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等级考)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崇明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等级考)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 崇明区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历史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殷墟文化遗址与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共同点是 A. 都出土了文字资料 B. 直接印证夏朝历史 C. 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D. 都在今河南省境内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殷墟文化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二里头文化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偃师市,它们都在今河南境内,故选D;二里头文化没有出土文字资料,排除A;殷墟文化印证的是商朝历史,二里头文化印证的是夏朝历史,排除BC。故选D。‎ ‎2.程朱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吸取其 A. 唯物思想 B. 性善理论 C. 伦理道德 D. 仁政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程朱理学将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因此它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吸取其伦理道德上,故选C;ABD在程朱理学中都有所体现,但不能涵盖所有内容,排除。故选C。‎ ‎3.历史学家认为,“元承宋制”,表现为 A. 中书省与枢密院 B. 中书省与行省制 C. 枢密院与宣政院 D. 行省制与御史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元代中书省与枢密院承继自宋朝的制度,体现了“元承宋制”,故选A;行省制、宣政院都是元代出现的制度,体现了元代制度的创新,排除BCD。故选A。‎ ‎4.“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 A. 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B. 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C. 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D. 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答案】B - 14 -‎ ‎【解析】‎ ‎【详解】“不许太监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提高了军机处的严密性,从而有利于政令的执行,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军机处职官的能力问题,排除A;军机处是皇帝处理政府的辅助机构,本身没有权力,排除C; “为君权附庸”的说法在题意中无从体现,排除。故选B。‎ ‎5.下列启蒙著作中,强调“政府是人民公仆”“人民拥有对政府的永远的革命权”的应是 A. 《政府论》 B. 《哲学通信》‎ C. 《社会契约论》 D. 《论法的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政府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拥有对政府的永远的革命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强调该思想的著作应该是《社会契约论》,故选C;《政府论》主要是驳斥了君主专制和公民政府的起源,排除A;《哲学通信》主要讲述伏尔泰在英国的观感和心得,排除B;《论法的精神》主要阐述了三权分立思想,排除D。故选C。‎ ‎6.拿破仑统治对欧洲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 扩大了工业革命成果 B. 强化了君主集权的意识 C. 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D. 削弱了英国在大陆势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拿破仑的统治从本质上来说属于资产阶级统治,因此他的统治和对外征战严重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故选C,排除B;扩大工业革命成果和削弱英国在大陆的势力不属于拿破仑统治对欧洲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排除AD。故选C。‎ ‎7.19世纪中后期改写欧洲版图,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 A. 工业革命 B. 德国统一 C. 彼得一世改革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德国统一促进了德意志的崛起,德国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并引发两次世界大战,改写了欧洲版图,影响了世界进程,故选B;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改写欧洲版图,排除AD;彼得一世改革是在17世纪,排除C。故选B。‎ - 14 -‎ ‎8.观察下列各图,他们对各自国家做出的贡献虽然不同,但却具有相同的历史意义 A. 实现了国家统一 B.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 消除了外国势力 D. 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亚历山大发动了农奴制改革,林肯通过南北战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明治天皇实行了明治维新,他们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实现国家统一与亚历山大二世不符,排除A;消除外国势力和废除封建专制制度与林肯不符,排除CD。故选B。‎ ‎9.下列关键词中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的是 A. 重商主义奴隶贸易手工工场 B. 商品输出殖民扩张现代工厂 C. 资本输出全球扩张垄断企业 D. 自由放任国家垄断跨国公司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商品输出,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积累了资金,现代工厂是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生产组织形式,故选B;手工工场是工业革命前的生产组织形式,排除A;资本输出、垄断等都出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题意不符,排除CD。故选B。‎ ‎10.著名学者辜鸿铭曾说:“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此材料中的“粤匪扰乱”是指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维新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A - 14 -‎ ‎【解析】‎ ‎【详解】据“1851—1875年”、“粤匪扰乱”并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故选A;洋务运动与“粤匪扰乱”不符,排除B;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都发生与19世纪90年代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D。故选A。‎ ‎11.列强势力最早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是在签订了哪个条约之后?‎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兵船可在长江沿岸各口往来,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故选B;《南京条约》中没有使列强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排除A;《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在《天津条约》之后,排除CD。故选B。‎ ‎12.杜亚泉、陈独秀、章士钊以及梁启超等人物同台竞技最有可能反映的事件是 A. 戊戌维新 B. 辛亥革命 C. 中西论战 D. 中共成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杜亚泉、陈独秀等人属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梁启超属于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因此他们同台竞技最可能反映的是中西文化的交锋,即如何对待西方文化,故选C;陈独秀没有参与戊戌维新,排除A;陈独秀、梁启超等没有参与辛亥革命,排除B;梁启超没有参与中共成立,排除D。故选C。‎ ‎13.下列能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形势图示是 A B. ‎ C. D. ‎ ‎【答案】A - 14 -‎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法俄结成了协约国集团,德意奥结成了同盟国集团。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故选A;“邪恶轴心”的形成是二战前的世界形势,排除B;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是在二战结束后,排除C;美、俄、中、日、欧盟等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排除D。故选A。‎ ‎1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曾表示:“英国宁愿耗尽它最后一个金币,也要保持对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优势。”华盛顿会议上,把他的这种愿望化为泡影的是:‎ A. 《四国条约》的签订 B. 《五国海军协定》的签订 C. 《九国公约》的签订 D.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了《五国海军条约》,使得美国在海军军备上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地位,使劳合·乔治的愿望化为泡影,故B符合题意;《四国条约》主要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尤其是承认日本夺取了德国的太平洋属地,故A不符合题意;《九国公约》重申“门户开放”政策,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故C不符合题意;《凡尔赛和约》主要是宰割德国等同盟国,调整其在欧洲、非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故D不符合题意。‎ ‎15.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里的“新应用”是指 A. 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B.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 实施了法西斯专制 D. 继续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罗斯福所强调的“新应用”指的是采取国家干预的方式应对经济危机,故选A;B项是苏联的特点,排除;美国没有实行法西斯专制,排除C;美国推行自由放任是在罗斯福新政之前,排除D。故选A。‎ ‎16.英法两国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的会议是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慕尼黑会议 D.‎ - 14 -‎ ‎ 雅尔塔会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英法在慕尼黑会议上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擅自割让给德国,将绥靖主义推向顶峰,故选C;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是一战后列强分赃和维持世界秩序的会议,排除AB;雅尔塔会议是二战结束前美英苏划分世界格局的会议,排除D。故选C。‎ ‎17.“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首《黄河大合唱》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抗日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故选D;《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无关,排除ABC。故选D。‎ ‎18.“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 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说明该宪法是在1949年后颁布,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B、C都是共同纲领内容,体现不出“共同纲领的发展”。故D项正确。‎ ‎【详解】‎ ‎19.“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反法西斯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与该材料描述历史进程相符合的国家是 A. 苏联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答案】A - 14 -‎ ‎【解析】‎ ‎【详解】根据“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反法西斯”、“解体”等信息判断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社会主义苏联,故选A;美国、法国和德国都与“解体”不符,排除BCD。故选A。‎ ‎20.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为目标的机构是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为目标的机构是世界贸易组织,故选D;A是世界银行的标志,B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标志,C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标志,都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 二、综合题 ‎21.文化交流互鉴之路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 ‎(1)将下列中国历史事件与其历史时期相对应(请填涂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位置上)。‎ ‎①汉代 ‎ - 14 -‎ ‎②唐代 ‎ ‎③宋代 ‎ ‎④明代 ‎ ‎(2)唐宋的中外文化交流活跃,将下列选项填入表中相应空格。‎ A.长安B.天文、历算和佛教C.丝绸、纸张和瓷器D.泉州E.市舶司F.丝织品、茶叶和瓷器G.北庭都护府H.香料、珍宝和药材 ‎【答案】(1)①B②C③D④A ‎(2)①A②G③C④B⑤D⑥E⑦F⑧H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开启西学东渐是在明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汉代,形成东亚文化圈是在唐代,宋代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故①对应B,②对应C,③对应D,④对应A。‎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对外交流的起点是都城长安,管理机构是位于西域的北庭都护府,输出的物品以丝绸、纸张和瓷器为主,输入物品以天文、历算和佛教为主;宋代海外贸易繁荣,对外交流的起点是泉州,管理机构是市舶司,输出商品以丝织品、茶叶和瓷器为主,输入物品以香料、珍宝和药材为主。‎ ‎22.众说马歇尔计划 材料一 如图1949年发表于美国某报纸,题为“他终于上道了”。‎ - 14 -‎ 材料二 如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材料三 “挽救之道在于打破险恶的周期循环,恢复欧洲人民对他们国家和整个欧洲的经济前途的信心。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到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他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我们相信任何政府成立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美国的任务是以友好态度协助草拟欧洲计划,而在这个计划实施后,就吾人能力所及,予以全力支持。”‎ ‎——摘自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哈佛大学演说(1947年6月5日)‎ 问题 ‎(1)以上材料有助于了解马歇尔计划的间接证据有哪些?‎ ‎(2)概述以上两幅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马歇尔计划的看法。‎ ‎【答案】(1)材料一、材料二 ‎(2)材料一:创作者借助漫画认为欧洲在美国财政支援下终于走向正道,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恢复欧洲经济。材料二: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 14 -‎ ‎(3)囿于自身的立场和局限,人们对同一史实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冷战格局下两极对峙,自然形成了立场和结论上的不同。材料中可见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帮助战后欧洲经济恢复,稳定欧洲的政治,这种表象背后其实有更深刻的目的,就是采用隐蔽的经济援助手段,扶植和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的冷战轨道,其实质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但客观上马歇尔计划对促进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和政治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加强了欧洲各国内部的经济联系,推动了欧洲的联合。‎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漫画都表达了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属于了解马歇尔计划的间接证据。‎ ‎(2)材料一是美国漫画,创作者认为欧洲在美国的支援下走向正道,所以他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恢复欧洲经济;材料二是苏联漫画,创作者认为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所以他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3)综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可知,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往往和自身立场及观点有关,所以对同一个史实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对于马歇尔计划的认识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既要看到它对欧洲经济复兴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该计划下隐藏的美国企图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的目的。‎ ‎23.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阅读下表:‎ - 14 -‎ 问题 ‎(1)从对“西学东渐”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每一类2人,请填写表格中的字母,并一一对应)‎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 ‎(2)概述以上四类人物学习西方的主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看法。‎ ‎【答案】(1)第一类AG第二类BE 第三类:CH第四类:DF ‎(2)第一类人物(AG)资产阶级维新派,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堂,进行戊戌变法。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 第二类人物(BE)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制度,宣传革命思想,主张共和革命,进行辛亥革命,创立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4 -‎ 第三类人物(CH)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四类人物(DF)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引进西方科技,创办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开设各种洋务学堂,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3)本小题采用分项评分法。评分要素包括:观点与论证、材料与史实、叙事与逻辑。‎ 评分项一:观点与论证。‎ 水平1:回答与问题无关;无观点、无论证。‎ 水平2:观点不甚清晰;论证不尽一致、合理。‎ 水平3:观点鲜明;论证一致、合理。‎ 评分项二:材料与史实。‎ 水平1:没有使用材料信息或所学知识。‎ 水平2:能提取材料信息或使用所学知识。‎ 水平3:能在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间建立联系,史实充分。‎ 评分项三:叙事与逻辑。‎ 水平1:仅罗列史实。‎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 水平3:叙述结构完善。‎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上述人物中,康有为和梁启超同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孙中山和邹容同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李鸿章和张之洞是洋务派,李大钊和陈独秀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所以第一类为AG。第二类为BE,第三类为DF,第四类为CH。‎ ‎(2)四类人物学习西方的主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共和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关于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化的看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学东渐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围绕此观点结合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经济近代化和思想近代化的相关历程展开论述。引用史实准确,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 14 -‎ ‎ ‎ - 14 -‎ - 1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