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29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作业
第29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西池州质检)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这表明魏源( ) 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 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 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 答案 C 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来文化采取鄙视的态度,而材料“‘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主张借鉴西方,说明魏源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错误;D项不属于魏源的观点,错误。 2.(2018安徽马鞍山高三三模)据统计,从1872—1911年3320名官费留学生中,学文科与军事的占76.32%;1901—1908年中国新知识界所译日、英、美、法、德、俄等国533种书籍中,社会科学类共计413种,占77.49%。这表明当时( ) A.政府主导对外文化交流 B.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C.正统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D.思想启蒙目标得以实现 答案 B 材料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由以文科和军事为主向社会科学类转变,说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B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翻译的书籍,与政府主导无关,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地位问题,C不正确;D说法与史实不符。 3.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政府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答案 C 材料反映出清政府对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没有涉及不平等条约带来的主权丧失,不能由此推断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说明清政府放弃对西方国家歧视性的称呼,但没有改变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认识,仍然坚持天朝上国观念,故B项错误;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放弃对西方国家歧视性的称呼,符合外交 国际惯例,故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才意识到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由此掀起洋务运动,与材料中“1848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2019重庆联考)成立于1897年的时务学堂坚持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培养“学通中外,体用兼赅”的新人才。据此可知,时务学堂( ) A.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 B.主要培养新型实用人才 C.寓救亡之义于维新之中 D.为变法成功奠定了基础 答案 C 根据“坚持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可以得出时务学堂注重救亡,鼓吹维新,C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时务学堂是维新派创办的,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宗旨,而不是学习内容,B项错误;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D项错误。 5.(2018河南安阳一模)康有为“先是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而后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这反映了康有为( ) 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 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 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 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 答案 A 据材料“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重新解释经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对儒家思想重新解释和整合,使之走向近代化,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康有为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康有为以西学取代中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明显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6.(2018山西六校四联)近代谭嗣同说:“君臣朋友也;父子异官异财,父子朋友也;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情自愿,而成婚于教堂,夫妇朋友也;至于兄弟,更无论矣。”其根本意图是( ) A.提倡天赋人权强调德治 B.宣扬西方思想鼓动社会革新 C.主张改变社会经济观念 D.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谭嗣同否定了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其根本意图是宣扬西方思想鼓动社会革新。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赋人权,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改变社会经济观念,故C项错误;谭嗣同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 7.(2019河南郑州质检)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严复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的“进士出身”荣誉称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严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B.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清末新政符合历史潮流 D.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 答案 D 本题考查严复的思想。根据材料“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可知,严复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政治制度,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反映了他的思想具有进步性;根据材料“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严复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的‘进士出身’荣誉称号”可知,严复为自己没有取得科举功名而气馁,最后接受了清政府赐予的称号,反映了他的陈旧思想。综合上述现象可知,严复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D项正确。严复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而不是推翻君主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清末新政”,排除C项。 8.(2019湖南长沙调研)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而薄今,力变从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这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 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答案 A 根据材料中“《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而薄今”并结合所学可知,张之洞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希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挽救危亡,故A项正确;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与材料中“不泥古而薄今,力变从前积弊”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张之洞由于其阶级属性不可能彻底改弦更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戊戌变法,故D项错误。 9.(2018吉林长春质测)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答案 D 黄宗羲的思想适应了近代反对民主专制、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D项正确。 10.(2018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三模)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陈独秀强调的是( ) A.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B.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 D.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生态优化 答案 A 材料“当下的革命阻力……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反映了民众之心理不符合革命的形势,说明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A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B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仍然曲折,D项错误。 11.(2018湖南长沙模拟)陈独秀指出:“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的核心应当是( ) A.结束专制,实行民主 B.人格自由,个性独立 C.信仰自由,宗教宽容 D.男女平等,发展产业 答案 B 从材料来看,陈独秀倡导政治解放、宗教解放、经济解放以及男权解放。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上述“解放”的根本在于实现个性的独立和人格的自由,B项正确。A项说的是政治解放,C项说的是宗教解放,D项说的是男权解放和经济解放,均不全面。 12.(2018河北唐山一模)汪鸾翔先生创作于1923年前后的清华大学校歌中有一段歌词:“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无问西东”一词也被用作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同名电影。“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 ) A.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 B.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 C.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D.教育转型的创新引领 答案 A “无问西东”是指对先进文化要继承、发展,不要区分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这体现了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二、非选择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湖北武汉4月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革命的内涵,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戊戌变法时期及以前政治文献中“革命”一词的用法,几乎完全是在传统意义上使用的,例如,康有为和王韬在谈起法国大革命时……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一词众多新含义开始出现,表达知识分子风气或以诗言志的“诗学革命”、打破不平等的“女界革命”“经济革命”和推翻旧王朝的“排满革命”。然后“社会革命”“家庭革命”“文学革命”“科学革命”“产业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出现,其含义均为这些领域发生彻底变化和相应主体在该领域实行根本变革之意。 材料三 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由绅士公共空间导致严重的社会整合危机——即中国士大夫学习西方现代社会组织方式失败而引发,其后果是中国新知识分子对前一段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和重构。辩证唯物论代替进化论成为新的天道。……五四以后,形成了以中国式现代革命观念为核心的新意识形态,并且重新实现社会整合,中国也由以儒家伦理为根据的传统社会演变为由革命意识形态笼罩一切的现代社会。(下表是《新青年》中“革命”所指涉及的国家,以出现的次数为单位) 卷别 国家 卷1 卷2 卷3 卷4 卷5 卷6 卷7 卷8 卷9 季刊 不定 期刊 法国 24 7 11 7 8 10 8 8 16 4 俄国 1 26 6 16 3 29 48 99 106 美国 3 1 英国 5 1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金观涛《革命观念在中国的起源与演变》等 (1)据材料二指出戊戌变法前后“革命”观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用传统革命观对待法国大革命的原因。(12分) (2)据材料一、三,概括新文化运动后期以来的“革命”观与中国古代“革命”观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辩证唯物论代替进化论成为新的天道”的看法。(13分) 答案 (1)变化:从顺从天道进行周期性王朝更替,到社会的各领域发生彻底变化或实行根本变革。(6分) 原因: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是大动荡、大破坏的同义词;和平改造清政府以变法图强。 (6分) (2)相同点:都强调所谓的“天道”。 (3分) 看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惨烈程度,暴露出传统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弊端,让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传统的民主政治的道路存在着巨大隐患;巴黎和会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对中国国家利益的任意处置,让相当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幻想不断破灭;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以及新的代表劳工阶级利益的民主政府的建立,让相当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把救国道路的选择聚集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群众上;从此,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农群众中去;中国革命的面貌随之焕然一新。(10分) 14.(2019福建泉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第一次接触是16世纪的事,但是真正对照和冲突的时代到19世纪才开始。我们是让一切观念、信仰、制度很自由地与西方文化慢慢接触,慢慢接受感染,接受影响,于是有时起了一步步渐进的改革,也有时起了相当迅速或激烈的变动。那种种自动的革除淘汰,那种种数不清的采纳吸收,都不会破坏这个站在受方的文明的性格与价值。 ——摘编自胡适《中国的传统及其将来》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坚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 (逻辑清楚,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示例1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侵略下变革趋新。(2分) 论证:鸦片战争之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少数先进中国人,开始反思自身的缺陷,逐渐摒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使得中国迈出学习西方文化的第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进一步认可西方的技术优势;甲午战后,康有为等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在寻求中国传统文化认可的基础上,提出学习西方立宪制度的思想,把中国学习西方领入制度层次;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等人积极传播“民主”“科学”等西方思想,大力批判儒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启蒙底层民众,传统文化逐渐在西方价值观的洗礼下变革趋新。(8分) 结论:在近代西方的殖民侵略中,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严重挑战,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传统文化不断被批判、颠覆,在新时代的洗礼中变革趋新、融旧铸新。(2分) 示例2 论题:中国文化在西方侵略下坚守传统。(2分) 论证:鸦片战争之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少数先进中国人,虽然开始反思自身的缺陷,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承认西方技术的先进性,但并未涉及文化层面;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学习西方技术,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充满自信,认为无改革的必要;甲午战后,康有为等人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进行,足见中国传统文化的韧性;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等人虽然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胡适提出“整理国故”,甄别传统文化糟粕与精华,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坚守。(8分) 结论:在近代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传统文化虽然遭到猛烈的冲击,但是其价值内涵依然有颇多可取之处,并得到一些知识分子的支持与坚守。(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