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开学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 ‎ 官员 ‎ 职能 ‎ 奉常 ‎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 典客 ‎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 宗正 ‎ 皇室事务 ‎ 治粟内史 ‎ 国家财政 ‎ 少府 ‎ 皇室财政 ‎ A.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B.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3.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科举制 A.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 ‎4.“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雅典出现这一现象(  )‎ A.深受财产等级制度的影响   B.意在营造民主政治的氛围 C.得益于克里斯提尼的改革   D.体现了公民社会地位平等 ‎5.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签署的“禁穆令”(暂停中东部分国家移民入境)被联邦法院裁定为违宪,予以终止。这反映出美国(  )‎ A.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B.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缺陷 C.联邦法院权力大于总统 D.分权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6.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7.“烽火弥空世路殊,义旗高举赴征途。冲天烈焰摧皇统,坼地洪涛卷孽孤。五色旌挥群岳舞,九州情动万民呼。共和大业从兹始,百载风云入画图。”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8.“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这首歌曲描写的最有可能是(  )‎ ‎ A.国民革命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渡江战役 ‎9.“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B.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 D.确立毛泽东的最高地位 ‎10.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与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结果和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欧美列强对中国抵抗态度不同    B.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    D.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11.下表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目录(部分)摘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空白处应该是(  )‎ 目录 第三章 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第六章 长征 第七章 到敌人后方去 第十三章 第十六章 决战淮海 A.北伐先遣战江 B.三次反围剿斗争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百万雄师过大江 ‎12.在某次国际会议召开期间,美国捏造谎言,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大力制造他国对中国的恐惧和怀疑。符合此次会议主旨的是(  )‎ A.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寻求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C.探索亚非人民的联合自强 D.为港澳回归寻求国际支持 ‎13.魏晋时期有人主张收荒地为国有,不准“大家”乱占,但准许贫苦农民自肯;各州郡置田官,发展军屯和民屯。这些主张 A.目的是为恢复井田制度 B.蕴含国家干预的思想 C.体现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D.利于土地私有和买卖 ‎14.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禁止“材力强壮、技能工巧”的工匠通过缴纳金钱免去劳役。这一规定意在 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 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 ‎ 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 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15.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这一时期 A.政府收入明显减少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 ‎16.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的《公司律》规定:“附股人(出资人)不论官职大小,或署己名,或以官阶署名,与无职之附股人均只为股东,一律看待,其应得余利暨议决之权以及各项利益,与股东一体均沾,无稍立异。”这反映出当时 A.民族资产阶级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B.民族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C.列强的在华经济特权受到了抑制 D.国内的官僚资本逐渐走向萎缩 ‎17.1938年国民政府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以促进西南西北地区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时在农业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民政府这些措临 A.导致了官僚资本主义的迅速膨胀 B.扭转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为持久抗战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 D.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8.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中写到:“为在党的总路线之下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确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这一思想 A.有利于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准确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方针 D.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19.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欧洲北部优势的形成主要市因为 A.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B.垄断性工业企业的建立 C.西、葡对美洲殖民掠夺 D.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20.1890年,美国《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将大企业限制州际贸易列为非法;1914年,美国《克莱顿反托拉斯法》将“对不同的商品购买者实行价格歧视”“直接或间接取得其他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权”等不公平竞争方式均列为非法。这表明美国 A.力图维护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 B.资本集中影响了经济稳定 ‎ ‎ C.希望建立不受限制的经济秩序 D.否定了垄断企业的合法性 ‎ ‎21.1933年3至6月美国国会相继通过《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1935年7月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8月通过《社会保障法》;1938年又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这反映出美国 A.建成保障完善的福利国家 B.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国家经济、社会职能扩大 D.制定经济计划刺激经济发展 ‎22.20世纪60年代,美苏双方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苏联人大为震惊。这反映出当时 A.美苏关系缓和、平等互利 B.美国经济发展“滞涨”‎ C.美苏争霸重点在科技领域 D.苏联经济结构的失衡 ‎23.下表为1970年和1979年美国各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美国 年份 农业 制造业 服务和信息业 ‎1970‎ ‎5‎ ‎30‎ ‎15‎ ‎1979‎ ‎3‎ ‎13‎ ‎72‎ A.国家干预导致经济衰退 B.科技革命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C.工业衰退导致经济危机 D.新自由主义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4.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出英国 A.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B.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 C.社会保障内容的扩大 D.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52分。‎ ‎25.(14分)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述的《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第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指的是什么,就其“百代都行秦政制”而言,这次革命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影响的又是什么?(2分)‎ ‎ (2)在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之前,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振兴之路上的主要实践有哪些?(2分)这次革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为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增加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人口增长最多的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1724—1851年间人口增加7700万人,而耕地垦辟仅1100万亩。实际上,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所生产的粮食,不过占整个粮食生产的20%。粮食生产的80%是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加大劳动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获得的。大量的劳动投入固然意味着人均粮食产量的降低,但在人口急剧翻番的几个世纪里,毕竟基本解决了粮食生产的重大问题。‎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由于城镇和工矿区人口猛增,急剧扩大了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而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增加粮食生产和提高粮食商品率的能力有限,1953年出现了全国粮食供销矛盾严重的问题。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2月初开始全国城乡(除台湾、西藏外)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此前后,中共中央作出计划收购油料、食油计划供应的决定,1954年实行棉花计划收购和棉布的计划收购与凭票供应。‎ ‎——摘自杨先才《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粮食生产问题得以解决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3年中共中央解决解决粮食供应问题的主要措施,并简析其影响。(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1868—1920美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 时间 平均年增长 概况简介 ‎1868—1880‎ 近40%‎ ‎1880年美国完成工业革命,钢铁产量从美国内战(1861—1865年)后的2万吨激增至127万吨。‎ ‎1881—1920‎ ‎10%‎ ‎20世纪初,第一次并购浪潮造就了控制美国65%钢铁产量的美国钢铁公司。‎ ‎——根据李拥军《美国钢铁工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等整理 材料二 1952年,在党中央“集中全国力量,首先建设鞍钢”的号召下,一支5万多人的基建大军以及号称“五百罗汉”的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集结鞍钢,迅速投入“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建设。“一五”期间,鞍钢先后恢复了第一、第二炼钢厂,新建了第三炼钢厂,1957年,鞍钢钢产量达到291.2万吨,生铁338.1万吨,钢材191.8万吨。除了鞍钢、武钢和包钢外,富拉尔基特钢于1957年 10月建成设产。“一五”期间,中国钢产量从 1952年的135万吨增加到1957年的535万吨。钢种从只能生产170多种发展到370多种;规格从旧中国的100多种增加到1957年的4000余种。过去无法生产的钢轨、无缝钢管、大型钢材、以及高级合金钢材等,到1957年都能生产,钢材自给率从5%提高到86%。‎ ‎——摘编自余扬斌《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钢铁工业》‎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8—1920年美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建国初期钢铁工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并简析其历史意义。(1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4题,48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A D B A C C C C D C C 序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C C B C A D A C D B A 二、 非选择题(3题,52分)‎ 25. ‎(14分)‎ ‎(1)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或建立中国历史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1分)推行郡县制(或推行县制) (1分) (2)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答出两点即为满分)。(2分)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民主共和(或倡导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或创建中华民国),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或实行责任内阁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前两点为必答,后四点任答两点即可) (4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 ‎26.(16分)‎ ‎(1)政府的重农政策;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耕地面积的扩大;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8分,任意4点)‎ ‎(2)措施: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实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分)‎ 影响:保障了“一五”期间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满足城镇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4分,任意两点)‎ ‎27.(22分)‎ ‎(1)特点:钢铁工业发展迅速。(2分)‎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影响和推动(技术提高,需求推动);钢铁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美国政治形势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推动。(8分)‎ ‎(2)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苏联的技术援助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辛勤付出。(8分)意义: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布局较合理的钢铁工业体系,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钢铁工业的发展有助于增强国防工业,巩固政权。(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