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 A. 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 B. 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C.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 D. 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可知,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D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各地生产力水平差异仍然很大,A选项排除。青铜礼器的内涵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选项排除。分封制对于周朝统治疆域的扩大作用在材料中也未涉及,C选项排除。 2.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B. 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C. 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 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等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外戚当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集团势力下降。故答案为A项。B项,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强化,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D项,封建制度的腐朽是王朝灭亡的根源,而不是宦官和外戚专权,排除。 3.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有条件地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 A. 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 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 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D. 利于维系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古代中国人口迁移政策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化。宋代通过“权”“钱”“兵”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A与史实不符,排除;人口迁移由唐代的严格控制到宋代的放宽限制,体现了国家政策统治的需要,并非政府鼓励民众迁移,排除B;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可以从事手工业、商业生产,从而促进传统的农业经济的社会结构发生变迁,故选C;古代人口迁移也会有负面影响,如果管理不善,会带来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定,排除D。 4.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 A.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B. 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地位 C. 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 D. 反映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 【答案】C 【解析】传统儒家思想使得文人士大夫在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时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儒家“义理”倾向,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故C项正确。题中所提到主体是文人士大夫,而非市民阶层。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程朱理学是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而非由文人士大夫的文学作品推动才确立了官方哲学地位。故B项错误。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主要是指君主对相权的削弱,而材料中所说的是内忧外患的政局及文人士大夫的爱国情怀,与君权相权无关。故D项错误。 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 6.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专制制度日趋加强 B. 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 中央行政运行日益完善 D. 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王朝稳定现象出现的关键在于明朝内阁制度的发展,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故C项正确;明朝众多的皇帝不上朝,势必会削弱君权,故A项错误;皇帝不理朝政,王朝局面仍然基本稳定,与封建经济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题干现象的出现,与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无关,故D项错误。 7. 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这一现象 A. 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殖民地性质 B. 标志领事裁判权开始丧失 C. 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 D. 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答案】C 【解析】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半殖民地性质,A项表述错误;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B项不符合史实; 1943年1月,美、英分别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D项不对;根据材料案件“审判程序一如西方”可知客观上有利于传播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故C项正确。 8.1908年 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又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力。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可见,《钦定宪法大纲》 A. 是“中体西用”理论的具体实践 B. 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 C. 是民主和科学思想传播的结果 D. 缓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答案】B 【解析】《钦定宪法大纲》以法律形式规定了臣民权力,规定了议院和选举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西方民主宪政的内容,说明《钦定宪法大纲》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故选B;《钦定宪法大纲》中外政治制度方面进行了部分变革,与“中体西用”理论不符,排除A;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是在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排除C;《钦定宪法大纲》没有进行彻底的变革,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因此不能缓解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排除D。故选B。 9.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意味着,雅典民主 A. 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B. 忽视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C. 政治决策过于随意 D. 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民主权益 【答案】B 【解析】“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等字眼意在强调雅典民主往往会忽略美德、才能等,这样参政者的能力就会降低,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政治动乱、政治决策过于随意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雅典民主的弊端而非雅典民主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民主权益,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0.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 A. 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 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C. 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D. 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需要 【答案】D 【解析】材料所述文官制度的产生是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取官员,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垄断资产阶级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材料没有涉及垄断资本对政治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与经济秩序的建立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1.俾斯麦在回忆录中写下了最后的忏悔和期盼:“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这表明,俾斯麦期望 A. 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B. 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 C. 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 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德国的民主政治。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的宰相,根据“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可知俾斯麦认为正是由于宰相的过于强势导致德国走向衰落,所以不可能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故排除B项;德国已经建立了民主政体,故排除C项;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不符合德意志民主化的发展,故排除D项;根据“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可知俾斯麦是期望完善德国的民主政治,故选A。 12.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宣布参加2016年总统大选,如果希拉里竞选美国总统成功,她必须 A. 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 B. 赢得国会参众两院的支持 C. 在间接选举中赢得多数 D. 获得美国一半以上州的支持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如果希拉里竞选美国总统成功,她必须赢得大部分选举人票,即在间接选举中赢得多数,故C正确;英国首相要想获胜,必须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故A错误;赢得国会参众两院的支持、获得美国一半以上州的支持不符合史实,故BD错误。 二.主观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2年,清政府上谕称“我大清朝律例一书,折衷至当,备极精详”,但也不得不承认“为治之道,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同时要求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此后清政府颁行的经济法规包括10余类,近20项,其内容涉及工商综合类、商标、矿业、铁路、金融、商品赛会、度量权衡、经济社团以及奖章章程等诸多方面。如《商人通例》界定了商人的身份和他们的权利、义务。《商标注册暂拟章程》规定“如有侵害商标专用权者,准商标主控告,查明責令赔偿”《破产律》注意维护债主的利益。《大清国矿物章程》规定“外商概不准收买矿地”,《奖励华商公司章程》规定“官商绅民投资兴办公司,凡能集股五十万以上者,按集股数额多寡,给予不同奖赏,集股五千万以上者奖励头等顾问官,加头品顶戴,赐双龙金牌,子孙世袭商部四等顾问官”,对于清末经济法規的制定,预备立宪公会在肯定其“椎轮荜路,厥功至巨”的同时,也指出“政府颁布商事法令,每不与商人协议,致多拂逆商情之处,是非徒不足以资保护,而且转多窒碍”。 ——摘编自朱英《论清末的经济法规》 材料二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美、欧各国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社会改良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事务.20世纪初,英国议会加快了社会经济立法脚步。1908年6月,议会颁布了《养老金条例》。其内容为,财政拔款120万英镑作为非捐助性养老金的费用。所有年收入不超过31英镑的7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申请领取养老金。1905年,《失业工人法》应运而生,1911年,《失业保险法》作为《国民保险法》的第二部分由议会通过,1908年通过的《矿工8小时工作法》是第一个对成年男子限制工时的立法,1912年又应矿工的要求通过了《矿工最低工资法案》.1909年实行的《行业委员会法》,专门解决“血汗工人”的最低工资问题。同年还颁布了《房屋和城镇计划法》。1908年,《健康保险法》获得议会通过。 ——摘编自刘华平《论20世纪初荚国的社会立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经济法规颁行的背景及政治影响。 (2)依据材料说明20世纪初中英两国立法的主要区别及启示。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推行;西方文明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政治影响:推动中国社会的法制化进程;传统的官商关系有所改变;提升了民族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不能充分满足资产阶级的要求;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2)主要区别:清朝立法重在鼓励经济发展,立法程序较少体现民意;英国立法重在促进社会公平,议会立法符合民主程序。 启示:法制化是历史发展潮流;法制建设应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保驾护航;法制建设应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民主政治是实现经济持久发展的重要前提。 【解析】 (1)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概括清末经济法规颁行的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如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推行;西方文明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概括清末经济法规颁行的政治影响可以从法制发展情况、工商业者的地位变化及对后来社会发展情况等角度回答,如推动中国社会法制化进程;传统的官商关系有所改变;提升了民族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不能充分满足资产阶级的要求;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2)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清末主要侧重于经济的发展,而英国主要侧重于经济发展后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因此这也影响到两个国家立法的不同,如清朝立法重在鼓励经济发展,立法程序较少体现民意;英国立法重在促进社会公平,议会立法符合民主程序。启示:法制化是历史潮流;法律建设应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保驾护航;法律建设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民主政治是法制建设和经济持久发展的重要前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令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现代的史实,围绕“近代化的现想与实践”自行报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绗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刷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近代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曲折的探索,最终找到了一条近代化的正确道路。 论证:鸦片战争以后,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洋务运动期间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历程。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思想,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历程。20世纪前十年,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我国民主政治近代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15年,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彻底推翻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的思想,促进了中国思想近代化发展。1949年,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上的现代化奠定基础,中国找到了一条近代化的正确道路。 (本题也可从近代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资产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无产阶级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来具体分析,也可以从政治探索、经济探索、思想探索等多个角度来分析。)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依据材料中“近代化的现想与实践”信息从“近代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曲折的探索,最终找到了一条近代化的正确道路”提取观点,第二小问依据所学近代中国人探索救国道理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民主主义者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等角度思考回答。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金世宗完颜雍,金灭北宋统治北方黄河流域后第四代皇帝。金世宗即位前,其哥哥完颜亮当权。完颜亮穷兵赎武,发动对南宋的战争。结果兵败被杀,金朝统治陷于混乱,皇室内部争夺皇位,境内各族人民掀起反抗斗争,南宋又对金展开大反攻,女真贵族统治摇摇欲坠,在内外交困中即位的金世宗,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因金世宗年号大定,历史上称“大定之治”。 金世宗大力整顿军队,击退南宋对金的进攻,并与南宋签订新的和议,和议规定在金宋边境设立更多的贸易市场,便利双方的贸易活动,使宋金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交往局面。内政方面,金世宗打破以往重用皇室子弟的旧例,破格重用许多北方的汉人、契丹人担任高级官吏,形成了多民族精英组成的领导核心。针对金灭辽后女真贵族掳掠大量汉人、契丹人为奴隶的现象,金世宗下令将一些被掠为奴的汉人、契丹人释放为平民,还下令允许女真贵族召集汉人、契丹人“租佃”土地,经营农业生产。针对金朝建立以后乱征赋税的现象,金世宗重新制定了统一的征税标准,要求各地严格按照土地、人口、财产多少征税,对隐瞒土地、财产逃税的女真贵族严厉打击。文化方面,金世宗十分担忧女真贵族汉化的趋势,下令禁止女真族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并规定女真贵族不会阅读女真文经典者不能继承贵族爵位。 ——摘自百度《金世宗改革》 (1)依据材料,概括金世宗改革的主要目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金世宗改革在历史上所起的双重作用。 【答案】(1)主要目的:应对南宋的威胁;稳定内部统治秩序;维护女真贵族的统治。 (2)积极作用: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促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作用:文化改革措施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解析】 (1)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发动对南宋的战争,结果兵败被杀”、“皇室内部争夺皇位”、“女真贵族统治摇摇欲坠”等可知目的主要是应对南宋的威胁;稳定内部统治秩序;维护女真贵族的统治。 (2)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对金世宗改革展开认识。主要体现在:A.积极方面:把握住三个“促进”(北方文化交流、女真族的封建化、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等);B.消极方面:文化改革措施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