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
6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841年,广州三元里民众在抗击英军侵略的檄文中写道:“……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C ) A.体现了三元里民众强烈的反帝情绪 B.说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 D.正确认识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 解析:1841年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没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故A项错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表现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分离,传统农业、手工业破产,中国成为西方国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材料没有体现该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认为,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等是外国的养命之物,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夸大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故C项正确,D项错误。 2.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B ) A.抵制西方资本主义 B.反对外来侵略 C.反对封建统治 D.维护封建经济 解析:虎门销烟是反对英国的经济侵略,三元里人民抗英是反对英国的军事侵略,两者都是反侵略,故选B项。 3.“(左宗棠)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之奇勋,捍卫边疆之殊功,可与张骞、班超并驾齐驱!”文中这样评价左宗棠是因为( C ) A.左宗棠主张放弃西北塞防 B.左宗棠以武力收回了伊犁 C.左宗棠率军收复了新疆 D.左宗棠在新疆建立了行省 解析:“捍卫边疆之殊功”说明左宗棠率军收复了新疆,C正确;A、B、D错误,排除。 6 4.左宗棠收复新疆,被誉为“中国人的气质”。当时的英国人曾这样评价:“乾隆时代一支由中国人领导的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辉煌成就。”下列有关收复新疆的史实,正确的是( D ) A.左宗棠制定“先南后北,缓进急战”的策略 B.1876年,向南疆推进,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 C.1880年,左宗棠在喀什噶尔建立抗俄军事基地 D.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收回伊犁 解析:左宗棠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故A项错误;1876年,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第二年向南疆推进,阿古柏兵败自杀,故B项错误;1880年,左宗棠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故C项错误;1881年中俄签订了《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故D项正确。 5.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的一场决战。这场大战( D ) A.以北洋舰队率先撤离战场告终 B.是现代和中世纪武器的一次较量 C.导致清军丧失在朝鲜的主动权 D.清军的兵力战舰损伤远大于日方 解析:A项错误,黄海海战邓世昌英勇殉国,并未撤离;B项错误,两国的舰队都是现代武器;C项错误,东学党起义之后日军进驻朝鲜清朝已经丧失主动权;D项说法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6.“但令(北洋水师)游弋北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李鸿章的这一判断( B ) A.正确评估了中日双方舰队的实力 B.高估了中方的战斗力 C.导致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与战斗发展情况相符 解析:依据“北洋水师”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说明李鸿章高估了北洋水师的实力,B正确,A错误;C是威海卫战役;D中“相符”错误。 7.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廷的割台讨论与各省官绅的反割台奏请几乎同时展开,台湾京官叶题雁等人的呈文中写道:“议者必谓统筹大局,则京畿为重,海疆为轻故耳。不知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这表明( C ) A.甲午战败已使清廷人心尽失、统治瓦解 B.清朝的官绅们都已具有强烈的主权意识 C.时人的皇权认同高于国家认同 D.清朝部分官绅受到公车上书的影响 解析: 6 “不知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说明当时国人仍然认为为国捐躯就是“为皇上出力”,即皇权认同高于国家认同,故C项正确;甲午战败后,清廷统治没有瓦解,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绅们都已具有强烈的主权意识,故B项错误;公车上书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故D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 8.有一同学想做一个有关“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课题的研究,下列关于此课题不宜采用的是( C ) A.1840年鸦片战争,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开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B.黄海海战是中国近代清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现代武器与侵略者交战的战争 C.反割台斗争是一次在清政府支持下反抗日本占据台湾的斗争 D.抗日战争是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伟大斗争 解析:台湾民众在反割让台湾斗争中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支持,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符合史实,排除。 9.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C ) A.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C.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是阶级矛盾,而义和团运动时期是民族矛盾,由此出现材料中对待西方文明不同的态度,故C项正确;《资政新篇》体现不出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和保守性,故A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和对待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无关,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 10.赫德说:“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A ) A.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解析:“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说明义和团运动瓦解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A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义和团对于外来文明的否定,B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义和团精神,C错误;武器落后只是作为一个论证,D错误。 11.有学者认为:“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该学者的观点( D ) A.揭露了八国联军的侵略性 B.抹杀了义和团运动的愚昧性 C.强调了清朝政府的反动性 D.忽略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 6 解析:据材料“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材料观点忽略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重点揭露八国联军的侵略性,故A项错误;材料一定程度上指出义和团运动的愚昧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清朝政府的反动性,故C项错误。 12.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A ) 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解析:材料中“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对西洋外来事物持排斥态度,盲目地排外体现了他们对近代历史发展趋势的非理性认识,A正确;义和团运动并没有促使中国历史转型,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义和团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排除C;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运动,但与材料中“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无关,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30分,共52分) 13.阅读以下摘编自茅建海在《天朝的崩溃》中的相关记载,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水勇头目林福祥在1843年写道:1841年5月30日,英军经由三元里往牛栏冈一带抢劫,由于他事先与各乡已约定联防,三元里等80多个乡的数万民众将英军包围,歼敌200余人,后由余保纯(广州知府)解围,英军方得出围回归。 材料二:广东按察使王庭兰,战后不久写给福建布政使的信中称:1841年5月30日,英军从越秀山一带撤军,取道泥城回英舰,三元里等处一百零三乡民众数千人,中途设伏,歼敌百余名,斩英军头目二人,围困英军。义律请广州知府余保纯弹压,余保纯私自出城解和,民众逐渐离散。 材料三:英方陆军司令郭富,1841年6月3日在报告中称:5月30日中午12点左右,他在越秀山四方炮台发现,许多非正规部队在其阵地之后三四英里处的山脚下集结列阵,他遂率军进攻。由于大雨,燧发枪无法射击,对方与之肉搏。郭富下令撤退,对方因作战不利亦后退。回到炮台后,他发现有一个连的马德拉斯土著步兵未归,即派两个连携带不怕雨淋的雷击枪前往救援。救援英军发现该连被数千民众包围,开枪驱散民众,救回该连。5月31日清晨,郭富派人通知余保纯,若不停止此类行动,将中止先前达成的停战协定。至当日中午,民众聚集了1.2万至1.5万人,包围英方阵地。余保纯前往劝解,民众撤离。 (1)根据材料一、二,对三元里民众抗英事件,指出其记载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三元里事件爆发的原因,中英双方的认识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看法?(8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基本史实。(8分) 答案: 6 (1)爆发原因不同:材料一为“英军抢劫”,材料二为“越秀山一带撤军”;参与人数不同:材料一为“80多个乡”“数万民众”,材料二为“一百零三乡”“数千民众”;歼敌战果不同:材料一为“200余人”,材料二为“百余名”。 (2)中方:英军抢劫导致冲突爆发;英方:中方的集结给英军带来危险。 立场影响看法:如中方站在反侵略的立场上;英方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辩护。真正事实有待考证:如林福祥亲自参与了抗英事件,他的理由可信度较高;郭富是英军直接指挥,但可能会推卸失败责任等。 (3)基本史实:时间为1841年5月30日;地点为三元里;参与群众为三元里各乡民众;战前有组织有准备;作战中有一定的战术;英军在与民众的交战中遭受了损失;民众曾经包围英国军队;因为广州知府余保纯的劝解,民众才撤退。 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在抗英事件爆发原因上,材料一记载的是“英军经由三元里往牛栏冈一带抢劫”,材料二记载的是“英军从越秀山一带撤军,取道泥城回英舰”;在抗英事件参与的乡民人数上,材料一记载的是“三元里等80多个乡的数万民众将英军包围”,材料二记载的是“三元里等处一百零三乡民众数千人,中途设伏”;在歼灭英军数量上,材料一记载的是“歼敌200余人”,材料二记载的是“歼敌百余名,斩英军头目二人”。 (2)不同:材料一中方认为是“英军经由三元里往牛栏冈一带抢劫”;而材料三英方认为是郭富“在越秀山四方炮台发现,许多非正规部队在其阵地之后三四英里处的山脚下集结列阵”,威胁到英军的安全。 看法:中国是站在反对英国侵略的立场上,所以说英国是侵略,且林福祥亲自参加了抗英斗争,其说法可信度较高;而英国郭富是英军指挥官,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存在推卸责任的可能。 (3)对比三则材料可以得出以下史实: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各乡民众与英军交战,英军遭受了损失,民众曾经包围英国军队,最后因为广州知府余保纯的劝解,民众才撤退,英军解围。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庚子京畿拳祸,其始由二三愚妄大臣,逢迎亲贵(迎合慈禧太后),以攘除夷患为名,将欲撼动神器(动摇光绪帝的地位),邀非常之利,遂致乘舆远播(皇室离京外逃),生灵涂炭,款议屈就,岁币(赔款)无厌。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材料二:(按:1900年6月中旬,慈禧太后看到一份伪造的外国“照会”)该“照会”要求慈禧把政权交给光绪,慈禧阅后,益怒曰:“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此能忍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之!”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材料三: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大蹙(急促),深恐各使(外国使馆)保护不及,激成大祸。 ——故宫明清档案《义和团档案材料》 材料四: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其故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雪耻,以积愤思报怨,其处也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 ——《义和团》第四册 请回答: 6 (1)材料一、四对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发展的原因的认识有何不同?哪一个更符合事实?(10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慈禧太后改变对义和团态度的直接原因。(5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真实态度。(5分) (4)材料四是如何评价义和团的?这种评价是否可取?为什么?(10分) 答案:(1)材料一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由几个大臣引起的,材料四认为是由于外国侵略不断深入,人民仇视侵略而发生的。材料四的见解更符合事实。 (2)看到让她归政的假“照会”。 (3)迫于义和团的声势不敢公开镇压,但必将进行剿除。 (4)认为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正确,但肯定了义和团的反抗精神。这种评价是基本可取的。义和团盲目排外及被统治阶级利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其抗击外国侵略有重大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第(1)问注意从材料一“由二三愚妄大臣……遂致……”和材料四“丧师辱国……以复仇雪耻”等有效信息对比分析。第(2)问可依据材料二直接归纳。第(3)问,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思考。第(4)问,要紧扣材料四中的“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来分析评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