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同步导练作业16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同步导练作业16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作业 16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在电视剧《走西口》中,剧中人物把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 一个主义,给了解释:“什么是__________?就是‘推翻帝制’,建 立‘民主国家’。”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画线处应填( ) A.民主 B.民权 C.民生 D.民族 解析:三民主义包含民族、民权、民生三部分内容。民族主义是 指推翻清朝统治;民权主义是指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 和国;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 答案:B 2.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 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解析:B、D 两项是民族主义。C 项是民生主义。A 项能够体现 民权主义思想。 答案:A 3.“他的民权思想,能与黄宗羲等人的反思相应,民生的主张也 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平均主义相应。民族主义的诉求,则触动当时全民 悲愤的心弦。”这里的“他”是指( ) A.魏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了“民族”“民权”和“民生”的主张,符 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张,C 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中山丛书》第一册记载:“凡事都是应该由人民作主的,所 以现在的政治又可以叫做‘民主政治’。……权与能分开,人民对于 政府的态度才可以改变。如果权与能不分开,人民对于政府的态度总 是不能改变。”该记载主要阐述的思想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依法治国 解析:“凡事都是应该由人民作主的”强调的是主权在民;“权 与能分开”强调的是实行分权的民主政治。这些均是“民权主义”思 想的具体体现,故 B 项正确。其他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答案:B 5.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 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 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 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解析: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要建立在国家和民族独立的基础之上, 这个观点的提出正是由我国近代民族危机严重,国家不独立造成的。 答案:B 6.“我们生在中国,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反而都是沉沉默默,让 异族儿据我上游,而不知利用此一片好山河,鼓吹民族主义,建一头 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的牛耳,实为可叹!”孙中山先生的这段演 讲可以看出其革命的核心目的是( ) A.推翻满清贵族统治 B.结束帝国主义压迫 C.建立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D.联俄联共实现共同富裕 解析:从材料中“鼓吹民族主义,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 全球的牛耳”可以看出,孙中山革命的核心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 国。 答案:C 7.20 世纪初孙中山在《排外与国际法》一文中提到:“各国交际, 未尝不视国力之强弱以为进退,而相与结不对等之约。”“不平等条约” 概念呼之欲出。这反映了孙中山( ) A.看清了列强侵略的本质 B.已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 C.具备一定国家主权意识 D.主张废除不平等的条约 解析:列强侵略的本质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 输出,为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创造条件,材料未体现,故 A 项错误;孙 中山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材料未体现,故 B 项 错误;孙中山指出了我国近代的条约是在敌强我弱基础上签订的不对 等条约,即条约损害了我国的国家主权,故 C 项正确;D 项材料未体 现,故排除。 答案:C 8.1924 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 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 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 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地方实力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由“1924 年”“孙中 山”“诸君担负责任……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等信息可知,“这 个办法”就是实行新三民主义,D 项正确;A、B、C 三项显然不符合 题意,可排除。 答案:D 9.“由于西方国家被证明是顽固不化的,孙中山和国民党便转向 俄国。他们宣称,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是世界范围的同一个解放运动 的两个方面。”为此,孙中山( ) A.发动辛亥革命 B.提出三大政策 C.领导北伐战争 D.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解析: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不符合材料 “由于西方国家被证明是顽固不化的”,故 A 项错误;从材料“孙中 山和国民党便转向俄国……”可以看出,孙中山采取联俄、联共政策, 故 B 项正确;北伐战争时孙中山已去世,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孙 中山主张国共合作,不是极力破坏国共合作,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0.下列材料出自近现代某政治文件。这个政治文件最有可能是 ( ) 十、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 十一、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 助其发展; …… 十五、企业之有独占性质者及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铁路航 道等,当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共一大宣言》 C.《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D.《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解析:根据材料中“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产状况,保障 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得出是“扶助农工”,因此应为新三民主义 的内容,所以 C 项正确,故选 C。 答案:C 11.下图反映了 20 世纪 20 年代初中国的两大理论,以下史实中 最能体现两大理论交叉内容的是(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C.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 D.国民大革命的进行 解析: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的交叉部分是反帝反封建。 国民大革命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之下的反帝反封建运动,D 项正确。 辛亥革命时期及五四爱国运动时期中共尚未成立,A、B 两项错误;C 项仅体现反封建,可排除。 答案:D 12.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 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 A.《民报》《时务报》 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 D.《海国图志》《天演论》 解析:材料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 权、曰民生”的信息体现的是三民主义思想,应出自《民报》;“变法 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是梁启超的思想,应出自《时 务报》。所以本题答案是 A。《天演论》介绍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故 B、C 和 D 项错误。 答案:A 13.“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 年前后,孙 中山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你应该这样回答 他(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 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 泛的支持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者,以巩 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联合中国共产党,广 泛发动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 解析:注意时间是 1923 年前后。辛亥革命后,为捍卫民主共和, 孙中山领导发动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先后 以失败告终,这使他认识到要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在共产 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实现了人生的一次伟大转变。 答案:D 14.近代某一报刊创刊号卷首载有墨子画像,称之为“世界第一 平等博爱主义大家”,与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卢梭(世 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并列。这 一报刊内容体现了哪一政治派别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理想(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共产党 解析:根据材料“平等”“博爱”“民族”“民权”“共和国”可 知,主张“民族”“民权”,推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为革命派 的主张,故 C 项正确。 答案:C 15.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 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 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 )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解析:三民主义在晚清时期主要是推翻清王朝,国民革命时期是 反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抗战时期主要是民族主义,抵抗日本侵略, 显然三民主义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故 B 正确;A 在清末体 现不出;C 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国民党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 D 错 误。 答案:B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 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国歌》(1912 年) 材料二 下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 1924 年,位于上海美 租界)刊登在 1926 年 10 月 10 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 告。 材料三 它(辛亥革命)对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 远远超过 1840 年鸦片战争的影响和作用力。从社会转型的角度上说, 1911 年的辛亥革命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因为随着辛亥革命, 中国社会才发生真正的结构上的变化。 ——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 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 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孙中山在捍卫“民国荣光”的过程中有何 重大理论贡献? (2)材料二可用于研究民国初期哪些历史主题?请说明理由。(答出 三条即可。)(答题示例:主题:国民大革命。理由:广告刊登时间为 1926 年;广告中有孙中山像、“革命尚未成功”标语)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你对辛亥革命具有“社会转型 的界标意义”的理解。 答案:(1)体现:倡导民主共和(或倡导三民主义);推翻君主专制 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理论贡献:提出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2)①主题: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民族工业在曲折中求发 展)。理由: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做广告。 ②主题:实业救国思潮。理由:广告中有“提倡国货,挽回利 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标语。 ③主题:时尚潮流演变(或妇女解放、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 理由:广告中时髦女性的穿着打扮。 ④主题:大众传媒的发展。理由:广告刊登在《申报》上,说明 了大众报业的发展。(任答三条即可) (3)辛亥革命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生活等的全面变 革,开启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全面走向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是中国近 代史的真实起点(或里程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