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试卷(解析版)
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5月月考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 山东省因历史上有齐(功臣吕尚封国)鲁(周公长子伯禽封国)两国而被称为“齐鲁大地”,但山东省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 鲁国代表统一的潮流 C.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D.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答案】D 【解析】因为鲁国属于王族的封地,因此材料突出的是血缘关系,D选项符合题意。齐国鲁国是同一时期的,不能说明鲁国历史更悠久,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鲁国代表统一,B错误。受分封的诸侯国都是一个等级体系的,C错误。 2. 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 A. 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B. 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 C. 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 D. 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根据“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故A正确;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指的是打破贵族官位世袭制度,实行依据才能的任免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反映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无法体现“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排除C;战国时期,分封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不符合史实,D错误。 3. 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A. 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 B. 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 C. 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D. 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23年青铜器牛尊发现推翻了“汉代赵过始为牛耕”的记载,说明牛耕最晚出现于战国时期,可能更早,中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牛耕,但无法得出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牛耕技术历史悠久,并非主要说明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D选项错误,文献史料也有历史价值,并非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描述的是播种工具,耧车属于播种工具,西汉时期发明,故B项正确;A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排除;C属于耙地技术,不符合题意;D是唐朝的曲辕犁,不符合题意。 5. 《唐会要》中记载,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三月“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由这则材料可获取的信息是 A. 政府重视推广灌溉技术 B. 政府对农户的控制严格 C. 高转筒车已应用于生产 D. 中原农业生产歉收严重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来看,政府造出大量的水车供百姓使用,体现了政府对灌溉技术的重视。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政府的农户严格的控制,B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政府制造水车,但不能得出这是高转筒车的结论,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重视推广灌溉技术,与中原农业生产是否严重歉收无关,D错误。故选A。 6. 孟子主张重民,同时也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对于当时魏国执政大臣主张实行二十税一,孟子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貉道”,即没有文明制度的落后民族的做法,“中国”的制度应该是什一之税。这反映了孟子 A. 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标准 B. 认识到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C. 主张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 D. 认为取于民要“有制”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孟子主张赋税应保持适中适度的原则,他强调为了保证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也要避免税率过低,这反映了孟子主张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孟子重民,并未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标准;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孟子对税率的认识,主张把税率控制在能够满足民众最起码的生存条件的范围内,建立有序的社会,并未体现孟子对社会生产力的认识;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孟子反对税率过低,并非是要求取于民要“有制”,降低税率。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 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 各派学说吸收融合现象 B. 法家理论走向系统化 C. 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 D. 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 【答案】A 【解析】 根据“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可知,韩非子的思想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出战国时期各派学说存在吸收融合现象,故A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无法体现法家思想是否系统化,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无法体现“法治”是时代要求,排除C;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不能体现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排除D。 8.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作者所指儒家思想强调 A. “仁”和“仁政” B. “民贵君轻” C. 礼仪和社会责任 D. “有教无类”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来看,作者强调了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即在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方面儒家学者主张个人不能逾越礼制和要有社会责任担当。C正确;“仁”和“仁政”是针对统治者而提出的主张,不符合题意,A错误;“民贵君轻”强调的是君民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B错误;“有教无类”是儒家的教育方法,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C。 9.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 A. 宣扬“大一统”学说 B. 继承了“天行有常”思想 C. 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D. 以纲常名教为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可知,董仲舒希望通过“天人感应”来劝君主施行仁政,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大一统”学说,故A项错误。材料重在强调施行仁政,“天行有常”思想只是表现之一,故B项错误。纲常名教是理学的产物,故D项错误。 10. 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据此判断,该研究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②《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 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④《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A. 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 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C. 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D. 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答案】D 【解析】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包括地理环境因素、城邦制传统、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等,全面反映了题干所涉及的所有书籍,答案为D;AB只是强调了题干某一本书籍涉及的内容,并不全面,排除;从题干所列书籍中可知,其研究与地理环境、城邦制度、社会环境、民主政治有关,分析选项,题干没有涉及近代文明,排除C。 11. 在古代雅典,戏剧家的创作主要涉及城邦政务、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问题,戏剧开演前通常会有一些仪式,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这些现象说明雅典 A. 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B. 注重强化城邦意识 C. 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D. 公民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戏剧家的创作主要涉及城邦政务、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问题”等信息可知,城邦利用戏剧演出这一集体社会生活,增强城邦公民的集体归属感;同时材料“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信息可知,通过牺牲公民的子女被宣布得到城邦抚恤金这一环节,起到了城邦教化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这些措施都是强化城邦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信息,故A项错误;人文主义思潮盛行是文艺复兴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公民地位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 12. 恩格斯说,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之处有二: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据此判断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重要标志是 A. 城邦制度 B. 梭伦改革 C. 克利斯提尼改革 D. 伯利克里改革 【答案】C 【解析】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可知B项符合题意。克利斯提尼通过改革按地区来划分部落。故C正确。 13.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会有别人“发现”美洲。持后面观点的人是因为看到了当时 A. 地理大发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 西班牙聚集了大批优秀航海家 C. 西欧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 D. 西欧的航海家们相信地圆学说 【答案】A 【解析】材料“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会有别人发现美洲”反映了发现美洲具有客观必然性,即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故A正确;大批优秀航海家属于主观的人的因素,不属于客观必然性,故B错误;造船和航海技术属于客观技术条件,不是客观必然性的根源,故C错误;航海家们相信地圆学说,属于地理科学知识的条件,也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A。 14. 有学者提出,地理大发现不仅仅是地理的“发现”,更改变了世界的整体格局。该学者强调地理大发现使得 A. 西方优势开始形成 B. 白银流向欧洲亚洲 C. 洲际贸易开始建立 D.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的整体格局,指地理大发现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故A项表述符合题意。地理大发现后西欧开始了殖民扩张,白银流向亚洲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地理大发现之前东西方有贸易联系,故C项错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 15. 学者钱乘旦认为,英国“宪政”是由许多先例、律令和司法案例组成的不定型体,其“习惯”起决定性作用。英国宪法有些部分写成文字(如历年的案例),有些部分则不成文,而仅仅是以前发生过的事。材料意在说明英国宪政 A. 保留了习惯法的全部内容 B. 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特点 C. 注重发挥历史传统的作用 D. 避免了政局的剧烈动荡 【答案】C 【解析】材料“英国‘宪政’是由许多先例、律令和司法案例组成的不定型体,其‘习惯’起决定的作用”体现了英国宪政注重发挥历史传统的作用,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全部内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宪政注重历史传统,没有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故B 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避免”。 16. 近代以来,欧美各国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通过王朝战争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学习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后,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国王不经选举产生,掌握着国家的行政大权 B. 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不受任何机构的制约 C 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享有有立法权 D. 德国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议会产生对皇帝负责 【答案】C 【解析】法国议会是参众两院组成,负责立法权,故C正确;英国国王不负责行政大权,该权由首相负责,故A错误;美国总统受到议会和最高法院监督,故B错误;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故D错误。 17. 《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政治领域的重大变化不包括 A. 行使权力主体的变化 B. 政治体制的变革 C. 国家形象和象征代表的变化 D. 国王与议会的关系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议会主权,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的国家形象和象征并没有发生变化,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权力法案》颁布后,国家的权力主体转移到议会手中,A选项正确,排除。《权利法案》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治体制,B选项正确,排除。《权利法案》主要调整的是国王和议会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D选项正确,排除。 18. 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有识之土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B. 无产阶级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D.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的有识之士苦苦寻求强国之道,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人都是资产阶级,不是无产阶级;C选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但是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们不能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尚未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9. 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西方著名学者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 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B.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 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D.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答案】B 【解析】根据“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系统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的方向,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史实,资本主义国家并不认可,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主张暴力夺权,排除D项。 20. 《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巴黎公社”的建立与民族矛盾的激化有关 B. “巴黎公社”的建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 “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政权 D. 材料中的“新政治制度”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的建立与民族矛盾的激化有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政治制度”是指巴黎公社实行的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建立新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代替旧的国家机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1. 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这说明苏格拉底 A. 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 B. 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 C. 提倡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D. 颂扬格物致知的意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人必须具有知识,认为道德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A项正确。苏格拉底没有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而是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排除B项。材料反映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而不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排除C项。格物致知不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排除D项。 22. “举国仰为神圣庄严之物,和其中历代收藏,富有皇家风味,精美华丽,足资纪念的物品,都一齐付之一炬,化为灰烬了。”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材料“历代收藏,富有皇家风味,精美华丽,足资纪念的物品,都一齐付之一炬,化为灰烬了”,结合所学,1856年10月到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故排除ACD,选B。 23. 太平天国运动借助基督教义反清,义和团运动凭借道教诸神“灭洋”。这表明近代中国 A. 中外文化冲突加剧 B. 民主独立成为时代主题 C. 科学技术发展落后 D. 农民运动缺乏科学理论 【答案】D 【解析】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借助宗教理论来进行斗争,充分说明了农民运动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中外文化冲突加剧,A选项排除。太平天国的矛头指向的清政府,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B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落后,C选项排除。 24.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说到“我们不应忽视这一事实:外国租借地和条约口岸地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工业发展所需的和平秩序,而且外国企业也承担了大部分‘社会开支’,如公用设施、道路和通讯设施,这些都使中国工业发展更加容易。”作者认为: A.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比较迅速 B. 列强维持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统治秩序 C. 外国企业为中国政府开源节流 D. 西方对中国经济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外国企业也承担了大部分‘社会开支’,如公用设施、道路和通讯设施,这些都使中国工业发展更加容易”可知体现的是西方对中国经济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是呈现曲折发展的特征,发展迅速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列强维持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统治秩序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外国企业在华主要是为获取利益,C选项排除。 25. “自道光年间(1821—1850),西人……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由此可见 A. 政府统治危机严重 B. 中国已经全面开放 C. 自然经济正在解体 D. 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答案】C 【解析】材料所述为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开放,洋布洋纱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导致中国传统织布业的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政治问题,A不正确;B“全面”开放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商品冲击下,自然经济破产,没有体现民族矛盾尖锐的问题,D不正确。 26. 从1935年起,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钨、锑等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进行了全面统制;同时,从德国大量购进重工业机械设备,在四川、江西等省份筹建工矿企业25所。这些措施 A. 增加了南京政府的财政收入 B. 改变了中国重工业薄弱的现状 C. 壮大了官僚资本的经济实力 D. 为抗战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1935年起”“对…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进行了全面统制”“从德国大量购进重工业机械设备,在四川、江西等省份筹建工矿企业25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从1935年起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加深,国民政府的这些措施为以后抗战做了物质准备,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故A项排除;材料中措施促使了中国重工业的发展,但没有改变薄弱的现状,故B项排除;材料没涉及到官僚资本的状况,故C项排除。 27. 从1840年到1861年,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中西纪事》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这 A. 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B. 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C. 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 D. 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局势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主旨可知,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通过著书立说介绍西方,故D正确;A项直接表述有误,扼;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迫切要求表述有误,排除D。 28. 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该评论认为《劝学篇》 A. 顺应了时代潮流 B. 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 指明中国未来之路 D. 矛头直指孔子的守旧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可知,该评论认为《劝学篇》起到思想觉醒,开始睁眼看世界,顺应时代潮流。故答案为A项;张之洞属于洋务派,奉行中体西用思想,排除B项;受到时代和阶级局限,张之洞未能指明中国未来之路,排除C 项;矛头直指孔子的守旧思想是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 29.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说:“泰西思想界,现在依然是浑沌过渡时代,他们正在那里横冲直撞寻觅曙光。许多先觉之士正想把中国、印度文明输入,图个东西调和。这种大业只怕要靠我们才得完成哩。”梁启超的这一认识 A. 缘于戊戌变法的失败 B. 反映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C. 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绝望 D. 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只有中国才能对东西方文明进行有效的调和,体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B选项符合题意。梁启超的这一认识与戊戌变法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中并未否定西方文化,C选项排除。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D选项排除。 30. “亲爱彼得:你在那边还好吗?……家里的粮食绝大部分被上面收走了;爷爷原本想去集市上用羊肉换点粮食,没想到刚到市场,羊肉就被没收了,人还差点被抓起来,现在连买卖都不能了……你的安娜”。你认为这封书信应写于苏俄(联) A.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B. 新经济政策时期 C.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D. 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否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一切为战争服务,因此材料的例子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正确;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贸易、实行粮食税,B排除;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没有余粮收集制,C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也没有余粮收集制,D排除。故选A。 31. 1930年,胡佛政府成立失业救济局,实行轮流工作制度,要求公务员每年无薪休假一个月,以缓解就业压力。这些措施说明 A. 胡佛仍坚持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 B. 胡佛试图以控制生产缓解经济危机 C. 新政使得全国经济一片繁荣景象 D. 胡佛开始对经济实行一定的干预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胡佛政府采取一些措施以缓解就业压力,说明胡佛开始对经济实行一定的干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胡佛对经济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不是继续坚持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胡佛政府采取一些措施缓解就业压力,并非控制生产;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胡佛政府的经济措施,不是罗斯福新政。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2. 艾森豪威尔曾在1951年宣称:“如果欧洲国家组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那将给北约带来巨大的好处。”他还认为:“一旦西欧形成一个坚固的力量整体,将最终把苏联的卫星国吸引过来,那样,对和平的威胁将会消失。”据此可知 A. 两极格局的形成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 美国积极推行北约东扩以遏制苏联 C. 两大阵营的对峙促进了西欧的联合 D. 美国力图通过西欧的联合遏制苏联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一旦西欧形成一个坚固的力量整体,将最终把苏联的卫星国吸引过来,那样,对和平的威胁将会消失”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认为西欧的联合有助于遏制苏联的发展,因此美国极力促进西欧的联合。D正确;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建立,此时还未形成两极格局,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试图通过促进西欧联合遏制苏联的发展,美国积极推行北约东扩以遏制苏联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西欧联合的态度,未反映出两大阵营的对峙,C错误。故选D。 33. 下图是2014年的一幅漫画《美国患上贸易保护依赖症》。该漫画表明 A. 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 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增强 C. 世界贸易缺乏制度构建 D. 贸易壁垒危及自身利益 【答案】D 【解析】材料所述为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的措施最终伤害到了自己,由此可以得出贸易壁垒危及美国自身利益,D正确;A 与材料无关;材料旨在反映的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与经济危机的影响无关,B不正确;C与史实不符。 3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35条规定:“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业、机器制造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同时,应恢复和增加纺织业及其他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轻工业的生产,以供应人民日常消费的需要。”这反映出当时 A. 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民生的方针 B. 集中力量建设苏联援助的基础工业项目 C. 中国以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促进城市发展 D. 国民经济形势好转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可知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故A选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苏联援助的基础工业,故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创立国家工业化建设基础,而不是促进城市发展,故C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指出人民生活的改善,故D选项排除; 35.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国家 B. 当时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C. 全国人大是当时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会议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故C项不正确,符合题意。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36. 据统计,“1952年同1949年比,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0%,其中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超过建国前的最高水平;全国职工工资平均提高70%;农民收入一般增加30%以上。”这一经济现象所产生的重大历史作用是 A.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B.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C. 为开展大规模土地改革运动创造了条件 D. 标志着“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答案】B 【解析】1949年到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阶段,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B正确;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1956年, 1950年开展大规模土地改革运动,1957年“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A、C、D错误。 37. 罗斯福在经济大萧条期间曾经说:“国家对公民所负的义务乃是仆人对其主人所负的义务。人民创立了国家,人民一致同意让国家继续存在下去。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不是作为一桩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这表明他 A. 正在建设福利国家 B. 主张强化国家职能 C. 饱含公仆情怀 D. 重视以人为本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国家……的义务。……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不是作为一桩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可知,罗斯福强调国家履行社会赈济方面的义务,即主张强化国家职能,故正确答案为B项;材料强调救灾和社会救济,而非建设福利国家,排除A项;材料强调国家义务,而非公仆情怀,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38.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都是反映法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画卷,社会百态尽在其中。下面对两者不同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前者是现实主义作品,后者是浪漫主义作品 B. 前者反对封建制度,后者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C. 两位作者所处的社会制度不一样 D. 两位作者对所处社会制度的态度不一样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雨果 《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作者通过作品深刻揭露了复辟后的法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的社会黑暗和堕落,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作者通过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标准的罪恶和丑陋,故B选项正确;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作品,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作品,故A选项错误;雨果是1802—1885年之间,巴尔扎克是1799—1850年,故两个人所处的社会制度不完全不同,故C选项错误;两者对所处社会制度都进行抨击和揭露,两个人对所处社会制度的态度基本一样,故D选项错误。 39. 民国初年,《采菲录》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 A. 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 B. 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 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 D.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 【答案】C 【解析】民国以来,政府大力移风易俗,近代中国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显著,排除A;材料中“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说明存在对缠足习俗面临挑战,说明妇女缠足习俗的社会基础正在动摇,排除B;由材料中对放足存在不同的态度,说明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故选C;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时间不符,而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大变革,排除D。 40. 20世纪8O年代以来,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层出不穷,而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也受到重视。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史学界完全摆脱“左”倾束缚 B. 反映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C.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实施和“双百方针”的恢复 D. 导致形成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学术界的繁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并提出了“二为”方向,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故答案为C项。A项,“完全摆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史学研究方面,属于学术问题,是“百家争鸣”的表现,不是“百花齐放”的反映,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史学研究的趋势,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共2小题,共20分。)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1848﹣1850》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四: (1)材料一里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 (2)材料二、三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说明变化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的两图分析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1)工业革命的开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和继承发展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即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恩二人的创造性贡献。 (2)变化:由暴力夺取政权到充分利用合法的斗争法式夺取政权。 理由:无产阶级的斗争条件有了变化,能有效的使用普选权。 (3)不同之处:俄国:城市中心道路;中国: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认识:任何革命道路要适应国情。 【解析】 (1)根据材料“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可知,其来源是工业革命的开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和继承发展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即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根据材料“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可知,其来源是马恩二人的创造性贡献。 (2)变化:根据材料“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和“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害怕选举成就……”可知,其变化是由暴力夺取政权到充分利用合法的斗争法式夺取政权。 理由:根据材料“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可知,其理由是无产阶级的斗争条件有了变化,能有效的使用普选权。 (3)不同之处:根据图片《攻打冬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革命道路是城市中心道路;根据图片《井冈山会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革命道路是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认识: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革命道路与国情关系的角度来回答其认识。即任何革命道路要适应国情。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示意图。 请根据上述示意图提出你的认识,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进行分析。(说明:提出一种或多种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认识:近代工业的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发展的产物。 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为此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展了洋务运动。其中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洋务运动客观上在革新工业生产方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使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首先要审题准确,根据题干及图片,可得出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些认识,如近代工业的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发展的产物;近代工业推动了民生、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近代工业发展过程中政治色彩较突出等。然后从中选取一种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查看更多