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卷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自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这反映了周以后( ) 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 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 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 2、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4、读下表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 ) 秦朝九卿部分官员及其职能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具有封邦建国时代痕迹 B.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5、柳诒征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与此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 A.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 B.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C.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D.官僚体制开始成熟 6、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 of Military Secrets”(军事机密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 ) A.由来 B.职能 C.特点 D.性质 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8、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9、《清史稿》中说:“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唐、元三公(唐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正一品,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这表明清代( ) 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 B.军机大臣品级不断提高 C.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 D.亲王与大学士彼此牵制 10、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古希腊的“文明”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 ) A.小国寡民 B.城邦政治 C.直接民主 D.轮番执政 11、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首席执政官克利斯提尼进一步实行改革,取消了原有的四个部落,把雅典划分为十个选区,此举的主要意义在于( ) A.推动地方自治 B.保护选民利益 C.消除了贵族残余 D.发展了平民政治 12、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 ) A.民主机构相互制约 B.公民集体广泛参政 C.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D.公民权利日渐扩大 13、《十二铜表法》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权》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或取回其木料。”“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材料主要表明该法( ) A.维护私有财产 B.条文清晰内容全面 C.协调邻里关系 D.保留习惯法的内容 14、罗马法中规定“被监护的女子和被保佐人,不经监护人、保佐人同意不得出让其要式转移物”。这说明在古罗马( ) A.强调对公民的人文关怀 B.关注对私人利益的保护 C.注重规范社会公共秩序 D.个人权益受到严格限制 15、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共和》一书中写道:“真正的法律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和永恒的,力图变更这一做法是一种恶,试图废止其中一部分的做法也是不能容许的,而要想完全废除它的做法则是不可能的。”这说明西塞罗( ) A.高度评价罗马法的实用性 B.在立法中追求自然法则 C.致力于完善罗马法的内容 D.认为法律是一成不变的 16、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 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C.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17、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 ) 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 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18 、1920年5月,胡适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中谈道:“荒唐的中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胡适这段话是在 A.赞扬青年学生爱国行动 B.认为学生运动得不偿失 C.指责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D.反思五四时期社会风潮 19、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过程中,有人提出“贫农分好田,富农分坏田,地主不分田”的主张。这种主张( ) A.违背团结大多数的革命原则 B.受太平天国土地纲领的影响 C.反映农民反封建的迫切愿望 D.带有“左”倾思想特征 20、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这段电文 A.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实 B.是别有用心的人伪造的史料 C.是研究卢沟桥事变的珍贵素材 D.对研究日本侵华战争有一定价值 21、1940年8月,百团大战开始。9月7日蒋介石下令,“以十八集团军百团大战为法则加强游击战的训令”,要求“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拟定本年九月起至十二月止之持久计划,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汽车、汽船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的是( ) A.八路军的军事行动得到国民党支援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开展游击战 C.百团大战显示出八路军的战斗力量 D.百团大战振奋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斗志 22、毛泽东在给前线的作战电报中提出:“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们准备令刘伯承、邓小平留下杜聿明指挥……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敌向徐州、郑州、西安诸路逃跑,是没有可能的。”据此判断,该电文是发给哪一战役的指挥将领(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3、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据此,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 A.国家统一样本 B.社会制度示范 C.文明交流枢纽 D.经济发展标本 24、有学者说:“一国两制 ” 是中国政府在兼顾各方利益基础上提出的实现国家统一的最包容、最民主的模式。此“模式”( ) A.最早反映了和平统一思想 B.开创了“多体”共存的先河 C.反映了“实事求是”精神 D.是首先针对香港问题而提出的 25、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争取和平为目标,尽可能地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这一政策( ) A.率先为印度和老挝所接受 B.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D 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26、到2013年年底,我国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累计派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官兵和警察14500多人次。我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和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征之一是( ) A.多边外交日益丰富多彩 B.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C.经济外交取得丰硕成果 D.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 27、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联苏抗美,60年代既反苏又反美,70年代联美抗苏,80年代不结盟。1994年中俄签署《联合声明》,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2011年中美确定致力于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表明( ) ①中国外交政策不断根据国际形势和自身利益的变化进行调整 ②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④合作取代对抗是中国与美苏(俄)关系发展的方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28、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29、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 年,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国( ) A.努力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 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30、《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31、有学者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B.条约制度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 C.近代条约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 D.近代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具有不平等性 32、1689年1月新议会在伦敦召开,它宣布詹姆士“废弃国王与人民之间订立的原初契约,……离开了王国,退出了政府,因而王位虚悬。有鉴于此,议会将王位授予他的女婿和女儿--“威廉和玛丽”。议会的这一做法 A.冲击了传统的“君权神授”观念 B.为君主立宪制确立奠定法律基础 C.意在通过双王互相牵制维护民主 D.使英国国王最终丧失了行政大权 33、大多数的美国开国精英不相信具体的“人民”具备自己统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约翰•亚当斯认为:“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暴躁”,一旦被用来对付某个人,其结果必然是,“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愤怒和狂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的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式各样的攻击、毁谤和怒火,往往以谋杀和屠戮而告终”,其程度之可怕,在专制主义的历史上都是难有其匹的。为此美国实行了( ) A.议会制共和制 B.三权分立 C.精英政治 D.邦联制总统制 3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法官任职终身,除因违法失职经国会弹劾程序予以罢免之外,总统和其他机关均不得任意将其免职。”这一规定的主要用意是( ) A.防止法官滥用权力 B.建立三权分立体制 C.用司法独立保障民主 D.限制总统行政权力 35、民主化、法制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年更换一次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其内在的社会根源在于( )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封建残余势力和共和派斗争激烈,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3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两国是交战双方的主要成员,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德国首先向法国宣战,其后法国也对德宣战。在宣战之前,双方政府要经过那些程序( ) A.德国:首相经过议会同意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B.德国:议会直接宣战;法国:议会直接宣战 C.德国:皇帝直接宣战;法国:总统提出法案,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 D.德国:皇帝提出法案,议会同意后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37、某西方学者提出“巴黎公社的重要性不在于它取得了什么成就,而在于它预示的信息;作为一个象征它十分可怕,但作为事实则不然”。该学者认为巴黎公社( ) A.将引发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潮流 B.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D.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38、有学者认为,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完成了“从沙皇政府的专横恐怖到广泛的政治自由的急剧转变”。列宁在二月革命结束后不久也承认:“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出( ) A.临时政府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 B.临时政府代表了广大俄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C.列宁支持临时政府采取的政策 D.列宁承认了临时政府的合法性 39、英国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的国家。但在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英国人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主导因素在于英国( ) A.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 B.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政体相近 C.念念不忘其昔日显赫的大国地位 D.企图控制欧洲并与美国全面抗衡 40、张旭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他们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 ) A.亚非拉国家的联盟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两极格局的瓦解 二、主观题(共40分) 41、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二 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已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法”的职能。 (2分) (2)归纳材料二、三的共同观点。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5分)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孙中山: ①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 ②1924年制定《建国大纲》:强调政府与人民协力解决食衣住行问题;政府应当训练人民行使民权。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史实,自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4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2020年伊始,一场名为“新冠肺炎”的病毒在全球蔓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疫情,各国都在积极应对。我国清代康熙帝在抗击灾疫的过程中,也逐渐建立起一套应急与防治机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庚申,北京及周围发生了该地区有文献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后4小时之内,康熙已经召集内阁、九卿等各部门满汉官员,商讨应对措施;第三天,康熙派人前往周边地区查看灾情并上报朝廷;第六天,赈济银两已直接发放到受灾最严重地区的灾民手中……御史官员甚至皇帝本人对勘灾、赈灾及灾后重建过程进行监督。此次地震的赈济工作,以中央财政支付为主,康熙帝直接拨出帑银,让散赈官员到灾区发放给灾民。地方官员,则承担起勘察灾情,维护日常生产生活秩序。期间,康熙帝还谕令各衙门官员将上谕特别是有关对灾区灾民赈济措施的上谕“通谕内外军民人等,咸使闻知”,使灾区的百姓切实感受到朝廷抗震救灾的决心和帮助,消除恐惧。 ——摘编自汪波《康熙十八年京畿大地震的应急机制》 材料二 京师为首善之区,盛京为“发祥之地”。清政府非常重视这些地方的防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半” ,而北京无染。康熙帝将承德山庄开辟为满蒙贵族专用的“避痘所”,并多次亲派医师前往东北地区为满蒙子孙种痘。八旗之外的民人境遇就悲惨了,他们种痘相对较晚,上海居民种痘的文字首见于道光年间。 ——捕编自高中华《清代如何防疫?》 完成下列要求: (1)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康熙帝应对灾疫的主要特点。(6分) (2) 综合上述材料,简评康熙帝的灾疫治理。(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5 DBCAB 6---10 ABDAB 11—15 DCABB 16—20 CADDD 21—25 ACBCB 26—30 ADAAC 31—35 AACCC 36—40 CAACB 二、主观题 41、答案 (1)“罗马法”的职能:主要在于调节经济关系(商业和贸易关系)。(2分) (2)共同观点: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6分) (3)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制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5分) 42、评分标准:论题2分+阐述(论证)8分+结论2分。每个时期如能结合1-2个史实进行论证,符合史论结合要求,记2分。每缺一个时期扣2分,论证不合要求或缺史实或缺论点,计0分。其他答案不拘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计分。 示例一 : 论题:国家治理理念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2分) 阐述:甲午战争后,光绪帝为挽救清朝统治,实行戊戌变法,其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因光绪帝无实权,支持力量维新派过于弱小,其“富国强兵”的治国理念因变法失败而无法实现。(2分)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提出《建国大纲》,有利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孙中山“法治化、民主化”的治国理念也无法实现。(2分)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制定1954年宪法,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特色民主制度,实行五年计划,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其“制度创新”“公有化”“计划经济”的治国理念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工业化奠定了基础。(2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色论”“市场化”的治国理念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力推动着中国的发展和大国崛起。(2分) 结论:可见,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2分) 示例二 论题:(近)现代化的实现取决于道路选择。(2分) 阐述: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为避免做亡国之君,光绪帝在维新派支持下实行戊戌变法,但由于未真正实行制度变革,近(现)代化努力以失败告终。(2分)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借鉴美法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临时约法》,但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集团篡夺,政治民主化进程严重受挫。(2分)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借鉴苏联经验,制定五四宪法,创立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建立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进行民主法制建设,创造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新奇迹。(2分) 结论: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表明,只有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国现代化。(2分) 示例三 论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3分) 阐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实行计划经济犯“左”倾错误,而走自己的路实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表明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分)从戊戌变法的“救亡图存”,到辛亥革命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建国初的“独立自主、两弹一星、自力更生”,再到改革开放,表明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也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因没有发动中国广大群众而失败,而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取得革命的成功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表明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也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3分) 示例四 : 论题:近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理念的演变。(2分) 阐述:(围绕论题,结合材料,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新时期四个时期阐述,每个时期2分,共8分,具体表述略) 结论:总之,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只有沿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道路,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2分) 示例五 论题:中国(近)现代化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2分) 阐述:(围绕论题,结合材料,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新时期四个时期阐述,每个时期2分,共8分,具体表述略) 结论:总之,近现代中国现代化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独立,坚持走自己的路,才能实现中国现代化。(2分) 示例六 论题: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2分) 阐述:(围绕论题,结合材料,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新时期四个时期阐述,每个时期2分,共8分,具体表述略) 结论:总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2分) 43、 (1) 特点:应急反应快;建立以皇帝为中心应急机制,中央与地方分工协作;注意上情下达;安抚民心;重京师,轻地方;重满蒙贵族,轻民人。(6分,任答3点) (2) 简评:作为杰出封建帝王,康熙帝有较强的治理能力但又有其局限性,但其灾疫治理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一方面,针对灾疫,应对有序有力,有利于社会秩序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赈济标准不一,重点保护少数人和核心地区的利益,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平衡。(9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