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广安市北京师范大学广安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解析版)
四川省广安市北京师范大学广安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 ) A.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B.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C.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 D.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 【解析】从材料的“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可以推断材料强调下级对上级不能称谓亲属,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上级(天子、诸侯)对下级可以称谓亲属,但下属不可用亲属称谓上级,应该是只能用臣属关系称谓,故B项正确;材料不是关于政治权力的分配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同姓还是异姓诸侯,故D项错误。 【答案】B 2.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这表明商代( ) A.贵族统治受到削弱 B.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商王借此强化王权专制 【解析】材料反映商代对神的崇拜,与贵族统治无关,故A项错误;商王占卜是为了借神灵来强化王权,材料未反映商王权力受限,故B项错误;商王通过占卜,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神灵的意志,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C项正确;商王借此强化王权,但此时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能说是专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3.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解析】“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 表明对宗法的遵从,故A项错误;“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有利于形成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故C项正确;“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没有涉及王权与族权的分离和冲突,故D项错误。 【答案】C 4.《礼记。礼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 A. 君权神授 B. 以礼治国 C. 民贵君轻 D. 仁者爱人 【答案】B 5.《逸周书》对于节气和物候的认识和记录已经成熟,如“惊蛰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先秦时期的节气观念发展源于( ) 适时耕种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B.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 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 D.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答案】A 6.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 ,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 民产子 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 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 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答案】B 7.吕思勉在《先秦史》中记载:“据实物为史料,今人必谓其较书籍为可信……其实亦不尽然。今之所谓古物,伪者恐亦不啻居半也。”作者认为( ) A.实物史料比书籍史料更可信 B.实物史料可以客观反映现实 C.书籍史料的史料价值为最高 D.实物史料有作伪而不可尽信 【解析】由材料“据实物为史料,今人必谓其较书籍为可信……其实亦不尽然。今之所谓古物,伪者恐亦不啻居半也” 可知对实物史料也要辨别真伪,故选D项;A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实物史料的真伪性而非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排除B项;书籍史料和实物史料都有史料价值,排除C项。 【答案】D 8.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 ) A.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B.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C.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 D.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 【解析】材料中皇帝相关的人事都享有专门的称呼,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故A项正确;郡县制建立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体现皇权神秘性,故C项错误;皇帝制度形成后延续至中国封建王朝灭亡,故D项错误。 【答案】A 9.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这一规定( ) A.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 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解析】这一规定是为了改变郡国并行体制所带来的地方诸侯王权力过大的局面,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故A项错误;这一规定使得王国越分越小,并且列侯归郡县管辖,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B项正确;这一规定旨在加强中央集权,与巩固血亲关系无关,故C项错误;这一规定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故D项错误。 【答案】B 10.西汉御史指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盐铁官营( ) A.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解析】根据材料中“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可知是为了打击商人,国家获取经济利益,根据材料中“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是为了补充赋税不足,以稳定国家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补充赋税不足问题,不是解除了百姓的赋税,故B项错误;虽然政府采取盐铁官营措施,但是商品经济一直持续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解决军费只是其中之一,不是终极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11.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江都王相的王相被罢免。这表明( ) 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 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 【解析】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儒家天人感应思想吸收了阴阳五行家的迷信思想,故B项错误;“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表明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故C项正确;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与材料的内容表明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C 12.西汉贡禹上书称:“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材料反映汉代官营手工业( ) A.规模庞大,不计成本 B.高效运行,管理严格 C.分工细致,技艺精湛 D.产品精美,面向市场 【答案】A 13. 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 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 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 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答案】D 14.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西晋 东晋 南朝 宗室外戚 19%~38% 7% 19%~38% 世家大族 49%~64% 78% 49%~64%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解析】由材料可知西晋到东晋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在官僚体系中占比降低,而世家大族占比在增大,说明这一阶段王权弱于世族;从东晋到南朝时期,宗室外戚比重占比逐步增大,而世家大族占比缩小,说明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故选B项;材料既然对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进行比较,说明此时依然为官僚体系,且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东晋到南朝的宗室外戚比重增大,说明皇权有增强,排除C项;材料仅对宗室外戚与世族在官僚体系中的比重进行对比,没有提供经济、军事、文化等信息,无法体现整个社会发展严重倒退,排除D项。 【答案】B 15.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 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解析】材料中高僧认为佛教与儒学“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著《抱朴子》的外篇“属儒家”,反映出东晋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佛、道与儒学的融合,而非挑战儒学,故B项错误;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不一致,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东晋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没有体现出“合归儒”,故D项错误。 【答案】A 16.苏格拉底提出:人们不可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外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那么作为人只要研究好人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这体现出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 A.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 B.属于自然哲学范畴 C.使哲学成为独立学科 D.强调神的伟大价值 【解析】通过题干中“作为人只要研究好人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作用,这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选A项;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作用,这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排除B项;亚里士多德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是苏格拉底,排除C项;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作用,而不是神的作用,排除D项。 【答案】A 17.下图为描绘荷兰圣像破坏运动的插图,该运动( ) 《图像破坏者》,创作于1566—1568年 A.破除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 B.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破坏上帝在信徒心中的形象 【解析】通过题干中该插图的创作时间,即1566—1568年,可知该插图的创作深受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上帝就可以得到救赎,不必按照教会所规定的繁琐仪式,所以在插图中出现了破坏圣像的行为,故选C项;宗教改革不是不信仰上帝,而是不满意教会的繁琐仪式,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与题干所提供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宗教改革反对的是教会的繁琐仪式,没有破坏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排除D项。 【答案】C 18.有学者认为,16世纪的宗教改革者和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虽在哲学世界观上表现迥异,但在世俗生活中却也有着“共同的信仰”。这里“共同的信仰“的主要含义是( ) A.反抗权威 B.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 D.相信神灵 【解析】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教会,故选A项;启蒙思想家重视法制,与宗教改革者无关,排除B项;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与宗教改革者无关,排除C项;宗教改革者相信神灵,与启蒙思想家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19.启蒙运动之前,西欧知识分子以欧洲生活方式为标准来评判美洲印第安人,认为他们处于野蛮落后的状态。而在法国启蒙运动中,不少启蒙思想家则称赞印第安人自然纯朴,视其为“高贵的蒙昧人”。启蒙思想家此举意在( ) A.批评西欧对美洲的殖民侵略 B.宣扬自由平等的理念 C.肯定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D.批判传统认识的狭隘 【解析】据材料“而在法国启蒙运动中,不少启蒙思想家则称赞印第安人自然纯朴,视其为 ‘高贵的蒙昧人’”可以得出启蒙思想家此举意在宣扬自由平等的理念,故选B项;材料说的是西欧知识分子和启蒙思想家对印第安人的看法、没有涉及西欧对美洲的殖民侵略,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西欧知识分子和启蒙思想家对印第安人的看法,没有涉及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启蒙思想家对西欧知识分子的态度,排除D项。 【答案】B 20.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急速老化,人类在逃离太阳系,去往新家园过程中遭遇木星引力吸引,险些与木星相撞的故事。这一情节涉及到的近代自然科学原理是( ) A.哥白尼的“日心说” B.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解析】根据材料“人类在逃离太阳系,去往新家园过程中遭遇木星引力吸引,险些与木星相撞的故事”可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故选D项;哥白尼的“日心说”与逃离太阳系并没有任何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丝毫没有对电磁感应的相关提及,排除B项;材料中所提及的是人类的逃离而非进化,排除C项。 【答案】D 21.二战后有西方学者认为, 发达的工业社会让人们满足于眼前的物质享受,工人和老板可以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漫游同样的风景胜地,技术的进步控制了人们的身心,人们不再具有否定、批判和超越的向度,成为单向度的人。此观点重在强调( ) A.物质享受降低人的工作积极性 B.福利政策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 C.国家应减少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D.技术发展可能会导致人的异化 【解析】材料“技术的进步控制了人们的身心,人们不再具有否定、批判和超越的向度,成为单向度的人”,体现了技术发展对人们身心、思维的控制和异化作用,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技术发展对人们身心、思想的控制和异化作用,没有体现人的工作积极性的降低,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技术进步工业发展对人们的消极影响,无关福利政策内容,排除B项;材料重在强调技术进步对人们的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不是政府干预导致的,因而也不要求国家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 【答案】D 22.著名作家狄更斯(1812—1870年)生活的时代正好是英国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他以其艺术家特有的敏感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并在其小说中真实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据此可知狄更斯的小说属于( ) A.浪漫主义流派 B.现实主义流派 C.现代主义流派 D.新古典主义流派 【解析】狄更斯的小说现实主义,与材料中“真实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相符,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中“现实主义”不符,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中“现实主义”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中“现实主义”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23.法国大革命前的画家与小说家,或着墨于父子关系的紧张,或从“父亲不在”写起,不啻对“父亲的权力”打了一个大问号。而革命时代的立法诸公,就是在这种文艺氛围之下成长起来的。材料表明( ) A.法国文人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文艺对法国大革命的积极影响 C.文艺作品是大革命的思想根源 D.文艺家已成为大革命的领导者 【解析】“革命时代的立法诸公,就是在这种文艺氛围之下成长起来的”受文学的影响,追求平等,民主,故选B项;题中所述现象并不能代表所有法国文人,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是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革命时代的“立法诸公”受到文学的影响,不能说明文艺家已成为大革命的领导者,排除D项。 【答案】B 24.“他们拿起画笔,没有历史的包袱,没有沉重的使命;他们只是要书写愉悦的心情,描绘那些跳动在树叶、水面上的光……他们摆脱了长久以来主宰西方美学的古典符号,他们以自己的语言书写自己的时代。”与该风格类似的美术作品是( ) 【解析】“没有历史的包袱,……水面上的光”说明突破历史传统,强调光和色的运用,《日出·印象》符合,故选D项;《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美术,排除A项;《拾穗者》现实主义,排除B项;《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排除C项。 【答案】D 二、材料阅读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世界各国文化中大多不乏人文精神。尤其是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自律。对政权的迎合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同时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去追求和谐社会的建立。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儒学的人文精神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主义烙印,大大损害了儒学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苏丽娜、陈利音《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兼议中西方法治进程中人文基础的差异》 材料二 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摘编自刘泠然《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兴《论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其成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形成的主要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和影响。(9分) 【答案】(1)特点:注重人的价值和自我修养;政治实践性强;追求和谐;具有封建主义烙印;缺少对人格平等的追求。(6分,任答3点) 成因(任答2点得4分)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思想文化: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儒家思想伦理文化的影响。 (2)背景: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促进;公民个人价值重要性的凸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各一点,共6分) (3)变化:由对人个体自由的追求转向对人社会权利的追求。(3分,言之成理即可)影响:宣扬了民主和平等理念;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解放;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理论依据。(6分,言之成理即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朝鲜古代碑刻表明4、5世纪之交,朝鲜半岛诸国已经熟练使用汉字;新罗学者薛聪用汉字作音符来标注朝鲜语的助词,帮助阅读汉文。3~5世纪,汉字经过朝鲜地区传入日本;留学唐朝的吉备真备、空海利用汉字创造了“片假名”“平假名”。儒学在3、4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后来,朱子学成为“官学”,成为维护幕藩体制纲常与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682年,新罗建立了国立大学,其“学制皆仿中国的制度而来”;676年,日本仿隋唐国子监之制设大学寮于京师……8世纪中叶,新罗仿唐制改革了行政组织,中央设执事省,并采用科举制官吏。日本大化改新仿照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在中央设二宫、八省,在地方设国司和郡司;参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法”……4世纪,佛教自中国传入朝鲜,在新罗时代,中国禅宗成为朝鲜佛教的主流,后经百济传入日本。6世纪,大批留学唐朝的僧人把佛教许多宗派传入日本。此外,端午节饮菖蒲酒、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九月九日重阳节等习俗也为朝鲜人、日本人所接受。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材料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示例 看法:中华古代文明对东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说明:汉字、汉文影响了朝鲜、日本的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创制,如日本利用汉字创造了“片假名”“平假名”,促进了两国文化的发展。儒家思想促进了朝鲜、日本学术思想的发展,且成为巩固统治的官方哲学。中国教育思想和制度推动了朝鲜、日本教育的发展,如新罗的国立大学,其“学制皆仿中国的制度而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制度革新,如日本大化改新参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法”。中国化的佛教也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如新罗时代,中国禅宗成为朝鲜佛教的主流。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俗极大地影响了朝鲜、日本的社会生活,两国文化不同程度地具有中华文化色彩。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 【答案】(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3分)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3分) (2)方便纪年;(2分)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3分)长期使用,影响深远;(2分)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