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考点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纲要求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b)。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b) 1.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扩大疆域,稳定统治秩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权利),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义务)。 (3)分封对象:王族(姬姓贵族,是分封的主体)、功臣、__________。 (4)作用及影响 ①积极作用: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扩大统治区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②影响:西周后期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 2.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特点(内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原则)。 ②大宗与小宗形成相对关系。 ③血缘关系与__________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等级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影响 ①(对当时)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__________”的特权,维持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对以后) 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尊祖敬宗、宗庙祠堂、族谱)。 正确理解“封建”这一概念 “封建”一词古今有别:①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建”是指国家结构,即西周的“封邦建国”,分封诸侯国的意思;②“封建社会”中的“封建”是指社会形态,即以地主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封建社会。 有关宗法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其出题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追根认祖、家谱、祭祖、家族、祠堂、男女比例(想要男孩)、父辈称呼、先家人后外人等几种形式。凡读到有关以上几种信息的情景材料时,其正确选项应与宗法制相关。 互动探究 探究点 宗法制的内容及特点 材料 下面是大宗、小宗示意图 思考 (1)材料能反映出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 (2)材料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点?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史实:占卜决策) 2.以__________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家天下”制度、宗法制、分封制、世官制)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分封制,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统治权) 4.等级森严。(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等级明确,难以逾越)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是周天子通过分封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王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制度,用以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以宗法制为核心,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1.(2016·4月浙江选考)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子。观察下图,鲁国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2015·浙江学考)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行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3.(2015·10月浙江选考)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4.下图是浙江溪口“蒋氏宗祠”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王位世袭制 D.礼乐制 5.下图为甲骨文残片,其中含有大量有关占卜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注重执政者的出生门第 考点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考纲要求 1.秦的统一(b)。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 一、秦的统一——(b) 1.统一六国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 2.拓展疆域 (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________”。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西南夷”:开辟“________”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统一的影响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 (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________的秦王朝。 (3)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 1.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官僚政治) (1)建立:始于__________时期,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3)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地方官员分工明确。 (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并为后世历代所沿用。 2.皇帝制度的建立 (1)建立: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基本特征: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实质是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1)“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独断性。 (2)“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其特点是全国军、政、财等大权都归属中央,地方必须绝对听命于中央,没有任何独立性。 秦中央集权制度结构图示 “一、二、三”巧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一个核心: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 两个内涵: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三个特点: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官吏的任免制取代世卿世禄制。 互动探究 探究点 秦朝的政治制度 材料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思考 材料体现了秦朝皇帝制度的哪些信息?其本质是什么? 1.(2016·4月浙江选考)秦朝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五尺道”位于今天的( ) A.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 B.闽南、两广一带 C.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 D.宁夏、陕西一带 2.某博物馆藏有一块砖,此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正面以凸线划为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 A.是大一统的王朝 B.没有自然灾害 C.人民生活的富裕 D.社会安定团结 3.《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推行三公九卿制 D.推广行省制度 4.(2017·宁波学考交流)某学者认为:“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暂,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制 B.宗法制 C.郡国并行制 D.察举制 5.《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朝议裁决 B.集权专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考点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考纲要求 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2.唐朝三省六部制(b)。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4.元代行省制度(b)。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 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 1.设置:汉武帝时期,全国被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__________,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其职责是监察地方政治。 2.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演变:东汉后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b) 1.机构与职能: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 3.影响: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科学决策,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官僚制度的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示意图 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认识 (1)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2)三分相权,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 (3)分工明确,减小决策的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互动探究 探究点 三省六部制 材料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 思考 (1)三省六部是怎样运作的?有何特点? (2)有人认为唐初的三省六部制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你是如何认识的?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 1.行政权:设__________(政事堂)掌管,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2.军事权: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3.财政权: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b) 1.设置 (1)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________(行省)。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2)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__________ 管辖的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宣政院是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 2.意义 (1)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3)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元朝的行省与郡县制的不同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职责是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其余地方设行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d) 史实 特点 趋势 (1)秦朝:三公九卿制 (2)唐朝:______________ (3)宋朝:二府三司制 (4)明朝: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②明成祖设内阁 (5)清朝: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相权逐渐被分散削弱 (2)皇权逐渐增强 (3)分权制约是主要形式 (4)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皇权的随意性 (5)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 专制皇权日益强化,相权日益被分散直至丞相制度被废除 六、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 史实 特点 趋势 (1)秦朝:__________ (2)汉朝:①郡国并行制 (1)地方行政体制日益完善 (2)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严密 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②设刺史 (3)唐朝:道、州、县 (4)宋朝:路、州、县 (5)元朝:__________ (3)地方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4)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 1.汉、唐、宋时期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特点 (1)分散宰相权力,在权力上相互牵制。 (2)增加宰相的人数,增设相当于宰相的职位。 2.对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世袭到皇帝任免,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这是历史的进步。 (2)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2015·7月浙江学考)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该制度是( ) A.三省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2.《贞观政要》载:宰相入朝议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据此,“谏官”任职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3.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唐朝 4.(2014·浙江学考)在某古代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甲戌,命江浙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石赴京师。”该史书有可能是( ) A.《汉书》 B.《旧唐书》 C.《宋史》 D.《元史》 5.在封建社会,皇帝与丞相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从汉至元,历代皇帝曾经采取过的限制相权的措施包括( ) ①汉代设置州刺史 ②唐朝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 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④元朝设置宣政院,分割宰相的军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4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考纲要求 1.明朝内阁制的确立(b)。2.清朝军机处(c)。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 一、明朝内阁制的确立——(b) 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2.目的: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3.职权(特点):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不是__________正式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注意宰相制和内阁制的主要不同 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 二、清朝军机处——(c) 1.设立的原因: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军事机密的泄露。 2 .职能演变: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 3.特点(简、精、速、密) (1)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____________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 (3)地处内廷,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4.作用: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同时提高了政府的__________。 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 1.积极作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与巩固统一等。 2.消极作用:易造成暴政、腐败,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中央集权导致地方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15·浙江学考)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有一个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它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该机构是 ( ) A.元朝中书省 B.明朝司礼监 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 2.(2013·浙江学考)“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上述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史学家赵翼在记述专制时代晚期某中央机构的设立时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一机构后称( ) A.兵部 B.枢密院 C.内阁 D.军机处 4.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 ) 一是起草谕旨; 二是备充顾问; 三是议决政务; 四是审议文件和案件;五是荐举官员 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 C.“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5.某同学通过查找材料确认了以下史实: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为三公之一;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就以上史实得出的正确认识应是( ) ①从秦到明皇权不断加强 ②从秦到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断加强 ③从秦到明相权不断削弱,直到消亡 ④丞相始终是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核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精析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清单 一、1.(3)先代贵族 2.(2)③政治关系 (3)①世卿世禄 互动探究 探究点 (1)宗法制、分封制。 (2)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和“家”紧密结合;③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二、2.血缘关系 冲A训练 1.B 2.A 3.A 4.B 5.A 考点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知识清单 一、2.(1)直道 (3)五尺道 3.(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二、1.(1)春秋战国 互动探究 探究点 皇权独尊;皇位世袭;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 本质:君主专制。 冲A训练 1.A 2.A 3.A 4.A 5.B 考点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知识清单 一、1.十三州部 互动探究 探究点 (1)①中书省草拟,上呈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尚书省下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具体执行。 ②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2)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也可以集思广益。并且由于唐太宗借鉴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添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但由于最终决策权属于皇帝,所以从根本上看,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 三、1.中书门下 四、1.(1)中书省 (2)宣政院 五、(2)三省六部制 六、(1)郡县制 (5)行省制 冲A训练 1.A 2.B 3.C 4.D 5.B 考点4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知识清单 一、3.中央一级 二、3.(1)皇帝旨意 4.行政效率 冲A训练 1.C 2.D 3.D 4.D 5.C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