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部分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纲要求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标提示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考点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西方文化 ②西装 ③四合院 ④“断发易服” ⑤反清革命 ⑥勤俭节约 ⑦“菜篮子工程” ⑧休闲方式 考点二 ①淞沪铁路 ②胥各庄 ③第一位 ④汽车 ⑤轮船招商局 ⑥冯如 ⑦北京至天津 ⑧上海 ⑨台湾 ⑩南京 ⑪维新思想 ⑫《新华日报》 ⑬《定军山》 ⑭工农生活 ⑮北京电视台 ⑯1994 [巧学妙用] 概念阐释——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 图示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 构图解史——社会生活的变化 漫画解史——西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图片证史——轮船招商局旧址 图解历史——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 构图解史——制约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 构图解史——近代报刊业的特点和作用 图示解史——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思维导图——大众传媒的变迁 考法1 近代社会服饰的变迁 【考题1】 (2016·云南昆明检测)下图女子旗袍的变化表明( ) A.旗袍是新潮女性的永恒时尚 B.服饰有较强的政治色彩 C.当今服饰复古潮流已非常普遍 D.旗袍在突破创新中诠释崭新的时尚 答案 D 『』 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与材料中“旗袍的变化” 相符,故D项正确。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与20世纪20年代之后“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不符,故A项错误。 『』 中国近现代社会服饰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向西方学习。 (2)由过去的封建传统服饰向现代服饰趋进的过程。 (3)变化中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考法2 报刊的社会功能 【考题2】 (2017·安徽蚌埠调研)从1874年至1877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这反映了( ) A.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B.《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 C.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 答案 C 『』 《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说明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申报》连续刊载有关进展消息,既不能说明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也无法体现司法制度改革,故A、D表述错误。 『』 近代报刊的社会功能 (1)报刊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时效性较强,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 (2)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近代社会,报刊对中国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考法3 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 史料一 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 210 105 93 8 2 2 1880 372 169 175 16 5 8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 760 284 402 60 20 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史料二 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铁路交通从无到有。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的铁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 ——摘编自《中国铁路史》 高铁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格局大变于中国,中国的高铁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场合推销中国高铁,“高铁外交”席卷全球。 ——摘编自“凤凰读书” 『』 (1)史料一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的发展概况。依据史料一,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提示 特点:就全世界来看,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已延伸到世界各地;就各地区来看,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 成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带动了铁路交通向全球的延伸;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铁路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史料二论述了中国近现代铁路的发展历程。依据史料二,比较说明中国铁路与高铁发展背景的异同。 提示 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铁路发展是列强侵华与清廷自救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综合国力提升,高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同:先进的中国人,创新技术,爱国奉献。 『』 表格型史料是历史高考的常见题型,“正确解读表格、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成为解题的关键。解读表格一般分两步:一看标题,掌握表格核心主旨;二看两个对比,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如史料一的表格:从纵向看,得出全世界的铁路建设均发展迅速;从横向看,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有关世界铁路发展特点的成因,可进行两点分析,第一点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殖民扩张掠夺的影响,第二点从各地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角度进行回答。史料二的中国铁路与高铁发展背景的比较,注意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 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控制,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特点 ①从时间上看: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②从发展水平上看: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③从地域上看:发展不平衡,最早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且发展较快,西北、西南地区发展缓慢,地区差别较大。 (3)影响 ①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②消极: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 考法4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料 『』 史料两幅图片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家庭风貌,充分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从图1、图2中,各提取一项信息,对近现代中国人家庭生活的重大变迁进行比较说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提示 示例一 变化说明:人物服装不同。图1清末服装带有满族服装传统,而图2则是文革时期中国人最普遍的中山装。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经历过外敌入侵内乱不止,从王朝到共和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主题变化直接影响民众家庭生活。 示例二 变化说明:家庭成员人数。清末家庭人数明显多于现代家庭。原因:清末大家庭都与长辈住在一起;而现代中国人家庭大多是小家庭(或独生子女),分户而居;人们的家庭观、生育观发生变化,从多子多福、多代同堂到小家庭模式。 示例三 变化说明:从人物形象或画面内容来看。图1的清末家庭照相对而言还略有生活情趣,有瓷瓶装饰,妇人孩子们手持折扇;而图2中的人物形象刻板,佩戴有毛主席像章。图1是生活场景实拍,是近代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的缩影;而图2是艺术描绘的“文革”期间国人的精神、生活状况;政治氛围浓厚,气氛压抑;国家政治生活主题变化。 示例四:变化说明:两幅全家福的留影手段不同。图1是使用相机实拍的老照片留影,而图2是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前卫艺术作品(以典型照片为蓝本),风格截然不同。原因:当代艺术创作求新、求变,画风独特,以独特视角来表现革命时代的脸谱化肖像;社会进步,观念开放,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 第一小问,示例一据图1“满族服装传统”和据图2“中山装”得出人物服装不同,示例二据图1、图2中家庭成员人数得出清末家庭人数明显多过于现代家庭,示例三据图1“生活情趣,有瓷瓶装饰,妇人孩子们手持折扇”、据图2“形象刻板,佩戴有毛主席像章”得出画面内容不同,据图1“相机实拍”、据图2“前卫艺术作品”得出留影手段不同;“原因”从该时期的政治、社会、技术和艺术等角度回答。 『』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清政府、民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这些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④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建立,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2)特点 ①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②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③从程度上看,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变化大,内地和广大农村变化小,城乡社会生活变化不均衡。 ④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1.(2014·课标全国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 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B项正确。作者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系,A、C两项与此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排除D项。 答案 B 2.(2014·课标全国Ⅰ,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解析 本题以上海与内地电影放映对比为切入点,实际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相关史实,难度较大。材料显示京津内地放映的国产片要比作为中国电影制作中心的上海少很多,不是因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热情,而是因为国产影片拷贝难以流通到内地,故排除B项,A、D两项题干无从体现,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3.(2015·课标全国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 法定假日天数 节假日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3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表中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析 解题首先读题,总结趋势和分析原因。读题之后研读材料,观察表格,找到“节点”,找出我国节假日变化的趋势,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答案 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甘肃调研)近代以来,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与中国本土(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交融,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风俗景象。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A.中山装、旗袍 B.面包房、咖啡屋 C.西式别墅 D.火车、汽车 解析 中山装、旗袍都是将西方元素和中国元素相结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面包房、咖啡屋都完全是西方引进的产物,故B项错误;西式别墅也完全是引进西方的产物,故C项错误;火车、汽车也完全是西方引进的产物,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7·贵州模拟)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据此可见(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 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 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 解析 材料“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体现了革新思想,“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表明传统思想,故B项正确。 答案 B 3.(2016·山西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代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这体现了当时( ) 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 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 解析 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放,故A项正确。 答案 A 4.(2016·四川成都诊断)下侧框内所叙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材料说明( ) △1912年9月19日:“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 △1913年9月15日:“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主动离婚者中妇女占近半数。” A.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 B.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C.习俗变迁具有自由平等特征 D.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 解析 材料“宣读婚约”“携手同归”“主动离婚者中占近半数”等婚姻习俗,体现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故C项正确。 答案 C 5.(2016·安徽安庆三模)《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中提到“教育工作应该为战争与进行广泛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教育服务观点出发,教育为着战争……用教育工作帮助战争的动员”。这种教育( ) A.具有泛政治化倾向 B.走群众路线 C.具有全盘苏化倾向 D.服务抗日战争 解析 根据材料“教育工作应该为战争与进行广泛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教育服务观点出发”可知,教育具有政治化的倾向,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群众,主要讲教育要为战争服务,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向苏联学习,故C项错误;“解放区”的出现应是在抗日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7·四川广安调研)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kg公斤,2002年降至78.5公斤。这表明( ) A.自然灾害致粮食产量下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没有发生过大面积、持续性的自然灾害,所以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与自然灾害无关,故A项错误;1982年之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粮食产量连年增加,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膳食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样化转变,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这与题干中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7.(2017·海南海口模拟)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解析 黄包车仍然是人力车,材料从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故A项正确;黄包车仍然是人力车,而且直到20世纪20至30年代大量存在,不利于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主权的部分丧失,与半殖民地色彩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黄包车对市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A 8.(2016·广东中山高考模拟)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均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其中,集中组织修建叙(宜宾)昆、滇缅、湘黔、黔桂等铁路;兴建川湘、湘黔、川黔、汉渝、兰(兰州)新、川滇等公路的中国政府是( ) A.晚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重庆国民政府 解析 晚清并未在西南地区大规模修建铁路,故A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主要在北方进行交通建设,故B项错误;北洋政府统治中心主要在北方,不可能在西南大规模进行交通建设,故C项错误;材料中新建交通路线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即抗战大后方所在地,主要为抗战服务,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7·甘肃模拟)《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 )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 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解析 根据题干中“《上海洋场竹枝词》”可知,题干只体现出了上海这一地区交通设施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题干中“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说明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半殖民地色彩,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7·辽宁抚顺模拟)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 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材料中体现的是政论性报刊的比重大,反映不出列强侵略阻碍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政治变革报刊所占比重,可知报刊关注政治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放弃实业救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6·安徽蚌埠三模)1855年2月,《遐迩贯珍》杂志刊出消息:“今于本月起《遐迩贯珍》各号,将有数帙附之卷尾,以载招贴(广告)……至所取之银,非以求利,实为助每月印《遐迩贯珍》叁千本之费用而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该杂志性质发生了改变 B.早期的广告属于纯公益性质 C.该杂志发行量不断增加 D.商业信息交流渠道有所拓宽 解析 材料中没有介绍该杂志的性质,更谈不上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中“至所取之银……实为助每月印《遐迩贯珍》叁千本之费用而己” 表明这些广告不是公益性的,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该杂志收取登载广告的费用,是为了支付印刷杂志的开销,并不能体现杂志的发行量增加,故C项错误;在杂志卷尾刊载广告,在当时的中国,有利于商业信息交流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7·山东青岛模拟)2016年11月16日~18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计算机网络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 B.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C.1990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D.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远远超过城镇 解析 “计算机网络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符合信息时代的史实,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远远超过城镇符合史实,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山东菏泽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德家们将中国人描绘为一个大家庭,他们的家庭价值观念延伸到社会领域。像朝廷一样,中国的家庭也是等级森严、父权至上和专断独裁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并且将家庭的领导地位传给长子。国家将对祖先的崇敬作为儒家礼教的内容加以推广,子女的孝道是家庭价值的基石。中国家庭的社会,据推测,已扩展成一个父系血缘群体,如宗族。在家庭内部,儒家的道德标准是妇女要服从男子的权威。中国的父母们重男轻女,女孩被家庭看作社会和经济的负担。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 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学校的创办实际上表明政府已经取代家庭承担教育的责任。因此,当国家干涉家庭关系时,家族社会的政治支撑也就土崩瓦解了。在晚清和早期共和时代的新法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外国商品的涌入和 1895年以后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生产方面享有特权,给国内手工业和农业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被剥夺饭碗的手工业者和农民离开家乡进城谋生,同时也摆脱了家族和家庭对他们的控制,旧的家庭关系瓦解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关系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为什么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晚清家族社会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10分) (3)近代家族关系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什么特点?(3分) 答案 (1)特征:受宗法制影响,宗族观念浓厚;等级森严、父权至上;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重视孝道;重男轻女。 原因: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影响到家庭价值观念;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对女性的要求更加严格。 (2)因素:近代学校的创办,导致家族社会的政治支撑的瓦解;家庭社会的司法基础瓦解;外国经济的入侵瓦解了旧的家庭社会的经济支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进步思想的传播等。 (3)特点:与家族关系变化类似,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内部自然发生的,而是深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压力下进行的。) 14.(2016·四川德阳三模)(12分)统计数据的变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图1、图2为《人民日报》“三八节”新闻报道中女性职业的统计。)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新闻报道中女性职业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解析 这是一道数据史料题,回答时先比较数据变化的趋势,再结合所学阐释变化的原因。例如比较得出工人与农民所占比重大幅度降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别论述1950~1978年占比高的原因,1979~2004年占比大幅下降的原因即可;如比较得出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大幅度提高,其原因可从女性社会地位、教育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社会的需求等方面回答即可;如比较得出女性领导比重大幅度提高,其原因可从女性政治地位、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等角度回答即可;如比较得出除工农外,其他职业均有提升,女性的职业更加多样,其原因可从社会条件、女性社会地位、女性的社会作用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示例: 信息 说明 1 工人与农民所占比重大幅度降低 图1工农所占比重高。工农民主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展开,树立劳动者形象的需要;阶级斗争思想的长期存在。图2工农比重大幅降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阶级斗争思想逐渐淡化,女性身上的革命色彩退去 2 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大幅度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女性教育的稳步发展;男女平等观念被普遍接受;社会主义建设客观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 3 女性领导比重大幅度提高 妇女政治地位提高;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4 除工农外,其他职业均有提升,女性的职业更加多样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为妇女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条件;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妇女更加独立,全面参与社会建设,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示例不作唯一标准,如从其他角度概括,亦可同等给分。) 单元提升课(八) 视角1 历史趋势——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到近代多种经济形式的演变 【知识点拨】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引进西方技术,掀起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促进了近代企业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考题例证1】 (2016·内蒙古鄂尔多斯模拟)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解析 自然经济的抵制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由题干中的时间“ 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可知此时鸦片战争已结束。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闭关自守,只允许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因此广州在对外贸易中占绝对优势。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规定开放五处为通商口岸,这就打破了广州在对外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出现了材料中所述的现象,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 A 视角2 历史趋势——近代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社会习俗的变化 【知识点拨】 随着列强的侵略,特别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它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呈现出新旧冲突、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 【考题例证2】 (2016·辽宁抚顺模拟)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抓住设问要求“社会原因”。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D是旗袍本身的优点,不是社会原因;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这推动了旗袍成为时尚。 答案 B 视角3 主流思潮——“实业救国” 【知识点拨】 “实业救国”是近代社会各阶层实现救亡图存的重要方式或途径。它最早萌发于鸦片战争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辛亥革命影响下“实业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 【考题例证3】 (2017·山东淄博调研)陈旭麓 先生认为,(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历史条件决定了革命与改良在互相对立中又互相联结,在不同一性中具有同一性。“同一性”体现在( ) A.发展实业 B.变革方式 C.领导阶层 D.变革道路 解析 无论是改良还是革命都是方法,就其根本而言则是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改良和革命本身就是不同的方式,故B项错误;革命中由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等引导,改革中由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引导,故C项错误;变革的道路,出于不同的目的会选择不同的道路,故D项错误。 答案 A 视角4 主流价值观——自由、平等、开放 【知识点拨】 西方先进文明的传入,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思想界之“催化剂”。在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开放思想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也是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体现。 【考题例证4】 (2016·山西晋中期末)1913年1月,《大公报》发文描述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 )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解析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临时约法》宣扬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所以女子参与政治活动,是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响应,故A项正确;救亡图存就是反帝反封建,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在当时,主要体现在反对封建专制,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女子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与婚姻自主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 (民国二十六年版) 【解读】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洋纱洋布倾销中国,使中国传统手工业从业者大量破产失业;失业的妇女迁到上海等地,进入西方资本家开设的工厂做工;材料中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中国已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解读】材料论述了近代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情况: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大量向中国输出鸦片和纺织品;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印度、锡兰等国的竞争,国际竞争激烈;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棉纺织品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清政府“奖励实业” 清政府“奖励实业”之举发端于甲午战争后,但作为一项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却是在1903年商部设立之后。1902年清政府在……“库储一空如洗”的财政困境中,开始注目于“商政”,讲求商务,并接受了督办政务大臣奕劻等人的奏请,于翌年7月在中央设立商部,以为“振兴商务”之地。……商部之设,由政府出面倡导实业,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解读】 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发展民族工业政策的变化: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需要支付巨额赔款,但财政困难;一些大臣支持发展实业;清政府“奖励实业”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始于1903年商部的设立,这是清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巨大变化,有利于改变社会对工商的歧视观念,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解读】作者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现象以及对出现新现象原因的分析。(1)材料体现了20世纪初人们把剪发辫、易服饰、接受西方生活习俗视为时尚的新现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变。(2)作者认为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因素推动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 5.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番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解读】作者描述了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1)上海的建筑出现了西式楼房。(2)西方的商品、交通、通讯、信贷、工厂等遍布上海,上海俨然是西化城市。(3)大量教堂的存在说明西方宗教信仰影响到中国人的思想。(4)上海的饮食、服装呈现西化趋势。 6.近代报刊的出现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在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解读】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作者认为:(1)《昭文新报》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报纸。(2)早期的报纸主要集中在汉口、香港、上海、广州等地,即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之地,而在内地仍然存在着“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等问题。(3)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战败使有识之士受到巨大的震撼。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以办报的方式来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时期某些主张的提出,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近代报刊的发展。 7.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相去甚远。……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尚不能真正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太够用,专门研究的独立机构也甚为稀少。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解读】材料指出了阻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主要障碍。根据材料中“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可得出政府腐败无能是导致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障碍之一;“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说明近代中国技术落后,这是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障碍之一;“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太够用,专门研究的独立机构也甚为稀少”说明近代中国人才缺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