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版第二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初建和巩固——秦汉作业
第二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初建和巩固——秦汉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此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建和巩固时期。 政治 大一统的建立和巩固 秦朝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政治上表现为确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期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消除了王国的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 经济 小农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秦朝赋税沉重,汉初休养生息,农业恢复,工商业得到发展;汉武帝时期,加强对经济的全面管控,强化重农抑商政策,精耕细作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思想文化 加强思想的统一 秦朝焚书坑儒,以法家思想作为国家统治思想,实行思想专制;汉初奉行黄老之学,但到汉武帝时,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考情探究】 5年考情 备考策略 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 全国 课标 Ⅰ卷 2019,25,4分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近几年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题以经济、儒家思想的发展及行政 (1)抓住这一单元的核心概念深入理解,比如大一统、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皇帝制度等 制度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推进,未来高考的考查重点还会集中在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制度自信等相关内容上,只是采取不同的试题情境而已 (2)重点研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及影响,不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可适当拓展延伸 (3)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获取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及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2017,25,4分 汉初削弱诸侯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全国 课标 Ⅱ卷 2019,25,4分 汉代儒学 2018,25,4分 西汉自耕农经济 【考点集训】 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巩固 1.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材料说的是( ) 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答案 D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修筑长城 D.统一度量衡 答案 B 3.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各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州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答案 A 4.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国故地最为明显。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 ) A.至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秦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答案 B 5.《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如下图所示)这一体制( ) 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 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 D.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C 6.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游侠,继承了儒、墨两家的一些特点,形成了其独特的侠义精神。西汉初期,游侠精神对乡里秩序的稳定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受到平民的欢迎。汉武帝之后,游侠精神逐渐衰弱。游侠精神衰弱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稳定 C.儒墨思想的没落 D.大一统政府体制的影响 答案 D 考点二 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7.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在当时( ) A.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B.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 C.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 D.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 答案 B 8.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这反映出汉代( ) 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 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 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 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 答案 C 9.孔仅是南阳著名的冶铁业商人,东郭咸阳是齐国的大盐商,桑弘羊出生于洛阳商人之家,且精于计算。汉武帝对此三人委以重任,任命孔仅、东郭咸阳为大农丞,领盐铁事;任命桑弘羊为大司农,掌管国家财政。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引入专门人才管理国家经济部门 B.商人一入市籍便不得为官的制度被废除 C.西汉大商人控制了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 D.汉武帝并没有真正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 A 10.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 D 11.在四川新繁和成都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上有汉代“市”的景象:市列分明,商肆整齐,“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这反映出( ) A.汉代政府对市场贸易进行垄断 B.四川的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C.《市井》画像的景象与史实不符 D.汉代的市场监管较为严格 答案 D 考点三 儒学成为正统及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12.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 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 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答案 B 13.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 ) A.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C.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 答案 A 14.《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 ) A.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 B.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 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 D.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 答案 B 15.公孙弘擅长“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被汉武帝欣赏重用,成为史上第一位封侯拜相的儒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公孙弘最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传统 C.武帝时期儒学定于一尊成为士人晋升之阶 D.汉武帝宏图大略不拘一格选才 答案 C 16.“汉自孝武表彰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新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东汉)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励名实,其所举用,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学在西汉时并未得到重视 B.王莽时儒生转为学习道家思想 C.东汉时察举制重视出身门第 D.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发展 答案 D 【应用集训】 1.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儿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 ) 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 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 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答案 C 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 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 答案 D 3.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答案 D 4.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刘贺墓都是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 西高穴曹操 (155—220年)墓 海昏侯刘贺 (公元前92—前59年)墓 墓葬位置 只符合部分文献记载(注:文献中关于曹操墓位置有多种记载) 与文献记载一致 墓葬形制 和结构 与当时王侯级墓类似 符合汉代列侯墓的规制 出土器物 具有汉代特征 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 出土器物 上的文字 “魏武王”(注:包括曹操在内,这一历史时期曾有三位“魏武王”) “刘贺”“海昏侯臣贺” 目前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海昏侯墓的墓主就是刘贺,但在西高穴墓的墓主是否为曹操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争议。 阅读上表,对比刘贺墓资料,说明西高穴墓墓主身份存在争议的原因。 答案 原因:与海昏侯墓有关的资料都没有引发争议,结合器物上的文字,完全可以证明其墓主为刘贺。西高穴墓出土器物的时代以及墓葬规制分别与曹操所处时代及其身份相符,但这一时期有三位“魏武王”,且文献中关于曹操墓的位置有多种记载。综合来看,虽然西高穴墓的墓主为曹操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相关资料说服力不如海昏侯刘贺墓,因此墓主的身份存在争议。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1)以上材料为李斯向秦始皇提出的一则建议,请用“/”为材料断句。分析该建议实施后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墓主人喜在《编年记》中记录了从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到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秦国的大事件和自己的人生轨迹。现将喜所记录大事与汉代《史记》对照如下: 《编年记》 《史记》 备注 (昭王)四年,攻封陵 《魏世家》(昭王四年)秦拔我……封陵 战国时各诸侯国历法不同于秦,载夏正十月至十二月三个月内,秦已进入次年,所以发生在十月到十二月间的事件,秦要比用夏正历的国家多加一年 五年,归蒲反 《魏世家》(五年)秦予我蒲反 七年,新城陷 《秦本纪》(七年)拔新城 廿年,攻安邑 《秦本纪》(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 卅九年,攻怀 《魏世家》(魏安釐王)九年,秦拔我怀(较之《编年记》晚一年) 四十七年,攻长平 《赵世家》载赵括兵败长平,卒四十余万,秦尽坑之,均系于秦昭王四十八年 五十年,攻邯郸 《秦本纪》(五十年)秦围我邯郸,楚魏救我 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 《范雎蔡泽列传》(五十一年)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 (2)分别指出《编年记》和《史记》的史料类型。 (3)对比分析《史记》与《编年记》的相关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并加以说明。 答案 (1)参考答案如下: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影响:李斯建议秦始皇“焚书”,该措施的实施加强了思想的统一,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也禁锢了思想,不利于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2)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 (3) 发现 说明(可以从原因角度说明,也可以从史料价值角度说明) 关于秦国的大事件,《史记》和《编年记》记录高度一致 ①秦距离汉代时间间隔不远,史料相对易得,且司马迁广泛搜集史料 ②秦朝焚书“非秦记皆烧之”,使有关秦的史料得到较好的保存 ③《编年记》可以佐证《史记》相关内容的准确性 【五年高考】 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巩固 1.(2019课标Ⅰ,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C 2.(2019江苏单科,2,3分)《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 C 3.(2018江苏单科,2,3分)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 B 4.(2017课标Ⅰ,25,4分)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 C 5.(2017江苏单科,2,3分)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 A 6.(2016课标Ⅲ,25,4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 B 7.(2016上海单科,6,2分)《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答案 B 8.(2015海南单科,2,2分)《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答案 A 9.(2015安徽文综,13,4分)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 C 10.(2015天津文综,2,4分)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 D 11.(2015课标Ⅰ,25,4分)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 C 12.(2015课标Ⅱ,25,4分)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 A 13.(2019课标Ⅲ,40,9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分) 答案 (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14.(2018北京文综,37,12分)(节选)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一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 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 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 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 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 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12分) 答案 参考答案要点: (1)不同之处: 《春秋》为编年体;《史记》为纪传体。《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史记》还关注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历史。 简述社会状况(答案要点示例): 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郡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 儒林列传:记载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 考点二 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5.(2018课标Ⅱ,25,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 B 16.(2017课标Ⅲ,25,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 C 17.(2017北京文综,12,4分)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18.(2016课标Ⅰ,25,4分)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 D 19.(2015天津文综,1,4分)“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答案 B 20.(2016江苏单科,21,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 答案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考点三 儒学成为正统及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21.(2019课标Ⅱ,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 C 22.(2019北京文综,13,4分)《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 C 23.(2016课标Ⅰ,24,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 C 24.(2015江苏单科,3,3分)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 C 25.(2015广东文综,12,4分)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 B 26.(2019天津文综,12,4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4分) 答案 (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7.(2019江苏单科,21,3分)(节选)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完成下列要求: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3分) 答案 (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 28.(2018课标Ⅲ,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 参考答案: 看法:班固按当时的观念将老子列为第四等,不合理。 说明: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开创了道家学派,提出了顺应自然、万事万物相互依存、无为而治等思想,影响很大,也可以列入圣人行列。 看法:主流思想影响史书的记录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说明:东汉时,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儒家倡导的仁政等思想理念影响班固对历史人物的记录和评价;《汉书》将尧、舜、周文王、孔子列为上上等的圣人,这些人均是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王”的贤明之人,体现了儒家“法先王”的理念;奉行法家思想的秦始皇、李斯被列为中下等,昏庸无道、腐败亡国的夏桀和商纣王被列为下中、下下等,这些人的理念与儒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相违背,通过历史批判弘扬儒家施仁义、行王道的政治主张;陈胜起义推翻暴政的秦王朝,被列为中下,这与儒家提倡的“仁义忠孝”观念冲突,通过史书批判,弘扬忠君思想,鞭挞“乱臣贼子”。 综上所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上升为社会主流思想,儒学深刻地影响着史书的修撰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29.(2016北京文综,37,8分)(节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 答案 参考答案要点: (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巩固 1.(2014课标Ⅰ,24,4分)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 B 2.(2014山东文综,14,4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答案 B 3.(2013北京文综,12,4分)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 答案 B 4.(2012重庆文综,13,4分)《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5.(2012广东文综,13,4分)“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答案 C 6.(2010课标全国,25,4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答案 D 考点二 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7.(2014大纲全国,12,4分)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答案 D 8.(2013广东文综,13,4分)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答案 C 9.(2013山东文综,10,4分)《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答案 D 10.(2011福建文综,14,4分)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11.(2011福建文综,15,4分)《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答案 D 12.(2011山东文综,10,4分)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答案 B 13.(2014天津文综,12,6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 答案 (2)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考点三 儒学成为正统及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14.(2014北京文综,13,4分)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春秋繁露》《理想国》 答案 B 15.(2014四川文综,3,4分)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答案 B 16.(2013福建文综,14,4分)《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答案 A 17.(2013重庆文综,1,4分)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 C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4分) 1.(2020届福建三明一中月考,2)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 A.三公九卿制 B.内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一省制 答案 B 2.(2020届湖北新起点联考,5)西汉初年,全国仅有54个郡,诸侯国竟占据39个;汉武帝以后,侯者隶属郡,地位大致与县相当。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 A.郡县制度开始确立 B.官僚政治占据主导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宗法制度逐渐瓦解 答案 C 3.(2020届湖北名师联盟调研,3)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墓葬被选入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图是墓中发掘出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该墓还出土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应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应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 C.从墓葬的规格可推知当时诸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D.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道教的思想精髓 答案 B 4.(2020届湖北新起点联考,4)画像砖盛行于西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不仅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下面是汉代画像砖《赶集图》,该图反映了当时( ) 汉代《赶集图》 A.地主田庄生产状态 B.商业经济恢复发展 C.手工生产分工协作 D.抑商政策逐渐废弛 答案 B 5.(2020届河北衡水中学一联,2)汉代时,某类官员的职责是“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下面为“六条”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 ◇第一条 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第二条 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背)公向私,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第三条 二千石不恤疑狱……怒则任刑,喜则任赏……为百姓所疾…… ◇第四条 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第五条 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第六条 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A.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危机 B.豪强地主势力出现恶性膨胀 C.朝廷重视对地方的控制 D.政府加强对王国的行政管理 答案 C 6.(2020届安徽、河北8月联考,4)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汉代登上后位并有幸成为皇太后的共有17位,其中先后有9位皇太后临朝称制。没有临朝之名,却有干政之实的皇太后也不在少数。汉代母后临朝政治的出现( ) A.反映出女性地位的提高 B.基于刘氏诸侯王势力的强大 C.是君权至上的客观产物 D.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淡薄 答案 C 7.(2020届湖北名师联盟调研,4)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彊,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彊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 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 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 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 D.成为封建君主的政治利用工具 答案 D 8.(2019辽宁部分重点高中联考,4)学者黄仁宇认为:“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组织。”这种“斑马式”的组织是指( ) A.分封与宗法相结合 B.郡国并行制 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郡县两级制 答案 B 9.(2019福建模拟,25)据学者研究,西汉初期就同姓诸侯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同姓王类型 特征 反叛型 《汉书·诸侯王表》见有谋反字样的有15人。这些同姓王反叛中央的原因多种多样 辅卫型 其中有些是绝少建树却坐享爵禄的政治庸人,更多的是在各自的封国内恪尽职守,为汉藩辅 不法型 骄奢逾制、荒淫刑法是这类同姓王的显著特征 由此表可知,这一时期分封的同姓王( ) A.加剧了政治统治的腐败 B.背离了设置时的初衷 C.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 D.不可都视为割据势力 答案 D 10.(2019东北三省四市一模,25)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明汉初( )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 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 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答案 A 11.(2019湖北武汉华中师大附中5月模拟,25)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岁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代( ) A.鼓励人口生育 B.女性社会地位低 C.社会矛盾尖锐 D.政府管理能力差 答案 A 12.(2019福建福州二模,25)据史书记载,汉景帝欲立皇后兄长为侯,丞相周亚夫以“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对之,汉景帝“默然而沮”。这一记载说明汉初( ) A.官员争权夺利现象严重 B.外戚干政局面得到扭转 C.中央注重加强地方管理 D.君主行使权力受到限制 答案 D 13.(2019福建漳州三模,25)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表明( ) 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 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 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 答案 B 14.(2019河北衡水联考一,25)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答案 C 15.(2019福建厦门一中3月模拟,25)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 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答案 D 16.(2019湖北4月调研,25)《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齐鲁人约占58.44%;《汉书·儒林传》中,齐鲁人约占45.6%;《后汉书·儒林列传》中,齐鲁人约占36.36%。导致齐鲁儒家学者比例持续下降的原因是( ) A.汉初统治者实行黄老之学 B.儒学在各地的广泛传播 C.齐鲁地区经济地位的下降 D.汉代江南经济持续发展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7.(2019天津河东区一模,12)积极的思想文化往往引领着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泊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明〕梅鼎祚《两汉文纪》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汉高祖所述“秦禁学”的具体表现。分析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及其价值。(4分) 材料二 一方面是帝王对于人民横征暴敛、残酷盘剥的现实;另一方面,天下又不能没有帝王。对于这道难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的解答也只能祭出道德说教的大旗,将希望寄托在后世君王能够积极效法那些虚幻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样板上面……从今天的角度看,黄宗羲明显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周英杰《大历史的小切面》 (2)指出材料二中,为什么说黄宗羲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2分) 材料三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6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认识?(2分) 答案 (1)“焚书坑儒”。家信(家书)属于原始资料(第一手资料)。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对研究记述者或史事(秦末汉初的历史)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具有早期民主启蒙色彩。依靠道德限制皇权,而非从体制上根本解决。 (3)政治上,专制制度(或皇帝制度)的阻碍。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或传统文化的制约)。 (4)思想文化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先进的思想文化引领时代的发展,反之阻碍。文化的发展需要政治、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和保障。 18.(2019辽宁葫芦岛二模,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又称张骞通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 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后,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汇最耀眼的舞台,它浓缩了亚欧大陆漫长的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演进,见证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与交融。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商品互通、文化交汇、文明包容、人文交流、科技互动,沿线各国人民共同谱写了经济互利、人文互启的伟大的史诗乐章。 围绕材料,结合相关史实,拟定一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需史论结合。)(12分) 答案 示例: 论题:古代丝绸之路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启示。 论证: (1)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①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④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2)古代丝绸之路繁荣的因素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①经济社会繁荣是基本动因。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兴盛之时大都是古代中国最强盛之时。从汉唐到宋元,从明代到清中叶,我国综合国力强盛为丝绸之路发展奠定了基础。②政府引导与主体参与的有机统一是客观要求。③和平稳定是必要前提。④开放包容是重要支撑。⑤文明互鉴是动力源泉。 虽然古代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起有伏,但通过贯穿东西方的陆海通道,最终实现了人类文明史上商品物产大流通、科学技术大传播、多元文化大交融,这是不争的事实。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史,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