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17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17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作业

课后限时集训(十七)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惠州调研)1953年,毛泽东在全国财经会议上指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此言论(  )‎ A.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 B.表明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发展 C.贯彻落实了宪法精神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A [根据材料“1953年,毛泽东在全国财经会议上指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可知,此言论有利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选A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表明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发展,故排除B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1949年到1952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故排除D项。]‎ ‎2.下图为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单位:%)其中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9。由此推断,“一五”计划的投资比例(  )‎ A.导致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B.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C.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导致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 B [“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这有利于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 ‎3.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为了(  )‎ A.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B.克服分散经营困难 C.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A [材料“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表明组织起来是为了满足工业化的需要,故A项正确。]‎ ‎4.(2019·厦门质检)1954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迅速 B.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C.公有制尚未占据主导地位 D.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B [1954年正值三大改造第二年,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是在1955年,故A项错误;材料允许存在的经济成分有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四种,体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四种所有制所占的比重问题,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故D项错误。]‎ ‎5.“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后,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以粮食为原料的工业逐步发展,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大,粮食供应日益紧张。对此,我国采取的新措施是(  )‎ A.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B.发展农业合作社 C.推行“以粮为纲”政策 D.实行国家合同定购政策 A [根据材料可知,由于“一五”计划的开展,粮食供应紧张,‎ 因此需要国家调控,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故A项正确;发展农业合作社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粮为纲”说法显然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国家合同定购只能解决收购问题,不能解决销售分配问题,故D项错误。]‎ ‎6.1956年中共八大《有关政治报告的决议》中规定: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应当以国家市场为主,同时附有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这一规定(  )‎ A.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 B.强化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提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D [由材料“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应当以国家市场为主,同时附有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可知,其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故选D项;“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增加市场的调控,并非强化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故排除B项;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7.(2019·遂宁一模)下图为创作于1953年的一幅木刻画《售余粮》。这一作品反映出当时(  )‎ A.国民经济恢复活跃了农村市场 B.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 C.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生产热情 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B [这一时期政府开始大规模收集余粮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选B项;根据题干可知,售余粮是出售给国家,而不是活跃农村市场,故排除A项;土地改革完成于1952年,1953年已开始农业合作化,‎ 故排除C项;农民售余粮不能直接反映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故排除D项。]‎ ‎8.1952年我国出口贸易额中,工矿产品占18%,到1957年已经上升到28%。这部分工矿产品包括棉布、针织品、自行车、缝纫机、暖水壶、啤酒以及其他各种名酒、罐头、纸烟金笔、纸张、钢材、玻璃、水泥等。这表明了当时我国(  )‎ A.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 B.满足了国内工业化发展需要 C.从根本上扭转了经济发展的困难 D.掌握了世界经济运行规律 B [1953—1957年我国推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材料中出口产品“棉布、针织品、自行车……”都是轻工业产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为工业化发展筹措资金,故选B项;根据材料“我国出口贸易额”可知涉及的是产品出口而不是国家关系,故排除A项;工矿产品主要是轻工业产品,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发展的困难,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我国掌握了世界经济运行规律,故排除 D项。]‎ ‎9.1956年劳动部工资局在调研天津国营企业工资改革时,对当地以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的做法极为赞赏。这是因为这些措施(  )‎ A.有利于节约财政支出 B.提升了工人的责任心 C.有助于改善员工待遇 D.缩小了工人收入差距 B [根据材料“1956年劳动部工资局在调研天津国营企业工资改革时,对当地以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的做法极为赞赏”可知,这些措施提升了工人的责任心,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节约财政支出,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用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无法看出改善员工待遇,故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用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无法看出缩小工人收入差距,故排除D项。]‎ ‎10.宣传画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右图是新中国在某一时期发行的宣传画,它表明当时(  )‎ ‎ A.中国工业化建设稳步前进 B.“大跃进”运动引发了浮夸风 C.中国国防的发展举世瞩目 D.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成效显著 B [从材料中宣传语“祖国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可知,这体现的是浮夸风和“赶英超美”的口号,可知图中的某一时期是指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我国工业化建设并非稳步前进,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大跃进”时期并未取得国防发展成就,故C项错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是在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并不是在“大跃进”时期,故D项错误。]‎ ‎11.(2019·赣州期末)下表为新中国1957-1961年从业人员统计表。表格数据的变化最能反映(  )‎ 时间 从业人员(万人)‎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1957年 ‎23 771‎ ‎81.23%‎ ‎9.01% ‎ ‎1958年 ‎26 660‎ ‎58.23%‎ ‎26.60% ‎ ‎1959年 ‎26 173‎ ‎62.17%‎ ‎20.64% ‎ ‎1960年 ‎25 882‎ ‎65.75%‎ ‎15.89% ‎ ‎1961年 ‎25 590‎ ‎77.17%‎ ‎11.16% ‎ A.新中国的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C.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一直下降 D.新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D [从表中数据可知,1958年以后,工业从业人员不断下降,表明“大跃进”运动中工业发展受挫,故A项错误;根据表中从业人员人数的变化可知,农业依旧是中国经济结构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1958年开始农业从业人数每年都有不同程度上升,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57-1961年”,工农业从业人员比例的调整可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体现,故D项正确。]‎ ‎12.(2019·邢台质检)1961年2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进口商品的次序:“第一,粮食;第二,化肥、农药、药品、油脂;第三,用于加工成品出口的原料和化工材料;第四,政治照顾性的物资;第五,橡胶、石油、铜、铝、钢材、尖端技术和国防所需器材、工业设备等。”造成进口商品这一次序的主要原因是(  )‎ A.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困难 B.西方强化了对华经济封锁 C.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D.我国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 A [从材料中“1961年2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进口商品的次序”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初减少了生产资料的进口,粮食等生活资料加大进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内经济严重困难,国家为解决粮食短缺而调整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重,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进口商品的次序,没有体现西方的经济封锁,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进口商品的次序,没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我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在深刻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之后,认识到在小农国家里是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从这种认识出发,列宁领导制定并实施了旨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实行租让制,将国家暂时难以经营的森林、石油、采矿和电气化事业等,按照一定条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但基本条件是要维护苏维埃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独立;保护租让企业中苏俄公民的劳动。租赁制是另一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它是将某些国有中小企业租给国内的私人、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但是,随着1926年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开展,‎ 对私人经济和资产阶级又展开了全面进攻。‎ ‎——摘编自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从党的七大到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正确地汲取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曾多次论及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他主张:要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定要使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获得适当的发展,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1950年春夏之际,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和接管外国企业的同时开始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到1952年底结束,主要包括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扩大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2)对私营工业进一步发放贷款;(3)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提高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劳资关系方面,资方要确认工人的民主权利,积极改善经营管理;劳方为维持市场,可暂时降低工资福利,轮流歇工,共渡难关。调整产销关系,逐步克服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根据统筹兼顾的方针,通过调整,实现产销平衡。‎ ‎——摘编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联和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对待资本主义工业的政策有何异同。(1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业的历史背景并简析其历史意义。(11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即可,注意把异同点分开进行归纳。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政府面临恢复发展经济的紧迫任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思考,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与政策逐渐形成;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可以从通过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企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积累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基本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等角度回答。‎ 答案:(1)相同:都把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都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都注意调整劳资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时间都较短。(6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不同:苏(俄)联经过了先全部国有化,后适当利用发展,再全部转化为国有的过程;而新中国先是进行合理调整,再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化为公有制经济。(4分)‎ 苏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包括了引进外国资本和发展国内私人资本;而新中国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主要侧重于对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调整。(4分)‎ ‎(2)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政府面临恢复发展经济的紧迫任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思考,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与政策逐渐形成;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6分,任答三点即可)‎ 意义:通过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企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积累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基本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5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五”计划成就(1957年与1952年比较)‎ 工农 业总 产值 生产 资料 消费 资料 钢产量 煤产量 发电量 农业 总产值 粮食 产量 棉花 产量 ‎1957年比 ‎1952年增 长(%)‎ ‎67.8‎ ‎210.0‎ ‎83.0‎ ‎296.0‎ ‎96.0‎ ‎166.0‎ ‎24.8‎ ‎19.0‎ ‎26.0‎ 年均增长 ‎(%)‎ ‎10.9‎ ‎25.4‎ ‎12.9‎ ‎59.2‎ ‎19.2‎ ‎33.2‎ ‎4.5‎ ‎3.7‎ ‎4.7‎ ‎1953-1957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工业生产指数 钢 生铁 原煤 发电量 中国 ‎18.0‎ ‎31.7‎ ‎25.2‎ ‎14.4‎ ‎21.6‎ 英国 ‎4.1‎ ‎5.7‎ ‎5.9‎ 下降 ‎9.1‎ 美国 ‎2.8‎ ‎3.9‎ ‎5.0‎ ‎7.8‎ ‎7.8‎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本题为开放型试题,首先需要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确定论题角度。例如从表格中钢、煤、发电量的增长速度得出“一五”计划时期重工业成就巨大,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最后,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论题:“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2分)‎ 阐述:由于我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为了保障国家政治独立和维护国防安全,尽快改变我国落后的工业面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一五”计划期间,不仅国内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经济增长率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发达国家,这些成就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0分,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皆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