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线上调研考试试题(实验班)(解析版)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3月线上调研考试试题(实验班) 一、单选题 1. 那场冲突虽然最终以苏美两国的妥协而告结束,但它对各国政府和人民造成了普遍的震撼,引起了人们对核战争危险的极大关注。研究发现,当事国在冲突前后所作出的决定,都是由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考虑而误入歧途。“那场冲突”是指 A. 古巴导弹危机 B. 越南战争 C. 朝鲜战争 D. 柏林危机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以苏美两国的妥协而告结束”“核战争危险”,可知这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故A项正确;越南战争与朝鲜战争是美国失败,不是双方妥协,故B、C两项错误;柏林危机发生于1948年,苏联尚未有核武器,故D项错误。 2.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冷战”无关的是 A. 德国被一分为二 B. 1950—1953年朝鲜战争 C. 1973年美国在越南战败 D. 美国“911”事件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随着苏联解体而结束,因此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与“冷战”无关,故本题选D项;德国分裂是美苏“冷战”的表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是“冷战”中的热战,故ABC不符合题意。 3.1991年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曾写道:“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材料的主旨是 A. 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B. 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C. “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D. 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爆发 【答案】C 【解析】美苏争霸期间,美国以苏联为假象敌人但由于军事力敌,所以采取冷战的对抗形式。由“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这说明冷战推动科技发展,故选C。材料并不都是突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排除A。B和题意无关,排除;D和题意无关,排除. 4.2014年6月4日,解放军总参谋部:“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中国决不主动挑起海上争端和冲突,决不影响国际法允许的海上航行自由;也要坚定不移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国家核心利益一点也不能损,国家主权一分也不能丢,国家领土一寸也不能少。”材料表明我国的外交政策及活动追求的目标是 A. 独立自主 B. 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中国决不主动挑起海上争端和冲突,决不影响国际法允许的海上航行自由;也要坚定不移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国家核心利益一点也不能损,国家主权一分也不能丢,国家领土一寸也不能少”体现了我国的外交政策及活动追求的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故B正确;独立自主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坚持对外开放,故CD错误。 5. 回顾6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特别是“冷战”后的中美关系,虽然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决定中美两国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美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B. 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C. 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 D. 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战略需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能力。中美关系是中国的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中美关系既有合作又有危机。但始终没有破裂。这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决定的。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中美最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合作、共同发展势在必行。故D项是正确答案。 6.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形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二次建交高潮。该外交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国 A. 推动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共识 B.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C.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 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答案】C 【解析】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促使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故C项正确;日内瓦会议召开是1954年,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不是导致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的原因,故A项错误;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属于新时期外交活动,故B错误;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是1971年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故D项错误。 7.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某导演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A. 基层民主光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 B. 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D. 独立自主,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能够入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的题材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故C正确;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1984年提出不结盟,故ABD错误。 8.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受害者是 A. 刘少奇 B. 彭德怀 C. 贺龙 D. 陈毅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受害者是刘少奇,故A正确;彭德怀、贺龙、陈毅都不符合史实,故BCD错误。 9.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 B. 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 C. 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D. 主要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无关,故本题选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故ABC不符合题意。 10.巴黎公社成立以后,公社委员会规定:“中央委员会要在自己的机关报上公布会议记录,并以公告、法令、声明等多种形式向群众汇报工作。”此规定主要是为了 A. 便于实现人民的监督 B. 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C. 提高公社的行政效率 D. 防止委员职务腐败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央委员会要在自己的机关报上公布会议记录,并以公告、法令、声明等多种形式向群众汇报工作”中的措施便利了人民群众对公社委员会的监督,故A项正确;材料显示的做法不能体现人民的决策权力,起不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效果,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的做法与提高行政效率没有必然的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决定有利于防止决策的人为性失误,但是不能防止委员职务腐败,故D项错误。 11.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莫斯科政体在一切方面都是对美国的否定。”他指的是 A. 苏联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B. 苏联拒绝马歇尔计划 C. 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 D. 俄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答案】D 【解析】根据信息“1919年”“莫斯科政体在一切方面都是对美国的否定”可判断其指的是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故选D;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苏联拒绝马歇尔计划是在二战后,故AB错误;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 12. 马克思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普选权在此以前一直被滥用,或者被当作议会批准神圣国家政权的工具,或者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只是让人民每隔几年行使一次,来选举议会制下的阶级统治的工具;而现在,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这里马克思肯定了 A.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 B. 巴黎公社的选举制度 C. 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D. 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马克思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理论家,法国、英国等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是其理论的“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而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其“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符合无产阶级理论,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排除。 13. 南京某大礼堂,门外有“和平永奠”的牌楼,又有胜利屏一幅,上缀大红“V”字。门内正面悬挂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这一场场景出现在 A.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 B.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 C. 改定新约运动中 D. 渡江战役胜利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胜利。由材料中“‘和平永奠’的牌楼、胜利屏、大红‘V’字、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等关键信息可判断出,此场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仪式。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改定新约运动是在30年代,渡江战役是在1949年,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14.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坚(美国)三国合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这些令他“呜咽”的合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部分出自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天津条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是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是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定的,故B项正确;《北京条约》是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故C项错误;而《辛丑条约》虽然和美国有关,但却是在1901年签订,故D项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15.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A. 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 推动国民大革命 C. 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 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史料,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可得出时间信息,即1911+30=1941年,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阶段,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任务,因此据“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可得出材料旨在强调的是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综合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国民大革命发生于1924年到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土地革命发生于1927年到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目标,排除D。故选A。 16.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中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史学研究。依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都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而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的维新运动,显然与当时强调阶级斗争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所以应选C。 17.分权制衡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下列国家权力机构在政治实践中,制衡效果相对最弱的是 A. 英国的内阁与下院 B. 美国的总统与国会 C. 法国的总统和参议院 D. 德国的皇帝和帝国议会 【答案】D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在做此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德国的政治体制是非常特殊的,其实德国表面上是君主立宪制政体,实质上是君主专制政体,所以德国制衡效果最弱,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18. 1873年,保皇党人麦克马洪继任法国总统。1877年,他解散众议院,但再次选举的议会共和派仍然保持多数,最终麦克马洪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体制”。这体现出当时法国 A. 总统常有违宪行为 B. 总统丧失制衡议会权力 C. 共和之路曲折艰难 D. 议会必须对总统负责任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总统的实际权力十分有限,总统对议会负责,故BD项错误;根据1875年宪法的规定,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可以解散众议院,并没有违宪,故A项错误;从麦克马洪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体制”等信息可知,保皇派复辟帝制的梦想已经破灭,这也反映出法国走向共和的历程曲折艰难,故C项正确。 19. 美国联邦党人汉密尔顿认为: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尽可能少发生联系。1787年宪法中体现这一理念的内容是 A. 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B. 立法、司法分权制衡 C. 中央政府、州合理分权 D. 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 【答案】D 【解析】主要考查美国的政治体制。由所学及材料“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尽可能少发生联系”可知,美国国会掌握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所以应选D。 20. “……每九天举行一次至少要求6000位公民参加的雅典公民大会,期间,雅典警卫在街道上巡逻,并用沾了红色粉末的绳子将公民们从市镇广场的最北端护送到集会场所,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A. 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 B. 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C. 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 D. 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强制性,这显然与民主的权利相矛盾,实际上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故C项正确。材料“一旦在集 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直接反映了雅典要求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而非侧面反映,D项错误;公民没有履行参政义务,不一定是因为高频政治活动,A项错误;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在材料中更无从体现,B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21.英国史学家梅因指出“(罗马法)仪式和允约本身有同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固定形式被遗漏或误用,法律行为便告失效。相反,如果所有程序和仪式均以正确进行完毕,即具有法律效力,至于法律行为是否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并不关注。这表明罗马法 A. 具有明显的习惯法痕迹 B. 不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 缺乏判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D. 存在过分注重形式的缺陷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仪式和允约本身有同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以及“如果一个固定形式被遗漏或误用,法律行为便告失效”,可以看出罗马法存在过分注重形式的缺陷,故答案为D项。注重形式和程序并非保留习惯法的痕迹,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不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注重程序和形式就是为了客观公正,排除。 22.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 A. 专制皇权弱化 B. 宗法观念受到冲击 C. 地方吏治废弛 D. 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答案】D 【解析】根据历史发展的脉络,从两汉到隋唐,君主专制在不断的强化,A项与史实不符,错误。BC两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联,故排除。材料指出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是基于儒家伦理道德中的孝道观念,陈子昂“置之以刑”的建议是在维护国家法律的严肃性,“旌其闾墓,嘉其徽烈”是在表彰其仁孝之心,武则天最后的决策表现统治者儒法并用、礼法调和的思想,故选D。 23.《古今奇观》卷二十一卷说:“如今是个科目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科举制 A. 极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深刻的影响人们对孔子的评价 C.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成了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反映出当时科举考试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才学,科举制成了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故D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加强中央集权,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对孔子的评价,故B错误;材料和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无关,故C错误。 24.明朝《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该材料中的习俗 A. 起源于明朝中期 B. 受宗法制的影响 C. 受外来文化影响 D. 仅流传于中国南方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反映的是清明扫墓的习俗,这是受到了宗法制的影响,故B正确;此习俗在明朝以前就有,故A错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故C错误;此习俗流传于中国各地,故D说法错误。 25.“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A. 隋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元朝 【答案】D 【解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把中央权力分寄到地方,行省是中央和地方的中转站。 二、综合题 26.材料一 康熙曾多次否决修茸长城的奏议,据《清圣祖实录》记载,1691年他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材料二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和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兹为增加本国船运和鼓励航海,本届国会及其权力机关规定: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这以后,亚洲、非洲或美洲,或该三角洲的任何部分……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生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爱尔兰共和国,或所有的任何其他地方、岛屿、殖民地或领土。 ——(英)《航海条例》(1651年) 材料三 为了保障各国和平发展,不受威胁,美国力主建立联合国。联合国的建立,在于使它的所有会员国都能享有永久的自由和独立。除非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民族维护他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对抗把极权政制强加于他们的那些侵略行动,否则我们将无从实现我们的各项目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强加在自由民族头上的极权政制,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这是显而易见的。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 我相信,我们必须帮助自由民族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命运。 我相信,我们的帮助主要是通过经济和财政的支持,这对于经济安定和有秩序的政治进程来说,是必要的。 ——哈瑞·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1)长城是古代中国国家安全的象征,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否决修葺长城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是怎样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目的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杜鲁门认为当时“破坏了美国的安全”的主要原因。结合其采取的措施说明其实质。 【答案】(1)理由:历史上长城并不能阻挡边患的发生,且清代长城在国境之内。国家安全的根本在于“修德安民”。长城修葺工程较大,需大量人力物力,有害百姓。 (2)英国通过殖民战争和海外掠夺奠定了本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以维护国家安全: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其矛头直指荷兰,打击荷兰商业殖民优势,以便垄断英国和殖民地间的贸易,保护了英国的经济利益安全。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也使英国的海外商业利益得到拓展,为英国成为殖民帝国奠定了基础。 (3)原因:杜鲁门认为主要原因是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威胁到资本主义世界的稳定和美国的霸权地位,危及美国安全,美国通过“冷战”政策来遏制共产主义。 实质:争夺和维持美国世界霸权。 【解析】 (1)“理由”,依据材料一信息“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得出:历史上长城并不能阻挡边患的发生、国家安全的根本在于“修德安民”、加重百姓负担;结合所学知识从清代长城在国境之内的角度补充。 (2)“措施”,根据材料二信息“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这以后,亚洲、非洲或美洲,或该三角洲的任何部分……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生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爱尔兰共和国,或所有的任何其他地方、岛屿、殖民地或领土”并所学知识得出: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商业殖民优势,保护了英国的经济利益安全;依据所学知识从英国通过殖民战争和海外掠夺奠定了本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以维护国家安全;经过三次英荷战争,使英国的海外商业利益得到拓展,为英国成为殖民帝国奠定了基础等角度补充。 (3)“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信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强加在自由民族头上的极权政制,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从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威胁到资本主义世界的稳定和美国的霸权地位的角度思考。 “实质”,依据美国采取的杜鲁门主义可知,其实质是争夺和维持美国世界霸权。 27.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鹫的时尚。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则材料中对待学习西方文明的态度产生的原因。 【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没有触及到西方文明的核心(或者只学习西方文明的表象)。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原因:材料一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材料二学习西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西方文明认识的深入,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解析】 (1)“特征”,据材料一信息“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得出:自上而下推行;由材料信息“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得出:范围广泛;由材料信息“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得出:国民竞相效仿;由材料信息“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鹫的时尚”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没有触及到西方文明的核心。 (2)“变化”,据材料一“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和材料二信息“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可提炼出: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的诉求等角度说明材料一态度的原因;从学习西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西方文明认识的深入、对传统文化的思考等角度分析材料二态度的原因。 28.1861年农奴制改革开启了近代俄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既然天意授我承担起全俄罗斯皇帝的伟任,我一定不辱使命,誓将恩泽关爱惠及所有臣民” “先祖们已经采取了一些改善农民状况的措施……但是影响范围毕竟有限。”“我相信,贵族地主们对皇帝是无限忠诚的,也相信你们会为国家的利益而准备随时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我才决定进行这项改革。”“在地主仍保持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农民可在履行了规定的义务后长期使用宅基地,并且使用法令规定数量的土地。” ——摘编自《1861年2月19日宣言》 材料二 农奴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自由”和“土地”。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全面现代化的标志,为3000多万农民带来自由,为资本主义关系和国家经济现代化扫清了道路,并且在地方自治、教育、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因此被称为伟大的改革。 ——摘编自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沙皇为推进农奴制改革采取了哪些策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改革中解决“自由”和“土地"问题釆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现代化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1)策略:打着君权神授、惠及臣民的旗号为改革制造依据;赞扬贵族地主的忠诚和觉悟,减少改革的阻力;承诺让农民获得宅基地和一定数量土地,以赢得农民的支持。 (2)措施:废除农奴制,农奴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农民经济上获得一定数量的园地和份地。 (3)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现代化;引发教育、军事等上层建筑的政治改革;保留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解析】 (1)策略:根据“既然天意授我承担起全俄罗斯皇帝的伟任,我一定不辱使命,誓将恩泽关爱惠及所有臣民”可知是打着君权神授、惠及臣民的旗号为改革制造依据;根据“我相信,贵族地主们对皇帝是无限忠诚的,也相信你们会为国家的利益而准备随时牺牲自己的利益”得出赞扬贵族地主的忠诚和觉悟,减少改革的阻力;根据“农民可在履行了规定的义务后长期使用宅基地,并且使用法令规定数量的土地”得出承诺让农民获得宅基地和一定数量土地,以赢得农民的支持。 (2)措施:根据所学,可从废除农奴制,农奴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农民经济上获得一定数量的份地等回答。 (3)影响:根据“为资本主义关系和国家经济现代化扫清了道路”得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现代化;根据“在地方自治、教育、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具有进步意义改革”得出引发教育、军事等上层建筑的政治改革;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封建残余,并且改革后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