地继承了中外文明遗产。结合毛泽东思想对中共和中国革命的不同影响分别说明意义所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