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20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作业)
课时作业(二十)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管仲认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决定民众生死)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故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这体现了( B ) A.重农抑商的政策 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C.以农促商的理念 D.“工商皆本”的主张 解析:根据题目中“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可知抑制商业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可知主张国家掌握通货,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用农业促进商业的理念,故C项错误;工商皆本主张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并重,题目中体现的是在农业与商业中,国家扮演的角色,故D项错误。 2.(2019·吉林调研)《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 B ) A.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 解析: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可知,文景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出现日益松弛而非强化的迹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可知,商业的兴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有关政府财政收入的阐述,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小经济的奠基时期,故D项错误。 3.《汉书·食货志》记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大商贾桑弘羊、东郭咸阳等相继任官,出现了“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的局面。这表明西汉( A ) A.商人地位受制于国家政策 B.抑商政策仍在不断强化 C.利用官营政策调解阶级矛盾 D.商人群体壮大威胁统治 解析:在孝惠、高后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有了一定的松弛,但其子孙后代仍不能充任官吏,而到了汉武帝时,大商贾获得了担任国家高级官吏的资格,故A项正确;通过材料不难看出,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松弛而非强化,故B项错误;无论是“官营政策”还是“阶级矛盾”,材料中都没有相关的提及,故C项错误;“威胁统治”很明显是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4.唐律规定:“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杖八十。这说明( B ) A.唐政府重农抑商,遏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B.唐代对市场的严格管理维护了市场秩序 C.唐代坊市制度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发展 D.唐代对市场管理遵循了商品的价值规律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提及重农抑商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很明显,唐政府对这些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的打击和严惩,有利于塑造和维持一种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商业活动的空间特点,而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的涉及,故C项错误;古代封建王朝还不可能有对价值规律等现代经济理论的遵循,而且打击不法经济行为也并不属于对价值规律的遵循,故D项错误。 5.(2019·常州模拟)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摩肩擦背,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 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这说明( B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商业经营不受限制 C.坊市制度开始打破 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解析:材料说的是南宋临安夜市的繁荣,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南宋临安的商业经营不受限制,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开始打破是在北宋时期,故C项错误;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6.封建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对材料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C ) A.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帮的发展 B.古代商业发展毫无法律保护 C.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D.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抑制商帮的发展与材料的内容商帮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保护自己不符,故A项错误;古代商业发展毫无法律保护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表明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7.明清年间,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天下四大聚”,材料体现了以佛山为代表的( A ) A.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 B.由于闭关锁国松弛,沿海城市的发展 C.我国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D.近代城市兴起 解析:材料“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天下四大聚’”,体现出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故A项正确;闭关锁国松弛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古代商业市镇发展,并不是近代城市兴起,故D项错误。 8.早在洪武十七年(1384),明政府就将部分税粮折为白银征取;正统二年(1437),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这一现象说明( B )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经济发展促进政府政策的调整 C.税制改革推动白银普遍化 D.明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解析: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符合史实,而材料说的是明朝白银大量使用的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故B项正确;税制改革有助于推动白银普遍化,但政府的政策如“正统二年(1437),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也推动了白银普遍化,故C项错误;中国历代封建政府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朝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强化了,故D项错误。 9.据载,“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唐律定为徙罪,明律改为杖罪,明中叶之后实际流于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 ) A.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法律的调节作用日趋弱化 C.国家对人身控制的不断加强 D.个性解放思潮的逐步发展 解析: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传统的小农经济下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是法律的弱化,故B项错误;我国古代国家对人身控制逐渐放松,不是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是国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对于财产继承问题的态度,不是强调个性解放,故D项错误。 10.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D ) 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 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D.揭示了“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 解析:材料中桑弘羊主张农商并重,宋以后主张工商皆本,这些商业思想与历代重农抑商的商业政策不一致,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便有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起阻碍作用,但不是古代经济迟滞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自商鞅变法后封建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尽管西汉时桑弘羊便提出农商并重思想,但并未推广,所以到宋代仍有很多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说明自商鞅变法后整个封建社会“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故D项正确。 11.乾隆认为:“关口征纳米税,虽每石所收无几,商人藉口额课,势必高抬价值”。于是下旨:“每遇地方歉收,关口商贩米概给票放行,免其上课”。这一措施( B ) A.使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B.有利于粮食作物的流通 C.彻底解决了粮价上涨问题 D.强化对海关的监管与控制 解析:材料“每遇地方歉收,关口商贩米概给票放行,免其上课” 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免去商贩关税,有利于粮食作物的流通,故B项正确;C项“彻底解决了”,夸大了其作用,故错误;材料表明,政府放松了对海关的监管与控制,而不是“强化了”,故D项错误。 12.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鱼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 B ) A.清除倭寇残余势力 B.开放“海禁”政策 C.对福建人剿抚并重 D.采取富民政策 解析:谭纶阐述了“海禁”对福建人所造成的影响,没有提到清除倭寇残余势力的主张,故A项错误;谭纶认为“海禁”导致了福建人“民贫而盗愈起”,所以应该开放“海禁”来解决福建的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来解决福建人的生计问题,对福建人用“抚”,没有提到“剿”,故C项错误;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是为了解决“盗愈”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富民,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徽商是旧徽州府籍的商人的总称,它是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商帮,曾雄踞中国商界达三百年之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邑(婺源)习俗每喜远商异地,岂果轻弃其乡哉!亦以山多田寡,耕种为难,而苦志读书者又不可多得,是以其谋生之策,成远游之风,南北东西,本难悉数。而始而经商继而遂家者,则有迁江浦、湖南、广西、成都、金陵、繁昌、桐城、蔡田等处。 ——《碴煌洪氏统宗谱》 材料二 邑中商业以盐典茶木为最著。在昔盐业尤兴盛焉,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彼时盐业集中淮扬,全国金融几可操纵,致富较易,故多以此起家。席丰履厚,闾里相望。其上焉者,在扬则盛馆舍,招宾客,修饰文采;在歙则扩祠宇,置义田,敬宗睦族,收恤贫乏。下焉者,则但侈服御居处,声色玩好之奉,穷奢极靡,以相矜炫已耳。 ——《歙县志》 材料三 徽人在扬州最早,考其时代,当在有明中叶。故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徽郡大姓,如汪、程、江、洪、潘、郑、黄、许诸氏,扬州莫不有之,大略皆因流寓而著籍者是也。……清代盐商歙县人汪应庚除重建平山堂外,还斥巨资修建西园、平楼、蜀冈万松亭等园林和亭台建筑设施。乾隆二年,盐商祁门人马曰琯一人独捐2400两白银疏浚扬州广渠门至便益门的街道;扬州康山南河下至钞关北地势低洼,街衢易积水,歙县大盐商鲍志道更是独立出资为其“易砖为石”,铺垫了石板路面,还斥资修造了虹桥……在扬州的徽州盐商周围,集结了大批学者和文人,明代休宁商人汪新经商于扬州,“既雄于赀,又以文雅游扬缙绅间,芝城姜公、金公辈名儒巨卿皆与公交欢”。 ——摘编自卞利《无徽不成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婺源徽商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徽商的商业地位,并据徽商资本的流向指出其本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徽商对扬州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徽商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解析:第(1)问,从自然条件、习俗、商品贩运等方面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徽商对全国盐业、金融业的控制回答;第二小问,立足商帮的封建性回答。第(3)问,从城市发展、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回答。第(4)问,回答相互促进即可。 答案:(1)原因: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的发展;外出经商的习俗;科举仕途的艰难;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2)地位:控制全国的盐业;几乎操纵全国金融。本质:封建商帮。 (3)贡献:大量的徽商落户在扬州,推动扬州城市建设;促进扬州学术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扬州经济的繁荣。 (4)关系:相互促进。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时期。纸币的出现和发展是货币发展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中国古代纸币由雏形发展到成熟,纸币本身的型制、大小、轻重、颜色都体现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风貌和影响。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对商业发展起了较大作用。 ——摘编自徐玲《论中国古代纸币的设计》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的相关史实,论证所提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述符合史实依据,史实运用准确)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时期……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对商业发展起了较大作用”得出观点: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互相推动。根据材料中“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时期”并结合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即可。早期商业发展较为落后,是物物交换,是实物货币;战国时期,出现金属货币,商品经济发展;唐朝时期出现“飞钱”,促进了大规模、跨区域交易;宋朝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最后进行总结,货币的发展可推动经济交流,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货币的不断发展。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互相推动。 论证:早期的商业发展较为落后,只能是物物交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战国时期,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金属货币,各地商品交换有了进一步发展;唐代政治开明、商品流通加快,一种便于交易的货币形式“飞钱”出现,它使大规模、跨区域交易更加方便;宋朝出现的纸币“交子”进一步加速了商品流通,使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据此可知,货币的发展可推动经济交流,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货币的不断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