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用版:第30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用版:第30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第30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019·苏北四市一模)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接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这说明苏俄(  )‎ 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 B.余粮征集制影响民众生活 C.经济政策不符合国家需要 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 ‎2.(2019·辽宁六校联考)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  )‎ A.政府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B.苏维埃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C.苏联正处于卫国战争时期 D.国家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2019·惠州二模)俄国理论家司徒卢威1894年指出:“让我们承认我们缺乏文化,让我们转向资本主义接受它的教导吧。”列宁当时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但十月革命后,列宁却多次肯定司徒卢威的话。这说明(  )‎ A.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 ‎ B.社会主义制度不适应俄国国情 C.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势在必行 ‎ D.苏俄遭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4.(2019·岳阳质检)1920年,许多农民向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这说明(  )‎ A.农民对苏维埃政府有不满情绪 ‎ B.农民拥护和支持余粮收集制 C.三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 ‎ D.粮食税的实施增加农民负担 ‎5.(2019·云南模拟)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  )‎ A.有利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 B.适应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需要 C.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集约化 ‎ D.反映苏俄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 ‎ ‎6.(2019·安徽联考)苏俄(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相对于租让企业,租借企业比较多,仅1924年就由国家租出6488个。但是,它们多是磨粉厂、碾米厂、榨油厂、制革厂甚至是一些小作坊,承租人多是原来的业主,另外大约有1/4的承租人是合作社。这表明当时苏俄(苏联)(  ) ‎ A.借助本国资本建立工业体系 ‎ B.准备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 C.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 D.举借内债来解决民生方面问题 ‎7.(2019·郴州模拟)资本主义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掌握了大量先进技术与经济管理经验,而初掌政权的共产党人在这方面则极为缺乏,因此列宁号召共产党人要向商人,向资本家“学习”。此时的苏维埃政权(  )‎ A.努力完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恢复经济 C.尝试运行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 D.面临着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8.(2019·石家庄模拟)1920~1921年,瞿秋白出访苏俄,他记录道: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现在国外的关系已经很好,英国已经正式签约,德国就在这几天内,其余边境各小国及意大利、捷克斯拉夫,都已结通商关系。现在俄国还正努力协理各种租借地,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主导 B.苏俄和英德等西方国家建交 C.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极大 D.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 ‎9.(2019·山西调研)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大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订货。斯大林承认,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立的。这主要说明(  )‎ A.苏联积极地参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经济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C.西方国家主导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 D.美国放弃了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围剿封锁 ‎10.(2019·肇庆二模)斯大林提出“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此,苏联(  )‎ A.开展“一五”计划 ‎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 D.成立经互会 ‎11.(2019·长郡中学模拟)1962年9月,苏联某教授撰文建议,促进生产发展的基本方法是加强利润刺激,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克服国家和企业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这一建议(  )‎ A.符合当时苏联的改革精神 ‎ B.顺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推动了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 D.促进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 ‎12.(2019·常德联考)1993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难以决断的岁月》一书中写道:“经济方面的改革,如果从农业、轻工业、食品工业方面开始改革,也就是从最有效、最快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途径进行改革,那就要好得多。”这说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 A.需转变经济管理关系 ‎ B.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实破口选择不当 ‎ D.需要优化经济结构 ‎13.(2019·陕西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受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 ‎14.(2019·德阳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俄罗斯《权力》杂志记者报道,俄国政府为2007年版《〈1945~2006年俄国现代史〉教师手册》下达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指示:“约定是这样的:斯大林——好(建立了垂直的政权,但是,没有私有制);赫鲁晓夫——坏(削弱了政权的垂直性);勃列日涅夫——好(按照评价斯大林的标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坏(毁灭了国家,但是,在叶利钦时期出现了私有制);普京——最好的执政者(加强了政权的垂直性和私有制)。”有人据此绘制了下图。‎ ‎——据陆南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摘编 解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该《教师手册》的任一评价指示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所选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参考答案 ‎1.B。材料中“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粮食交易,表明余粮征集影响民众生活,B项正确。‎ ‎2.B。在国内战争结束之后,苏维埃政府并没有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导致农民的不满,出现了“经济发展停滞、生产萎缩”等一些现象,B项正确。‎ ‎3.D。根据材料中的“承认我们缺乏文化,让我们转向资本主义接受它的教导吧”可知,十月革命后苏俄遇到严重的政治经济困难,应该向资本主义学习货币市场的经验,D项正确。‎ ‎4.A。从材料中的“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可知,农民对政府政策不满,A项正确。‎ ‎5.C。根据材料中的“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和“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可得出允许土地流转,故可以推动大规模农业生产,有利于使用更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设备,允许雇佣劳动力,利用雇佣关系获得更多劳动力,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C项正确。‎ ‎6.C。材料中是苏俄暂时将部分企业租让和租借,说明通过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 ‎7.D。由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此时意图实行新经济政策,正面临着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项正确。‎ ‎8.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苏俄为了应对内忧外患的状况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引起了社会动乱,为了应对这一局势,列宁提出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所以才出现材料中俄国与西方国家通商,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的情况,说明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D项正确。‎ ‎9.B。从题干的时间可知,此时的苏联大量购买西方技术和设备,利用西方危机进行经济建设,说明经济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契机,B项正确。‎ ‎10.C。苏联为了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实行农业集体化,C项正确。‎ ‎11.B。加强利润刺激的新的分配建议有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故符合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B项正确。‎ ‎12.C。材料强调正确选择经济改革的实破口,C项正确。‎ ‎13.(1)原因:苏联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法治不健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文化上,教育和文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 ‎(2)原因:苏联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 ‎(3)原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它们看到了苏联民主、民生、民权方面存在弊端。‎ 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落后,更关注苏联经济、军事的发展。‎ ‎14.示例1‎ 观点:《教师手册》主张以建立、加强或削弱垂直政权为指标评价俄国领导人。‎ 态度:赞成。‎ 论证:①斯大林时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赢得反法西斯战争和战后经济恢复提供了保障;②普京时期改组政府,强化中央权力,有效地应对了车臣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了政局;③赫鲁晓夫时期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全盘否定,冲击了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造成了苏联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混乱和损失;④戈尔巴乔夫时期推行政治多元化,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和国际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学生应从正反两面论证)‎ 总结:综上所述,俄国各历史时期领导人加强或削弱垂直政权的结果,说明《教师手册》的评价指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示例2‎ 观点:《教师手册》主张以斯大林建立了垂直政权为理由给予其积极评价。‎ 态度:反对。‎ 论证:①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造成了农轻重比例失调、剥夺农民过多、压制生产者积极性等问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②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造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破坏和大清洗运动的发生,导致了科学文化、干部资源的严重损失;③斯大林建立的高度划一的思想文化体制,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极大地压制了文化的创造力;④斯大林模式成为制约50年代以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因素,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总结:综上所述,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在各个方面都对苏联发展产生过消极影响,说明《教师手册》的评价指示具有片面性。‎ 示例3‎ 观点:《教师手册》主张从是否建立垂直政权和确立私有制等角度来评价俄国领导人。‎ 态度:此观点片面,还应该增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是否增强综合国力等角度。‎ 论证:①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角度出发,斯大林通过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的办法,迅速把苏联建成了一个工业国,顺应了现代化的历史潮流,故应给其积极评价;②从是否符合人民利益角度出发,斯大林、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实行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重积累、轻消费和牺牲农民利益的经济政策,使人民的生活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故应给其消极评价;③从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角度,50年代以后的苏联领导人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造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乃至停滞下降,故应给其消极评价;④从是否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故应给其积极评价。‎ 总结:综上所述,对苏联领导人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应从多角度分类分项予以客观全面的评价,更为科学合理。(“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