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1| 两次鸦片战争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国内外形势:鸦片战争前,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清王朝闭关自守,但中国对外贸易居出超地位。‎ ‎(2)根本原因:西方国家迫切要求改变贸易格局,打开中国市场。‎ ‎(3)直接原因:虎门销烟,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2经过 ‎(1)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1842年6月,定海人民把英军赶出定海。‎ ‎(3)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议和。‎ ‎3.结果:签订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2)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3)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4)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概念阐释]       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4.影响 ‎(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易混辨析]       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的区别 半殖民地是失去部分而不是失去全部国家主权,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两者都包含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从社会发展形态而言,中国成为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成为半封建则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列强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 ‎2.经过 ‎(1)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6月和1860年10月,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 ‎(2)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3)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4)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4.影响 ‎(1)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3)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轻巧识记]       两次鸦片战争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史料一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①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史料二 ②务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马戛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 ‎——高第《中国与西方列强关系史》‎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鸦片战争的重大影响 ‎①→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开始 史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列强侵华势力扩大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列强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扩张到北方口岸和北京 ‎[学会用史]‎ ‎(1)史料一从什么角度说明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提示:从中国社会转型的角度。‎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提示: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史论归纳 ‎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①从背景看,都是发生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发展资本主义,列强竭力寻找海外市场。‎ ‎②从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③从性质看,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④从结果看,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 ‎(2)扩大 ‎①从目的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从过程看,侵略者由英国变为英法两国,侵略时间由两年延长为四年,侵略范围由中国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侵入北京。‎ ‎③从影响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经济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1834年,英国两艘军舰仅受轻伤就轻易闯过虎门,威逼广州。为加强虎门要塞,这年底,道光帝任命关天培为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吸取1834年的教训,历时5年,修建了“三重门”的防御体系。……战前,多次操练演习。材料表明(  )‎ A.面对挑衅,清政府是有所准备的 B.清政府本质上是腐朽卖国的 C.清朝备战工作在知己知彼的状态下展开 D.清朝的备战无法应对工业化的西方军队 A [根据材料吸取教训,修建防御体系,多次操练,表明清政府是有准备的,故A项正确;清政府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个别地方的准备,“知己知彼”一词夸大了清政府的准备工作,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西方的工业化军队,故D项错误。]‎ ‎2.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取消只准在广州进行中外贸易和由广州特许的公行垄断商来进行中外贸易的限制。这一规定表明《南京条约》签订后(  )‎ A.中英近代外交关系由此确立 B.中西条约制度结构由此形成 C.中英交往的新制度得以建立 D.通商口岸成为中外共管城市 A [根据材料中“取消只准在广州进行中外贸易和由广州特许的公行垄断商来进行中外贸易的限制”可知,英国废除清廷传统的纳贡制结构,中英两国由此开始了国与国之间的近代外交关系,故A项正确;19世纪40—50年代,这一时期是条约制度结构得以逐渐形成的初创阶段,排除B项;C项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D项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3.(2017·济南模拟)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据此可知(  )‎ A.这一现象出现于19世纪中期 B.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 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方位开放 D.清朝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A [根据“游历护照开始出现”可知,所反映的是《天津条约》的内容,该条约签订于1858年,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从《南京条约》中获得领事裁判权,侵犯中国司法主权,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但是“全方位开放”表述不准确,故C项错误;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故D项错误。]‎ 考点2|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中日甲午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 ‎(2)直接原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3)导火线: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借机大举派兵入朝。‎ ‎2.过程 ‎(1)爆发: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2)决战: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 ‎3.结果: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通商: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4)设厂: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4.影响 ‎(1)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3)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4)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易混辨析]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鸦片战争以后,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主要是商品输出。‎ ‎(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 争夺路矿和办厂权。《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主要是资本输出。‎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 ‎(1)原因: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 ‎(2)活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势力遍及京津地区;阻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进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3)结果:慈禧太后发布“剿匪谕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4)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概念阐释]       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灭洋”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但是义和团运动仇视一切外来事物,具有盲目排外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扶清”反映了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他们对清政府缺乏正确的认识。‎ ‎2.八国联军侵华 ‎(1)根本原因: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 ‎(2)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3)经过: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进犯北京,攻陷北京。‎ ‎(4)结果:1901年9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内容 危害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 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税收被列强控制 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 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使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惩办“首祸诸臣”等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5)影响: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 史料一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①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②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史料二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③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④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⑤《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大陆政策史》‎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中国的劣势 ‎①②→从中国军队腐败、装备落后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劣势 史料二:日本的优势 ‎③→日本国力的优势 ‎④⑤→准备充分,蓄谋已久 ‎[学会读史]‎ 根据史料一、二,分析甲午战败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提示:单纯学习西方技术不能救中国,政治制度落后是根源;重视海洋强国,科技强国。‎ 史论归纳 ‎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3)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 战前准备充分。‎ ‎2.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与影响 史料一 神助拳,义和团,①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真欺天,不敬神佛忘祖先。……②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 ‎——义和团揭帖一则 史料二 右图中那个人物得意地说:“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出当时③清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 ‎ 史料三 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放通商口岸以便其④长时期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义和团的斗争矛头及局限性 ‎①→义和团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②→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史料二:“洋人的朝廷”‎ ‎③→《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史料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学会用史]‎ ‎(1)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后,八国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有人据此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根据史料一、二,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而是西方列强要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运动只是侵略者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间接影响”。‎ 提示: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史论归纳 ‎ 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悲欢离合”‎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面对该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新兴的近代文明战胜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明 B.简单的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C.中日甲午战争使东方开启了近代化时代 D.中日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C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说明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引起了戊戌变法,使中国人向西方的学习由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开启东方近代化的不是中日甲午战争,而是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故C项表述错误。]‎ ‎2.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写下“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的上联,并且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下列对李鸿章的下联理解正确的是 ‎(  )‎ A.清王朝整体的软弱导致被迫签约 B.李鸿章本可以不理伊藤博文 C.玉帛是精品,李鸿章愿意做“玉帛相将”‎ D.李鸿章无视皇权,说自己有帝王度量 A [上联意指伊藤博文认识到清政府军备松弛、政治腐败,企图借机从中国攫取侵华特权;下联表明了清政府在时局下的无可奈何。综合分析,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材料本意。]‎ ‎3.“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D [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出现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辛丑条约》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故选D项。]‎ 主题一 天朝的崩溃,社会的转型——鸦片战争及影响 ‎[主题立意]‎ ‎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的领土完整和独立的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但鸦片战争也强行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出现了探求西方知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御外侮的新思潮。‎ ‎[知识交汇]‎ 鸦片战争的影响 ‎(1)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社会转型:促使古老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主题二 从英国“侵华先锋”到八国“群魔盛宴”——综合认识近代列强侵华 ‎[主题立意]‎ 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迫签条约、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关税、垄断航运以及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多种方式,对中国从政治上加强控制,经济上大肆掠夺,文化上逐步渗透,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知识交汇]‎ ‎1.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2.运用多元史观解读列强侵华战争 ‎(1)从革命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从近(现)代化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 ‎(3)从全球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4)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 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 ‎2016·全国乙卷·29‎ 西方人士对中日甲午战争结局的预测 中日甲午战争 ‎2016·全国丙卷·41‎ 通商口岸开辟 近代列强侵华史实 ‎2013·全国卷Ⅱ·29‎ 清政府海外设立领事馆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011·全国卷·31‎ 清政府与地方官僚对列强态度的分歧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乙卷)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事优势”有赖于洋务运动大力创办海军,建立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舰队,促进了中国军备的近代化 ‎2.(2013·全国卷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清政府从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再到在美国、日本等多处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予以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 ‎3.(2011·全国卷)‎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中央政府对列强宣战,地方政府私自与列强签订地方保护条款,实质上说明了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削弱和面临着危机 ‎【解析答案】 ‎ ‎1.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九,故“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直到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编练“新军”;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制度,故排除B项;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已多次遭到英国、法国等国的侵略,其他列强也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获取在华权益,D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符,故排除。]‎ ‎2.C [解答本题要抓住“1877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A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只是刚刚开始在一些国家设立领事馆,‎ 外交上并未出现制度性变化,排除B项;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面临列强的侵略,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不可能提高,排除D项;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在别国设立领事馆,这表明了清政府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3.B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东南保护约款》”“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理解思考。材料旨在说明在帝国主义“以华制华”策略的影响和“东南互保”幌子下中外分治。就选项而言,A项说法错误;B项符合题意;C、D两项说法仅是题干材料的表层反映。]‎ 中西方学者对鸦片战争起因的争论[学术前沿]‎ ‎[理论阐释]‎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变。鸦片战争为什么爆发?国外学术界有的把它说成是单纯的“通商战争”,是为了打破中国对外贸易的限制;有的说是争取“外交平等”,认为战争是为了争取在平等的基础上和中国打交道;也有的认为是“文化战争”,是东西两种文化冲突的结果。中国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归根到底是英国侵略扩张政策的产物,这也是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运用点拨]‎ ‎[典例]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标准。‎ ‎[答案] A ‎[点拨] 综观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大势,战前的半个世纪,既是世界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又是资本主义各国大力向海外扩张时期。为了争夺殖民地,扩大海外市场,资本主义列强彼此之间在世界各地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认 清这种形势 ,鸦片战争为什么在这时发动,为什么中国的大门首先由英国打开,就不难理解了。‎ ‎[针对训练]‎ ‎1.“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是东西文明的首次碰撞 B.外来文明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C.晚清王朝没有把握住近代化的机遇 D.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C [题干主要述说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现代化道路艰难曲折的原因。题干材料特别强调了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外来文明的挑战毫无认识,这是材料的核心观点。A项“首次”说法与史实不符;西方列强的入侵会给中国现代化带来不利因素,但“阻碍”一说并不是题干所强调的,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观点的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开始是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D项说法错误。]‎ ‎2.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题理解比较合理的是(  )‎ ‎①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②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③后一个“不公正”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 ④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目的在于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后一个“不公正”主要是西方列强为满足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造成的,和前一个“不公正”没有因果关系,③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