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试题(选修)(解析版)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教学质量调研(一)试题(选修)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某思想家主张:“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这一主张体现了 A. 法家的集权思想 B. 儒家的民本思想 C. 墨家的非攻思想 D. 道家的无为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体现了儒家重视弱势群体的民本思想,故B正确;材料和法家的集权思想、墨家的非攻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无关,故ACD错误。 2.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钿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这些规定 A. 实现了官营手工业的细致分工 B. 提高了工匠的政治地位 C. 导致民营手工业发展后来居上 D. 有利于手工技艺的传承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钿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体现的是古代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培养,这些规定有利于手工技艺的传承,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的官营手工业的细致分工,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工匠的政治地位,故B错误;C项和材料没有逻辑关系,故错误。 3.据《史记》记载:因为父亲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被迫逃到吴国,后引吴军攻破楚国而复仇。宋代以后,批判伍子胥不忠的观点愈演愈烈。这是主要因为 A. 血缘宗法观念的削弱 B. 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 C. 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D. 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 【答案】C 【解析】宋代以后,批判伍子胥不忠的观点愈演愈烈,这体现出三纲五常观念逐渐成为主流意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程朱理学思想影响的结果,故C正确;这和血缘宗法观念、市民阶层无关,故AB错误;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和该观念没有必然联系,故D错误。 4.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A. 否定君主专制 B. 提倡经世致用 C. 宣传三纲五常 D. 否定儒家理想 【答案】A 【解析】“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体现了传统君臣关系的颠倒。这表明顾炎武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故B错误;顾炎武反对三纲五常,故C错误;顾炎武的思想并没有脱离儒家理想的范畴,故D错误。 5.冯天瑜在《科举制度——中国“第五大发明”》中认为,书写、印刷等物质条件大有进步,为普通人读书并参加科考创造了便利条件,为科举考试简便、直观、公开的操作提供可能。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中国社会转型 B. 活字印刷术发明推动了科举制形成 C. 科举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 D. 造纸和印刷术发展助力了制度创新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造纸和印刷术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为制度创新提供了助力,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造纸和印刷术对科举制的影响,不能体现社会转型;B选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时期,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已经出现;C选项错误,科举制产生于隋朝,既是隋朝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技术进步不是科举制度形成的根本原因。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唐朝李颀有诗赠书法家好友,称其:“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以下与该书法家创作风格一致的作品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露顶”,脱掉帽子,指不受礼节的约束。“洒素壁”,指在白墙壁上泼墨挥毫。这一诗句形象地描绘了该书法家在素壁前笔走如流星般狂写的状态。结合所学可知,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颀的《赠张旭》,该书法家书写的字体是狂草,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变化丰富,奔放跃动,分析选项内容可知,C选项是草书,符合题意。A选项是行书;B选项是楷书;D选项是行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1906年,孙中山指出:“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这表明,孙中山 A.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B. 对民权主义的认识有了发展 C. 对辛亥革命失败作了深入反思 D. 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国民革命”、“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是革命的主体,提倡人民在政治地位上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体现了孙中山对民权主义认识的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孙中山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是在1924年重新诠释的新三民主义中,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此时尚未发生;D选项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1924年重新诠释的新三民主义,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毛泽东在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演讲中,驳斥国民党顽固派:“依现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走欧美资产阶级走过的老路,是行不通的。‘一次革命论’者,不要革命论也,这就是问题的本质。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制度。”发表上述主张的著作应该是 A. 《论持久战》 B. 《新民主主义论》 C.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边区文化协会”可知,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次革命论’者,不要革命论也,这就是问题的本质。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制度”体现了革命分两个阶段走,共产主义是最终目标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故B正确;《论持久战》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故C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解放战争时期,故D错误。 9.下表是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比较,从表格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1965年学校数(所)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1965年在校生数(万人)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434 1947年的1.1倍 67.4 1947年的3.3倍 中等学校 80993 1949年的14.1倍 1432 1946年的6.9倍 小学 1681939 1949年的4.9倍 11620.9 1946年的3.9倍 A. 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 B. “双百”方针的提出 C. 《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D.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解析】由表格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小学教育等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故选A。“双百”方针是指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科学上“百家争鸣”,与教育的发展无关,排除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均在改革开放之后,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D。 10.1919年,在经过考察队数月观测后,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联合召开大会,天文学家罗伊尔宣布:“星光确实按照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预言发生偏转。”这一发现 A. 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 B. 首次揭示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C. 力求通过观测证明相对论 D. 利用量子论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观测”、“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发现通过验证光线弯曲的预言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7世纪的牛顿经典力学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B选项错误,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首次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不是1919年这一发现的影响;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验证,不是光电效应。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1.随着美洲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仅16世纪内,欧洲的黄金数量大约从55万公斤增加到119.2万公斤;白银从700万公斤增加到2140万公斤。这一现象 A. 使地中海贸易中心形成 B. 导致了西欧物价的上涨 C. 促使世界市场基本确立 D. 刺激了西班牙商品出口 【答案】B 【解析】“仅16世纪内,欧洲的黄金数量大约从55万公斤增加到119.2万公斤;白银从700万公斤增加到2140万公斤”,这说明殖民掠夺导致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这一现象使欧洲市场的贵金属持续贬值,商品的价格直线上升,故B正确;地中海贸易中心形成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故A错误;世界市场基本确立是在工业革命后,故C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12.“王权又被进一步架空,化作一种由主要大臣组成的内阁会议的集体领导权,其负责对象也由原来的国王转变为议会。”英国的这一制度变化 A. 使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B. 维护了英联邦的团结 C. 使国王逐渐统而不治 D. 避免了党派政治纷争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王权又被进一步架空,化作一种由主要大臣组成的内阁会议的集体领导权,其负责对象也由原来的国王转变为议会”体现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变化逐渐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C正确;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A说法错误;材料和英联邦的团结无关,故B错误;这无法避免党派政治纷争,故D错误。 13.漫画既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评议的艺术。仔细观察下面漫画信息,它意在说明 A. 邦联制下美国政治窘境 B. 联邦宪法导致弊端丛生 C. 分权制衡影响政府决策 D. 三权分立破坏政治民主 【答案】C 【解析】漫画反映了三权分立影响了政府决策,选项C正确;三权分立体制对应的是联邦制,而非邦联制,排除A;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三权分立是维护民主制的手段,选项D排除。 14.根据下表信息,可知20世纪初 A. 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B.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同时开展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制度化 D. 欧美国家对亚非拉加大投资力度 【答案】A 【解析】表格信息说明,到20世纪初,全球船舶总吨位、铁路总长度、世界贸易总额都有大幅度提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多国同时开展工业革命的信息,故B错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制度化,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欧美国家对亚非拉的投资,故D错误。 15.如图是著名油画《星月夜》:天空中星星巨大而明亮,云彩随着星光曲成一团,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运用脱离现实的手法给人呈现出炫目的奇特景象。该画作者应是 A. 德拉克洛瓦 B. 莫奈 C. 凡·高 D. 毕加索 【答案】C 【解析】《星月夜》突出了光色对比,而且表达了画家的个人情感,这属于后印象派画作,选项C正确;选项A是浪漫主义画家,排除;选项B是印象派的创始人,其作品属于前期印象派,排除;选项D是现代主义画家,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1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1分,第20题10分,共55分。 16.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 (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 1167.7 3.85 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 1450.92 6.42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宋朝)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据材料二,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西方“商业革命”产生的最终结果。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角度分析中国和西欧“商业革命”结果迥异的原因。 【答案】(1)发展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 (2)表现:城市人口剧增;独立的商业中心崛起;海外贸易兴盛。 (3)结果:推动西欧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促进西欧社会转型。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理学的保守性使社会陷入僵化;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近代人文主义兴起激发进取和冒险精神。 【解析】 (1)“趋势”,据材料一中的数据可知,春秋至隋唐的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总面积增加;由材料一中“122(北方),215(南方);124(北方),328(南方)”的数据可知,南方经济发展。 (2)“表现”,据材料二信息“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得出:海外贸易兴盛;由材料信息“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归纳得出:城市人口剧增、独立的商业中心崛起。 (3)“最终结果”,据材料三“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一个主要因素”得出:推动西欧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 “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角度分别分析即可。如,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理学的保守性使社会陷入僵化;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近代人文主义兴起激发进取和冒险精神。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前期对传统中央官制的继承和创新的主要史实。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阁臣的地位和权力有何变化? (3)据材料二,指出明中期阁臣对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继承:明初仿元制设立中书省,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创新:明太祖废除丞相,分权六部;明成祖设内阁 (2)地位:不断提高;权力:由仅备顾问到获得票拟权。 (3)积极作用: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 原因:明中期阁臣大多具进士资格,文化素养较高;熟悉政令,政治素养较高;立场比较客观,办事公允。 【解析】 (1)“主要史实”,据材料一信息“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得出继承:明初仿元制设立中书省,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依据材料信息“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得出创新:明太祖废除丞相,分权六部,明成祖设内阁。 (2)“变化”,依据材料二信息“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得出:地位不断提高,权力由仅备顾问到获得票拟权。 (3)“积极作用”,据材料二信息“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得出: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 “原因”,依据材料信息“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得出:明中期阁臣大多具进士资格、文化素养较高,熟悉政令、政治素养较高;依据材料信息“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得出:立场比较客观、办事公允。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这些思想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著作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 ……“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启蒙运动把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怎样的新高度? 【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借用古典文化;具有创新性。 (2)主张:在经济方面主张自由放任;在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在政治方面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作用: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封建神权统治;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新高度:从对人性的尊重发展到崇尚理性,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把反封建神权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高度。 【解析】 (1)“特点”,据材料一信息“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得出:持续时间长;由材料信息“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得出: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由材料信息“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 ‘再生’”得出:借用古典文化;由材料信息“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得出:具有创新性。 (2)“主张”,据材料二信息“这些思想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得出:在经济方面主张自由放任;由材料信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得出:在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由材料信息“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得出:在政治方面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 “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封建神权统治、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等角度分析。 (3)“新高度”,依据所学知识得出:从对人性的尊重发展到崇尚理性、由人身的解放到思想的解放、由反对神权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并提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9.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京大学学生创办“新潮社”主张思想革命,主要内容就是革除“中国人的思想中的三种毒素”,“变奴性的思想为独立的思想”,“变专制的思想为平民的思想”,“变昏乱的思想为逻辑的思想”。正是这一改造国民性思潮激发的民族主义,在日本提出继承德国在山东侵略权益的刺激下,成了支配激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机。在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第一年,就将学生数增加到1695人,1918年,又增加到2001人,1919年春季学期就招收了2413人。 ——摘编自彭平一《论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将矛头直指以“尊君”为中心的专制主义和以“三纲”为中心的封建礼教,着力批判君主专制主义、“吃人”礼教、家庭制度等,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之功而使孔孟程朱之真面目及真价值彰显出来。 有人指责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指责胡适等人要建立的现代中国学术“没有任何继承”,这种指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误判。儒学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所以在传统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是由于它通过教化方式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民俗、家规、乡约中,融入到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持久地影响着民众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断非轻易能够割断的。 ——摘编自左玉河《反传统、激进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作者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关系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原文)。材料二中可以支撑其观点的依据有哪些? 【答案】(1)新文化运动解放了青年学生的思想;新文化运动改造了国民性;激发了民族主义;培养了大批学生力量。 (2)主要观点: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中国文化传统,但是并没有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依据:新文化运动要扫除的是儒学的僵化躯壳和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传统;肯定了孔子和儒学的历史价值,没有打倒孔孟真儒学;儒学对传统社会的影响深远,绝非一场运动就能中断。 【解析】 (1)“影响”,据材料一信息“正是这一改造国民性思潮激发的民族主义”得出:新文化运动改造了国民性、激发了民族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文化运动解放了青年学生的思想;由材料信息“在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第一年,就将学生数增加到1695人,1918年,又增加到2001人,1919年春季学期就招收了2413人”得出:培养了大批学生力量。 (2)“主要观点”,依据材料二信息“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之功而使孔孟程朱之真面目及真价值彰显出来……儒学……融入到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持久地影响着民众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断非轻易能够割断的”概括得出: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中国文化传统,但是并没有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 “依据”,依据材料二信息“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得出:新文化运动要扫除的是儒学的僵化躯壳和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依据材料信息“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之功而使孔孟程朱之真面目及真价值彰显出来”得出:新文化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传统、肯定了孔子和儒学的历史价值、没有打倒孔孟真儒学;由材料信息“儒学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所以在传统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是由于它通过教化方式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民俗、家规、乡约中,融入到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持久地影响着民众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断非轻易能够割断的”得出:儒学对传统社会的影响深远,绝非一场运动就能中断。 20.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影响的分析历来是多视角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这些有力的措施可以用除旧与布新两个词组来总结,这对古式的儒学教育是一个巨大的抨击。更多的读书人抛开四书五经与科考的束缚而去学习一些更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沉迷于泱泱大国的心态之中固步自封。对学术界产生了极深的震动,极大地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 戊戌变法虽然最后被后党无情摧毁了,但是它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清末新政提供了蓝本。措施可以被废除,可是新措施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用政治的手段来消弭的,戊戌新政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促使更多的青年人投身于中国现代化的革命洪流之中,最终清王朝葬身于受现代化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的革命之中。 ——以上摘编自《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在教育文化方面“除旧”、“布新”的措施。上述“除旧”、“布新”的措施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戊戌变法影响的核心观点(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变法在思想与政治方面的影响。 【答案】(1)措施:“除旧”主要指废八股;“布新”主要是指在各地兴办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等。影响:废八股对传统的儒家教育形成有力冲击,更多的读书人抛开四书五经与科考的束缚而去学习一些更有用的东西(开眼看世界),而不是沉迷于泱泱大国的心态之中固步自封;京师大学堂(新式学堂)的设立,对学术界产生了极深的震动,有利于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 (2)核心观点:戊戌变法推动中国现代化。思想影响: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政治影响:为清末新政提供蓝本;后来受现代化思想影响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解析】 (1)“措施”,据材料一信息“更多读书人抛开四书五经与科考的束缚而去学习一些更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废八股的角度说明“除旧”,从在各地兴办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等角度说明“布新”。 “影响”,依据材料信息“更多的读书人抛开四书五经与科考的束缚而去学习一些更有用的东西”得出:废八股对传统的儒家教育形成有力冲击;由材料信息“而不是沉迷于泱泱大国的心态之中固步自封”得出:开始向西方学习;由材料信息“对学术界产生了极深的震动,极大地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学术界产生了极深的震动、有利于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的角度说明。 (2)“核心观点”,据材料二信息“戊戌新政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促使更多的青年人投身于中国现代化的革命洪流之中,最终清王朝葬身于受现代化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的革命之中”概括得出:戊戌变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影响”,依据材料二信息“戊戌新政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促使更多的青年人投身于中国现代化的革命洪流之中”从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等角度分析思想影响;由材料信息“它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清末新政提供了蓝本……最终清王朝葬身于受现代化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的革命之中”和所学知识从为清末新政提供蓝本、影响到清王朝的命运等角度分析政治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