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选修部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选修部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案

考情盘点 考查方式 考向预测 ‎  高考所考查的历史人物主要是对时代发展与变迁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且涵盖古今中外,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与生活等各个层面。‎ 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人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们的聪明才智与时代需要密切相关。是时代的舞台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抱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高考命题往往将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命题。‎ 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探究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让考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设问方式上,一般为两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来考查历史人物行为或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试题的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今后命题仍会围绕历史人物对社会进步、文明传承的影响角度展开,隐性考查社会现实热点,如考查古代政治家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贡献,隐性考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热点;通过对东西方先哲命题的考查,折射出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世界)的热点;从中外科学家贡献命题,隐性考查当前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改革;考查近代民主和民族英雄,体现追求民主和自强的时代主题。‎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人物 时代 主要贡献 局限 评价 秦始皇 秦朝:封建 ‎①完成统一大业 ‎②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①繁重役税 ‎②严刑酷法 社会初期 ‎③采取巩固统一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筑长城)‎ ‎③焚书坑儒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唐太宗 唐朝:封建 社会繁盛期 ‎①制度调整 ‎②善于用人 ‎③统治开明 ‎④“贞观之治”‎ 晚年骄奢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康熙帝 清朝:封建 社会后期 ‎①巩固统一(平定三藩之乱,设置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册封达赖、班禅)‎ ‎②维护国家主权,组织雅克萨反击战 ‎①文字狱 ‎②实行闭关政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开启“康乾盛世”‎ 二、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1)政治思想 ‎①“仁”:基本含义是“爱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克己复礼”“正名”。‎ ‎③“中庸”:用其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3)思想影响 ‎①对中国: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②对世界:亚洲许多国家接受儒家文化;儒学传到西欧,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 ‎2.柏拉图 ‎(1)哲学思想——理念论。把理性世界和感觉世界对立起来,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 ‎(2)政治思想 ‎①《理想国》:国家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个阶级构成,国家统治者必须懂得哲学。‎ ‎②《法律篇》: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3)教育贡献:建立阿卡德米学园,重视自然科学。‎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和建国 法国大革命 贡献 赢得内战胜利;建立共和国;巩固革命成果 领导独立战争;推动建国立宪;行动捍卫民主 稳定秩序;颁布法典;反对外来干涉 局限 入侵爱尔兰;后期实行独裁统治 对种植园奴隶主妥协,保留黑人奴隶制 恢复君主制;实行独裁统治;后期开展侵略战争 影响 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美国除外),确立了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1.孙中山 ‎(1)贡献 ‎①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为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③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创办黄埔军校,开创国民革命新局面。‎ ‎(2)评价: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缔造者。‎ ‎2.甘地 ‎(1)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主要目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自治独立。‎ ‎②行动纲领:学生罢课、律师抵制英人法庭、官员拒绝赴英机构任职、士兵拒受英奖章、改穿土布。‎ ‎③历史作用:给英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二战后赢得印度独立。‎ ‎④历史局限:害怕群众暴力斗争;对英政府抱有幻想。‎ ‎(2)地位 ‎①甘地主义的创始人,国大党领导人。‎ ‎②印度人民的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 五、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恩格斯 ‎(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积极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 ‎(3)恩格斯成立第二国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列宁 ‎(1)领导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创建了列宁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为巩固新生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建设方面,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晚年进行理论新探索,对工业化、民族关系、政权建设和政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5)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一国首先取得胜利。‎ ‎3.毛泽东、邓小平 ‎(1)毛泽东 ‎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路。‎ ‎②在革命斗争和实践中,形成一套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发展,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六、杰出的科学家 人物 活动 地位 精神 李时珍 编写了医药名著《本草纲目》‎ 其编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 救死扶伤,态度严谨,锲而不舍 东方医学的巨典”‎ 詹天佑 主持建成中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近代中国伟大的铁路工程师 热爱祖国、不畏艰难、勇于创造 李四光 ‎①创立地质力学 ‎②指导石油等矿产开采 ‎③研究地震预测和预防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 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 牛顿 ‎①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②创“归纳—演绎”研究方法 ‎“近代科学之父”‎ 勤奋探索、勇攀高峰、追求科学 爱因斯坦 提出相对论、光量子假说(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为人类和平进步而斗争 ‎20世纪的科学伟人 科学创新、实事求是、崇尚真理、勤于思考、甘于奉献 ‎[规律认知·全面提能]‎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思路 评价历史人物,要知道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辩证分析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考查。如对康熙帝的评价:从纵向上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横向上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 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经济),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外交)。‎ ‎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5.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影响。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空间上看,有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同一类型的历史人物存在区别,一般可以从历史传统、社会现实、个人素养等角度进行思考。)‎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 ‎1.两分法 即一分为二,就是既讲功绩,也讲局限或过错,二者有机结合,最后再指出什么是其主流。(比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2.阶段法 就是将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段,分阶段进行评述,然后再适当进行总评。(比如,对毛泽东的评价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进行。)‎ ‎3.侧面解剖法 把历史人物一生的活动分成不同的侧面,分角度进行剖析和评价。(比如,对孔子的评价就可以这样去进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学者和政治家。)‎ ‎4.纵横坐标法 将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时空范围中去考察。(比如,对康熙帝的评价我们就可以这样去进行:从纵向即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看,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可以说无愧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但是从横向即从时代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康熙帝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缺少敏感的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重要的历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因此他对近代中国的落后和挨打又负有一定的责任。)‎ 三、评价历史人物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英雄与时势 唯物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当然,我们坚持“时势造英雄”的同时,也要承认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力。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关于“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恩格斯也有段经典的论述:“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2.英雄与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无论是英雄还是群众,只能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推动历史发展。‎ ‎4.客观效果第一,主观目的第二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实践的标准。有时,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并不一致,“好”的动机也可能会带来“坏”的后果。列宁指出:“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当动机与效果不一致时,客观效果才是评价的主要依据。当然,我们也不能“唯目的论”,对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也应该谴责。‎ ‎5. 历史评价第一,道德评价第二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主要看其措施或行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不能用封建正统道德观,更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要求古人。邓小平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 都是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 四、评价历史人物“见仁见智”的原因 ‎1.立场不同,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 ‎2.时代不同,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 ‎3.占有资料不同,人物经历的复杂性,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等。‎ ‎4.分析方法不同,运用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 ‎5.现实政治的需要。‎ ‎6.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等。‎ 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突出对正面人物的历史功绩的考查 ‎ (2019·全国卷Ⅲ)(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6分)‎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可知平定安史之乱;根据材料中“赴回纥”“退军”可得出维护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中“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可知培养人才。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身逢时势,勇于担当;根据材料“体貌秀杰”“郭子仪已年近七十……‎ 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可知身强体健;根据材料“必得士心”可知善于领兵;根据材料“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可知忠于朝廷;综合以上信息可知其具有较高的政治智慧。‎ 答案:(1)功绩: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6分)‎ ‎(2)原因: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9分)‎ ‎[针对训练]‎ ‎1.(2018·全国卷Ⅲ)(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巧妙地从材料信息中提炼出唐宪宗能够获胜的原因。第(1)问,可从唐宪宗继位后采取的经济措施、在作战过程中不断调整策略等方面进行回答,其中应着重体现唐宪宗的开明与务实精神。第(2)问,需要立足材料信息“唐朝一时兴盛”“元和中兴”等,并与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进行对比,既要体现二者维护统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又要体现治世时的国泰民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乐等。‎ 答案:(1)原因: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9分)‎ ‎(2)共同点: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6分)‎ 结合历史人物的高尚品格,隐性考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2019·全国卷Ⅱ)(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2)问,注意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结合“少好读书”“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等分析作答。‎ 答案:(1)贡献:汉朝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9分)‎ ‎(2)原因: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6分)‎ ‎[针对训练]‎ ‎2.(2018·全国卷Ⅱ)(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 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 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7分)‎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三娘子的行为与明代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第(1)问,根据材料“深受俺答汗器重”“相持已近200年”“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等信息,从三娘子推动明、蒙之间经济发展、满足人民安定生活的愿望等角度作答。第(2)问,可从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安定社会政治秩序角度进行作答。‎ 答案:(1)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8分)‎ ‎(2)功绩: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7分)‎ 隐性介入社会热点问题,考查重要历史人物 ‎ (2019·全国卷Ⅰ)(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 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摘编自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 华巅犹抱济时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7分)‎ 解析:第(1)问,可从材料中对留美归来的刘源张的生平介绍提炼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新时期不同历史活动所产生的历史贡献,包含理论、实践等几个方面。第(2)问,可结合材料出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的爱国和奉献精神及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概括。‎ 答案:(1)贡献: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8分)‎ ‎(2)精神: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7分)‎ ‎[针对训练]‎ ‎3.(2018·全国卷Ⅰ)(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19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 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11分)‎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华盛顿时期政策的“中立”特点和罗斯福政策的“渗透”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第(1)问,可根据材料中的“中立”“渗透”推理出二者基本特征在于是否干预拉美内部事务。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美国自身利益、拉美经济发展以及抵制法西斯势力扩张等角度分析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结合德国对拉美地区的干涉和渗透以及罗斯福的应对措施推理出美国调整政策的实质在于维护美国自身利益、巩固其在拉美的地位。‎ 答案:(1)不同点:华盛顿“中立政策”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罗斯福“睦邻政策”积极参与拉美事务。(4分)‎ ‎(2)作用:改善了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了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 实质: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11分)‎ ‎[综合检测]‎ ‎1.(2019·上饶一模)(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99年,拿破仑成为法国最高统治者,获得了处理外交事务的全权。拿破仑统治前期,法国受到英国等强国的干涉。拿破仑决定从经济上、政治上把法国从孤立状态中解脱出来。在军事上,争取意大利,离间奥普,争取俄国集中打击英国,先后四次瓦解和粉碎了反法联盟的武装干涉,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法国。拿破仑统治后期,他力图征服整个欧洲并夺取欧洲及海 外霸权。1806年战胜奥地利、沙俄,完全击溃普鲁士。在普鲁士实行瓜分、奴役政策,导致普鲁士人口骤减。随后全面封锁英国,最后宣告失败。1812年派遣二十万大军征战西班牙,亲率六十万军队分三路进攻俄国。俄国充分利用幅员辽阔的优越地理条件陷孤军深入的法军于困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的对外政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拿破仑的对外政策作简要评述。(9分)‎ 解析:第(1)问,对外政策分前期和后期两个时间段进行概括,前期结合材料“拿破仑统治前期,法国受到英国等强国的干涉”“拿破仑决定从经济上、政治上把法国从孤立状态中解脱出来”等信息概括;后期结合材料“他力图征服整个欧洲并夺取欧洲及海外霸权”等信息概括。第(2)问,‎ 可从对法国和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来分析,对法国的影响可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分析。‎ 答案:(1)政策:拿破仑统治前期,推行反干涉主义和保卫祖国的政策,反对英国、普鲁士等国对法国的武装干涉;统治后期,推行霸权主义和对外侵略战争政策,妄图夺取欧洲及海外霸权。(6分)‎ ‎(2)评述:拿破仑推行反干涉主义,保卫了祖国,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得到法国及世界人民的支持;推行霸权主义,侵略并奴役它国,丧失人心,注定失败,最终导致法国陷入混乱;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本国的稳定与发展。(9分)‎ ‎2.(2019·昆明二模)(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主政西南军政两年多,他认为“单就国防问题考虑,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搞好民族团结的前提即尊重少数民族,为此,邓小平提出“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程度有机结合”。经济问题“关键就是首先要使他们在贸易中获得利益,然后帮助他们逐步地从农、工、牧、商等方面发展”。邓小平强调民主改革“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 同少数民族商量”,“用开代表会议的方式解决问题”。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的民族隔阂和文化贫瘀现象,邓小平提出:首先要以卫生工作为中心;其二,办训练班着重宣传民族政策;其三,创办民族学院,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他以后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更强调民族地区的“政策是要着眼于把这些地方发展起来”。‎ ‎——摘编自雷志敏、张家燕《新中国成立初期 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的意义。(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程度有机结合”“帮助他们逐步地从农、工、牧、商等方面发展”“用开代表会议的方式解决问题”“办训练班着重宣传民族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等信息概括。第(2)问,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回答。‎ 答案:(1)内容:从国家安全的角度重视少 数民族工作;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程度有机结合;帮助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发展经济;在平等基础上进行民主改革;注重卫生工作、政策宣传和干部培养以消除民族隔阂和发展民族文化。(8分,任答四点即可)‎ ‎(2)意义:有利于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改革开放时期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积累经验。(7分)‎ ‎3.(2019·徐州模拟)(15分)‎ 詹天佑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不仅“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而且重视对青年人的引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观乎我国工学界,则所发明者尚稀有所闻,岂智力不欧美若?而司特芬森、瓦特、弗兰克林、毛利之流,不能产于中国耶?曰,否。惟怠于深求、研究不足所至耳。青年子,一出校门,辄辍学业,得一位置,已自满足;及至实地工作,亦惟求称职而已。至于退食之暇,尚发奋求学者实为少数。于是囿于旧闻,不求精益,‎ 甚至自矜一得,迹近恃盈,而彼邦日有发明,我则瞠乎其后。如是而望工学之进步,不亦难乎?故必从事业以求精理,温故业而启新知。凡外国有新理新器之发生,务研究其原因,而从事仿效,加以种种之试验,作出种种之模型,虽失败于前,必改良于后,殚精竭虑,终有贯通之一日。又何难于发明哉?‎ ‎——詹天佑《敬告交通界青年工学家》‎ 材料二 詹天佑接受建造滦河铁路大桥的任务时,面对着艰难的施工任务与英、日、德等国工程师的接连施工失败,他深入实际反复调查与思考,最后决定,既引进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但不照搬硬套,而是结合中国传统的桥梁打桩方法,创造性地使用中国“水鬼”——潜水员深入滦河水底,进行一种经过改进的独特的气压沉箱法建造桥墩。詹天佑的这种创新方法不仅顺利建成了滦河大桥,而且使外国工程师自愧不如。在主持京张铁路建造时,为了解决在较大坡度上的火车牵引力度,他选用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大马力马莱复式活节蒸汽机车,以移动设备去适应固定设施的技术决策,开辟了中国铁路线路设计中的新思路。‎ ‎——经盛鸿《詹天佑评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詹天佑认为中国工学界在治学方面普遍存在哪些问题?概括詹天佑对青年工学家提出的忠告。(7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詹天佑对青年工学家起到示范作用的实践,分析这些实践产生的影响。(8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惟怠于深求、研究不足所至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故必从事业以求精理,温故业而启新知”“殚精竭虑,终有贯通之一日”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进行一种经过改进的独特的气压沉箱法建造桥墩”“以移动设备去适应固定设施的技术决策,开辟了中国铁路线路设计中的新思路”“在主持京张铁路建造时,为了解决在较大坡度上的火车牵引力度”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该时期的交通、人才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不足:怠于深求,研究不足。‎ 忠告:精益求精(深入研究),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刻苦努力(殚精竭虑)。(7分)‎ ‎(2)实践:气压沉箱法建造滦河大桥桥墩;移动设备去适应固定设施的技术决策;设计“之”字形线路。‎ 影响:推进了中国交通近代化,培养了一批铁路建设技术人才。(8分)‎ ‎4.(2019·揭阳考试)(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瑜,子公瑾,庐江舒地人。他的太叔祖周荣以明经入仕,曾祖周兴更是才高八斗,少有名誉,这使周瑜自添了几分儒雅。他的叔叔丹杨太守周尚深知其侄乃人中龙凤,于是让周瑜来到丹杨,早晚对其有所教诲。兴平二年,周瑜的至交孙坚之子孙策途经历阳时,驰书周瑜,邀其共创天下,周尚把周氏一门之部曲家丁连同粮草船只悉数相赠,周瑜完成了他此生第一次军戎历程。孙策死后,作为淮泗集团首领的周瑜对孙权“独先尽敬,便执臣节”。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等许多能臣贤士。为维系东吴本土人心,周瑜一方面主持对山越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留意提拔和任用东吴一代本土将领。‎ ‎——摘编自崔兰海《论周瑜的谋略和胆识》‎ ‎(1)根据材料,指出周瑜成为一代“人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瑜在巩固东吴政权中的作用。(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他的太叔祖周荣以明经入仕,曾祖周兴更是才高八斗,少有名誉”“(周尚)早晚对其有所教诲”并结合所学周瑜的经历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孙策死后,作为淮泗集团首领的周瑜对孙权‘独先尽敬,便执臣节’”“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等许多能臣贤士”“主持对山越的军事行动”“留意提拔和任用东吴一代本土将领”等信息回答。‎ 答案:(1)原因:家庭环境的熏陶;周尚的教诲与支持;周瑜本人在历练中逐步成长。(6分)‎ ‎(2)作用:树立了孙权的权威,增强了东吴政权的凝聚力;举贤荐能,为东吴政权的兴盛提供了一批人才;讨伐山越,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提拔本土将领,笼络了当地的士族豪门,有利于巩固政权。(9分,任答三点即可)‎ ‎5.(2019·茂名一模)(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济棠是广东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治粤期间(1929—1936年)对广东教育发展影响深远。以下是他的一些言行:‎ ‎“一国之内,如不尊重学者,试问学术从何进步?文化从何增高?国将从何而立?”。‎ ‎“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求学目的,在于致用。”‎ ‎“采取适宜的训练方法使乡村农民皆俱农业矿业之常识。”‎ ‎“务使成年之人能够粗识本国文字,能够阅读书报”。‎ ‎“教育须职业化,学生须劳动化”。‎ ‎1934年,陈济棠要求各地恢复祭孔,并祀关岳,高喊“非恢复固有道德无以救中国”,并在全省中小学推行复古读经教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陈济棠的教育主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陈济棠的教育思想进行评价。(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如不尊重学者,试问学术从何进步?文化从何增高?国将从何而立?”“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采取适宜的训练方法使乡村农民皆俱农业矿业之常识”“务使成年之人能够粗识本国文字,能够阅读书报”“要求各地恢复祭孔……并在全省中小学推行复古读经教育”等信息归纳。第(2)问,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辩证地进行:积极方面可从素质提高、人才培养、广东教育事业发展角度入手;消极方面要看到复古读经教育的保守性,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不利于广东民众的思想解放。‎ 答案:(1)主张:教育是立国之本;要尊师重教;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要重视国民教育;要重视职业教育;要重视传统道德教育。(6分)‎ ‎(2)评价:积极:推动了广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广东的国民素质;为广东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消极:其教育思想受到封建伦理道德影响,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其推行复古读经教育在一定时期内阻碍了广东教育事业的发展,‎ 不利于广东民众的思想解放。(9分)‎ ‎6.(2019·惠州一调)(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布哈林是苏联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列宁逝世以后,布哈林继续坚持和捍卫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他认为各种经济成分应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并利用商品交换来建立工农关系,反对超越现阶段的急于求成。1925年,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政策提出后,布哈林认为在当时条件下,经济建设“只能以乌龟速度爬行”,大工业产品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补充,一是农民经济,二是小工业、租借制、租让制和对外贸易。有学者提出“布哈林方案”比“斯大林模式”更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但1928年初苏联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鉴于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斯大林模式”逐渐取代“布哈林方案”。‎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布哈林方案”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模式”取代“布哈林方案”的原因。(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布哈林继续坚持和捍卫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他认为各种经济成分应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并利用商品交换来建立工农关系,反对超越现阶段的急于求成”等信息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1928年初苏联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鉴于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制度、个人等角度回答。‎ 答案:(1)内容:坚持新经济政策思想;利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强工农联盟;各种经济成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每点2分,共8分)‎ ‎(2)原因:苏联急于改变落后的工业局面;严峻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斯大林个人的影响。(每点2分,答出4点即7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