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
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两条主线: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个角度: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四大重点: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近现代交通、通信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考点1 欧风美雨下的求富求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 (1)倾销商品——传统手工业破产:鸦片战争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使农家“织”“耕”分离。东南沿海一带手工棉纺织业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掠夺原料——农产品商品化: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部分农副产品(如丝、茶)日趋商品化。 (3)创办外商企业:鸦片战争之后,外商在华最初建立了一些船舶修造厂,以维修来华运输货物的外国轮船为主。19世纪60年代,外商在上海开办缫丝厂、茶叶加工厂和轮船运输公司,至中日甲午战争前,外国人在华设立了近百所工厂。同时,外资银行在香港、上海、天津设立分行,分支机构分布在各通商口岸,形成一个外资金融网络。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设厂进行资本输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特点 (1)小农经济解体不平衡。受外国商品冲击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解体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相对迟缓。从整体上看,在广大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自身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来自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4.影响 (1)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3)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发生变化。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4)外商企业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打开中国大门之后,西方人运用资本主义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力和原料谋取经济利益,这在客观上起到“示范”效应,洋务派所办企业中的一些经营管理人才,大都具有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经历。 二、洋务运动——从手工工场到近代机器工业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活动 创办军 事工业 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企业 创办民 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和汉阳铁厂等企业 用企业 筹划近 代海防 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兴办近 代教育 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特点 (1)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2)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3)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教育近代化启动。但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日程。 5.结果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6.影响 (1)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三、晚清民族工业的发展——从官营工业到民营工业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中日甲午战争前) 洋务官办企业占主体,民营企业产生。 背景 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起了诱导作用 产生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区 沿海地区 代表 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 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2.第二阶段(中日甲午战争后至清末新政时期) 民营企业开始成为主力并主导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全面酝酿启动。 3.民族资本主义(民营企业)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①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②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并“恤工惠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商法和奖励实业的政策。 ③“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官办洋务企业民营化趋势明显 (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目的没有实现,并不是因为洋务企业随着战败而破产,洋务企业仍然存在并继续发展。 (2)官办军工企业因编练新军的需要仍有发展。军工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方式,转产民用产品,逐渐走向市场。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 (3)民用工业的发展则没有间断。洋务派创办的纺织工厂几乎全部转为民办。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逐渐扭亏为盈。1913年,张謇任农林工商总长时提出,凡是农林、工商部所属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或招商顶办。1928年以后的国家资本企业,全部是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创建的。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史料一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图(年平均数)单位:镑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史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云: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1)史料一中注意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由第一时间段“882 495镑”到第二时间段“2 090 406镑”,可知英国输华商品呈增长趋势。但从第二时间段到第三时间段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其在华销售受阻。 (2)史料二中“1840年后”“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说明上海开埠后,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出口,对外贸易兴盛,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1)根据史料一,分析说明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原因。 试解: 【提示】 前期增长是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的结果;后期下降与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抵制有关。 (2)阅读史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试解: 【提示】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探究2 洋务运动 史料一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二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的这列列车。 ——《历史教学》2005年第二期 史料三 “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从19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后,“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曾经大力主张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模式的郑观应无奈地写下了《商务叹》:“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 ——摘编自雷颐《历史的裂缝》 (1)史料一中“旧轨”指封建制度,“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对封建制度的冲击。这主要体现了洋务运动中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背离。 (2)史料二中关键信息“开动了现代化的这列列车”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3)史料三中“‘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说明企业所有权不明,官商矛盾尖锐;“‘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说明企业管理不善,多有腐败。 (1)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在客观上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试解: 【提示】 主观动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官督商办模式失败的原因。 试解: 【提示】 企业所有权不明,官商矛盾尖锐;企业管理不善,多有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抵制。 [素养3—历史解释] 一、多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角度 变动 实质 评价 生产模式 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 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经济结构 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主体,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 对外交流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国家政策 从“抑商”向“扶商”转变 二、从五大视角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1.(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鸦片战争前,广州是中国外贸中心,工商业从业人员很多。鸦片战争后,广州工商业衰落,十三行风光不再,大量工商业者沦为流民。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广州在鸦片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 B.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小农经济的解体无力支持工商业发展 D.广州在外贸中的垄断地位终结 D [鸦片战争前,中国仅有广州十三行一处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鸦片战争后,开辟广州、上海、宁波、厦门、福州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在外贸中的垄断地位终结,故D项正确。] 2.(2019·山东潍坊模拟)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天津、广东多地拟筹股经营航运,久经禀求未能获准,只得转而经营小火轮,开发一些短途航线。即便如此,轮船招商局也横加干扰。无奈之下,多数小火轮公司只得采取“诡寄经营”的形式。材料说明( ) A.洋务运动旨在与洋商争利 B.外国资本扶植民营企业 C.轮船招商局享有优惠待遇 D.民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D [洋务运动旨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故A项错误;小火轮公司“诡寄经营”是出于无奈,并非外国资本的扶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轮船招商局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阻碍,未突出轮船招商局获得的优惠待遇,故C项错误;先是请求经营航运未获批准,然后小火轮公司还遭到轮船招商局的干扰,被迫“诡寄经营”,说明民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故D项正确。] 3.(2019·云南昆明模拟)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 ) A.国家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 D.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 B [“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客观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有利的,故B项正确。] 4.(2018·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第一次阶段考试)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建厂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1881年,江浦司一带就有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厂十家。这可用来说明( ) A.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C.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 D.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的发展 B [自然经济解体是指农业中纺与织分离、耕与织分离,与材料中使用大机器生产不符,故A项错误;广东继昌隆缫丝厂是近代民族企业的代表, 材料反映出在十年左右的时间,江浦司使用大机器生产的缫丝厂就发展为十家,这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增加,但数量并不多,故不能反映出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且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出现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企业属于民族企业,故D项错误。] 考点2 内外交困下的生存竞争——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第一阶段——“短暂春天” (1912—1919年):在与外资竞争中改革发展 1.原因 (1)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北洋军阀政府对经济控制的放松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在1912—1927年,北洋中央政府对全国经济的控制能力很弱,各行业自组的经济团体已经初步形成全国性的组织网络。民营商业银行的实力超过中央的国家银行。袁世凯死后,地方势力割据自治,实业建设全由社会力量自相筹划。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自由。 2.表现 (1)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2)化工、皮革和卷烟业也有相当发展。 (3)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开始出现产业集团化。荣氏的申新棉纺织企业和无锡面粉业连续兼并扩张。孙氏面粉集团、郭氏永安集团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规模。 3.特点 快 发展速度快 短 时间短暂 偏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基础薄弱 弱 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更没有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 4.结局 20世纪20年代初,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二、第二阶段——“白银时代” (1928—1936年):民营工业发展,国家资本初步建立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措施: ①整顿税务。国民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统税,是国民政府对国内工业产品征收的税。统税按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征收以后,就可以通行全国,沿途不再征收厘金、杂捐,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国民政府还实行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整顿税务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②控制金融。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负责经营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逐渐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网。 ③改革币制。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集中货币发行权。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完粮纳税、公私款收,一律使用法币;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蒋介石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做了简要解释。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内容共有八条,即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 (2)评价: 积极方面 法币政策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防止白银外流;“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复苏发展,特别是轻工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有相当的发展,重工业也有所发展。关税自主政策使列强承认了中国在关税上的对等权利,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消极方面 国民政府依赖帝国主义,便利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列强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官僚资本的形成,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民族工商业受到压制 2.民营工业的发展 (1)民营工业在发展中出现资本集中、联合经营的状况,如以周学熙为主的华北企业集团、荣氏家族的企业集团、以张謇为首的南通企业集团, 银行业中的北四行集团、江浙财团的南四行等。 (2)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和橡胶工业,均获得较大发展。 (3)制碱工厂制成的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 3.国家资本初步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资本企业,主要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于经营的领域,如重工业、能源工业、军事工业、铁路航空等。1936年之前,国家资本企业没有与民营企业争利,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第三阶段——日益萎缩,陷入绝境 (1937—1949年):在内忧外患中走向崩溃 1.走向衰落的原因 (1)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 ①日本侵华战争对民族工业的沉重打击。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1937年后沦陷区经济全部成为日本的战争资源,民营企业严重萎缩。 ②全民族抗战以来,国家直接干预生产,官僚资本膨胀,“国进民退”,压制了民营经济发展。 (2)美国商品倾销的影响:民营产品还面临美国货的竞争。战后美国大量剩余物资和商品,通过正常渠道和走私途径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美国资本在华投资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商品和美国资本不仅重创了民营资本,国家资本也感到了巨大压力。 (3)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对民营经济的致命性打击则是通货膨胀。内战带来的军费大幅度增加,使财政赤字愈演愈烈。庞大的军费完全靠中央银行垫支,也就是靠无限发行纸币解决。恶性的通货膨胀直接摧垮了民营经济。 2.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 (1)原因: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民族工业大举内迁。 (2)过程: ①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 ②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 ③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 (3)影响: ①企业内迁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 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 ②企业内迁给大后方幼弱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 ③企业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和地位 史料一 据统计,1858—1911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行业 纺织业 缫丝业 面粉业 火柴业 水电业 机器业 矿冶业 数量(家) 82 70 53 28 60 20 73 资本额 (万元) 1 332.1 556.9 786.8 130 3 813.8 352.1 2 272.9 ——摘编自杜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史料二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史料一反映了1901年到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解读时注意“而”“其中”等词语的使用。解读表格材料的基本方法是比较,通过前后上下全方位的比较,可以找出有效的信息。1901—1911年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近代民族工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2)史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出现及其特点。解读史料时首先要粗读史料,找关键信息。最关键的信息是时间,找到时间,就可以对知识进行准确定位。1912年到1920年间,这一时期是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受到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较大。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原因。 试解: 【提示】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原因。 试解: 【提示】 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国民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素养3—历史解释] 一、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促进因素 列强侵略 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实业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与时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素阻碍因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身因素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政局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1.特点 产生与发展 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诞生环境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分布 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结构 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发展 历程 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地位和作用 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政治上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思想上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处境上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 没有摆脱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2019·湖南怀化模拟)据记载,1916年上海一家并不显赫的运输洋行,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之内,就收到了铁路、面粉厂、纺织厂等工业行业的订单20多张。此现象说明( ) A.中国工业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B.重工业已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 C.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 D.“实业救国”已经开始变为现实 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族工业存在“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等特点,并未出现跨越式发展,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故B项错误;根据时间1916年,“订单20多张”可知此时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近代民族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故C项正确;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实业救国”日益流行,故D项错误。] 2.(2019·吉林联考)1929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宣布采用万国公制(另定市制的度量衡作为辅助),并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要求各省在1933年全部完成。此做法( ) A.顺应了列强经济侵略需求 B.旨在为关税自主创造条件 C.有利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D.促成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采用西方的度量衡法,统一度量衡,并与世界接轨,为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故C项正确。] 3.(2018·广东茂名一模)1925年6月,永利碱厂创办人、大实业家范旭东通过上海英文《大陆报》发表题为《请看英人摧残国货毒辣手段》的文章,披露工业用盐收税案的经过,揭露英国资本家丁恩等人侵犯主权、摧残我国工业的情况,在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材料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制约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官僚资本的阻碍 D.民族资本主义在技术领域受制于人 A [英国资本家丁恩等人摧残中国工业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打压,故B 项错误;官僚资本主义兴盛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提及英国资本家在工业用盐税收方面打压民族工业,而非技术领域,故D项错误。] 4.(2019·山东潍坊模拟)下面是1926—1936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图(单位:百分比;轻工业有纤维、食品等;重工业有机器、金属等)。由该图可以看出( ) A.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B.外国加强了对华资本输出 C.民族工业发展受挫 D.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D [根据商品结构图可知我国轻工业进口和出口总体上都呈现下降趋势,而重工业进口和出口都呈现上升趋势,这反映出当时重工业发展落后,经济结构不平衡,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26—1936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不能看出外国加强对华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根据商品结构图可知此时轻工业进口下降,而重工业出口逐渐增加,这说明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轻工业进口下降,而重工业出口逐渐增加,说明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故D项正确。] 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本讲内容在全国卷中属高频考点,三套卷几乎均有涉及,分别考查经济结构变动、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从考查的方式来看,既通过新情境的创设考查主干知识,又坚持能力考查的目标,同时呼应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命题点:洋务运动中的民用企业 1.(2017·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A [据题干信息可知,原来的土煤“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就减轻了税收对开平煤矿的压力,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A项正确;题干仅仅说明政府降低税率,不能说明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排除B项;此举对抵制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有一定作用,但不可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项;降低税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煤矿业的发展,但洋务企业本身存在着很多弊端,不可能实现煤矿业稳健发展,排除D项。] 命题点: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 2.(2017·全国卷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B [洋务运动兴办的军用工业开始时经费由政府拨付,后经费困难,才出现材料中的“协造”方式,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中的军用工业并没有转为商办,故A项错误;军用工业生产的产品用于军队,没有大量投放市场,故C项错误;近代轮船制造业生产消耗高而效率低,受到西方列强的制约,没有走出困境,排除D项。] 命题点: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3.(2017·全国卷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D [从材料中信息“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可推断材料中的现象为中日甲午战争后出现的。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兴办实业的限制,因而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是在189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是在19世纪70年代,19世纪90年代趋向衰落,排除B项;19世纪末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应该是增多而不是减少,排除C项。] 命题点:近代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2016·全国卷Ⅰ)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C [题干反映了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出现“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的现象,故选C项;A项不能反映题干的主旨,排除;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故D项错误。] 命题点: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5.(2016·全国卷Ⅱ)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D [解题关键:一是时间信息“抗战胜利后”,二是材料信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由此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在抗战后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其主导地位加强,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反映缓解民族工业的困境,排除;B项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错在“开始”二字上。] 命题点: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6.(2016·全国卷Ⅲ)右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图文信息。该火柴图案的主题是“抗敌”,主图上书“十九路军”,主图左右两侧分别有“振我中华”和“挽回利权”字样,这种设计是为纪念抗日先锋十九路军。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殊死抵抗,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体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D项符合题意;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以排除A、B、C三项。] 命题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7.(2015·全国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D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52年”“‘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1852年处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材料中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取代“中国产的土布”用于包装,说明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的中国销路不畅,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 命题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对外国经济侵略的顽强抵挡 8.(2014·全国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1853年时,英国商品因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而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但中国人均消费的英国棉纱、棉布远低于印度的人均消费量,根本原因是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对英国商品进行顽强的抵制。故答案选D项。] [考向扫描·权威预测] 考向一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1.1887年,广州市场上每包印度棉纱价格为57两白银,而每包中国本土手工纺纱价格则高达87两白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销售市场的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洋货流入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发展 D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土纱的价格较高,洋纱的价格比较低,洋纱有竞争优势,因此会冲击中国自然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 考向二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 2.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记载,鸦片战争后“自华人竞尚洋布,不特银钱流入外洋,即凡种棉、织布、纺纱之处,男女废工,民间骤少,此一种进款不免日渐贫乏”。材料现象说明( ) A.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入超 B.传统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C.银贵钱贱加剧了农民贫困 D.洋货已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B [材料中“男女废工”“日渐贫乏”说明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走向破产,这也必然导致传统自然经济中的“耕”“织”分离,从而使自然经济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虽然材料中有“银钱流入外洋”,但并不能说明中国对外贸易是入超的,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银贵钱贱,C项不符合题意;“洋货已完全占据中国市场”的表述过于绝对,D项错误。] 考向三 近代中国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表现和影响 3.下面是1867—1879年中国出口商品统计表(货值单位:千海关两)。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时间 茶叶 生丝 其他 担数 货值 比重 担数 货值 比重 货值 比重 1867— 1869年 1 427 636 32 526 56.04% 50 273 18 250 31.44% 7 265 12.52% 1870— 1874年 1 635 512 35 153 52.69% 62 015 22 468 33.67% 9 099 13.64% 1875— 1879年 1 875 508 34 393 48.22% 73 290 22 295 31.25% 14 644 20.53% A.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B.出口商品受世界市场影响 C.近代化努力的成效显著 D.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B [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茶叶和生丝出口所占比重较大,这反映了当时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口商品受世界市场影响明显,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近代化努力的成效显著,故C项错误;当时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考向四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4.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制铁企业,其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本、美国、泰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中国觉醒”的主要含义应是( ) A.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 B.政府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C.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 D.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并举 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所谓的“中国觉醒”其实是洋务运动所发起的一系列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活动,汉阳铁厂只是一个缩影,洋务派通过创办近代工矿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项正确;汉阳铁厂创办于1890年,而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是在19世纪60年代,排除A项;洋务运动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且政府对洋务运动的支持有限,没有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排除B项;题干中未涉及“抵制外来侵略”的信息,排除D项。] 考向五 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5.有数据显示,1919年6月日本对华贸易额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 769 万元减至1 405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额出超460万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中国扭转了对日贸易的被动局面 B.一战使日本对外贸易受挫 C.军阀割据混战殃及中国对外贸易 D.政治运动影响了中日贸易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对华贸易额减少是因为五四运动所引发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提倡使用国货,抵制日货,故D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错误;一战发生在1914—191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军阀割据混战实际上有利于日本扩大对华贸易,故C项错误。] 考向六 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6.1937年8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规定:自8月16日起,支取银行、钱庄的各种存款,每户每星期只能提取5%,以提取法币150元为限。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 A.稳定全国金融秩序 B.为抗战筹措军费 C.集中资金发展工业 D.弥补财政赤字 A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这一举措是为了稳定全国金融秩序,不是为了筹措军费,故A项正确,B项错误;集中资金发展工业与抗日战争这一大背景相悖,故C项错误;弥补财政赤字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